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3886e+09
1703053886
1703053887 【原文】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1)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2)何如?”对曰:“杀其子以适(3)君,非人情也,不可。”公曰:“开方(4)何如?”对曰:“背亲以适君,非人情也,难近。”卫公子开方也。公曰:“竖刁(5)何如?”对曰:“自宫(6)以适君,非人情也,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7),三子专权。桓公卒,(旧无桓公卒三字,补之)易牙与竖刁,因内宠杀群吏,群吏,诸大夫也。内宠,内官之有权宠者。而立公子无诡(8)为君。太子昭奔宋,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9)争立。及桓公卒,宫中空,莫敢棺(10)。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1703053888
1703053889 【注释】(1)相:命为宰相(即百官之长)。(2)易牙:又称“狄牙”,“雍巫”。春秋时齐桓公宠臣,长于调味,善逢迎。《正义》:即雍巫也。贾逵云:“雍巫,雍人名巫,易牙也。”(3)适:顺从。(4)开方:本是卫国公子,《集解》管仲曰:“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也。”(5)竖刁:亦作“竖刀”,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寺人貂阿谀奉承齐桓公,颇受宠信。(6)自宫:男子割去自己的生殖器,自毁其身。(7)近用三子:亲近三位人士,并任用他们为官。(8)无诡:(?—公元前643年)又名无亏,姜姓,吕氏,齐桓公与长卫姬之子。被齐桓公许诺为太子。齐桓公死后,易牙率兵杀死了反对者,于是即位,但不到三个月便被人杀死。(9)树党:建立私党。(10)棺:以棺殓尸。
1703053890
1703053891 【译文】管仲病了,齐桓公问他:“群臣之中谁可做相国?”管仲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得上君主您的了。”桓公说:“易牙怎么样?”管仲回答说:“他杀死自己的儿子来顺从国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任用。”桓公问:“开方怎么样?”回答说:“他背弃自己的父母来顺从国君,不合人情,不可亲近。”桓公说:“竖刁怎么样?”回答说:“阉割自己来顺从国君,不合人情,不可宠信。”管仲死后,桓公不采纳管仲的话,最后还是亲近任用这三人,于是三人包揽大权。桓公死后,易牙与竖刁借助宫内有权势的人杀死诸位大夫,立公子无诡为齐国国君。太子昭逃亡到宋国。此前,桓公病时,五位公子各自结党争夺君位。桓公死后,(诸公子互相攻战)宫中无人主事,也没人敢去把桓公尸体装殓入棺。桓公尸体丢在床上六十七天,尸体腐烂,所生的蛆虫(竟)爬出门外。
1703053892
1703053893 【原文】周公(1)旦者,周武王弟也,封于鲁。成王(2)使其子伯禽代就封(3)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4),一饭三吐哺(5),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6)鲁,慎无以国骄人(7)。
1703053894
1703053895 【注释】(1)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东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洛邑为东都,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后多作圣贤的典范。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2)成王:周成王为周文王的孙子,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尚幼,故由周公旦辅佐。(3)就封:受封。(4)一沐三捉发:谓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形容求贤殷切或事务繁劳。沐,古代洗发为“沐”,洗身为“浴”。(5)一饭三吐哺:谓一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喻求贤殷切。哺,口中所含的食物。(6)之:动词,到。(7)以国骄人:指认为自己是有封国的国君而看不起别人。骄人,傲视他人,向他人显示骄矜。
1703053896
1703053897 【译文】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做领地。成王便命令周公的儿子伯禽代替周公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起身接待贤士;即便如此,依然害怕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拥有诸侯国土而骄慢待人。”
1703053898
1703053899 【原文】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朝(1)宣王。宣王爱戏,欲立为鲁大子(2)。仲山父(3)谏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4)王命(5);犯王命,必诛(6)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令不行,则政不立也。今天子建(7)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8)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9)。言先王立长之命,将壅塞不行也。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先王之命立长,今鲁亦立长,若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诛之诛王命,不诛则王命废也。王其图(10)之。”弗听,卒立戏为太子,是为懿公。括之子伯御,攻弑懿公,宣王伐鲁,杀伯御。自是后,诸侯多叛王命。
1703053900
1703053901 【注释】(1)朝:指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报告封国情况。朝,古代凡见人皆称朝。(2)大子:即太子。(3)仲山父:西周臣,封于樊(今陕西西安南),故亦称樊仲,樊穆仲。周宣王时大臣。周宣王在南方战败,便“料民”于太原,他劝谏。周宣王又以私爱立鲁武公少子为太子,他又劝谏。周宣王皆不纳。见《国语·周语》(4)犯:违背,违反。(5)王命:帝王的命令,诏谕。《集解》韦昭曰:“言先王立长之命将壅塞不行也。”(6)诛:惩罚,责罚。(7)建:封立。(8)逆:违背,拂逆。(9)壅:堵塞,阻挡。(10)图:考虑,谋划。
1703053902
1703053903 【译文】武公与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前往西周朝拜周宣王。宣王喜爱姬戏,想立姬戏做鲁国的太子。周王室的仲山父劝谏宣王道:“废掉长子,另立少子,不合乎礼制;不合乎礼制,必然会触犯王命;触犯王命,一定会受到惩处。因此发布命令不可不合于礼制。命令不能执行,政权的威信就不能建立。现在天子封立诸侯,(不立长)却立他的小儿子,这是教百姓去做违逆(不合秩序)之事。如果鲁君服从立少子的命令,各国诸侯都仿效鲁国,先王的命令将会阻滞而难以执行;如果鲁君不服从天子之命而受到惩罚,就等于您自己违背先王的命令。到那时,惩罚鲁国是错的,不惩罚也是错的。君王应该慎重考虑这件事。”宣王不听,终于立姬戏做鲁国的太子,(武公去世后,姬戏即位)就是懿公。懿公的哥哥姬括的儿子姬伯御,攻打并杀了懿公。周宣王于是下令征讨鲁国,杀死姬伯御。从此以后,诸侯中多有违抗天子命令的。
1703053904
1703053905 【原文】燕昭王(1)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2)厚币(3),以招贤者。谓郭隗(4)曰:“齐因孤(5)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报。然得贤士(6)与共国(7),以雪(8)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9)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10),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11)筑宫(12)而师事(13)之。乐毅(14)自魏往,邹衍(15)自齐往,剧辛(16)自赵往,士争趋(17)燕。燕王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愍王(18)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19),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聊、莒、即墨(20),其余皆属燕。昭王卒。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21),及即位,疑毅,使骑劫(22)代将。乐毅亡走赵。齐田单(23)以即墨击败燕军,骑劫死,燕兵引归,齐悉复得其故城。
1703053906
1703053907 【注释】(1)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名职,燕王哙之子,简称昭王或襄王,后代称其为渴于求贤之君。(2)卑身:指谦恭、逊让。(3)厚币:丰厚的礼物。币,币帛。古人用束帛做为馈赠和祭祀的礼物,后来泛指车、马、玉、帛等各种礼物。(4)郭隗: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客卿。(5)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春秋时诸侯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渐无区别。(6)贤士:志行高洁,才能杰出的人。(7)共国:谓同治国事。(8)雪:洗刷,昭雪。(9)身事:亲身事奉,燕昭王这样说体现出他的谦恭。(10)致士:招引贤士。(11)改:重新,再,另。(12)筑宫:建造房屋。(13)师事:谓拜某人为师或以师礼相待。(14)乐毅:字永霸,魏将乐羊后裔,生卒年不详,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15)邹衍: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他主要的学说是五行终始说,这个学说对于秦汉影响非常大,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学说。(16)剧辛:赵国人。战国时期燕国著名将领,是法家的代表人物。(17)趋:奔赴,投身。(18)愍王:即齐闵王,本名田地,齐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即位,在位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齐闵王命伐宋的功臣触子为将。急于求胜的齐闵王用恶言逼迫触子出战,触子不得不与联军交锋,结果被五国联军趁势大败。(19)北:指败逃者。(20)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战国时为齐邑,秦置县,北齐废。(21)隙:怨恨,仇隙。(22)骑劫:(?—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燕国将领。燕国在子之之乱中被齐国击败,燕昭王一心想要雪耻,于是任用大将乐毅,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一举攻破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并攻陷了齐国都城临淄,包围了即墨城。不久,燕昭王死了,他的儿子乐资即位,即燕惠王。惠王向来与乐毅不和,齐国的将军田单借机施反间计,使惠王怀疑乐毅有反心,乐毅也因此心下不安,逃往赵国。惠王又听信了齐国人散布的流言,认为另换一员大将可以使齐人心怀恐惧,于是让骑劫代替了乐毅的位置。(23)田单: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名单,汉族,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秘书),后来到赵国作将相。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出兵攻占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田单凭借孤城即墨,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
1703053908
1703053909 【译文】燕昭王是在燕国被攻破之后登上王位的,他以谦恭的态度和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才。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国内混乱,攻破了燕国,我深知燕国小、力量弱,不能够报仇。如果能得到贤士一起来治理国家,洗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心愿啊。先生见到有这样的贤士可以共同治国,(就推荐给我),我会亲自侍奉他的。”郭隗说:“君王一定要招引贤士,那就先从我开始。(像我这样的都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还会以千里为远而不来投奔吗?”于是,昭王重新给郭隗修建住宅,当作老师侍奉。随后,乐毅从魏国前来,邹衍从齐国前来,剧辛从赵国前来,贤士们争着奔赴燕国。于是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以及赵、魏、韩等国共同谋划,征讨齐国。齐军战败,齐愍王逃到外地。燕军单独追击败逃的齐军,攻入齐国都城临淄,夺走了齐国所有的宝物,焚烧了齐国的宗庙宫室。齐国的城池没有被攻下的,只有聊、莒和即墨三处,其余都归了燕国。昭王去世,他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和乐毅有嫌隙,即位以后,不信任乐毅,让骑劫代替乐毅做将军。乐毅逃亡到了赵国。齐国将军田单凭借即墨一城的兵力,打败了燕军,骑劫战死,燕军撤退回国,齐国又全部收复了其原有的城池。
1703053910
1703053911 【原文】微子开(1)者,纣之庶兄(2)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箕子(3)者,纣亲戚也。纣为象箸(4),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5)之物而御(6)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7)也。”纣为淫泆(8),箕子谏,不听,乃被发详狂(9)。王子比干(10)见箕子谏不听,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11)视其心。微子曰:“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遂行。周公诛武庚(12),乃命微子代殷后,奉其先祀(13)曰宋。
1703053912
1703053913 【注释】(1)微子开:宋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宋国开国远祖。《集解》孔安国曰:“微,畿内国名。子,爵也。为纣卿士。”(2)纣之庶兄:《索隐》按:《尚书》亦以为殷王元子而是纣之兄。按:《吕氏春秋》云生微子时母犹为妾,及为妃而生纣。故微子为纣同母庶兄。(3)箕子:是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集解》马融曰:“箕,国名也。子,爵也。”(4)象箸:象牙制作的筷子。(5)珍怪:珍贵奇异的食物。(6)御:进食,食用。(7)振:挽救,救援。(8)淫泆:亦作“淫佚”,恣纵逸乐。(9)被发详狂:“被”通“披”,“详”通“佯”,即“披发佯狂”,披散头发,装作疯狂。(10)比干:见前注。(11)刳:剖开。(12)武庚:《史记》中称作禄父,是商纣王的儿子。(13)先祀:谓对祖先的祭祀。
1703053914
1703053915 【译文】微子,是纣王的同母兄。纣王即位后,昏暗无道,政事荒唐混乱,微子多次进谏。箕子是纣王的亲叔父。纣王开始制作象牙筷子的时候,箕子感叹道:“他现在制作象牙筷子,将来就一定还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后,就一定会享用远方珍贵奇异的食物。从此开始就会追求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国家将无法挽救。”结果纣王真的恣纵逸乐起来,箕子进谏,纣王不听,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王子比干看到箕子进谏君主不听,于是就直言劝谏纣王。纣王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洞孔,真是这样吗?”于是,纣王杀死比干,剖开胸膛验看他的心脏。微子说:“臣子如果屡次规劝,君主不听,那么依据君臣之义,臣子就可以离开了。”于是微子便远走他乡。(周公执政时期,管叔、蔡叔与武庚作乱)周公诛杀武庚,让微子来代替武庚,为殷朝的后裔,继承殷朝的祭祀,国名为宋。
1703053916
1703053917 【原文】唐叔虞(1)者,周成王弟也。成王与叔虞戏(2),削桐叶为珪(3)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4)。”史佚(5)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6),言则史(7)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1703053918
1703053919 【注释】(1)唐叔虞:名虞,字子于,又称晋唐叔虞。是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之弟。(2)戏:开玩笑,嘲弄。(3)珪:古代封爵授土时,赐珪以为信,后因以代指官位。(4)若:你(的),你们(的)。(5)史佚:原名尹佚,尹逸,西周初年太史,今唐兴镇东关村史家圪垯人。他博学多闻,德高望重,深得周武王赏识,凡有大事也多与之商磋。(6)天子无戏言:典故“君无戏言”出于此。(7)史:古官名。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1703053920
1703053921 【译文】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一天,成王和叔虞开玩笑,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状送给叔虞,说:“把这个封给你。”史佚因此请求选择吉日以封叔虞。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玩笑话。话一说,史官就会如实记载下来,按礼仪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就封叔虞为唐国之侯。
1703053922
1703053923 【原文】赵(旧无赵字。补之)烈侯好(1)音,谓相国公仲连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2)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公仲曰:“诺。”不与。居一月,烈侯从代来,问歌者田,公仲曰:“求,未有可者。”有顷(3),烈侯复问,公仲终不与,乃称疾不朝。番吾(4)君常山有番吾县。自代来,谓公仲曰:“君实好善,未知所持(5)。今公仲相赵,于今四年,亦有进士(6)乎?”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公仲乃进三人。及朝,烈侯复问:“歌者田何如?”公仲曰:“方使择其善者。”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所与无不充,君悦(7)。烈侯使使谓相国曰:“歌者之田且止。”官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8),赐相国衣二袭。单复具为一袭也。
1703053924
1703053925 【注释】(1)好:喜爱,爱好。(2)枪石:《索隐》:枪与石二人名。(3)有顷:不久,一会儿。(4)番吾:《正义》《括地志》云:“番吾故城在恒州房山县东二十里。番蒲古今音异耳”。(5)所持:所要掌握的。(6)进士:荐举贤士。(7)所与无不充君悦:中华书局本《史记》的断句为:所与无不充,君悦。意为:要让被任用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人尽其才,赵烈侯很高兴。(8)内史:《正义》《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少府)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1703053926
1703053927 【译文】赵烈侯爱好音乐,对相国公仲连说:“我喜爱的人,可以让他显贵吗?”公仲说:“使他富有可以,让他显贵就不可以了。”烈侯说:“对。郑国来的歌者枪和石两个人,我要赐给他们田地,每人一万亩。”公仲说:“好吧。”可是没有给。过了一个月,烈侯从代地回来,询问赏给歌者田地的事,公仲说:“正在找,还没找到合适的地方。”时过不久,烈侯又问,公仲还是不愿给,于是就称病不上朝了。番吾县的封君从代地来,对公仲说:“你的确是想做好事,但不知道如何做。您任赵的相国,至今四年了,可曾举荐过贤士吗?”公仲说:“没有。”番吾君说:“牛畜、荀欣、徐越都可以。”公仲就把这三个人推荐给了烈侯。到上朝的时候,烈侯又问:“歌手田地的事怎么样了?”公仲说:“正派人挑选好的地方。”这时牛畜以仁义侍奉赵烈侯,劝他用王道约束自己,使烈侯的态度变得宽和。又过一天,荀欣向他建议需要精选起用贤才,任命官吏要选用能人。又过一天,徐越向列侯进言需要节约财物,俭省用度,考察衡量臣下的功绩德行,要让被任用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人尽其才。赵烈侯很高兴,烈侯就派役使去对相国说:“给歌者赐田的事暂且停止。”于是烈侯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赐给相国公仲衣服两套(以示嘉奖)。
1703053928
1703053929 【原文】魏文侯受(1)子夏(2)经艺(3),客段干木(4),过其闾(5),未尝不轼(6)也。秦尝欲伐魏,或曰(7):“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8),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9),文侯弟名成也。二子何如?”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寡人相定矣。”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10)为忧,臣进西门豹(11)。君谋欲伐中山(12),臣进乐羊(13)。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14)以求大官哉?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录千钟(15),什九(16)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17)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矣。”
1703053930
1703053931 【注释】(1)受:习学,犹学习。(2)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3)经艺:亦作“经蓺”。儒家经书的统称。古称六经为“六艺”。(4)段干木:姓段干,名木。战国初年魏国名士。师子夏,友田子方,为孔子再传弟子。因其三人皆出于儒门,又先后为魏文侯师,故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正义》淮南子云:“段干木,晋之大驵,而为文侯师。”(5)闾:里巷的大门。(6)轼:伏轼致敬。《淮南子·修务训》:“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颜师古注:“轼谓抚轼,盖为敬也。”(7)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8)和合:和睦同心。(9)非成则璜:成,即魏成子。《集解》徐广曰:“文侯弟名成”。璜,即翟璜。(10)邺:古都邑名。春秋齐桓公始筑,战国魏文侯建都于此。秦置县。汉后为魏郡治所。(11)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故里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生卒年不详。(12)中山: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13)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是乐毅先祖。(14)比周:结党营私。比,勾结,周,亲密。(15)千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容量单位,十釜为一钟,一釜为六斗四升。(16)什九:十分之九。指绝大多数。(17)逡巡:却行,恭顺貌。
1703053932
1703053933 【译文】魏文侯向子夏学习经书,以宾客的礼节对待段干木,每次经过段干木的里门时,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文侯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对他有什么企图。”文侯由此得到诸侯的赞誉。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王曾经教导寡人说:‘家贫就需要娶贤妻,国乱就需选贤相。’如今要选择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您之所以拿不定主意)是因为您没有留心观察他们。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看他结交的人,显贵时看他推举的人,窘迫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有这五条就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问我李克呢!”文侯说:“我的宰相人选已经决定了。”(翟璜问李克相国的人选是谁)李克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说:“凭我的耳闻目见,哪一点比不上魏成子?西河的守将是我举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举荐了西门豹。君主计画要攻伐中山,我举荐了乐羊。中山攻灭以后,找不出人去镇守,我举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举荐了屈侯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克说:“您向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只有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尊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醒悟,恭敬地向李克拜了又拜说:“我是个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1703053934
1703053935 【原文】齐威王(1)初即位,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2)。于是威王召即墨(3)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4)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开(5),民人给(6),官无留事(7),东方以宁。是子不事(8)吾左右以求誉(9)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守阿,誉言(10)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开,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而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11)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12)。于是齐国震惧(13),人人不敢饰非(14),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
[ 上一页 ]  [ :1.7030538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