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134e+09
1703052134
1703052135 天子章第二
1703052136
1703052137 【题解】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论说天子如何把爱敬双亲之心扩展至天下百姓,让人民受到感化,都能效法天子而去尽孝。
1703052138
1703052139 【原文】子曰(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2)。;爱其亲者,不敢恶于他人之亲。敬亲者,不敢慢于人(3)。己慢人之亲,人亦慢己之亲,故君子不为也。爱敬尽于事亲,爱于母,尽敬于父。而德教加于百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故德教加于百姓也。形(4)于四海。形,见也。德教流行见四海也。盖(5)天子之孝也。《吕刑》(6)云:“一人有庆(7)。兆民赖之(8)。”《吕刑》,《尚书》篇名。一人,谓天子。天子为善,天下皆赖之。
1703052140
1703052141 【注释】(1)子曰:本章承接上章之文,还是孔子对曾参的讲话。自此及以下四章,皆为孔子一次所讲的话。故正文不再出“子曰”。(2)不敢恶于人:恶,厌恶、憎恨、不喜欢。意为天子作为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要扩大去热爱天下的父母亲。(3)不敢慢于人:慢,轻侮、怠慢。此句言天子要广泛地敬重他人。(4)形:通“型”。法式,典范。(5)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6)吕刑:为《尚书》中的篇名。(7)一人有庆:一人,指天子。庆,善。(8)兆民赖之:兆民,万民,指天下的所有人。古人所说的“兆”,即指一百万,也指十亿,后指一万亿。此处泛言极多,非实数。赖,依靠、凭借、仰赖。
1703052142
1703052143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厌恶他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一个人轻慢别人的父母,别人就会轻慢他的父母,因此有德行的君子不这样做)。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对母亲竭尽亲爱之情,对父亲竭尽尊敬之情),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坚持恭敬慎重的态度以修正内心,行其内心之所宜以处理外务,所以说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形,是显现的意思。道德教化普遍推行,显现于四海之内),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吕刑》,是《尚书》中一篇的名称。一人,指天子。天子肯于行善,天下百姓都因他而得福庆。)
1703052144
1703052145 诸侯章第三
1703052146
1703052147 【题解】这一章是讲述诸侯的孝道。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的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生活费用,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的国家,使官员百姓和睦安乐。
1703052148
1703052149 【原文】“在上不骄(1),高而不危(2);诸侯在民上,故言在上。敬上爱下,谓之不骄。故居高位而不危殆也。制节谨度(3),满而不溢(4)。费用约俭,谓之制节。奉行天子法度,谓之谨度,故能守法,而不骄逸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居高位能不骄,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虽有一国之财,而不奢泰,故能长守富。富贵不离其身,富能不奢,贵能不骄,故云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5),上能长守富贵,然后乃能安其社稷。而和其民人(6)。薄赋敛,省傜役,是以民人和也。盖诸侯之孝也。《诗》(7)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恐惧。兢兢,戒慎。如临深渊,恐坠。如履薄冰,恐陷。
1703052150
1703052151 【注释】(1)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列国之君,贵在一国臣民之上,故言“在上”,即处于高位的意思。骄,自满、自高自大。无礼为骄。(2)高而不危:高即上,言诸侯居于一国最高之位,所处甚高。危,危殆、危害。此接上句,意为诸侯居于万人之上的高位,仍能不自高自大,则不会发生危殆。(3)制节谨度:制节,花费节省,生活俭朴。谨度,指言行谨慎而合乎礼法。(4)满而不溢:满,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过分,此处指生活奢侈,与骄相对。(5)社稷:社是祭祀土神的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6)和其民人:民人,即人民、百姓。(7)诗:以下引文,见《诗经·小雅·小旻》。
1703052152
1703052153 【译文】“(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诸侯的地位在万民之上,所以说“在上”。尊敬在上位的人,爱护在下位的人,这叫“不骄”,所以能居于高位而没有危险);节约费用,谨守法度,即使财富充足,也不会奢侈浪费(各种费用俭省,这叫“制节”。奉行天子的法度,这叫“谨度”。所以能守法而不骄奢淫逸)。身处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尊贵(居于高位却能不骄慢,所以能长久地保持尊贵);财富充裕而不奢侈挥霍,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富有(虽然拥有一个国家的财富却不奢侈挥霍,所以能长久地保持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开自身(富有却能不奢侈,尊贵却能不骄慢,所以说“没有离开他自身”),然后才能保全社稷(居上位者能长久地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证他的国家得以长治久安)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减少赋税和杂役,因此人民和乐安定),这就是诸侯的孝道啊!《诗经·小雅》说:‘要戒慎恐惧,小心谨慎,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又像踏在薄冰之上。’(战战,是形容恐惧的样子。兢兢,是形容谨慎的样子。所谓“如临深渊”,是说恐怕掉下去。所谓“如履薄冰”,是说恐怕陷进去。)”
1703052154
1703052155 卿大夫章第四
1703052156
1703052157 【题解】这一章是讲述卿大夫的孝道。卿大夫从服饰、言论、行动等方面都必须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保全宗庙及祭祀,以事奉国君、服务百姓。
1703052158
1703052159 【原文】“非先王之法服(1),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2),不敢道;不合诗书,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3),不敢行。不合礼乐,则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诗书,则不言。非道不行。非礼乐,则不行。口无择言(4),身无择行(5)。言满天下无口过(6),行满天下无怨恶(7)。三者(8)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9)。法先王服,言先王道,行先王德,则为备矣。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10):‘夙夜匪懈(11),以事一人。’夙,早也。夜,暮也。一人,天子也。卿大夫当早起夜卧,以事天子,勿懈惰。
1703052160
1703052161 【注释】(1)先王之法服:先王制定的各种等级的人的规定服饰。(2)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即《诗》《书》等中的言论。(3)德行:合乎礼乐的道德行为。(4)择言:败言或不合法度的议论。(5)择行:败坏的德行或不合法度的行为。(6)言满天下无口过:言满天下,言语传遍天下。口过,口中有失。(7)怨恶:怨恨厌恶。(8)三者:指上文之合于先王的服饰、言语和德行。(9)宗庙:古代祭祀先人的场所。(10)诗: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烝民》。(11)夙夜匪懈:夙,早晨。夜,晚间。匪,同“非”,不。懈,怠惰、松懈。
1703052162
1703052163 【译文】“(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言语不合乎《诗》《书》中的道理就不敢说),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行为不合乎《礼》《乐》的规范就不敢做)。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乎《诗》《书》的话就不说),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不合乎《礼》《乐》规范的行为就不做)。口中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言,自身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行,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服饰、言语、行为”,三者都能完备无缺,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按照古圣先王所规定的衣服穿着,说的是古圣先王所说的道理,践行的是古圣先王的道德行持,这样就完备了)。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烝民》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侍奉于天子。(夙,是早上的意思。夜,是晚上的意思。一人,是指天子。卿大夫应当晚睡早起,来侍奉天子,不要懈惰。)”
1703052164
1703052165 士章第五
1703052166
1703052167 【题解】这一章讲述士的孝道。士要移孝作忠,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侍奉国君、长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尽忠职守,完成自己肩负的重任。
1703052168
1703052169 【原文】“资(1)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事父与母,爱同敬不同也。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事父与君,敬同爱不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兼,并也。爱与母同吗,敬与君同,并此二者,事父之道也。故以孝事君则忠,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也。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事君能忠,事长能顺,二者不失,可以事上也。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2)。盖士之孝也。《诗》(3)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4)。’忝,辱也。所生,谓父母。士为孝,当早起夜卧,无辱其父母也。
1703052170
1703052171 【注释】(1)资:取,拿。(2)守其祭祀:祭,际也,神人相接为祭。祀,似也,言祀者似将见先人也。祭祀,指备供祭品以祭神供祖的活动。(3)诗:下文所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小宛》。(4)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夙,早、早上。兴,起、起床做事。寐,睡觉。无,别、不要。忝,辱、羞辱。尔所生,生养你的人,即你的生身父母。
1703052172
1703052173 【译文】“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母亲,其亲爱是一样的(侍奉父亲和母亲,亲爱之情虽同,但尊敬之情不同);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君主,其恭敬也是一样的(侍奉父亲和君主,尊敬之情虽同,但亲爱之情不同)。所以,对母亲要重视爱,对君主要重视敬,对父亲则是两者兼备(兼,是并的意思。亲爱之情如同侍奉母亲,尊敬之情如同侍奉君主,兼有这两者,是侍奉父亲之道)。因此,用侍奉父亲的孝道来侍奉君主,必能做到忠诚(把侍奉父亲的孝道转到侍奉君主上,就能做到忠诚了);用敬顺兄长的悌道来侍奉上级,必能做到顺从(把侍奉兄长的恭敬心转到侍奉上级上,就会顺从)。忠诚和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欠缺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和上级(侍奉君主能够忠诚,侍奉长上能顺从,二者都没有缺失,就可以侍奉在上位者了),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说:“要早起晚睡地尽孝尽忠,不要有辱于生养自己的父母。(忝,辱的意思。所生,指父母。士人尽孝,应当早起晚睡勤勤恳恳,不能有辱于自己的父母。)”
1703052174
1703052175 庶人章第六
1703052176
1703052177 【题解】这一章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孝的最后一条,讲述普通百姓的孝道,就是掌握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收获粮食,供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违礼法,恭谨做人,节约用度,以更好地奉养父母,让父母能够安安乐乐地终其天年。
1703052178
1703052179 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作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贵贱的不同,但事亲尽孝的心是没有分别、没有终始的。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没有道理的。
1703052180
1703052181 【原文】“因(因上旧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1),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以奉事天道。分地之利(2),分别五土,视其高下,此分地之利。谨身节用(3),以养父母(4)。行不为非为谨身,富不奢泰为节用,度财为费,父母不乏也。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5),孝无终始(6),而患不及己者(7),未之有也。”总说五孝,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当孝无终始,能行孝道故患难不及其身。未(未下九字恐有脱误)之有者,言未之有也。
1703052182
1703052183 【注释】(1)因天之道:因,顺应、凭依、利用。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2)分地之利:分,区别、分别。利,利益、好处。指分辨土地的特性和优势,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等。(3)谨身节用:谨,恭敬、谨慎。谨身,即对自己的身体恭敬、谨慎,言行合于礼法,不做违礼的事,就能远离刑罚的羞辱。节用,节约俭省,生活不奢侈浪费。(4)以养父母:以,拿来、用来。养,赡养,供养。(5)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从尊如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至卑如庶人,无论尊贵还是卑贱,都要实行孝道。本章自此开始总论五孝。(6)孝无终始:实行孝道,没有贵贱等级的差异,也没有开始与终结的区别。(7)而患不及己者:患,忧虑、担心。及,赶上、做到。意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全句意为,从天子到庶人,实行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在于其地位的尊贵还是卑贱,也不在于是事亲还是立身。因此,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道,是不会有的。一说“孝无终始”为行孝无终无始,“患”为祸患,故而释全句为:如果行孝道用心不纯,用力不果,致使在立身和事亲方面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好,这样,要想祸患不及其身,那是不可能的。
[ 上一页 ]  [ :1.7030521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