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3214e+09
1703053214
1703053215 【译文】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什么是大礼?为什么您一说到礼,总是那么尊崇呢?”孔子说:“我曾听说,百姓之所以能够正常生活,礼是最重要的保障。没有礼,就无法按照一个合适的标准来祭祀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秩序;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君王对此十分重视,带头恭敬奉行,然后以自己率先所做出来的样子来教化百姓,使他们顺礼而行。居住简易的宫室,穿戴节俭的衣服饰物,乘坐的马车不加雕饰,使用的器物不精雕细刻,饮食不讲究美味,心里面也没有过分的奢望,使自己与万民百姓有福同享。古代贤明君王就是这样恭敬行礼的啊!”
1703053216
1703053217 哀公说:“当今的君王,为什么不能这样去做呢?”孔子回答说:“当今的君王追求利益,贪得无厌,荒淫奢侈无度,懒惰怠慢,游手好闲,一味地搜刮百姓的钱财来满足其贪心,使百姓抱怨朝政;违背众人的意愿,去征讨政治清明的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违背政令(指无原则地求取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任意使用暴虐刑杀的手段残暴地对待人民,而不依据正常的法度。从前君王治理和役用百姓是按前述的做法去做,现在君王则是按后面的做法来做,可见,当今的君王不懂得修明礼教了。”
1703053218
1703053219 五 仪
1703053220
1703053221 【题解】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知人善任,而老子教诲我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人说:“欲知人者先自知”,自知后方可知人。这一篇正是鲁国国君向孔夫子求教怎样自知、知人,怎样用人。
1703053222
1703053223 孔夫子首先向鲁哀公介绍了五种人的标准,就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这个标准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清楚看到自己属于哪个位次的人。鲁哀公是个聪明人,当然用不着夫子评价他。夫子告诉哀公这五种人,既能帮助这位国家领导人认清、识别人才,又给了他一把衡量自己的尺子。
1703053224
1703053225 鲁哀公生长于深宫后院,他虽然明白了上述标准,但很担心自己还不知人间哀、忧、劳、惧、危的情感,恐怕不能用好这些方法,所以再次请教夫子,该怎么办。孔夫子就从哀公每天面对的事情,启发他学习体会这五种情感,让我们领略到夫子圣人的智慧和仁慈:应机教化,让人体会生活处处皆学问。最后还讲出了“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千古名句。
1703053226
1703053227 接着哀公又问取人之法,夫子强调取舍之要,无不是先德后才。尤其强调,没有德行而又非常聪明能干的人,就像豺狼一样,这样的人不可以接近。
1703053228
1703053229 最后哀公问道,一个国家的存亡祸福,是天命支配,而非人力所能改变,对吗?孔子肯定地回答,存亡祸福,都是由自己决定的。还告诉我们,天灾与怪异的现象胜不过良好的政治;不好的梦兆胜不过良好的品行。
1703053230
1703053231 本篇虽然谈及许多关于人才识别任用的问题,但夫子在应对中,自始至终无不贯穿着首重德行的观念,这也是孔门教学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艺”的反映,德行一定是放在首位。
1703053232
1703053233 【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1)鲁国之士,与(2)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1703053234
1703053235 孔子曰:“人有五仪(3):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1703053236
1703053237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4)之规,口不吐训格(5)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6)其身,不力行以自定(7),见小暗大(8),而不知所务(9),从物如流(10),而不知所执,(11)此则庸人也。
1703053238
1703053239 “所谓(旧脱所谓字,补之。)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12)之本,必有率(13)也;率,犹述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14)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所谓者,谓言之要也。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15)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1703053240
1703053241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忍怨害也。仁义在身,而色不伐(16);无伐善之色也。思虑通明,而辞不专(17);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油然,不进之貌;越,过。
1703053242
1703053243 “所谓贤者,德不逾闲(18),闲,犹法也。行中规绳(19);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言满天下,无口过也。道(20)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本,亦谓身。富则天下无宛财(21)。宛,积也。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
1703053244
1703053245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22)庶品(23)之自然,敷(24)其大道而遂成(25)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26)者不识(27)其邻(28),此圣者也。邻,以喻畔界(29)也。”
1703053246
1703053247 【注释】(1)论:调查。陈奇猷集释:“论,察也。”(2)与:用。尹知章注:“与,用也。”(3)五仪:五等。王先谦集解:“仪,犹等也。”(4)慎终:慎重地考虑到事情的后果。也泛指谨慎、慎重。(5)训格:规范,典范。王肃注:“格,法。”(6)托:托付;请托。《吕氏春秋·贵生》:“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高诱注:“托,付。”(7)定:完成;奠定。高亨注:“定,成也。”(8)见小暗大:意谓小事明白大事糊涂。暗,是糊涂、愚昧的意思。(9)务:从事;致力。《礼记·射义》:“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10)从物如流:指凡事随大流,没有主见。(11)所执:指所固守的节操。(12)道术:道德学问;文章道德。(13)率:遵循;继承。(14)处:安居;安身。(15)骸:指身体。(16)色不伐:无伐善之色。夸耀自己的长处。朱熹集注:“伐,夸也。善,谓有能。”(17)专:专断;擅自行事。(18)逾闲:超越法度;界限。王肃注:“闲,法。”(19)规绳:规矩绳墨。比喻法度。(20)道:道德;道义。(21)宛财:积聚财物。王肃注:“宛,积也。古作菀。”(22)协:调整;调和。《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23)庶品:众物,万物。(24)敷:传布;散布。(25)遂成:养成;成就。(26)睹:看见。(27)识:识别。(28)邻:指邻居;邻国;邻境。(29)畔界:疆界。李贤注:“畔,疆界也。”
1703053248
1703053249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寡人想准确地评判、识别我们鲁国的贤能之士,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请问如何选拔任用他们呢?”
1703053250
1703053251 孔子说:“人可以分为五种: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明白清楚这五类人,使国家得治之道就具备了。
1703053252
1703053253 所谓庸人,就是心中没有谨慎行事、善始善终的原则,口里也不提伦理道德的教诲;不选择贤者为自己一生的寄托,也不力行伦理道德以成就自己;小事聪明而大事糊涂,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随波逐流而没有主见。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1703053254
1703053255 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明确的见解和主张,为人处事有既定的计划和规矩。虽不能穷尽道德学问的根本,但一定能遵循来力行;虽不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但一定会按照道理去把事情做好。因此,智慧不在于多,在于能够对所学的东西有判断力;言谈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得当,抓得住要点;做事不求多,而在于清楚为什么去做。智慧已能判断所学是否正确,言谈之要也知道了,做事的缘由也清楚了,那么他的定性已成,就像人的性命、身体一样,不会改变了。富贵不足以使他骄慢,贫贱也不会让他哀戚,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1703053256
1703053257 所谓君子,其言语必定忠诚守信而内心没有埋怨;躬行仁义而不自我夸耀;考虑问题通达明白而言语不会专断;德行修养纯一笃实,言行依据圣贤之道,自强不息。从从容容,好像人人都可以超过他,却始终难以追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1703053258
1703053259 所谓贤人,他能依德而行,不违常理;所作所为皆有规矩准绳;其言语可为天下人效法,虽所言遍及天下,却因不犯口过而不会伤及自身;他所弘扬的圣贤之道足以教化人民,却因行能践言,而不会失信于民。富有而不会使天下人积财伤道,施与大众而使天下没有贫病之人。这样的人称为贤人。
1703053260
1703053261 所谓圣人,其德性能与天地之德相配,随顺时机变通无碍,而不执着自己的见解;通达万事万物的根本原理和规律,使它们能自然和谐地运行和发展;传布天地大道来成就人的性情。其智慧德行可与日月同辉,其教化遍行于天下,而行迹和效果却神奇无法揣测;百姓虽沐浴在他的德行感化之中却不知不觉,有人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德行流布却无法测度它的边际。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1703053262
1703053263 【原文】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 上一页 ]  [ :1.7030532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