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1834e+09
1703051834
1703051835 《国语》,传为春秋时左丘明著,二十一卷,以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可与《左传》相参证,故有《春秋外传》之称。其中《晋语》最详,周、鲁、楚三国语次之,齐、郑、吴、越四国语又次之。
1703051836
1703051837 《群书治要》从《周语》《晋语》《楚语》三国语中节录了片断。《周语》记述周景王二十一年、二十三年要铸“大钱”“无射(钟名)”时,单穆公据理反对,认为这将会造成“民离财匮,灾至备亡”的后果。《晋语》记述晋武公与晋大夫共叔成的对话以及晋文公与郭偃的对话和韩献子与晋灵公的故事,说明共叔成不“以私利废人道”,晋文公知治国之难而勤修身,赵宣子能知人善任。《楚语》记述灵王为章华之台的建筑以为美,伍举反对。认为建筑章华台会造成“国民疲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也”的恶果。楚大夫王孙圉被聘于晋,议论楚国的“白珩”不是“国宝”,发展生产,国民安居乐业才是“楚国之宝”。《群书治要》所录三国语,言虽少而寓含劝戒的思想极深,是以作为从政者的借鉴。
1703051838
1703051839 【作者简介】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现在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1703051840
1703051841 周 语
1703051842
1703051843 【原文】景王(1)二十一年(2),将铸大钱(3)。单穆公(4)曰:“不可。古者天灾降戾(5),降,下也。戾,至也。灾,谓水、旱、蝗、螟之属。于是乎量资币(6),权(7)轻重,以振救民。量,犹度也。资,财也。权,称也。振,拯也。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民患币轻而物贵,(则作重)以行其轻。于是乎有母权子(8)而行,民皆得焉。重曰母,轻曰子。贸物,物轻则子独行,物重则以母权而行之也。子母相权(本书相权之权作通),民皆得其欲也。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堪,任也。不任之者,币重物轻,妨其用也,故作轻币杂而用之,以重者贸其贵,以轻者贸其贱也。子权母者,母不足则以子平之而行之也。故钱小大民皆以为利也。
1703051844
1703051845 【注释】(1)景王:公元前544年至公元前520年在位。名姬贵,周灵王第二子,太子晋的弟弟。因为太子晋早卒,所以周灵王死后由他继位。在位二十五年,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2)二十一年:即鲁昭公十八年。(3)大钱:钱即金属做的钱币,古时叫泉。钱有大小轻重,轻的叫小钱,重的叫大钱。韦昭注引贾逵云:“虞、夏、商、周金币三等:或赤、或白、或黄。黄为上币,铜铁为下币。大钱者,大于旧,其价重也。”(4)单穆公:周王卿士,单靖公的曾孙。(5)降戾:犹降临。(6)资币:财物,泉币。(7)权:称量,权衡比较。(8)母权子:古作轻、重两种钱,重者叫母,轻者叫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时,以重钱为主,叫做“母权子”。反之叫做“子权母”。
1703051846
1703051847 【译文】周景王二十一年,将要铸造重的大钱。单穆公说:“不可以的。古时候,天灾降临(降,降下的意思。戾,到达的意思。灾,是指水灾、旱灾、蝗螟之类),这时就度量国库钱财,权衡轻重,决定用轻钱还是重钱,目的是用来救济人民(量,度量的意思。资,即财物。权,权衡、掂量的意思。振,拯救的意思)。人民认为钱太轻了,就制造出重的来流通。人民担心钱币轻而物价贵,所以就制作重钱来平衡轻钱。于是,有了重钱按值兑换轻钱共同流通的办法,人民都感到满意(重钱称为母。轻钱称为子。交易物品时,物轻就独用子钱,物重就用母钱来平衡子钱。子母两种钱相互配合使用,人民都很满意)。如果人民认为钱太重了,不便使用,就多铸造一些轻的钱币来流通,同时也不废除重的。于是,又有了轻钱按值兑换重钱来流通的办法,小钱大钱都使百姓得到便利(堪,即胜任。难以承受的是钱币重而物价轻,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才制作轻钱币混杂在其中相互配合使用。用重钱来交易贵的物品,用轻钱来交易贱的物品。所谓“子权母”,就是在使用母钱不方便的时候,就用子钱来配合使用。因此,钱币无论大小,人民都很满意)。
1703051848
1703051849 【原文】“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货(1)(其货作其资),能无匮(2)乎?废轻而作重,则本竭而末寡也,故民失其货。若匮,王用将有所乏,民财匮无以供上,故王用将乏也。乏则将厚取(3)于民。厚取,厚敛也。民不给,将有远志(4),是离民也。给,共也。远志,逋逃也。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备,国备也。未至而设之,谓预备不虞,安不忘危。有至而后救之,至而后救之,谓若救火疗疾,量资币平轻重之属。是不相入(5)也。二者前后各有宜。不相入,不相为用。可先而不备,谓之怠;怠,缓也。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谓民未患轻而重之,离民匮财,是为召灾。周固羸国(6)也,天未厌祸(7)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言周故已为羸病之国,天降祸灾未厌已。将(8)民之与处而离之,将灾是备御而召之,则何以经国?君以善政为经,臣奉而成之为纬也。国无经(9),何以出令?令之不从,上之患也。故圣王树德于民以除之。”树,立也。除,除令不从之患也。
1703051850
1703051851 【注释】(1)民失其资:废轻钱,作重钱,人民手中轻钱皆成废物,朝廷又要求以重钱交赋纳税,则人民就会丧失很多财产。(2)匮:穷尽,空乏。(3)厚取:重敛财物。亦指征收重税。(4)远志:逃离的意愿。韦昭注:“远志,逋逃也。”(5)不相入:不能互相替代。(6)羸国:弱国。韦昭注:“言周固已为羸病之国。”(7)厌祸:谓停止降下灾祸。(8)将:应该。(9)经:有二义:一君之善政为经;二常道曰经。此处两义皆有,意思是指君王制定的稳定恒久的政策、法令和治国方略。
1703051852
1703051853 【译文】“现在,王上要废掉轻钱,另作重钱,人民一下子损失了许多资财,能不穷困吗(废掉轻钱而制作重钱,百姓手中原有的轻钱就会被迫作废〔本竭〕,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少量重钱〔末寡〕,所以百姓无形中就会损失很多财产)?如果人民穷困,那王室也将会没有财用(人民资财匮乏,没有进供的物品,所以王室也将会匮乏)。王室缺乏财用,就会拼命搜刮人民(厚取,即重敛财物)。人民无力供给,就会萌生远逃的想法,这就会使人民离散(给,即供给。远志,即逃离之心)!况且,所谓凡事要做到有备无患,一是在意外变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先防备(备,即国库储备。灾祸还没到而事先预设,这就是预备以防意料不到的事,居安而不忘记危险),二是在意外变故发生之后要立即补救(变故发生后立即施救,指的就是如救火、治病、筹集资金、权衡轻重缓急之类的事情)。这两件事都很重要,不能互相替代(二者在灾难前后各有它的作用。不相入,就是不能互相替用)。本来可以事先准备而没有准备,叫做懈怠(怠,即弛缓);应该在受灾以后才做的却先做了,叫做招祸(人民还没有担心轻钱而却变为重钱,使得人民离散、财物匮乏,这就是召灾)。我周室本来已经衰弱了,上天又连降灾祸,而今又要离散百姓以助长灾祸,恐怕不可以吧(是说周王室已经日益衰弱,而天降的灾祸却连连没有停止)?本应该团结人民却去离散他们,本应该防止灾祸却去招惹它,如此还怎么治理国家呢?国君以清明的政治作为常道,臣子奉行而称为治理。国家没有一个长治久安的根本方略,政令从何而出?政令发布后得不到执行,这是当权者最值得忧患的。所以圣人要在人民中施恩树德来消除这一忧患(树,即树立。除,指除去政令不被听从的忧患)。”
1703051854
1703051855 【原文】“绝民用,以实王府(1),绝民用,谓废小钱,敛而铸大也。犹塞川原(2)为潢污(3)也,其竭也无日矣。大曰潢,小曰污。竭,尽也。无日,无日数也。若民离财匮,灾至备亡(4),王其若之何?”备亡,无救灾之备也。王弗听。
1703051856
1703051857 【注释】(1)王府:指帝王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府库。(2)川原:江河之源。(3)潢污:积水叫做潢,停水叫做污,即是聚积不流的水池。(4)亡:无,没有。
1703051858
1703051859 【译文】用尽夺民财的办法来充实王室的府库(绝民用,就是废止小钱的赋税而改铸大钱),就好比用堵塞河源的办法去建造水池,虽然水很快地会聚积起来,但干起来也不需几天的工夫(大水池叫做潢。小水坑叫做污。竭,即干尽。无日,就是没有多少时日)。如果人民离散,财用匮乏,一旦灾祸降临,而防灾救难的物资却一无所有,陛下又打算怎么办呢(备亡,就是没有救灾的准备)?”景王没有听从劝告。
1703051860
1703051861 【原文】二十三年(1),王将铸无射(2)。无射,钟名。律中无射。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货(民货作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鲜,寡也。寡其继者,用物过度,妨于财也。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积聚既丧,谓废小钱也。生,财也。殖,长也。今王作钟也,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
1703051862
1703051863 【注释】(1)二十三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即鲁昭公二十年。(2)无射:周景王所铸钟名。因为钟音合于古乐十二律的无射,所以叫它“无射”。
1703051864
1703051865 【译文】周景王二十三年,景王要铸一口名为无射的大钟(无射,大钟的名字,即十二律中的无射)。单穆公说:“不可以。上次铸造重币已经耗尽人民资财,这次又要铸造大钟,百姓中很少有人能再承受(鲜,很少的意思。寡其继者,就是过度使用物资,很少有不妨于生财的)。如果积蓄尽丧,又难以为继,还怎么活下去(积聚既丧,就是指废弃流通小钱。生,即资财。殖,即生长)?如今,王上要铸造的这口大钟,对于音乐没有益处,却又耗费了人民的资材,请问有什么用处呢?”
1703051866
1703051867 【原文】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枢机,发动也。心有所欲,耳目发动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习于和正,则不眩惑也。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歆,犹欣歆,喜服也。言发德教。是以作无不济(1),求无不获,然则能乐。夫耳纳和声(2),而口出美言,耳闻和声,则口有美言,此感于物也。以为宪令,宪,法也。而布诸民,民以心力,行之不倦,成事不贰,乐之至也。贰,变也。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出令(3)不信,有转易也。刑政(4)放纷,动不顺时(5),民无据依(6),不知所力,各有离心。不知所为尽力。上失其民,作则不济,求则不获,其何以能乐?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二,谓作大钱、铸大钟。国其危哉!”
1703051868
1703051869 【注释】(1)济:成功,成就。(2)和声:和谐的乐音。(3)出令:发出命令。(4)刑政:刑法政令。(5)顺时:谓顺应时宜,适时。(6)据依:依据。
1703051870
1703051871 【译文】音乐不过是用来悦耳的,美物不过是用来悦目的。如果听音乐而震耳,观美物而眩目,可就没有比这更糟的了。耳朵和眼睛是影响心志的关键所在(枢机,即萌发启动的机关、枢纽。心有欲望,是由耳目所发动的),所以必须耳听和声而眼观正色。听和声则耳聪,观正色则眼明。听声观色常行和正,那就不会目眩耳惑。耳聪不惑,就能听善言;目明不眩,就能观美德。善言入耳而美德昭明,人民心悦诚服而得此教化,则归心于君上(歆,即欢欣、嘉服。宣扬道德教化)。因此,君主做事无不成功,需求无不得到,这样就能和乐。耳朵听受和谐的乐音,口中说出美善的言语(耳中听到和乐之音,口中就会说出美善之言,这是受到外物感染的缘故啊)。以此作为宪法政令(宪,即法令)。公布于众,人民尽心尽力,无所倦怠,欲成之事全无变异,这是快乐的最高境界,也是音乐之至啊(贰,即变易、变化)!如果视听不和谐,而有耳震目眩的现象,这时,语言便会狂乱悖理,目光便会昏惑晕眩。政令不讲信用(这就有变易了)。刑法政令放任纷乱,所作所为不顺时令,百姓没有依据,大家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便会各各心怀背离之意(不知如何尽力)。君上失去人民的拥护,做事就不能成功,所求也不能得到,哪里还能乐得起来呢?三年之中,离散人民的东西就造了两件(二,是指制作大钱、铸造大钟两桩事)。国家将要危险了!”
1703051872
1703051873 【原文】王弗听,问之伶州鸠(1),伶,司乐官。州鸠,名也。对曰:“夫匮财用、疲民力,以逞淫心(2),逞,快也。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王不听,卒(3)铸大钟。财匮,故民离。乐不和,故神怒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伶人,乐人。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州鸠以为钟实不和,伶人媚王谓之和,故曰未可知。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言声音之道,与政通也。今财亡民疲,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乱世之音怨以怒,故曰不知其和。且民所曹好(4),鲜其不济;曹,群也。其所曹恶(5),鲜其不废。谚曰:‘众心成城,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众口铄金。’铄,消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消。今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害金,害民之金,谓钱,钟也。惧一之废也。”二金中,其一必废也。王曰:“尔老耄(6)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王崩而言不和,明乐人之谀。
1703051874
1703051875 【注释】(1)伶州鸠:伶,司乐官。州鸠是他的名字。(2)淫心:贪心。(3)卒:最后。(4)曹好:众人所爱好。(5)曹恶:众人所厌恶。(6)老耄:七八十岁的老人。亦指衰老。
1703051876
1703051877 【译文】景王不听劝告,又去问乐官州鸠(伶,司乐官。州鸠是他的名字)。州鸠回答说:“如果像这样浪费资材、耗费民力、劳民伤财以满足一己的痛快(逞,即逞一己的痛快),这样铸造起来的乐钟,声音听起来不会和谐,量起来也不会符合标准,对政治教化有害无益,而只能离散人民、触怒神灵,这种铸钟之法,不是臣下曾听说过的。”景王还是不听劝阻,最后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铸造了大钟。资财匮乏,所以人民离散。乐声失和,所以神灵恼怒。景王二十四年,大钟铸成,乐人向景王报告说钟声和谐(伶人,即古代乐人之称)。景王对乐师州鸠说道:“钟声确实是和谐的啊!”州鸠回答说:“和不和谐,还不知道呢(州鸠认为钟声实际上是不和谐的,乐人谄媚王上说它和谐,所以说‘未可知’)!”景王问:“为什么?”州鸠回答说:“君上制造乐器,而人民都感到快乐,这才是和谐(说声音之道与国家政教是相通的)。如今,国库财力耗尽,百姓疲惫不堪,无不怨声载道,臣不知道有什么和谐(乱世之音充满了怨恨和恼怒,所以说‘不知其和’)。再说,百姓多数人都认为好的,很少有不成功的(曹,即群体);百姓多数人都厌恶的,也很少有不被废弃的。所以谚语说:‘众志成城,(众人之心共同所好,无谁能够摧败,坚固得如同城墙)。众口铄金(铄,即消融。众人之口共同所毁,即使是金石,也能够被融化)。’而今三年之内,害民的金器就造了两件(害金,即害民的金器,就是大钱、大钟),恐怕至少有一件要被废弃吧(两件金器中必须要废弃一件)!”景王说:“你老糊涂了,懂什么!”二十五年,景王驾崩,大钟之声果然不和谐(景王驾崩后乐人说钟声不和谐,说明当初是为了讨好才说的假话)。
1703051878
1703051879 晋 语
1703051880
1703051881 【原文】武公(1)伐翼(2),弑哀侯(3),止栾共子(4),曰:“苟无死,共子,晋大夫共叔成也。吾以子为上卿(5),制晋国之政。”辞曰:“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三,君、父、师也。如一,服勤至死也。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食,谓禄也。唯其所在,则致死焉。在君父,为君父,在师,为师也。人之道也。臣敢以私利废人道(6)乎?私利,谓不死为上卿也。君何以训矣?”无以教为忠也。从君而贰,君焉用臣。贰。二心也。遂斗而死。
1703051882
1703051883 【注释】(1)武公:名姬称,曲沃桓叔成师之孙、曲沃庄伯鳝之子。公元前716年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曲沃的国君,在吞并晋国前称曲沃武公。(2)翼:晋国的国都。(3)哀侯:即晋哀侯,名姬光,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第十五任国君,晋鄂侯之子,在位九年。哀侯八年(公元前710年),晋入侵其都城以南的小邑陉廷,陉廷与曲沃武公在次年联兵伐晋,哀侯被俘。晋人立哀侯之子小子为君,是为晋小子侯。小子元年(公元前708年),曲沃武公派自己的叔父姬韩万杀了晋哀侯。(4)栾共子:又称栾共叔、共叔成,春秋时期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晋哀侯大夫。当初,共叔成的父亲栾宾曾辅佐武公的祖父桓叔为曲沃伯,所以武公劝阻共叔成不要去死。(5)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6)人道:为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 上一页 ]  [ :1.7030518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