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258
1703052259
广扬名章第十四
1703052260
1703052261
【题解】这一章是详细说明“扬名”的意思。最高的孝道,就是立身行道,成圣成贤,扬名于后世,显耀父母,这是孝的终极。
1703052262
1703052263
【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欲求忠臣,出孝子之门,故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以敬事兄则顺,故可移于长也。居家理(1),故治可移于官。君子所居则化,所在则治,故可移于官也。是以行成于内(2),而名立于后世(3)矣。”
1703052264
1703052265
【注释】(1)居家理:理,正、治理。居家理,指处理家事有条有理、家务管理得好。儒家治学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家齐国自治。(2)是以行成于内:行,行为,指事亲孝、事兄悌和居家理的活动。成,成效、成功。内,指家庭之内。意为君子在家庭中养成美好的品德,其道德的作用得到发挥、取得成绩。(3)名立于后世:名,名誉、美好的名声。立,建立、树立。儒家十分注重留美名于后世。
1703052266
1703052267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君主的尽忠上(要想求得忠臣,忠臣出于孝子的家中,所以可以把孝道移到君主身上);侍奉兄长能尽悌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长上的顺从上(以恭敬之心奉事兄长则能顺从,所以可以移到长上身上);在家做事有条有理,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政务的处理上(君子所居住的地方自然会被他所感化,所在的地方自然可以得到治理,所以可以把这份办事能力移到做官治民上)。因此,君子在家中把这三种德行的根基养成,将来才能建功立业,而他的美好名声自然就会传于后世了。”
1703052268
1703052269
谏诤章第十五
1703052270
1703052271
【题解】这一章是说明为人子、为人臣看到自己的父母、领导有过失,有劝谏的义务,需要帮助他们改过。
1703052272
1703052273
【原文】曾子曰:“若夫(1)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2)矣。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3)!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4)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七人者,谓大师、大保、大傅、左辅、右弼、前疑、后丞,维持王者,使不危殆。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5);尊卑辅善,未闻其官。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令,善也。士卑无臣,故以贤友助己。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命,又焉得为孝乎?”委曲从父命,善亦从善,恶亦从恶,而心有隐,岂得为孝乎?
1703052274
1703052275
【注释】(1)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2)闻命:闻,听到。命,命令、指教。闻命,听过(先生的)教诲。因曾参为孔子弟子,故用此谦词表示听过老师的讲解。(3)是何言与:是,指示代词,指“子从父之令可谓孝”这种说法。何言与,什么话,表示否定的答语。以下重复一句“是何言与”,是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意为: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4)争臣:敢于直言诤谏的臣子。(5)家:卿大夫的家族。
1703052276
1703052277
【译文】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以说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古时候,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天子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天下(所谓七人,是指太师、太保、太傅、左辅、右弼、前疑、后丞,他们帮助君王治理天下,使君王不至于陷入危险的局面);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诸侯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国;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家臣,即便大夫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家(尊卑上下共同辅佐大夫使其为善,没有听说过具体的官名);士人若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则自己不会失掉美好的名声(令,是善的意思。士人地位较为卑下,没有辅助之臣,因此以贤良的朋友辅助自己);如果父母有能够坚持真理、劝谏父母改过的儿女,父母就不会做出不道义的行为。假如父母有不义的行为,儿女不能够不劝谏。如果一味顺从,这是陷父母于不义。如果父母、领导、朋友有不道义的行为、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就要劝谏。一味盲从父母的号令,怎么能够称为孝呢(委曲求全地听从父亲的命令,父亲为善就跟着为善,父亲为恶就跟着为恶,而心中有未曾吐露的劝谏之语,又怎能称得上是孝呢)?”
1703052278
1703052279
感应章第十六
1703052280
1703052281
【题解】这一章讲述孝悌可以跟天地鬼神感通。行孝之人,孝心达到至诚,就能够跟天地、祖先、神明有所感应,所谓以至诚之心而感,就有天地鬼神来应,这是这一章所说的道理。
1703052282
1703052283
【原文】子曰:“昔者明王(1)事父孝,故事天明;尽孝于父,则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尽孝于母,能事地察,其高下视其分,察也。长幼顺,故上下治。卑事于尊,幼顺于长,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能明,事地能察,德合天地,可谓彰也。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虽贵为天子,必有所尊,事之若父,三老是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必有所先,事之若兄,五更是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设宗庙,四时斋戒以祭之,不忘其亲。修身慎行,恐辱先也;修身者,不敢毁伤,慎行者。不历危殆,常恐其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事生者易,事死者难,圣人慎之,故重其文。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至于天,则风雨时;孝至于地,则万物成;孝至于人,则重译来贡。故无所不通也。《诗》(2)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3)。’”孝道流行,莫敢不服。
1703052284
1703052285
【注释】(1)明王:圣明睿智的帝王。明,明察、了解得非常清楚。此处有上对下、下对上都明察的意思。(2)诗: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此诗是赞颂周文王的文德,并歌颂武王能够继承文王极好的声誉,完成其志愿。(3)无思不服:思,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服,归附、服从。
1703052286
1703052287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圣明之君,侍奉父亲能尽孝道,所以侍奉上天就能开发自己本性里的光明(对父亲尽孝,则能够明智地侍奉上天);侍奉母亲能尽孝道,所以对于万事万物观察得清清楚楚(对母亲尽孝,所以能够明察地利。所谓察,是依其高下而观察其所宜);侍奉诸父、诸兄能尽长幼之道,所以上上下下都安定太平(地位卑下的人侍奉上级,年龄幼小的人顺从于尊长,因此上下能得到治理)。他以孝道侍奉天地,效法天地之德,得到天地的明察,祖宗的神明就来感应,接受他的祭祀(能明智地侍奉上天,能依照地之所宜来侍奉大地,德行与天地相合,可以说是彰显了)。所以,即使贵为天子,也必有他所尊敬的,那就是他的父亲(虽然贵为天子,必定有所尊敬的人,奉事他们就像对待父亲一样,这说的是三老);也必有比他更年长的,那就是他的兄长(必定有比他年长的人,侍奉其就像对待兄长一样,这说的是五更)。祭祀要竭诚恭敬,不敢忘怀列祖列宗(设置祖先的宗庙,一年四季按时斋戒以祭祀,不敢忘记自己的父母);谨慎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唯恐侮辱了自己的祖先(所谓修身,是说不敢毁伤自己的身体。所谓慎行,是说不经历危险。常常害怕辱及自己的先人);在祭祀宗庙之时,必须至诚恭敬,才能感应祖先来享受他的祭祀(侍奉在世的人容易,侍奉已死去的人困难,圣人对此十分谨重,所以重复其文句)。他真正把孝悌之道做到圆满,便能贯通神明,自己本性的光明就会普照四海,没有不通达之处(孝心达于上天则风雨以时而降,孝心达于大地则万物顺利生长,孝心达于人民则远方的国家通过译使来进贡,所以说无所不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天下东西南北各地,没有一个地方不服从孝悌之道的教化(孝道圆满而流及于百姓,则没有人敢不服从的)。”
1703052288
1703052289
事君章第十七
1703052290
1703052291
【题解】这一段是说明如何事君,即如何对长上、领导尽忠。所谓移孝作忠,把孝心推移到对国家、人民,就是尽忠。
1703052292
1703052293
【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1),进思尽忠(2),退思补过(3),将顺其美(4),匡救其恶(5)。故上下(上下下旧有治字,删之)能相亲也(6)。”君臣同心,故能相亲。
1703052294
1703052295
【注释】(1)君子之事上也:君子,指有德行者。事,侍奉。上,此处指君主。(2)进思尽忠:进,指在朝廷为官。思,考虑。尽忠,竭尽对国家的忠诚,直至为其而死。(3)退思补过:退,退职闲居家中。补过,弥补国君与国家大事中的不当之处。(4)将顺其美:将,奉行、秉承。顺,顺从。有使动的意思,不仅自己顺从,还要使天下人顺从。美,好、正当、正确。(5)匡救其恶:匡,纠正、扶正。救,补救、弥补、制止。(6)故上下能相亲也:上,国君。下,臣僚。
1703052296
1703052297
【译文】孔子说:“君子奉事明君,在上朝进见君主时,要想着如何尽忠;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主的过失。对君主的美德善政,要顺从实行;对君主的过失,要扶正过来,让他的恶不要再继续。所以,在上位的君主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够相互亲爱了(君主和臣下同心同德,因此能相互亲爱)。”
1703052298
1703052299
论 语
1703052300
1703052301
【题解】《论语》一书,乃孔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注重修身学道,并以立人格、知天命为学道之本,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最重要的文献。
1703052302
1703052303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治国平天下之大用,于此可略窥一斑。《群书治要》中将《孝经》编在《论语》之前,这样的编排有其深意。《孝经》是《论语》的行门,有了力行,方可体悟《论语》。
1703052304
1703052305
北宋著名学者程颐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读书重在变化气质,虚心涵泳,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才有读《论语》的真实受用。故要读一句、做一句,方为真正读书。
1703052306
1703052307
按照程颐的意见,“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意思是说,读《论语》,要将孔门弟子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把孔子的回答当作是给自己的回答,从中体会如何把古圣先贤的教诲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是古人读《论语》的经验之谈,后人宜深体之。
[
上一页 ]
[ :1.7030522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