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3094
1703053095
【注释】(1)朕躬:朕,我。朕躬,即我自己。《尔雅·释诂》:“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至秦世始为天子尊称。”(2)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包咸注:“权,秤也。量,斗斛。”秤本作“称”,是称物之器,以秤称物而知轻重。斗与斛,皆是量物之器,以斗斛量物而知多少。谨权量,就是谨慎齐一度量衡之制,使民间贸易公平。审法度,就是审察礼仪制度,使其各有秩序,而不紊乱。修废官之意,是事必有官,官必有人,人必尽职。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则四方之政便能顺利地施行。(3)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灭国,已灭亡的国家。绝世,断绝禄位的世家。逸民,遁世隐居的高人。
1703053096
1703053097
【译文】汤王说:“我本人有罪,请天帝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罪过都在我身上(不要牵连万方之民,意思是这与万方之民没关系。万方之民有罪,那也是因为我的过失)。”周武王说:“虽有周家最亲的人,但不如有仁人(虽是亲人,若不贤良,不忠诚,就要惩罚。管叔、蔡叔就是这种人了。仁人,如箕子、微子,他们来了就任用他们)。我若不教百姓,使百姓有罪过,当归罪于我一人。”谨慎统一度量衡,审察礼仪制度,重新设立已废的旧有官职,四方之政就能顺利地施行(权,指秤。量,指斗斛之类);兴起已灭的诸侯之国,为已绝祀的贤卿大夫立后,举用隐居的才行超逸之民,这样,天下的民心自然来归了。帝王所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礼、祭祀(重视人民,因为这是国家的根本。重视民食,因为这是人民的性命所在。重视丧礼,是为了竭尽哀思。重视祭祀,是为了极尽诚敬)。宽厚待人,就得众人归附。办事敏捷,就有事功。为政公平,就使民心悦服(为政公平,就会使百姓心悦诚服。二帝三王所行之政皆是此法,所以他们的德政得以传扬,启示后世)。
1703053098
1703053099
【原文】子张问政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屏,除也。”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人所利而利之,不亦(不亦上脱斯字)惠而不费乎(1)?利民在政,无费于财。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2)?欲仁而得仁,又焉贪(3)?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之。斯不亦泰而不骄乎(4)?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5)?”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6);不戒视成,谓之暴(7);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也。慢令致期,谓之贼(8);与民无信而虚刻期。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9)。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内,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1703053100
1703053101
【注释】(1)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亦惠而不费乎:王肃注:“利民在政,无费于财。”为政者要以适当的政策来利民,民之所利不同,就要因仍其不同的利益,制定不同的政策,付诸实施。例如因仍农民所利,就要制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因仍工商之民所利,就要制定有利于工商之民的政策。以这些利民的政策来辅助各行各业人民,使其安居乐业,各遂其生,此即惠而不费。(2)择可而劳之,又谁怨:邢昺《疏》以《论语·学而 》孔子的话解释:“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为政者推行公共建设,如修治沟洫,或养护道路桥梁等,需用民间劳力,但需选在农闲时期,民间可以出动劳力,这才劳动人民,又有谁怨呢?(3)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之欲,是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此欲便不是贪。皇侃《疏》:“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言人君当欲于仁义,使仁义事显,不为欲财色之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又引江熙曰:“我欲仁,则仁至,非贪也。”(4)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孔安国注:“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君子待人接物,虚心平等。所待之人,无论多数少数,也不论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此即泰而不骄。(5)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视仪容,令人望之俨然而敬畏。此即威而不猛。(6)不教而杀谓之虐:为政不先教民,人民犯罪就杀,这叫做虐。(7)不戒视成谓之暴:马融注,“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此意是说,为政不在事先一再地告诫,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这就是暴。(8)慢令致期谓之贼:政令发布很慢,限期完成却是紧急而刻不容缓。这就是贼害人民。(9)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安国注:“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纳,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皇侃《疏》:“有司,犹库吏之属。人君若物与人而吝,即与库吏无异。”孔安国注“犹之”为“俱当”。刘淇《助字辨略》:“犹之,犹俗云总是也。”皇《疏》之意,犹若以物与人。应以皇《疏》较优。
1703053102
1703053103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从事政治呢?”孔子说:“要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这就可以从政了(屏,屏除)。”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事?”孔子说:“君子为政,给百姓恩惠而不耗费财力,役使百姓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贪,心中安泰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子张又问:“怎样才算给百姓恩惠而不耗费财力?”孔子说:“就着百姓可以得利之处,制定适当的政策来利民,这不就是惠民而不耗费财力吗(利益人民,在于政策,不用耗费财力)?需用民间劳力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役使百姓,又有谁会怨呢?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又有什么贪可言呢?君子待人,无论多数少数,也不论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君子不会因人少、势力小而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心中安泰而不骄傲吗?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视仪容,令人望之俨然而生敬畏,这不就是有威仪而不凶猛吗?”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事?”孔子说:“为政不先教民,民众犯罪就杀,这叫做虐。为政不在事先一再地告诫,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这就是暴(不事先告诫,而要求立刻完成,这就叫‘视成’)。政令发布很慢,限期完成却是紧急而刻不容缓,这就是贼害民众(对人民没有信用,而且虚设限期)。如同给人财物,到出纳时却显出吝啬,这就叫库吏作风(这是说财物应当给人,却感到为难,舍不得,所以出手吝啬,这样的行为只能算是库吏作风,决非为人君主之道)。”
1703053104
1703053105
1703053106
1703053107
1703053109
群书治要译注 卷十
1703053110
1703053111
孔子家语
1703053112
1703053113
【题解】《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全书分十卷,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其内容广泛,涉及孔子世系、从政、礼乐制度、与国君问答、与弟子问答、言谈行事,以及七十二弟子事迹等方面。
1703053114
1703053115
《群书治要》从王肃注的《孔子家语》中辑录《始诛》等二十二篇,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礼治观、伦理观、人才观、仁政学说等,以及作为一位“圣主”“贤君”所应具备的谦逊、虚心纳谏、居安思危、善用人才等品德,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措施和蓝图。从选编的内容可以看出,魏徵等向唐太宗进谏此书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1703053116
1703053117
王注《孔子家语》可视为古代政论文中的佳作。其中“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之句,已成为贞观之世的格言而广为流传。再如“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等,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
1703053118
1703053119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颜师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语》,乃三国时魏王肃搜集并撰写的十卷本。
1703053120
1703053121
对《孔子家语》,历来颇多争议。宋王柏《家语考》、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均认为是伪书。宋朱熹《朱子语录》、清陈士珂和钱馥的《孔子家语疏证》序跋,黄震《黄氏日抄》等则持有异议。然而一千多年来,该书广为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曾精辟论述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1703053122
1703053123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片),内容同样和《家语》有关。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是有来历的,早在西汉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传,并非伪书,更不能直接说成是王肃所撰著。它陆续成于孔安国以及与王肃同时代的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是孔氏家学的产物。对于学习孔子和孔门弟子及儒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
1703053124
1703053125
【作者简介】《孔子家语》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它陆续成于孔安国以及与王肃同时的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是孔氏家学的产物。《孔子家语》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被归入《六艺略》的《论语》类。
1703053126
1703053127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经学家。汉武帝时任博士(古代学官名),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是司马迁的古文经学老师(今文经学老师是董仲舒)。后世尊其为先儒。
1703053128
1703053129
王肃(公元195—公元256),字子雍,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曾遍注群经,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主要官衔为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官名)。由于他的卓著功勋和特殊地位,死后被追赠为卫将军,谥称景侯。
1703053130
1703053131
始 诛
1703053132
1703053133
【题解】这一篇中,记录了孔夫子的两个判案例子,主要讲的是孔夫子对于刑罚、诉讼的态度和主张。
1703053134
1703053135
诛杀少正卯一案,孔夫子非常果断,不仅诛杀,而且暴尸三日,毫不手软。原因在于,对这类严重影响社会人心的乱法之人,若不及时严惩,则国家正不胜邪,必招大乱。所谓严重乱法之人,罪有五种,而盗窃这样的罪恶都不足以为患。从五种罪行可以看出,乱法,实质是惑乱人心,使百姓失去善恶、是非、邪正的判断能力,其影响深远。若智慧不足,往往无法察觉、判断,夫子见微知著,故而从速严惩。
1703053136
1703053137
另一则案子,是关于百姓,父亲控告儿子不孝。孔夫子不同寻常的处理,让人不解,孔夫子因此讲述了法制与礼的教化的关系。夫子说道:“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而且指出,百姓犯罪的原因在于“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提醒君王反求诸己,以身作则,首先对百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然后树立道德模范加以引导,最后不得已才施以刑罚。
1703053138
1703053139
【原文】孔子为鲁大司寇(1),朝政七日,而诛乱法大夫少正卯(2),戮之(3)于两观之下,两观,阙(4)也。尸于朝(5)三日。子贡(6)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之乎?”孔子曰:“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盗窃(7)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8),二曰行僻而坚(9),三曰言伪而辨(10),四曰记丑而博(11),丑谓非义。五曰顺非而泽(12)。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13),撮,聚也。其谈说足以饰袤(14)(袤旧作褒,改之)荧(15)众,其强御(16)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也,不可以不除。”
1703053140
1703053141
【注释】(1)大司寇:古代官名,管理刑事,周为六卿之一。(2)少正卯:少正,官名;卯,人名。少正卯(?—公元前496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和孔子都曾经在鲁国讲学,后来孔子在鲁国为政,上任后七日便将少正卯处死。(3)戮之:杀掉。(4)阙: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5)朝: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治理政务之处。(6)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亦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善于雄辩,且有干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子贡未赶回,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7)窃:偷盗。(8)心逆而险:《荀子·宥坐》为“心达而险”,《说苑·指武》为“心辩而险”。(9)行僻而坚:行为邪僻而又顽固不化。僻,邪僻,偏离正道。孔颖达疏:“子张才过人,失在邪僻。”(10)言伪而辨:言语虚妄而又能说会道。伪,奸伪;欺诈。(11)记丑而博:《荀子》杨注为“丑,谓怪异之事”,旧注:丑,谓非义。此处采用旧注。博,广大;宽广。(12)顺非而泽:随顺错误并能为之文饰增润。孔颖达疏:“顺非而泽者,谓顺从非违之事,而能光泽文饰。”《说文》:“泽,光润也。”(13)撮徒成党:聚集其门徒结成党派。旧注:撮,聚也。(14)袤:长。一般指纵长。《墨子·杂守》:“三十步一弩庐,庐广十尺,袤丈二尺。”李善注引《说文》:“南北曰袤,东西曰广。”(15)荧:眩惑。(16)御:强御,强暴。
1703053142
1703053143
【译文】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理政才七天,就处死了扰乱礼法制度的大夫少正卯,将他在宫殿台门外的两座高台下杀掉,并暴尸三日。弟子子贡向孔子进言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现在先生一上任就杀了他,这样做是否有些失当?”孔子说:“天下的大罪恶有五类,盗窃这样的罪恶都不在其中。一是心存悖逆又阴险狡诈;二是行为邪僻又固执己见;三是言语虚妄又能巧言善辩;四是搜集记录各类丑闻劣迹并且不厌其多;五是随顺邪佞之事,并且将其粉饰美化。这五种罪恶,人若犯了一条,都免不了受到君子的诛杀,何况少正卯五种都具足了呢?他的住所足以集聚门徒,结党成派;他的言论足以颠倒黑白,蛊惑大众;他的强悍有力足以悖逆正道,独树邪见。这样的人真正是人群中的大奸大恶,不可以不除掉!”
[
上一页 ]
[ :1.7030530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