打字猴:1.703051762e+09
1703051762
1703051763 【译文】司刺掌理三刺(判处死刑的三个环节)、三宥(对三类案件从宽处理)、三赦(对三种人的罪过予以赦免)之法,辅助司寇审理案件(刺,即杀。完成三问之后再决定是否处以死刑)。“三刺”:一审判处死刑,要征询群臣的意见;二审判处死刑,要征询群吏的意见;三审判处死刑,要征询百姓的意见(讯,即讯问)。“三宥”:第一类可以宽宥的是因不知道有关违禁规定而误触刑法的,第二类可以宽宥的是出于无心而过失犯罪的,第三类可以宽宥的是因疏忽遗忘而犯罪的或失去记忆和判断能力的精神病人(不识,是指一些愚昧无知的人缺乏法律意识。宥,即宽恕)。“三赦”:一是对年幼弱小者的犯罪予以赦免,二是对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的犯罪予以赦免,三是对天生弱智的痴呆病人的犯罪予以赦免(惷愚,即出生就愚蠢不聪慧。赦,即赦免他的罪过)。用这三法来考察民众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决定是应该杀还是予以宽宥或赦免。
1703051764
1703051765 【原文】小行人(1):若国札丧(2),则令赙补(3)之;赙丧家,补其不足。若国凶荒,则令周委(4)之;委,输也。若国师役(5),则令犒禬(6)之;犒,劳也。合助相振为会。若国有福事,则令庆贺之;若国有祸灾,则令哀吊(7)之。
1703051766
1703051767 【注释】(1)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2)札丧:因疫病死亡。《周礼·地官·司市》:“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贾公彦疏:“札谓疫病,丧谓死丧。”(3)赙补:赠送丧家布帛、钱财以助其不足。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赙补之,谓赙丧家,助其不足也。”(4)周委:就是用财物相救助。孙诒让《周礼正义》:“周委,谓相给致其委绩也。”(5)师役:郑玄注:“师役者,国有兵寇以匮病者。”即国家遭受军队侵袭,导致财物匮乏、百姓艰难。(6)禬:音贵,即禬礼,古凶礼之一,指聚合财物以接济他人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禬礼哀围败。”郑玄注:“同盟者合会财货以更其所丧。”孙诒让《周礼正义》引《广雅·释言》:“更,偿也。”(7)哀吊:慰问,抚慰。
1703051768
1703051769 【译文】(掌管朝觐聘问的)小行人:凡有国家发生瘟疫颇多死亡的,就下令各国支援财物,赠送丧家财物来补贴他们的不足。若有国家遭到凶年饥荒,就下令各国输送物资来救济(委,输送)。若有诸侯国遭受军队侵袭以致财物匮乏、百姓艰难,就下令各国合聚货财共同给予援助(犒,慰劳。合助相振为会)。若有国家有喜庆福事,就下令各国前往庆贺。若有国家发生重大祸灾,就下令各国前往慰问。
1703051770
1703051771 【原文】掌客(1):凡礼宾客,国新杀礼,凶荒杀礼,札丧杀礼,祸灾杀礼,在野在外杀礼。杀,减也。国新,新建国也。凶荒,无年也。札丧,疫疠也。祸灾,新有兵寇及水火也。在野,行军在外也。
1703051772
1703051773 【注释】(1)掌客:《周礼》官名,负责接待贵宾礼仪的官员。
1703051774
1703051775 【译文】掌客负责接待国宾的礼仪,要掌握如下几条原则:国家新建立的,要降减贡礼的规格;发生凶荒的国家,要降减贡礼的规格;有瘟疫流行民多死亡的国家,要降减贡礼的规格;遭受灾祸的国家,要降减贡礼的规格;有军队在外服役征战的国家,也要降减贡礼的规格。(杀,即降减的意思。国新,即新建立的国家。凶荒,即饥荒之年。札丧,即瘟疫。祸灾,即新近有敌兵或乱兵的侵扰以及水火灾害。在野,即行军在野外)。
1703051776
1703051777 周 书
1703051778
1703051779 【题解】《逸周书》,原名《周书》。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篇名均赘“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序与《尚书》序相类,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记事的时代早晚编次,历记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的时事。《群书治要》从《周书》的“文传”“官人”“芮良夫”三篇中节录部分内容。“文传”“芮良夫”篇名后均加有“解”字。文内夹注对孔晁原注有所取舍。“文传解”说:“水旱饥荒,其至无时”,如无储蓄粮食,遇到“天饥”,农民的“妻子非其有也”;官吏的“臣妾舆马,非其有也”;国家的“百姓非其百姓也”。“官人”篇提出官人的十一条行为标准以及十一条考核官人的方法。“芮良夫解”主要告诫执政者如何做人民的“父母”,如何用贤;如果“偷生苟安,爵以贿成”,就会造成“贤智箝口,小人鼓舌”的恶果。
1703051780
1703051781 【作者简介】《周书》的作者尚不明确,汉刘向《隋书·经籍志》及刘知几《史通》皆以为是孔子删削《尚书》之余篇,今人多不信从,而以为是战国人所编。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另有个别篇章可能还经汉人改易或增附。如《时训》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与汉以前历法相左。该书在汉代已散佚不全。刘向校书,即谓存者四十五篇。今传六十篇本,盖又经后人改编。
1703051782
1703051783 文传解
1703051784
1703051785 【题解】本段节录自《周书》的《文传》,指出“水、旱、饥、荒”这四种灾难随时都会发生,国家应该做好粮食储备,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就会有灾祸。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国家应该把粮食储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治国安民最基本的工作,这一点在《群书治要》多处均有说明。
1703051786
1703051787 【原文】天有四殃:水、旱、饥、荒(1)。其至无时,非务积聚(2),何以备之?《夏箴》曰:“小人无兼年(3)之食,遇天饥(4),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5)舆马(6)非其有也;国无兼年之食,遇天饥,百姓非其百姓也。戒之哉,不思祸咎无日矣!言不远也。明开塞(7)禁舍者,其取天下如化;变化之顿,谓其疾。不明开塞禁舍者,其失天下如化。不明,谓失其机。兵强胜人,人强胜天(8)。胜天,胜有天命。能制其有者,能制人之有;不能制其有者,人制之。令行禁止(9),王之始也。”
1703051788
1703051789 【注释】(1)饥荒:谷物、果子等歉收或没有收成。按《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2)积聚:积累聚集;蕰积。(3)兼年:两年。(4)天饥:天灾造成的饥荒。(5)臣妾:古时对奴仆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6)舆马:即车马。(7)开塞:开启和阻塞。引申指兴革、取舍。(8)人强胜天:《逸周书汇校集注》:“陈逢衡云:‘兵胜人以力,人胜天以德。’唐大沛云:‘人强胜天,疑即人力回天意。’”(9)令行禁止: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令或纪律严明。
1703051790
1703051791 【译文】天降的灾害有四种,即水灾、旱灾、五谷不熟、果子歉收。它们的到来没有定时,若不积蓄储备粮食,那又如何来防备呢?夏代有规戒之文说:“平民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妻子儿女都会失去。大夫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奴仆和车马都会失去;国家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天下百姓也就不是自己的臣民了。”要以此为戒啊!如果不思考这些问题,灾祸的降临就没有多少时日了(也就是说距离灾难不会很远),懂得开源、塞漏、储藏、施舍的人,他取得天下就像自然变化一样地快;(立刻就会看到变化,说的是速度之快)。不懂得开源、塞漏、储藏、施舍的人,他失去天下也如自然变化一样地快(不明,即失去时机)。兵力强大就能战胜敌人,人依靠自己的德能也能改变命运(胜天,即改变天命)。能把握好自己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才有能力去支配别人的一切;不能把握好自己眼前所拥有的,就要受到别人的支配。所以必须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这是天子治国的开始。
1703051792
1703051793 官 人(1)
1703051794
1703051795 【题解】本段节录自《周书》的《官人》,提出了观察识别人才的十一条行为标准和十一条考核人才的方法。这对管理者识别人才、考核人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703051796
1703051797 【原文】富贵者,观其有礼施(2);贫穷者,观其有德守(3);嬖宠者,观其不骄奢(4);隐约者,观其不慑惧(5)。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其壮者,观其洁廉务行而胜其私;其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慈孝;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失;纵之,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贰;昵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此之谓观诚。
1703051798
1703051799 【注释】(1)官人:选取人才给以适当官职。《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孙星衍疏:“知人则能器使。”(2)富贵者观其有礼施:《逸周书汇校集注》:“陈逢衡云:施,予也。富贵者能以礼施,则不骄不吝而能得众矣。”(3)德守:即道德操守。《逸周书汇校集注》:“陈逢衡云:守,操守也。贫贱者能以德守,则不干进不辱身而动必以正矣。”(4)“嬖宠”句:《逸周书汇校集注》:“潘振云:为君爱曰嬖,承君恩曰宠。接人倨傲曰骄,用物汰侈曰奢。”(5)“隐约”句:困厄,俭约。《逸周书汇校集注》:“潘振云:隐,穷也;约,少也。陈逢衡云:不慑惧则有以当大任而不疑。”
1703051800
1703051801 【译文】富贵之人,要看他是否举止有礼而好施惠。贫穷之人,要看他是否有德行操守。对于那些备受宠幸之人,要看他是否不骄不奢。对于那些处于困厄的人,要看他是否胆小怕事。对于那些年轻人,要看他有无恭敬好学的态度和敬长爱幼之心。对于那些壮年之人,要看他是否廉洁务实,进而能否克制私欲。对于那些年老之人,要看他的思维是否谨慎,是否即使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也不会逾越规矩。父子之间,要看他们是否慈爱、孝顺;兄弟之间,要看他们是否和睦友爱;君臣之间,要看是否仁爱、忠心;乡党之间,要看他们是否诚实守信。让他施行某种谋划,从这里来观察他的智慧。把困难摆到他面前,从这里来观察他的勇气。派他去处理一些烦杂的事务,进而来看他的管理能力。让他面对某种利益,进而来观察他是否贪婪。让他经常处在一种歌舞享乐的环境中,从这里来观察他是否会放纵迷乱。使他快乐,看他是否轻佻;激他发怒,看他是否稳重。让他喝醉,看他是否会失去恭慎的仪态;放任他行事,看他是否还遵从一贯的行为准则。疏远他,看他是否忠心不变;亲近他,看他是否轻浮失礼。反复地对照他前后说过的话,看他是否真的学问精通;隐秘地察访他的行为,看他是否德行完备。这些统合起来就称作“观诚”(洞察实情)。
1703051802
1703051803 芮良夫解
1703051804
1703051805 【题解】本段节录自《周书》的《芮良夫解》,主要内容为芮良夫对周厉王的谏言。芮良夫劝诫周厉王,作为君主,要做民之父母,任用贤人,有德则百姓拥护,无德则百姓仇恨,可惜周厉王并没有听取芮良夫的劝谏,而是采取暴政,结果民众发生暴动,包围了王宫,袭击厉王,他只好仓皇而逃,可悲可叹。
1703051806
1703051807 【原文】厉王(1)失道,芮(2)伯(3)陈诰(4)作芮良夫(5)(芮良夫下当有解字)。芮伯若曰:“余小臣(6)良夫,稽首(7)谨诰:天子惟民父母。致(8)厥(9)道,无远不服;无道,左右臣妾乃违。道,谓德政。违,叛之。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德民仇。兹允效于前,斯不远。信验于前世,不远也。商纣弗改夏桀之虐,肆(10)我有周有家。举桀行恶灭亡,以为戒也。
1703051808
1703051809 【注释】(1)周厉王:西周第十位国王(公元前878-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三十七年。(2)芮:古国名。也作“内”。周文王时建立,姬姓。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城。(3)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4)诰:《尚书》的六种文体之一。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书》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谟,曰训,曰诰,曰誓,曰命,是称六体。”(5)良夫:芮伯的名字。(6)小臣:臣子在君王前的自称。(7)稽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8)致:推极。(9)厥:助词。之。《书·无逸》:“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10)肆:遂,于是。
1703051810
1703051811 【译文】周厉王丧失治国之道,芮伯上书劝诫,写了《芮良夫解》。芮伯这样说:小臣芮良夫,叩首敬告:天子是万民的父母,只要忠实地推行先王的治国之道,再远的诸侯部族都没有不归服的;丧失了治国之道,自己的近臣、妻妾都会背叛(道,指的是德政。违,即背叛)。百姓归附有德之人。有德则百姓拥戴,无德则百姓仇恨。这前代已经有过证明,并不很远。商纣王不改变夏桀的暴虐,于是使我们周家拥有了天下(列举夏桀行恶而灭亡,以此为戒)。
[ 上一页 ]  [ :1.7030517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