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35e+09
1703053500
1703053501 【题解】此篇讲古代忠臣劝谏君王的风范,因为是子贡问倦学困道,所以,以困誓为篇名。忠臣史鱼“生以身谏,死以尸谏”,表现出他为了让君王身边真正能有贤臣辅佐,利国利民的一片赤诚忠贞。古人有“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的见识,遇到君王不贤,只是一味反求诸己,极尽所能,“匡救其恶”。忠臣来自孝子,在家对父母就是这样态度的孝子,出而为官,对领导自然就会以这样的态度去应对。
1703053502
1703053503 【原文】卫蘧伯玉(1)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2)不肖,而反任之。史鱼(3)骤谏(4),公不从。史鱼病将卒(5),命其子曰:“吾在公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死不可以成礼矣。吾死,汝置尸牖(6)下,于我毕(7)矣。毕,犹足也;礼,殡于客位。其子从之。灵公吊(8)焉,怪而问之,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9),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孔子闻之曰:“古之烈谏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可不谓直乎!”
1703053504
1703053505 【注释】(1)蘧伯玉:名瑗,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春秋末卫国大夫。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齐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孔子几次过卫,多居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2)弥子瑕:弥子名瑕,卫之嬖大夫也。姓弥,大家叫他弥子,现在俗称“弥子瑕”。(3)史鱼:春秋时卫国(都于濮阳西南)大夫。也称史鳅,字子鱼,名佗,卫灵公时任祝史,故称祝佗,负责卫国对社稷神(土地神、谷神)的祭祀。吴延陵季子过卫时,赞史鱼为卫国君子、乃柱石之臣。卫灵公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卫公叔子曾设家宴招待灵公。他告诫说:子富而君贫,必将遭祸,免祸的办法,只有富而不骄,谨守臣道。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孔子称他为“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4)骤谏:屡次进谏。(5)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6)牖:窗户。(7)毕:圆满,结束。此处指遵照父亲的遗命就够了。(8)吊:亦作“吊”。祭奠死者或对遭丧事及不幸者给予慰问。(9)公公愕然失容:应作“公愕然失容”。其一“公”字当为衍字。
1703053506
1703053507 【译文】卫国的蘧伯玉很贤能,可灵公却不任用他;弥子瑕不贤,却反而被任用。史鱼为此多次进谏,灵公不采纳。不久史鱼病重,临终前嘱咐他的儿子说:“我在朝廷,未能使蘧伯玉入朝为官,也未能罢免弥子瑕,这是我作为大臣却不能匡正国君啊。活着不能匡正国君,死后就不能用正规的礼仪了。我死后,你把尸体放在窗户下,对我就足够了。”他的儿子按照他的嘱咐办了。灵公前来吊唁史鱼时,奇怪地问这件事。他的儿子就把父亲的话告诉了灵公,灵公大惊失色,说:“这是寡人的过错啊。”于是命令按正规礼仪安葬了史鱼。马上起用了蘧伯玉,免去弥子瑕的职务并疏远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古代严厉刚直的进谏者,死后也就罢了,没有像史鱼这样死后还要借尸体来进谏的。这是以忠诚感动国君的人啊,能不说他为官正直吗”!
1703053508
1703053509 执 辔
1703053510
1703053511 【题解】辔,缰绳。此驾驭马之关键。执辔,就是抓住驾驭马的关键,则能驾驭好马车。本篇用譬喻来说明治国、平天下之道。把治国喻作驾驭马车,驾驭马车的关键是掌握好缰绳,治国的要领则是正六官。作为君主,只须掌握要领,则国治矣。
1703053512
1703053513 【原文】闵子骞(1)为费宰(2),问政于孔子。孔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3)也。君者,人也;吏者,辔(4)也;刑者,策(5)也。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矣。”子骞曰:“敢问古之为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内史(6)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极,至也。善御民者,一(7)其德法,正其百官,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化治,是以天地德之,天地以为有德。而兆民怀之。怀,归。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8),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捶策(9),其不可制也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捶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辟,民必流,国必亡。凡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所法修;民无所法修,则迷惑失道。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10)总治焉,六官在手以为辔,故曰:御四马者执六辔,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马者,正身以总辔,均马力,齐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长道,可以趣急疾。此圣人所以御天地与人事之法(旧无法字,补之)则也。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六官为辔,己(己下旧有而字,删之)与三公(11)执六官、均五教(12)、齐五法(13),仁义礼智信之法也。故亦唯其所引,无不如志。”
1703053514
1703053515 【注释】(1)闵子骞:名损,字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年),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2)费宰:费,今山东省临沂市的费县。宰,地方的行政长官。(3)衔勒:马嚼口和马笼头。(4)辔:驾驭牲口的嚼子的缰绳。(5)策:鞭子。(6)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7)一:统一。(8)辟:刑罚。《书·吕刑》:“墨辟疑,赦,其罚百锾。”(9)捶策:鞭子,鞭杖。《韩非子·奸劫弒臣》:“无棰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10)六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为“六官”或“六卿”。(11)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朝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12)五教: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人伦教育,称为五教。(13)五法:指仁义礼智信的五种做人的道德规范,也叫五常。
1703053516
1703053517 【译文】闵子骞在费地任行政长官时,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用道德和礼法。道德和礼法,是管理百姓的工具,犹如驾驭马而用的嚼子和笼头。如果把国君比作驾驭马的人,那么官员就是缰绳,刑罚就是鞭子。所以国君管理政事,只是掌握好缰绳和鞭子即可。”闵子骞又问;“请问古人是如何执政的?”孔子说:“(还是用驾驭马匹举例来说,)古代的天子把内史当作自己的左右手,把道德和礼法当作嚼子和笼头,把百官当作缰绳,把刑罚当作鞭子,把万民当作马匹,所以治理天下,数百年也不失去江山。善于驾驭马匹的人,为马戴好嚼子和笼头,备齐缰绳和马鞭,平衡地使用马力,平抚马的情绪。所以口不发声,马也会应缰绳而动;不举马鞭,也能到达千里之远。善于治理百姓的君王,统一道德和礼法规范,明确百官职责,协调均衡地使用民力,和顺安定民心。如此,政令不必三令五申,百姓便会顺从;不用刑罚,就能教化治理好天下。其恩德可以感通天地,亿万百姓都来归顺。不会治理百姓的君王,抛弃道德和礼法,专用刑罚惩治,就好比驾驭马时,抛弃嚼子和笼头,而专用鞭子鞭打,这样一来,马车失控就是必然的了。(驾驭马匹)若没有嚼子和笼头而专用鞭子鞭打。马必然受伤,车必然毁坏;(治理百姓)不用道德和礼法,而专用刑罚,百姓必然流失,国家必然灭亡。凡是治理国家而没有道德和礼法规范,则百姓没有效法和学习的依据。百姓没有效法和学习的依据,就会迷惑而偏离正道。古代统治天下的君王,总领六官,六官如同君王手中的缰绳。所以说,驾驭一辆马车的人要握好六条缰绳,治理天下的人要统领好六官。因此,善于驾驭马的人,必须端正自身,总揽缰绳,均衡马力,使众马齐心,道路虽回旋曲折,只按照所要去的方向前进,这样既可以远行千里,也可以快速奔驰,这也是圣人之所以能处理好天地和人事的法则。天子把内史当作左右手,把六官当作缰绳,自己与三公一起管理好六官,普遍推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五伦大道,落实仁、义、礼、智、信五种做人的常法。所以只需自己善加引导,无不如愿以偿能达到预期目标。”
1703053518
1703053519 五 刑
1703053520
1703053521 【题解】看到“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很多人会误解,认为太不合理。但我们认真学了这篇文章后,会感慨到这些做法非常有道理。
1703053522
1703053523 “刑不上于大夫”是因为用礼的恭敬、戒慎精神来约束大夫的心,使他们能自觉成为有自尊自爱、廉洁有守的人。即使他们犯罪了,都不忍以斥责的语气直呼其罪名,而且为他避讳,是为了使他们感到羞愧和耻辱。而大夫犯罪也不会逃避其应有的惩罚,这是教化的结果。“礼不下于庶人”,是因为普通人忙于生计的事,而不能很好地学习礼,所以不能要求他们有完备的礼仪。
1703053524
1703053525 【原文】冉有(1)问于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2),礼不下于庶人(3)。然则大夫之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礼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礼义御(4)其心,所以厉(5)之以廉耻之节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6)不廉污秽而退放之者,则曰簠簋不饰(7);饰,整齐。有坐淫乱男女无别者,则曰帷薄不修(8);有坐罔上(9)不忠者,则曰臣节未著(10);有坐疲软(11)不胜任者,则曰下官不职;言其下官不务(务作称)其职,不斥其身也。有坐干(12)国之纪者,则曰行事不请。言不请而擅行也。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犹不忍斥然(13)正以呼之也,既而为之讳(14),所以愧耻(15)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谴发(16),则白冠牦缨(17)盘水,加剑(18),造于阙(19)而自请罪,君不使有司执缚牵掣(20)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21)引而刑杀之也,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礼矣’是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凡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22)其事而不能充(23)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
1703053526
1703053527 【注释】(1)冉有:(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9年),名求,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名。曾做过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孔子称其“可使治赋”。(2)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3)庶人:先秦对农人的称谓,后泛指平民。(4)御:控制;约束以为用。《孙子·谋攻》:“将能而君不御者胜。”(5)厉:磨砺。《左传·哀公十六年》:“胜自厉剑。”《荀子·性恶》:“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杨倞注:“砻、厉,皆磨也。厉与砺同。”(6)坐:犯罪;判罪。《晏子春秋·杂下十》:“王曰:‘何坐?’曰:‘坐盗。’”(7)簠簋不饰:簠簋,音府鬼,古代的食器、祭器;不饰,不整齐。指为官不清正廉洁的人。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8)帷薄不修:家门淫乱的讳语。帷薄,帐幔和帘子,古代用以障隔内外;修,整饬。男女不分,内外杂沓。贾谊《新书·阶级》:“坐污秽淫乱、男女亡别来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9)罔上:欺骗君上。《后汉书·杨震传》:“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10)臣节未著:人臣的节操。著,明显;显著。(11)疲软:形容软弱无能,拖沓涣散。(12)干:触犯,冒犯。《国语·晋语五》:“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韦昭注:“干,犯也;行,军列。”(13)斥然:公然斥责的样子。(14)讳:隐讳;隐瞒。《左传·昭公十六年》:“十六年春王正月,公在晋,晋人止公。不书,讳之也。”(15)愧耻:使他感到羞耻。或耻辱。(16)谴发:这里指谴责、揭发。王注:“谴,谴让也。发,始发露。”(17)白冠牦缨:王注:“白冠,丧服也。以毛作缨。”古代大臣犯罪时,戴上用毛作帽带的白色帽子,以示自请罪谴。”(18)盘水加剑:古代大臣自请处死的一种方法。自己端着盛水的盘子,上面放一把剑。表示让君主公平执法,如有罪,当自刎。(19)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此处指帝王居所。(20)谴:牵拉;牵制。(21)捽:抓住头发。泛指抓,揪。《战国策·楚策一》:“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22)遽:仓猝;匆忙。(23)充:实行。《广雅·释诂》:“充,行也。”
1703053528
1703053529 【译文】冉有问孔子说:“先王制定法律制度,不让刑罚加于大夫之身,不用礼来要求平民百姓。那么大夫犯法,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而百姓做事也可以不用礼来约束了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凡治理君子,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的心,是为了用廉洁知耻的节操来勉励他们。所以古代的大夫,如果有犯贪污受贿罪而被罢免流放的,就叫‘簠簋不饰’;有犯淫乱、男女不别罪的,就叫‘帷薄不修’;有犯欺骗君主、不忠诚罪的,就叫‘臣节未著’;有犯软弱无能、不胜任工作罪的,就叫‘下官不职’(不直接斥责他本人,而是指责他的下属,下属不称职);有违犯国家纲纪罪的,就叫‘行事不请’(做事不向上请示,擅自行动)。这五种情况,对大夫已经定有罪名了,但还不忍以斥责的语气直呼其罪名,而且为他避讳,是为了使他们感到羞愧和耻辱。所以大夫的罪行,如果在五刑范围内,一旦受到谴责或揭发,就会主动戴上白色的帽子并系上牦牛毛绳,端着盛水的盘子,上面放一把剑,前往宫廷自行请罪(表示请求君主公平执法,如被判有罪,即自刎谢罪),君王不派执法人员前去捆绑捉拿他。犯有大罪的,听到君王的命令后,就地向北方拜两拜,然后跪地自杀。君王也不派人押送、斩杀他,只是说:‘这是大夫您咎由自取,我对您已经有礼了。’所以刑罚不施于大夫,而大夫犯罪也不会逃避其应有的惩罚。这是教化的结果让他们能这样做的。所谓礼不下平民,是因为普通人忙于生计而不能很好学习礼仪,所以不能要求他们完全按礼仪行事。”
1703053530
1703053531 刑 政
1703053532
1703053533 【题解】这一篇是讲刑政的文章。孔子强调为政必须伦理道德教育与刑罚并用。圣贤治理教化民众,把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但最好的办法是教化,教育百姓懂得守礼。以违礼为耻,以守礼为正。
1703053534
1703053535 孔子认为:用刑必须依据事实,根据情节轻重、罪行的深浅来量刑。审理官员还要用他的聪明才智,以体恤之心来审理。疑案则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1703053536
1703053537 古代审理案件,要经过狱吏、狱官、大司寇三次讯问审理,然后上报到君王。君王还要让三公卿士参与审理,最后有疑问还要由君王定夺。整个审判过程必须持慎重的态度。作为君王,要广泛听取臣下意见,制订刑法时要显示出君王的仁慈。
1703053538
1703053539 对于四种大罪,如千方百计钻法律空子,篡改规定,巧立名目搞歪门邪道、扰乱政事的人;创作淫乱的音乐歌谣,制作奇装异服,以各种奇能异术和罕见的器物,来动摇君主心志的人;行为诡诈且顽固不化,言辞虚伪且善于巧辩,所学习的并非正道却很渊博,顺从邪道并加以润色,用以迷惑民众的人;假借鬼怪神灵、天时变化,用占卜算卦来惑乱民心的人,则不必等待规定的处决时间,可以不照规定的审判程序来处决。
1703053540
1703053541 【原文】仲弓(1)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2)无所用政,至政(3)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4)是也;至政无所用刑,成康之世(5)是也。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6)焉。太上(7)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导民,以刑禁之。化之弗变(8),导之弗从(9),伤义败俗(10),于是乎用刑矣。”
1703053542
1703053543 【注释】(1)仲弓:鲁国人,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2)至刑:最严酷的刑罚。(3)至政:最完美的政治。(4)桀、纣之世:夏桀、商纣的时代。桀,夏朝末暴君。纣,即商纣王。两者都是亡国之君,都喜用酷刑。(5)成康之世:周成王、周康王的时代。西周初年周公建立了周王朝的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成王和康王都相继推行了这种政策,加强了统治。过去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成康之世,就是指他们统治的时代。(6)相参:相互配合。(7)太上:最上等,最好。《墨子·亲士》:“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孙诒让间诂:“太上,对其次为文,谓等之最居上者。”(8)弗变:不改变。(9)弗从:不听从。(10)伤义败俗:损害义理,败坏风俗。
1703053544
1703053545 【译文】仲弓向孔子问道:“弟子冉雍听说将刑罚运用到极致,政令便无处可用;将政令发挥到极致,刑罚便无处可用。‘将刑罚运用到极致,政令便无处可用’,夏桀、商纣时代就是这样;‘将政令发挥到极致,刑罚便无处可用’,成王、康王时代就是这样。是这么回事吗?”孔子回答道:“圣贤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把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法加以约束;其次是用政令引导民众,并用刑罚加以禁止。如果教育之后还不能改变,引导之后还不听从,以至于违背道义而败坏风俗,在这种情况下才用刑罚来惩处。”
1703053546
1703053547 【原文】仲弓曰:“古之听讼(1),可得闻乎?”孔子曰:“凡听五刑之讼(2),必原(3)父子之亲、立(4)君臣之义以权(5)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6)焉。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也。有指无简(7),则不听(8)。简,诚也。有其意无其诚者,不论以为罪。附从轻(9),赦从重(10)。附人之罪,以轻为比,赦人之罪,以重为比。疑狱(11)则泛,与众共(12)之,众疑赦之,故爵人必于朝,与众共之也;刑人必于市,与众弃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13),大夫不养也;士遇之涂,弗与之言也;屏诸(14)四方,唯其所之(15),弗及以政,弗欲生之(16)故也。”
1703053548
1703053549 【注释】(1)听讼:审判案子。(2)五刑之讼:墨、劓、剕、宫、大辟五种罪行的案件。(3)原:指来源或起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4)立:立身;立足。《易·恒》:“君子以立易方。”;确立。(5)权:衡量。(6)狱必三讯:定案必须讯问三方面人群(指大臣、一般官吏、群众)。(7)有指无简:指,旨意;意向。《史记·李斯列传》:“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简,核实;符合事实。蔡沈集传:“简,核其实也。”《礼记·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指有犯罪意图却无犯罪事实。(8)听:审察;断决;治理。《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9)附从轻:指依据刑法量刑时,可轻可重的则从轻。附,施刑。(10)赦从重:赦免时,可轻可重的则从重。(11)疑狱:疑难案件。(12)共:共同,一起。(13)公家不畜刑人:公家,这里指诸候王国,犹言公室。畜,这里是收容。刑人,指犯罪受刑罚的人。(14)屏:弃。这里指放逐。《论语·尧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15)之:到。(16)弗欲生之:弗欲,不想。生之,使之生,使他活在世上。
[ 上一页 ]  [ :1.70305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