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3700
1703053701
【注释】(1)西伯昌:即周文王。姓姬,名昌。纣王时为西方诸侯之长,号西伯,故称。(2)九侯:商纣时的诸侯之一。《集解》“一作‘鬼侯’。邺县有九侯城。”(3)鄂侯:商朝时商纣王大臣。与九侯、西伯昌同为商朝三公。商纣王暴虐无道,因其强言直谏被杀。当时九侯的女儿献给纣王,因其不喜欢淫荡,而被纣王所杀,九侯则被纣王剁成肉酱,鄂侯为九侯据理力争,却被纣王杀死做成了肉干。(4)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5)憙淫:憙,即喜,喜爱,爱好。淫,淫荡,纵欲。通作“淫”。《集解》徐广曰:“一云‘无不憙淫’。”(6)醢:古代酷刑。将人剁成肉酱。(7)脯:谓使之成为干肉。(8)窃:副词。偷偷地,暗地里。(9)羑里:古城名,在今河南汤阴北,西伯所拘处。羑,音有。(10)闳夭:西周开国功臣,与散宜生、太颠等共同辅佐西伯姬昌。(11)费中:中亦作仲,纣王佞臣,跟鲁雄伐西岐时,被冰冻岐山而捉,最后鲁雄、费仲、尤浑三人被斩。(12)善谀:善于谄媚、奉承。(13)好利:贪图财利。(14)恶来:又称恶来革,商纣王的臣子,飞廉(又作蜚廉)之子,以勇力而闻名。武王伐纣之时,他被周武王处死。飞廉和恶来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祖先。(15)微子:周代宋国的始祖。名启,殷纣王的庶兄,封于微(山西潞城县东北)。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周武王灭商,复其官。周公承成王命命微子统率殷族,奉其先祀,封于宋。(16)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官少师。《正义》《括地志》云:“比干见微子去,箕子狂,乃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进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诸?’遂杀比干,刳视其心也。”(17)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是一位哲人。殷商亡之后,箕子据称走入今天的朝鲜,并在那里立国,臣服于周。(18)佯狂:装疯。(19)白旗:古代作战时主帅所用的旗。白色,五行为金,主征战。(20)殷民:殷商的百姓,亦指殷代遗民。
1703053702
1703053703
【译文】他命西伯昌、九侯、鄂侯担任三公。九侯有一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王。此女厌恶淫荡,纣王发怒,将其处死,并将九侯剁成肉酱。鄂侯来劝阻,态度强硬,争辩激烈,纣就将其做成了人肉干。西伯侯姬昌听到此事,私下叹气,纣便将其关押在羑里。西伯侯的臣子闳夭等人,找到一些美丽的女子、奇异的物品、善跑的良马,拿去献给纣,纣王才赦免了西伯侯。于是,纣王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奉承,贪图财利,殷国人不愿亲近他。纣又重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诸侯,(诸侯)为此与纣王更加疏远了,诸侯中有很多都背叛了纣王。微子屡次劝诫纣王,他都不听从,微子便离开殷国。比干极力诤谏纣王,纣王发怒,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来观看。箕子见了很害怕,便假装颠狂,扮成奴隶,纣王知道后还是将他关了起来。周武王(认为时机已到)就率领诸侯讨伐纣王。纣王败走,穿上他的宝玉衣服,投火自焚而死。周武王便砍下纣的头,悬挂在太白旗上,并杀了妲己。殷国的百姓非常高兴。
1703053704
1703053705
【原文】周(1)后稷(2),名弃,好耕农,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邰(3)。曾孙公刘(4)修(5)后稷之业,民赖(6)其庆(7)。古公(8)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9)行义,国人皆戴(10)之。古公卒,季历(11)立。季历卒,(旧脱古公卒至季历卒九字,补之)子昌(12)立,是为西伯。西伯遵(13)后稷、公刘之业,则(14)古公之法,敬老慈少,礼下(15)贤者,日中不暇食(16)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诸侯皆来决平(17)。于是虞、芮(18)之人有狱(19)不能决,乃如(20)周,入界。耕者皆让畔(21),民俗(22)皆让长(23)。虞、芮皆惭(24),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25)之君也。”
1703053706
1703053707
【注释】(1)周:《正义》: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地理志》云:“右扶风美阳县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2)后稷:周之先祖。相传姜嫄践天帝足迹,怀孕生子,因曾弃而不养,故名之为“弃”。虞舜命为农官,教民耕稼,称为“后稷”。(3)邰:古国名。周始祖后稷至公刘定居于此。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4)公刘:古代周族的领袖。传为后稷的曾孙。他迁徙豳地(今陕西旬邑)定居,不贪享受,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后用为仁君的典实。(5)修:循,遵循。(6)赖:得益,受益。(7)庆:善,善事。《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8)古公:名亶父,古代周族首领,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祖父,他因戎狄威逼,由豳(即陕西省彬县)迁到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奠定了周人灭商的基础。古父所建筑的宫殿,现在的考古学家已经发掘出来,规格为前为议事祭祀的正殿,后为寝宫,与后世宫殿制式相同,并在遗址内发现了一万七千多片甲骨文。(9)积德:指积累仁政或善行。(10)戴:尊奉,拥戴。(11)季历:周太王古公第三个儿子,周文王之父。他的两位哥哥泰伯和虞仲有让天下之美德,两位兄长看见季历的儿子子昌有圣德,便相约去山上采药而从此不再回家,以此让父亲古公得以顺理成章地将王位传给季历。泰伯后来在苏州太湖流域创建了吴国,现在苏州梅里依然有祭祀泰伯的庙宇。(12)昌:即姬昌,姬为姓。后谥为周文王。(13)遵:遵照,依照。(14)则:仿效,效法。《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5)礼下:礼,礼遇,厚待。下,动词,屈身与(贤士)交往,厚待贤士,不摆架子。(16)暇食:犹言坐食,悠然而食。(17)决平:谓公平断案。(18)虞芮:周初二国名。相传两国有人曾因争地兴讼,到周求西伯姬昌平断。(19)狱:争讼。(20)如:往,去。(21)让畔:古代由于圣王的德化,种田人互相谦让,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22)民俗:人民的风俗习惯。(23)让长:礼让长者,退让。《韩非子·难一》:“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24)惭:惭愧之意。(25)受命:受天之命。
1703053708
1703053709
【译文】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喜欢耕田种谷,天下人都因此而得到利益,他的功劳很大,舜就把弃封到了邰地。弃的曾孙公刘继续遵循弃的事业,人民得益于他的善政而过上了好日子。古公也继续遵循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施行仁义,国人都拥戴他。古公去世后,季历登位。季历去世后,儿子昌登位,就是西伯。他遵循后稷、公刘的事业,仿效古公、公季的法则,敬重老人,慈爱晚辈,谦恭对下,尊重贤才。白天为了接待士人忙得连吃饭都没有时间,因而士人大多都归附他。诸侯有了纷争,也都来找他裁决。当时,虞、芮两国人民发生了争端不能解决,便来到周国。(他们)进入周国国境后,见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人们都习惯于尊重长者。虞、芮两国人见此情形都感觉很惭愧,互相谦让着离开了。诸侯听到这件事,说:“西伯大概就是那位承受天命的君王吧。”
1703053710
1703053711
【原文】武王(1)即位,太公望(2)为师(3),周公旦(4)为辅,召公(5)、毕公(6)之徒左右(7)王师,修文王绪业(8)。闻纣昏(9)乱暴虐(10)滋(11)甚,于是伐纣。纣师皆倒兵(12)以战,武王遂入斩纣。散鹿台(13)之钱,发巨桥之粟(14),以振(15)贫弱,封诸侯,班赐(16)殷之器物;纵马(17)于华山之阳(18),放牛于桃林(19)之墟(20);偃(21)干戈,振兵释旅(22),入曰振旅也。示天下不复用。
1703053712
1703053713
【注释】(1)武王: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次子。《正义》《谥法》:“克定祸乱曰武。”春秋元命包云:“武王骈齿,是谓刚强也。”(2)太公望:即姜太公,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当时被尊称为“太公望”,他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而他的女儿也被封为周武王妃。(3)师:官名。太师的省称。周代辅佐国君的官员。(4)周公旦:周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他是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毫无私心。周公旦辅佐文王,武王以及成王,相传是《周礼》的作者,也是《周易》的作者,其智慧和盛德最为孔子所欣赏。(5)召公:又作“邵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歧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6)毕公:周文王第十五子,名高,曾协助武王灭商。西周建立后,他封于毕地,故称毕公。(7)左右:帮助,辅佐。(8)绪业:遗业,事业。(9)昏:即昏乱。(10)暴虐:凶狠残酷。(11)滋:增长,增加。(12)倒兵:掉转兵器攻击自己一方,即倒戈。(13)鹿台:古台名,别称南单之台。殷纣王贮藏珠玉钱帛的地方,故址在今河南省汤阴县朝歌镇南。(14)鹿台之钱,巨桥之粟:即纣王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财物和粮食。鹿台和巨桥见前注。(15)振:同“赈”,赈济,救济。(16)班赐:颁赐,分赏。(17)纵马:放马,牧马。(18)华山之阳:《正义》:华山在华阴县南八里。山南曰阳也。(19)桃林:《集解》孔安国曰:“桃林在华山东。”(20)墟:大丘,山。(21)偃:停息,止息。(22)振兵释旅:收缴兵器,解散军队。
1703053714
1703053715
【译文】周武王即位后,任命姜太公为太师,周公旦为宰辅,召公、毕公等人则辅佐天子的军事,以此来继承周文王的事业。听说纣王昏庸无道、凶狠残酷更加严重了,于是决定讨伐纣。纣的军队都倒戈攻击己方,武王进入商都斩下纣王首级。将鹿台中所藏的钱财以及巨桥仓库里的粮食都散发出去,来救济贫困的百姓。武王分封诸侯,把殷商的祭祀用具都分赐给受封的诸侯,把战马放养在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养在华山北面的桃林原野上,停止战争,收缴兵器,解散军队,向天下表明不再用兵打仗了。
1703053716
1703053717
【原文】成、康(1)之际,天下安宁。刑措(2)四十余年不用。措者,置也。民不犯法,无所置刑也。穆王(3)即位,将征犬戎(4)。祭公谋父(5)谏。祭(6),畿内(7)之国,为王卿士(8);谋父,字也。曰:“不可。先王耀德(9)不观兵(10)。戢(11)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12),玩则无震(13)。震,惧也。先王之于民也,茂(14)正其德,而厚(15)其性(16),阜(17)其财求(18),而利其(旧无财求而利其五字,补之)器用(19)。明利害之乡,乡,方也。以文修(20)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21)而畏威(22),故能保世(23)以滋(24)大。
1703053718
1703053719
【注释】(1)成、康:指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及其子康王,这两位国君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务从节俭,克制多欲;又令周公制礼作乐,为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这段时间延续了四十年,是周代最鼎盛的时期,称为“成康之治”或“成康盛世”。(2)刑措:亦作“刑错”,亦作“刑厝”。置刑法而不用。(3)穆王:姓姬名满,周康王之孙,周昭王之子,是周王朝第五位帝王。(4)犬戎:古代族名,为昆戎。商朝和周朝时,在今陕西泾水渭水流域游牧。《集解》徐广曰:“一作‘畎’。”(5)祭公谋父:周穆王的大臣,封于祭,故叫祭公。《集解》韦昭曰:“祭,畿内之国,周公之后,为王卿士。谋父,字也。”(6)祭: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原为畿内之国,后东迁,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北。(7)畿内:古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8)卿士:周王朝的执政者,总管王朝的政事。(9)耀德:显扬德化。(10)观兵:显示兵力。(11)戢:收藏兵器。(12)玩:轻慢,忽略。(13)震:惊惧或使惊惧。《集解》韦昭曰:“震,惧也。”(14)茂:通“懋”,劝勉。(15)厚:敦厚,厚道。(16)性:性情,脾气。(17)阜:谓使之丰厚、富有。《国语·周语上》:“行善而备败,所以阜其财用、衣食者也。”(18)财求:财货。求,通“赇”,(19)器用:兵器与农具。韦昭注《国语·周语上》:“器,兵甲也,用,耒耜之属也。”(20)文修:修与文连用,表示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21)怀德:感念恩德。(22)畏威:畏惧天子的声威。畏威怀德后来成为一个成语,亦见于《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23)保世:谓保持爵禄,宗族或王朝的世代相传。(24)滋:滋长,增长。
1703053720
1703053721
【译文】成王、康王的时代,天下安宁,刑法搁置四十多年没有使用。穆王继位后,想要攻打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能讨伐。先王只对天下显扬自己的德化,却不炫耀自己的武力。兵力平时蓄积着,等待时机行动,一旦出兵就要有威慑力。炫耀武力会令人对它产生轻慢;一旦让人家轻慢,那么军队就没有威慑力了。先王对待民众,努力劝勉民众修正自己的品德,使他们的性情更加敦厚;并增加他们的财富,改进他们的生产工具;还要让民众懂得利和害的趋向,用礼法来教化他们,使他们趋利避害。民众心中感念天子的恩德而同时又畏惧天子的声威,所以才能保住先王的事业得以世代相承、日益壮大。
1703053722
1703053723
【原文】“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1)。奕世(2)载德(3),不忝(4)前人(5)。至于文王、武王,昭(6)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7),事神保民(8),无不欣喜。商王帝辛(9),大恶于民,庶民不忍(10),欣戴(11)武王,以致戎(12)于商牧(13)。非务武也,勤恤(14)民隐(15),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内(16)甸服(17),邦外侯服(18),侯卫(19)宾服(20)。此总言之也。侯,侯圻。卫,卫圻。夷蛮(21)要服(22),戎狄(23)荒服(24)。甸服者祭,供日祭也。侯服者祀(25),供月祀也。宾服者享(26),供时享也。要服者贡(27),供岁贡也。荒服者王(28)。《诗》云:“莫敢不来王也。”日祭,月祀(29),时享(30),岁贡(31),终王。先王之顺祀(32)。《外传》云:“先王之训(33)也。”有不祭则修意(34),先修志意,以自责也。有不祀则修言(35)。(有不祀则修言六字,补之)言,号令也(旧无注言号令也四字,补之)。有不享则修文(36),文,典法也。有不贡则修名(37),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有不王则修德(38),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也。序成(39)而有不至则修刑(40)。序成,谓上五者次序已成,不至,则有刑罚也。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41)不享、让(42)不贡、告(43)不王。于是有刑罚之辟(44),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45),有威让(46)之命(47),有文告(48)之辞。布令(49)陈辞(50),而有不至,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犬戎氏以其职(51)来王,天子曰(52):‘予必以不享(53)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几顿(54)乎!”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55)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诸侯有不睦者。
1703053724
1703053725
【注释】(1)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即舜帝之时)和夏代。(2)奕世:累世,代代。(3)载德:犹积德。(4)忝:羞辱,有愧于。(5)前人:《正义》:前人谓后稷也。言不窋亦世载德,不忝后稷。及文王,武王,无不务农事。(6)昭:显扬,显示。(7)慈和:慈爱和睦。(8)保民:安民,养民。(9)帝辛:殷纣王。(10)不忍:不能忍受,不愿意。(11)欣戴:欣悦拥戴。(12)戎:本意指军队,这里指代战争。(13)商牧:《正义》:纣近郊地,名牧野。(14)勤恤:亦作“勤卹”,忧悯,关怀。(15)民隐:民众的痛苦。韦昭注:“隐,痛也。”(16)邦内:国都郊外四周五百里以内。(17)甸服: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18)侯服:周制称王城周围方千里(即甸服)以外的方五百里的地区。(19)侯卫:自侯服至卫服之地。《集解》韦昭曰:“此总言之也。侯,侯圻;卫,卫圻也。”(20)宾服:汉书作绥服。即侯服以外方圆五百里的地区。(21)夷蛮:古代对东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称。东部的叫夷,南部的叫蛮。(22)要服:这里指宾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23)戎狄:亦作“戎翟”。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24)荒服:要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25)祀:古代对神鬼,先祖所举行的祭礼。指天子高祖,曾祖。(26)享:供祭品奉祀祖先。(27)贡:贡税,贡品。(28)王:朝见天子。(29)月祀:古代指每月对曾祖,高祖的祭祀。(30)时享:太庙四时的祭祀。古代帝王臣民都行时享之礼。(31)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32)顺祀:谓顺昭穆次序而祭祀。(33)训:典式,准则。(34)修意:修正心志意念,谓内省自责。《集解》韦昭曰:“先修志意以自责也。畿内近,知王意也。”(35)修言:统一号令。《集解》韦昭注:“言,号令也。”(36)修文: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集解》韦昭曰:“文,典法也。”(37)修名:匡正名分。《集解》韦昭曰:“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38)修德:修养德行。《集解》韦昭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39)序成:《集解》韦昭曰:“序成,谓上五者次序已成,有不至则有刑罚也。”(40)刑:惩罚,处罚。(41)伐不祀,征:征,征讨,讨伐。按:古代有天子讨而不伐的说法。这两句“伐”与“征”对举,伐,指命诸侯去征伐。征,指天子派兵去征讨。(42)让:责备,责问。(43)告:同“诰”。谕告,指上告下。(44)辟:法,法度。(45)备:设备,装备。(46)威让:严厉谴责。(47)命:教令,政令,王命,朝命。(48)文告:以文德告谕。(49)布令:颁布政令,发布命令。(50)陈辞:发布命令。(51)职:应纳的赋税或贡物。《正义》贾逵云:“大毕,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白狼,白鹿,犬戎之职贡也。”按:大毕,伯士终后,犬戎氏常以其职来王。(52)天子曰:《正义》祭公申穆王之意,故云“天子曰”。(53)不享:诸侯不来朝。(54)几顿:危败。韦昭注:“几,危也;顿,败也。”(55)白狼、四白鹿:即白色的狼和鹿。古时皆以为祥瑞。韦昭注:“白狼、白鹿,犬戎所贡。”
1703053726
1703053727
【译文】从前我们的祖先世代做‘后稷’的农官,服侍虞和夏两朝,后来累世继承这种美德,没有辱没祖先。到了文王、武王时代,他们将祖宗盛德之光再次发扬光大,再加上慈爱和善,敬重神明,爱护民众,神、民没有不欢喜的。商纣王辛对民众犯下了很大的罪恶,民众不能忍受,都欣悦拥戴武王,因此才发动了在商郊牧野讨伐纣王的战争,先王并非崇尚武力,而是关怀体恤民众的疾苦才用武力为民除害的。先王的制度,国都近郊五百里内的地区称甸服,甸服以外的五百里的地区称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称为宾服,在向外蛮夷之族居住地区称为要服,戎狄之族居住的地区为荒服。甸服地区的官吏要参与祭祀天子祖父、父亲;侯服地区的君长要参与祭祀天子的高祖、曾祖;宾服地区的君长要献上祭祀天子先祖的祭品;要服地区的君长要按时纳贡;荒服地区君长要来朝拜周王朝。按日祭祀祖父、父亲;按月祭祀高祖、曾祖;按四季献上祭祀先王的祭品;按年纳贡;终生朝拜周王朝。先王推行以上制度时,有不按规定参加祭祀祖父、父亲的,就要修正自己的思想;有不来参加祭祀高祖、曾祖的,就修正自己的号令;有不进献祭品的,便修改自己的典章制度;有不纳贡的,就修正尊卑职贡的称名;有不来朝见周王的,就要修养自己的德行。以上五点都做到了,仍然有不来进献朝见的,才动用刑罚。于是依法惩治不祭者,派兵攻打不祀者,征讨不献祭礼者,谴责不纳贡的,警告不朝见的,于是也就有了施以刑罚的法律,攻伐的军队,征讨的装备,严厉谴责的政令,还有以文德告谕的王令。如果布告、命令都发出了,仍有不来敬献朝贡的,就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德行,而不轻易地劳民远征。因此近处没有不听从的,远处没有不归顺的。如今犬戎各族带着他们应纳的贡物前来朝见,而您却说‘我一定要按不进献祭品的罪名征伐他们,而且要向他们显示武力’。这岂不是违背先王的教诲,而您也将面对失败的危险吗?”穆王竟然还是去征伐犬戎了,结果只带回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从此以后,荒服地区就不来朝见天子了,诸侯之间也出现了不和睦的现象。
1703053728
1703053729
【原文】厉王(1)即位,好利,近荣夷公(2)。芮良夫(3)谏曰:“王室其(4)将卑(5)乎?夫荣公好专(6)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7)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8)者,将道(9)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10),极,中也。犹日怵惕(11),惧怨之来。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12)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有有作若。用,周必败。”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13)。
1703053730
1703053731
【注释】(1)厉王:西周第十位国王(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1年)在位,名胡,在位三十七年。(2)荣夷公:佞臣。擅长搜刮财物,曾教唆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封山占水的“专利”政策,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山林川泽谋生。(3)芮良夫:西周时期周朝的卿士,芮国国君。姬姓,字良夫。《正义》:芮伯也。(4)其:表推测,估计。大概,或许。(5)卑:衰微。(6)专:独占,独享。(7)怒:气愤,愤怒。(8)王人:指为人之君。(9)道:先导,引导。(10)极:中,中正的准则。《集解》韦昭曰:“极,中也。”(11)怵惕:戒惧,惊惧。(1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13)用事:执政,当权。
1703053732
1703053733
【译文】厉王登位,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说:“王室大概要衰微了!荣夷公只喜欢独占资源,而不知会有大祸。资源是众多物类所产生的,是大自然赐予的,如果有人独占了它们,那祸患自然就多了。天地之间各种各样的资源,人人都可以获取,怎么可以独占呢?(独占资源)必然要招来很多愤怒,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做为一位君王,应该将资源推及上上下下各个层面,使神明与人民没有不适得其所的。即便如此还要每日诚惶诚恐,唯恐有怨言产生。现在您却要学着独占资源,难道可以这样吗?平民若想要独占资源,还会被称为强盗。如果大王您真的要这样做的话,恐怕归附您的人就会很少了。荣公如果被重用,周朝必定会衰败。”厉王不听,还是用荣公为卿士,主管国事。
1703053734
1703053735
【原文】王行暴虐侈傲(1),国人谤(2)王。召公(3)谏召穆公也。曰:“民不堪(4)命矣!”王怒,得卫巫(5),卫国之巫。使监(6)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7)。以目相眄(8)而巳。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9)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10)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11)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12)水者,决(13)之使导;为民者,宣(14)之使言。故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15)出;犹其有原隰(16)衍沃(17)也,衣食于是乎(旧无出犹至是乎十四字,补之)生。口之宣言也,善败(18)于是乎兴(19)。夫民虑之心,而宣之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20)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叛,袭(21)王,王出奔于彘(22)。
1703053736
1703053737
宣王即位,修政(23),法文、武、成、康遗风,诸侯复宗(24)周。
1703053738
1703053739
【注释】(1)侈傲:骄纵。(2)谤:指责别人的过失。(3)召公:即召穆公。《集解》韦昭曰:“召康公之后穆公虎,为王卿士也。”(4)不堪:忍受不了。(5)卫巫:古代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并兼用药物为人求福、却灾、治病的人。《集解》韦昭曰:“卫国之巫也。”(6)监:《正义》:监,察也。以巫人神灵,有谤毁必察也。(7)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多表示政治黑暗暴虐。(8)眄:斜视,不用正眼看。(9)弭:止息。(10)鄣:同“障”。阻隔,遮掩。(11)壅:堵塞,阻挡。(12)为:治理。(13)决:排除壅塞,疏通水道。(14)宣:疏通,疏导。(15)于是乎:犹于是。(16)原隰:广平与低湿之地。(17)衍沃:衍,低平之地。沃,有水流灌溉之地。《集解》唐固曰:“下平曰衍,有溉曰沃。”(18)善败:善恶。(19)兴:产生。(20)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21)袭:出其不意的进攻。(22)彘:音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西省霍县东北,周厉王被流放于此。(23)修政:修明政教。(24)宗:谓作宗主或作首领。
1703053740
1703053741
【译文】厉王实行暴虐政治,奢侈傲慢,国人都指责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指责自己的人,发现了就报告厉王便杀掉他。于是指责的人少了,诸侯也不来朝见了。厉王更加严厉,国人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遇时,只能互相用眼色示意。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息人民对我的指责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只是堵塞了百姓的口,堵住百姓的口要比堵住河流的后果更加严重。河水堵塞蓄积,一旦决口,伤害的人一定会很多;堵塞了百姓的口也是一样道理。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水道,使水流通畅;治理百姓的人,要开导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百姓有嘴巴,正像大地有山河一样,于是人类的财物就从这里生产;又犹如大地有平洼高低各种不同的地形一样,于是人类的衣食资料就从这里产生。能让百姓尽情说话,于是(国家政事的)善恶才会产生。百姓把心里想的公开说出来,成熟的意见就可以实施。若堵塞他们的嘴巴,那支持您的人能有几个呢?”厉王不听劝阻。因此,国人都不敢说话,过了三年,国人共同背叛,袭击厉王。厉王逃到“彘”地。周宣王登位,整顿政事,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诸侯重新以周王室为宗主。
1703053742
1703053743
【原文】幽王(1)嬖爱(2)褒姒(3),欲废后,并去太子,用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4),故(5)不笑。幽王为举烽火(6),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欲悦之,为数(7)举烽火,其后不信,益(8)不至。王之废后去太子也,申侯(9)怒,乃与绘(10)、西夷犬戎共攻王,王举烽火征兵(11),兵莫至,遂(12)杀幽王骊山下。
1703053744
1703053745
【注释】(1)幽王: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儿子,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是个昏昧的帝王。(2)嬖爱:宠爱。(3)褒姒:《索隐》:褒,国名,夏同姓,姓姒氏。礼妇人称国及姓。其女是龙漦妖子,为人所收,褒人纳之于王,故曰褒姒。(4)万方:各种方法。(5)故:尚,还,仍然。(6)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正义》认为:“昼日燃烽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7)数:多次,屡次。(8)益:副词。逐渐。(9)申侯:申国(今河南南阳)侯爵,其女原为周幽王王后,生子名宜臼,被立为太子,后被周幽王所废。(10)绘:《史记》原文作“缯”。《索隐》:缯,国名,夏同姓。《括地志》:云“缯县在沂州承县,古侯国,禹后。”(11)征兵:征集四方诸侯的救兵。(12)遂:就,于是。
1703053746
1703053747
【译文】幽王宠爱褒姒,想废掉申后,同时把太子宜臼也一同废掉,立褒姒当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做太子。褒姒不爱笑,幽王用了各种办法想让她笑,褒姒仍然不笑。幽王为她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便哈哈大笑。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也就渐渐不来了。幽王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申侯(申后之父)发怒,联合缯国和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但是诸侯的援兵却都没有来。于是幽王被杀死在骊山脚下。
1703053748
1703053749
【原文】秦缪公(1)与晋惠公(2)合战(3),为晋军所围,于是岐下(4)食善马(5)者三百人,驰冒(6)晋军解围(7),遂脱缪公,而反生得(8)晋君。初,缪公亡(9)善马,岐下野人(10)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11)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12)。从而见缪公窘(13),亦皆推锋(14)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
[
上一页 ]
[ :1.70305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