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73e+09
1703052730
1703052731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
1703052732
1703052733 【注释】(1)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三十年为一世。如有王者受命治理衰世,一则必须解决民生问题,一则必须实施道德教育,使人民身心皆安,两者皆非短时期能奏其功,所以必须三十年。
1703052734
1703052735 【译文】孔子说:“如有王者接受天命而施行仁政,也必须三十年才能大治。(三十年为一世。假如有王者接受天命,施行仁政,必须三十年才能成功。)”
1703052736
1703052737 【原文】子曰:“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1)?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703052738
1703052739 【注释】(1)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皇侃《疏》:“苟,诚也。”诚能正其本身,则从事政治,何难之有。
1703052740
1703052741 【译文】孔子说:“果真能够端正自己本身,从事政治何难之有?若不能正己,如何正人?”
1703052742
1703052743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国,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者是其几也(1)。以其大要,一言不能兴国也。几,近也。有近一言兴国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事不可一言而成知,如此则可近之。”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言无乐于为君。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也。如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人君所言善,无违之者则善也;所言不善,而无敢违之者,则近一言而丧国矣。”
1703052744
1703052745 【注释】(1)言不可以者是其几也:几字当近字讲。虽不能说一言兴邦,然关键处说一句有道理的话,也可与兴邦接近了。者,或为“若”之误。
1703052746
1703052747 【译文】鲁定公问:“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把国家兴起来,有这样的情况吗?”孔子回答说:“话虽不能这样讲,但也差不多了。(根据孔子所答的大概意思,即一句话不能使国家兴起来。几,指接近。但有接近一句话可以把国家兴起来的。)有人说过:做君主很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当君主的深知为君之难,这不是一句话就接近兴国了吗?(事情是不可能通过一句话就能完成的,但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也接近可以使国家兴起了。)”鲁定公又问:“还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把国家丧失,有这样的情况吗?”孔子回答说:“话虽不能这样讲,但也差不多了。有人说过:我当君主没觉得有什么乐趣,唯一的乐趣,就是我所说的话无人敢违背。(这里是说对做国君没有什么乐趣,唯一的乐趣,就是自己所说的话不会被人反对。)君主说的话有道理,无人敢违背,不是很好的吗?如果说的没有道理,而又无人敢违背,这不是一句话就接近亡国吗?(国君所说的话,如果有道理,无人敢违背的话,那当然很好;如果所说的话没有道理,而无人敢违背的话,一句话就能亡国啊!)”
1703052748
1703052749 【原文】叶公问政(1)。叶公名诸梁。子曰:“近者悦,远者来(2)。”
1703052750
1703052751 【注释】(1)叶公问政:叶,音摄,原为一小国,后属于楚,由叶公治理。叶公是楚大夫沈诸梁,字子高。(2)近者悦,远者来:来,指归服、归顺。叶公问政,孔子答复,为政之道,要使近者欢悦,远者来归。近者是本国人,远者是外国人。为政而能使近悦远来,必是施行仁政,感召国内外人民。梁章巨《论语旁证》引徐氏缵高曰:“楚疲其民,以蚕食中国,夫子因叶公之问以止之。”竹添光鸿《左氏会笺》说:“是时楚国数度伐蔡,又与吴争陈,二国近楚苦兵,故夫子言,楚欲为政于天下,自近始。讽以恤小爱邻之仁也。”
1703052752
1703052753 【译文】叶公问为政之道。(叶公,指沈诸梁。)孔子说:“要使本国人欢悦,使他国人来归顺。”
1703052754
1703052755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莒父,鲁下邑也。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则不达矣;小利妨大,则大事不成矣。”
1703052756
1703052757 【注释】(1)子夏为莒父宰:莒父的“父”,音甫。《春秋大事表》说,这是鲁国人的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郑康成注:“旧说,莒父,鲁下邑。”(2)无欲速至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当莒父的邑宰,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不要求其速成,不要着眼于小利益。事物发展各有其自然规律,过于求快,就违背了规律,反而会坏事。小利,指眼前利益。大事,指教化人心。注意力放在小事上,就会疏忽了大事。倘若为政者为求一时之功,而不慎带头做出违背道义之事,即因小失大,殊不可取。
1703052758
1703052759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邑宰,向孔子请示政事。(莒父,鲁国的小县。)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着眼于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着眼于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大事不可以求其速成,因为欲速反而达不到目的;小利妨碍大事,使大事不能成就。)”
1703052760
1703052761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1),不可弃也。虽之夷狄无礼义之处,犹不可弃去而不行之。”
1703052762
1703052763 【注释】(1)夷狄:指远离中原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1703052764
1703052765 【译文】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日常起居,时时处处恭敬守礼;做事认真,毫不苟且;待人忠诚,肝胆相照。就是到了没有教化的边远之地,这些为人之道也不可舍弃。(即使到了边远的夷狄之地,大家都不讲礼义,自己也不能够放弃这一原则不去落实。)”
1703052766
1703052767 【原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南国之人也,言巫医不能治无常之人。善夫!善南人之言也。”
1703052768
1703052769 【注释】(1)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意为巫医治不好无恒的人。《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言巫医不能治无常之人。”巫是指接事鬼神的人,医是指为人治病的医生。巫医,通常指以祝祷为主来为人消灾治病的人。
1703052770
1703052771 【译文】孔子说:“南国的人有句话说:人要是没有恒心,连巫医也治不好他。(南人指南国的人。说巫医也不能治好没有恒常之心的人。)这话讲得好呀!(称赞南国人说的这句话。)”
1703052772
1703052773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也。”
1703052774
1703052775 【注释】(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的是待人接物的态度、心境平和无争。同,指的是见解相同。
1703052776
1703052777 【译文】孔子说:“君子待人和平忍让,但见解却与众不同。小人所见与众相同,但却不能与人和谐办事。(君子内心平和,但其见解与众不同,所以称为‘不同’。小人所嗜好的东西相同,但他们之间会互相争利,所以说‘不和’。)”
1703052778
1703052779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善人善己,恶人恶己,是善善明,恶恶着也。”
[ 上一页 ]  [ :1.703052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