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3394
1703053395
【原文】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在?”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1)。”子路曰:“由闻晋中行氏(2)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子曰:“中行氏尊贤而弗(3)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仇(4)之。怨雠(5)并存于国,邻敌构兵(6)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1703053396
1703053397
【注释】(1)不肖:不成材,不正派。(2)中行氏:中行氏,东周时期晋国六卿家之一,公元前632年成立,公元前490年败亡。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中行桓子,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称荀林父(生卒年不详),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3)弗:不。《书·尧典》:“九载绩用弗成。”(4)仇:同雠。(5)雠:仇恨;怨恨。《左传·僖公十四年》:“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雠之,况怨敌乎?’”(6)构兵:交战。
1703053398
1703053399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说:“请问夫子,一个贤明国君治理国家,最先要做的是什么?”孔子说:“在于尊重贤能人才而轻视不正派的小人。”子路说:“我听说晋国的中行氏已经做到尊重贤才而轻视不成器之辈了,他为什么还会亡国呢?”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才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正派的小人却不能撤换他们。贤能之人知道不会受到重用而埋怨他;不正派的小人知道自己肯定受轻视而仇恨他。国内有埋怨和仇恨两股力量同时存在,郊外又有邻国的敌军交战,虽然中行氏想不亡国,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1703053400
1703053401
【原文】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1)?”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疾作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2)不云乎?‘恺悌(3)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1703053402
1703053403
【注释】(1)奈何:怎么样;怎么办。(2)诗:这里指《诗经》。(3)恺悌:和乐平易。《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
1703053404
1703053405
【译文】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一个国家,没有比使老百姓富裕并且长寿更重要的了。”哀公说:“那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那么老百姓就富裕了;敦行礼的教化,使百姓远离犯罪和暴戾,那么老百姓就长寿了。”哀公说:“寡人很想施行夫子的建言,又担心我的国库会贫乏。”孔子说:“《诗经》不是这样说吗:‘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也就是说:一位仁德的君王,他的态度是平和快乐的,德行又平易近人,就像百姓的父母一样。哪有孩子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道理呢?”
1703053406
1703053407
【原文】卫灵公问孔子曰:“有语寡人:‘为国家者,计(1)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2)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3)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谓也。”
1703053408
1703053409
【注释】(1)计:谋划,打算,考虑。《广雅》:计,谋也。(2)政治:国家得到治理。(3)环堵之室:四面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贫寒。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
1703053410
1703053411
【译文】卫灵公问孔子说:“有人对寡人说:‘治理国家的君王,在朝廷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国家就可以治理好。’是这样的吗?”
1703053412
1703053413
孔子说:“这是可以的。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讨厌别人的人,别人也讨厌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就能知道别人需要的是什么。所谓‘不出小屋而知天下者’,就是懂得反之于自身而推己及人。”
1703053414
1703053415
辨(1)政
1703053416
1703053417
【题解】辨政就是办理政事,是领导人和各级官员日常之事。子贡在出任前,夫子谆谆教诲自己的学生,要勤奋工作,谨慎处事,不要争夺和侵害,也不要暴虐和盗窃。前面的提醒能接受,这“无夺无伐,无暴无盗”,一般人却很难深入体会和理解。夫子在此处详为剖析,读后令人深思。
1703053418
1703053419
夫子之所以为圣人,从他对这些为官细节的智慧洞察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得到。我们平时不知不觉,但这夺、伐、暴、盗,每个人都可能常常会犯,并且深受其害而不自知。
1703053420
1703053421
夫子还教诲:“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谓小人。”“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让我们意识到,要当好一位领导甚至一般官员,其谨慎的态度、高远的见识、宽阔的心量是多么重要。
1703053422
1703053423
【原文】子贡为信阳宰(2),将行,孔子曰:“勤之慎之(3),奉天之时,无夺无伐(4),无暴无盗(5)。”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6)哉?”孔子曰:“而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之谓夺;以不肖代贤,是之谓伐;缓令急诛(7),是之谓暴;取善自与,是之谓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所由生也。匿(8)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谓小人。内不相训(9)而外相谤(10),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1703053424
1703053425
【注释】(1)辨:治理。“办”的古字。王先谦集解引赦懿行曰:“辨,治也,或音办。古无办字,荀书多以辨为办。”(2)宰:古代官名。(3)勤之慎之:勤,勤奋,慎,谨慎。(4)无夺无伐:夺,争夺,夺取。伐,讨伐,进攻。(5)无暴无盗:暴,残暴。盗,偷窃。(6)累:连累;使受害。《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孔颖达疏:“若不矜惜细行,作随宜小过,终必损累大德矣。”(7)缓令急诛:命令慢,惩罚快。(8)匿:隐藏。《广雅》:匿,藏也。(9)训:教导,教诲。(10)谤: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
1703053426
1703053427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当了信阳的地方官,将要前往赴任的时候,孔子对他说:“(你到那里后)要勤奋工作,谨慎处事,尊奉天时,不要争夺和侵害,也不要暴虐和盗窃。”子贡说:“老师,弟子从小就事奉有德君子,难道还会因盗窃而受牵累吗?”孔子说:“你还没有完全明白这里面的深意啊。用贤才取代贤才,这就是争夺;用不正派的小人取代贤德者,这就是侵害;发布政令迟缓而惩罚严厉,这就是暴虐;取得佳绩就归功于自己,这就是盗窃。盗窃说的并不只是偷窃他人的财物啊。我听说:‘懂得为官之道的人,能奉行法纪来为民谋利;不懂得为官之道的人,就会违法乱纪侵害百姓利益。’民怨就是从这个地方产生的啊!隐匿别人的善,这就叫蔽贤;传扬别人的过恶,这就是小人。私下不相互告诫提醒而在外面互相诽谤,这不是亲善和睦的行为。要做到说起别人的善,就好像自己也有了这样的善行似的满心欢喜;说别人的过恶,就像是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一样难过。所以君子对任何事都要谨慎啊!”
1703053428
1703053429
六 本
1703053430
1703053431
【题解】《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文从君子立身处世的六个根本入手,主张“反本修迹”,也就是,要成就大事,必须回到根本上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703053432
1703053433
孔子阅读《易经》,读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时,不禁感叹不已,是有感于人们普遍不懂损、益的道理,“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提醒人们要时常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
1703053434
1703053435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教诲,我们耳熟能详,这是夫子在提醒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善于择友而处。
1703053436
1703053437
【原文】孔子曰:“行已(1)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2)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3)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4)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5)为本;继嗣不立,则乱之源也。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6);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7),君子之道也。”
1703053438
1703053439
【注释】(1)已:当为“己”之误。(2)丧纪:丧事。《周礼·天官·大府》:“山泽之赋,以待丧纪。”《礼记·文王世子》:“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郑玄注:“纪,犹事也。”(3)战阵:交战对阵。《礼记·祭义》:“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4)理:治理;整理。《淮南子·原道训》:“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其惟心行者乎!”高诱注:“理,治也。”(5)嗣: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6)丰末:使末大于本。《墨子·修身》:“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今本为“农桑”。(7)反本修迹: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
1703053440
1703053441
【译文】孔子说:“立身行事能抓住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以孝道为根本;丧事有礼仪,以哀戚为根本;交战时排兵布阵,以勇敢为根本;治理国家有规律,以农业为根本;安定国家有大道,以选好继承人为根本;增加财富有时运,以勤劳努力为根本。根本如果没有扎牢,就不要致力于枝末小事的完美;连亲戚族人都不能愉快相处,就不要追求对外的交往;连一件事情都不能做到有始有终,就不要想着从事更多的事业。回到根本上来,从近处做起,这才是君子之道啊。”
1703053442
1703053443
【原文】孔子曰:“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1)以谔谔(2)而昌,桀纣(3)以唯唯(4)而亡。君无争(5)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其无(其无作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士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6)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
[
上一页 ]
[ :1.7030533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