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33e+09
1703053300
1703053301 【注释】(1)季羔: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季羔,也叫子羔,憨直忠厚。在春秋时期,担任卫国的刑官,为官清廉,执法公平。(2)士师:亦作“士史”。古代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3)刖:古代的一种肉刑,把脚砍掉。(4)缺:残破。(5)窦:孔、洞。(6)曩者:曩是先前的意思。(7)愀: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1703053302
1703053303 【译文】孔子的弟子季羔在卫国担任士师(士师是古代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曾对一犯人实施了断脚的刑罚。不久卫国突发暴乱,担任狱官的季羔想出城躲避,把守城门的恰巧是被季羔砍去脚的那个人。他对季羔说:“城墙上有缺口,可以出去。”季羔说:“君子不翻墙。”守门人又说:“城墙下有洞,可钻出去。”季羔说:“君子不钻洞(从洞里往外爬)。”守门人又说:“这里有间房屋。”季羔就进了屋里躲避。等追兵走后,季羔要离去时,对受了断脚刑罚的人说:“我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所以就亲自砍断了您的脚。今天我在灾难中,正是您报仇的时机,可是您却帮助我逃脱,为什么呢?”那位受过断脚刑罚的人说:“我被砍断脚,是犯了罪所应受的惩罚。先前先生按法律办理我的案件时,是先处治别人的案子,一直拖延到最后才处理我,是想让我有减免的机会,我明白先生的仁慈之心;案件审理并确定罪名后,临要行刑时,先生面带忧愁,表现出很不忍心的样子,我也明白先生的恻隐之心。先生岂有偏爱我的道理,上天降下像您这样的君子,本来就是有这样的德行。这就是我爱戴先生并帮助您逃脱险境的原因。”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太好了!作为官员,同样是依法办事,但是如果以仁爱宽恕存心,给百姓留下的就是仁德之风;如果存心严酷残暴,那么与百姓结下的就是怨仇。真正做到了公正执法,大概就是像子羔这样的吧?”
1703053304
1703053305 【原文】子路(1)为蒲宰,为水备(2),修沟渎(3),以民之烦苦也,人与一箪(4)食、一壶浆(5),孔子止之。子路曰:“由也以民多匮(6)饿者,匮,乏也。是以与之箪食壶浆,而夫子使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孔子曰:“尔以民为饿,何不白(7)于君,发仓廪(8)以给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也。速已则可,不已,则尔之见罪必矣。”
1703053306
1703053307 【注释】(1)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子得意门生,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2)备:储备。(3)渎:沟渠。《论语·宪问》:“管仲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4)箪:古代盛饭的圆竹器。以竹或苇编成,圆形,有盖。(5)浆: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诗·小雅·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6)匮:穷尽,空乏。(7)白:告语;禀报;陈述。《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8)仓廪:储藏米谷之所。
1703053308
1703053309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莆地做地方长官的时候,为了修堤防患,兴修水利。看到老百姓非常辛苦劳累,就分给每人一箪饭食外加一壶浆饮。孔子阻止了他的这种做法。子路说:“我是因为看到老百姓中大多都比较困乏和饥饿,所以才给他们食物和水。先生却派人来阻止我,先生您这可是在阻止我施行仁爱呀!”孔子说:“你看见老百姓饥饿,为什么不向国君报告,发放国库之粮救济他们,却私自用自己的粮食救济他们?这么做是在表明国君对老百姓没有恩惠啊。立即停止还来得及,否则,你一定会被治罪的。”
1703053310
1703053311 【原文】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1)焉,如以腐索御捍马(2)。懔懔焉,诫惧之貌;捍马,突马也。”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3)之属,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4)也;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若之何其无畏也!”
1703053312
1703053313 【注释】(1)懔懔:懔,危惧;戒惧。懔懔,危惧貌;戒慎貌。(2)捍马:凶猛的马。捍,通“悍”。(3)通达:通情达理。(4)畜:善好的意思。《吕氏春秋·适威》:“《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高诱注:“畜,好。”
1703053314
1703053315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百姓的办法。孔子说:“治理百姓要小心谨慎,就像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跑的马一样。”子贡说:“为何要这样担心呢?”孔子说:“人是懂得是非利害、有善恶分别的。用伦理道德来教化和引导,他们就会成为通情达理的好人;如果不用圣贤之道来教化和引导,他们就会变为我们的仇敌。因此,怎么能不担心呢?”
1703053316
1703053317 三 恕
1703053318
1703053319 【题解】恕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之一。孔夫子的学生曾子在《论语》中曾总结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要求别人去做,这是恕道的精神。
1703053320
1703053321 本篇孔夫子介绍了君子修身的重要态度——三恕。旨在讲述君臣、父子、兄弟间要讲恕道;在家有孝悌的修养,在外才能行忠恕之道。
1703053322
1703053323 人有了一定的地位、名望、成就之后,难免会产生自满、傲慢的态度,就很难宽恕别人。孔夫子为我们介绍“宥坐之器”的含义,启发和教导我们持满之道,让我们明白“满招损,谦受益”。
1703053324
1703053325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1)。有君弗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2)矣。端,正也。”
1703053326
1703053327 孔子观于鲁桓公(3)之庙,有敧器(4)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5)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攲,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诫,故置于坐侧也。”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水实之,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6)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7);功被(8)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9)之之道也。”
1703053328
1703053329 【注释】(1)恕: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说文》:恕,仁也。(2)端身:使自身的操行归于正直。旧注:端,正也。(3)鲁桓公:(?—公元前694年),姬姓,鲁氏,名允,一名轨,为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鲁国第十五代国君。由于他是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所以被立为太子。又因惠公去世时尚且年幼,由公子息(鲁隐公)即位摄政。鲁隐公被杀后,于公元前711年即位,公元前694年死于齐国,在位十八年。(4)敧器:即欹器。欹,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5)宥坐:宥,同“右”。宥坐,置于座位的右边,意思是人君可以置于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6)恶:相当于“何”“安”“怎么”。(7)愚:敦厚。《孔子家语·问玉》:“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王肃注:“愚,敦厚。”(8)被:覆盖;遍布,满。(9)损之又损:损,减少。形容极为谦虚。原文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703053330
1703053331 【译文】孔子说:“君子应该具有三种恕:对上级不能做到勤心尽力,却要求下属为自己做事,这是违背恕道的;对父母不能尽到孝,而要求子女报自己的恩,这是违背恕道的;对自己的兄长不能够尊敬,而要求弟弟顺从自己,这是违背恕道的!一个人懂得忠于领导、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恕道的根本,就可以使自己的德行端正了。”
1703053332
1703053333 孔子在观瞻鲁桓公的庙时,看到庙中有一个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向守庙人问道:“这是什么器具?”守庙人回答说:“这大概是叫做‘宥坐’的器物吧。”孔子说:“我听说过‘宥坐’这种器具,里面空时就倾斜,装东西适中时就端正,装满时就倒了。贤明的君王用它来警戒自己,所以放置在座位旁边。”他回头对学生们说:“灌水进去试试看。”弟子把水灌进里面,水达到容器一半时就端直,装满后果然就倾倒。夫子非常感叹地说道:“唉!普天之下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呢?”子路上前问道:“请问夫子,想要保持满却不倾倒,有办法吗?”夫子说:“聪明睿智,而又能保持敦厚若愚的态度;功盖天下,而又能保持礼让不争的态度;勇力绝于当世,而又能保持小心畏惧的态度;拥有四海的财富,而又能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损之又损’之道啊!”
1703053334
1703053335 好 生
1703053336
1703053337 【题解】作为一国之君,问到古代圣王,却只关心圣王戴什么帽子这样的小事,那一定是见识与胸襟气度不够的表现。本篇叙述孔夫子以此事为切入点,针对时弊,循循善诱鲁哀公学习舜王的好生之德。春秋时期征伐杀戮,生灵涂炭,所以夫子在此特别强调好生之德,且描绘好生之太平盛景,意欲促成之。
1703053338
1703053339 【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公曰:“寡人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孔子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焉。”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之虚静(1),化若四时(2)之变物(3)。是以四海承风(4),畅于异类(5),异类,四方之夷狄也。凤翔麟至,鸟兽驯德(6)。驯,顺也。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7)是问。是以缓对。”
1703053340
1703053341 【注释】(1)虚静:清虚恬静。《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2)四时: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3)变物:谓使万物变化生长。(4)承风:接受教化。《楚辞·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承风;蒙被休经。”(5)异类: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旧注:异类,四方之夷狄也。(6)驯德:顺从德化。王肃注:“驯,顺。”(7)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
1703053342
1703053343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问道:“过去舜帝戴的是什么样的帽子呢?”孔子没有立即回答。哀公说:“寡人有问于您,可是您为什么不说话呢?”孔子说:“因为国君所问,不是先问大事,所以我需要思考如何回答。”哀公于是问:“那么大事是什么呢?”孔子说:“作为一代明君的舜帝,在他治理天下之时,珍爱生命而憎恶杀戮,任用贤能之士以取代那些德不配位之人。他的德性如同天地一样冲虚清静,他的教化如同四季应时而至一样令万物自然生长。因此,天下之人都领受到他德风的感化,甚至周边未开化民族也都仰慕他的德行。凤凰飞翔,麒麟来归,连飞禽走兽都具备了驯顺之德。之所以有以上胜迹,不是别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以好生之德治理天下的结果。君王您放着这样的道理不问而问戴帽子之类的小事,所以臣一时难以回答。”
1703053344
1703053345 观 周
1703053346
1703053347 【题解】本篇讲述孔夫子和弟子们参观周王朝举行大典的明堂。夫子以好学著称,他从古代尧舜圣王以及桀纣暴君的画面,看出了周朝兴盛的原因,同时也提醒我们,如果既不去寻找尧舜兴盛的足迹,又忽略桀纣衰亡的原因,还想祈求国家兴盛,这种人岂不是很糊涂吗?接着,夫子和弟子们来到后稷庙,看到周朝祖庙中有一篇铭文,其中告诫我们:“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口过别说无害,终成招祸之门。”“君子知天下之大,不可居其上,所以屈己尊人;深知众人之多,不可居其先,所以谦逊居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篇铭文是周朝能维系八百年国运的法宝。也像警钟,警醒着我们必须谨言慎行,谦虚卑下,防微杜渐,对圣贤之道坚信不疑。
1703053348
1703053349 【原文】孔子观于明堂(1),睹(2)四方之墉(3)。墉,墙。有尧舜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而负斧扆(4),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则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者,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于(怠于下有共(5)字)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也,岂非惑哉?”
[ 上一页 ]  [ :1.70305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