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4214
1703054215
【译文】吴王夫差听说孔子和子贡来吴国游览,想看看他俩的模样,就穿着便服出宫,不料被街上的一个人戏弄,而且伤了手指。夫差回宫后,立刻派兵在都城内搜查,要杀掉这个人。伍子胥劝他说:“我听说从前天帝的小儿子下界到一个青碧清凉的深潭中,变成一条鲤鱼,顺着水流嬉戏,被一个叫豫沮的打渔人射中。他回到天宫向天帝诉说自己的遭遇。天帝说:‘你在游玩之时穿什么衣服?’小儿子说:‘我变成了鲤鱼。’天帝说:‘你本来是条白龙,却变成鲤鱼,打渔人射到你,是合情合理的事,有什么好埋怨的呢?’现在大王不穿帝王之服,而按平常人的礼俗行事,才被国人所伤,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吴王沉默无言。
1703054216
1703054217
【原文】吴王夫差兴兵(1)伐齐,掘(2)为渔沟,通(3)于商、鲁之间,北属(4)之沂(5),西属之济(6),欲以会(7)晋。恐群臣之谏也,乃令于邦(8)中曰:“寡人伐齐,敢有谏者死。”太子友乃风谏(9),以发激吴王之心。以清朝(10)时,怀丸挟弹,从后园(11)而来,衣洽(12)履(13)濡(14)。吴王怪而问之曰:“何为如此也?”友曰:“游于后园,闻秋蝉之鸣,往而观之。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其鸣悲吟,自以为安,不知蟷蜋(15)超(16)枝缘(17)条,申(18)要(19)举刃,纆(20)(纆作搏)其形(21)也。夫蟷蜋,愈心财进(22)(愈心财进作翕心而进),志(23)在利蝉,不知黄雀徘徊枝叶,欲啄之也。夫黄雀但知伺(24)蟷蜋,不知臣飞丸(25)之集(26)其背也。但臣知虚心(27),念(28)在黄雀,不知阱(29)埳(30)在于前,掩忽陷坠于深井也。”王曰:“天下之愚,莫过于斯(31)。知贪前之利,不睹(32)其后之患也。”对曰:“天下之愚,非但(33)直于是也,复有甚者。”王曰:“岂复有甚于是者乎?”友曰:“夫鲁守文(34)抱德(35),无欲于邻国,而齐伐之。齐徒(36)知举兵伐鲁,不知吴悉(37)境内之士、尽府库之财,暴师(38)千里而攻之也。吴徒知逾(39)境贪敌(40)往伐齐,不知越王将选其死士(41),出三江(42)之口,入五湖(43)之中,屠灭(44)吴(旧无吴字。补之)国也。臣窃观祸之端(45),天下之危,莫过于斯也。”王喟然(46)而叹,默无所言,遂往伐齐,不用太子之谏。越王勾践(47)闻吴王北伐,乃帅军泝(48)江以袭吴,遂入吴国(旧无吴字。补之),焚其姑苏之台(49)。
1703054218
1703054219
【注释】(1)兴兵:起兵。(2)掘:挖。(3)通:到达,通到。(4)属:连缀;连续。(5)之沂:之,到,动词。沂,古水名。源出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尼山,西流至滋阳县合于泗水。(6)济: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7)会:会合,聚会。(8)邦:古代诸侯的封国。泛指国家。(9)风谏: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规劝君主或长辈、上司。(10)清朝:早晨。(11)后园:屋后庭园。(12)洽:浸润,沾湿。(13)履:鞋。(14)濡:浸渍,沾湿。(15)蟷蜋:螳螂的别名。(16)超:跃登,跳跃。(17)缘:攀援。(18)申:伸展,伸张。(19)要:“腰”的古字。(20)纆:原意为绳索。此处作搏,搏击,捕捉之意。(21)形:形体,身体。(22)愈心财进:《吴越春秋》为“翕心而进”。翕心,小心翼翼。(23)志:准的,目标。(24)伺:窥伺,窥探,观察。(25)飞丸:用以射击的弹丸。(26)集:集合,聚集。(27)虚心:一心向往。(28)念:念头,想法。(29)阱:捕野兽用的陷坑。(30)埳:地面凹陷之处,坑穴。(31)于斯:同“于此”。(32)睹:了解,预见。(33)非但:不仅。(34)守文:本谓遵循文王法度。后泛指遵循先王法度。(35)抱德:持守德行。(36)徒:副词,但,仅,祗。(37)悉:尽、全。(38)暴师:谓军队在外,蒙受风雨霜露。(39)逾:越过,经过。(40)贪敌:贪图敌国之利。(41)死士:敢死的勇士。(42)三江:一说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也;《吴都赋》注,松江下七十里分流东北入海者为娄江,东南流者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43)五湖:一说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五;虞翻云,太湖之水通五道谓之五湖。(44)屠灭:杀尽,摧毁。(45)端:开始。(46)喟然:感叹、叹息貌。(47)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古称“句践”,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48)泝:亦作“溯”,逆水而上。(49)姑苏之台:即姑苏台。司马贞《史记索隐》:“姑苏,台名,在吴县西三十里。”
1703054220
1703054221
【译文】吴王夫差起兵攻打齐国,在商、鲁两国之间暗暗地挖掘壕沟,北接沂水,西接济水,欲同晋国在黄池附近会合。他担心大臣们会来劝谏,就在国内发布命令说:“寡人要攻打齐国,有谁敢来劝阻,一律处死。”太子友于是采用委婉的方式去劝谏,希望打动吴王的心。清晨,他手握弹弓从后花园来到宫中,衣服鞋子都打湿了。吴王奇怪地问他说:“你干什么了,搞成这副模样?”太子友说:“刚才在后花园游玩,听见秋蝉的鸣叫声,就去观看。那秋蝉登上高高的树梢,喝着清澈的露水,其鸣叫的声音凄切如吟,自以为很安全,却不知螳螂越过树枝,沿着枝条,伸直细腰,高举前爪,形成了捕捉秋蝉的态势。螳螂小心翼翼的向前爬,眼里只有秋蝉,却看不到身后有黄雀徘徊于枝叶之中,准备啄食螳螂。那黄雀也只知道伺机捕啄螳螂,不知道我将要射出的弹丸正瞄准其脊背。我的心思都放在了黄雀身上,却不知道陷阱就在眼前,一不留神,忽然掉进了深坑。”吴王说:“天下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身后的祸患。”太子友说:“天下愚蠢之事不只这些,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吴王说:“难道还有比这更愚蠢的吗?”太子友说:“鲁国遵守礼制,心怀道德,对邻国没有任何贪心,但齐国却起兵攻打它。齐国只顾举兵攻打鲁国,不知道吴国尽数动用国内之兵,竭尽府库中的资财,军队不顾风吹日晒,奔波千里去攻打它。而吴国只知道越过国境攻打齐国,不知道越国即将挑选不怕死的勇士从三江口出发,进入太湖之中,想灭掉吴国。臣儿我暗自观察,灾难的征兆、国家的危亡,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吴王长叹一声,沉默无语,随即执意北上伐齐,不接受太子友的劝告。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向北攻打齐国,就率领军队,沿江而上,袭击吴国。越军进入吴国境内,烧掉了吴国的姑苏台。
1703054222
1703054223
1703054224
1703054225
1703054227
群书治要译注 卷十三
1703054228
1703054229
汉 书(一)补
1703054230
1703054231
【题解】《汉书》,中国纪传体西汉断代史。共一百篇,其中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作者班固。其父班彪曾撰写《后传》六十五篇,作为《史记》续篇。班固以此为基础着手撰写《汉书》。他死后,其妹班昭续补八表,马续补修了《天文志》。该书首创断代为史的编纂方法。同时,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书”改曰“志”;又不用“世家”,载入《史记》“世家”的陈涉、外戚和汉代诸王一律编入“传”内;“列传”简称为“传”。这些体例上的变化,对后来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大。同时它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籍,就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来说,现存的史籍以《汉书》最称完备。《汉书》还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汉书》的志尤为人们所重视。由《史记》八书演变来的一些志,内容与《史记》也多有不同。在八书内容之外,《汉书》又创立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汉书》的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又在篇目上有所创新,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因而受到后人的推誉。
1703054232
1703054233
《群书治要》收录《汉书》部分最多(共计八卷),后于流传过程中,首尾两卷已亡佚(现存六卷)。对照《群书治要》原文,可推知,卷十三应为《汉书》卷一至卷二十一之内容。为了弥补缺憾,我们在译注此书时,特从《汉书》卷一至卷二十一中节录精选,补充为卷十三。《群书治要》一书,旨在教导为政者修德行、用贤才、兴仁义、重本务,此次即依据此原则补录。共节录高帝纪、文帝纪、景帝纪、武帝纪、昭帝纪、宣帝纪、元帝纪、成帝纪、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律历志的部分内容。其中,高帝刘邦能够任用贤才、与民众约法三章,终于创下汉家基业。文帝、景帝有着节俭、爱民的美好君德,能够虚心纳谏,注重本务、修养生息,终于成就文景之治,其美好的品行和治国策略实在值得后人取法。汉武帝雄才大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贤才并起,汉朝的兴盛达至巅峰。然其晚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汉朝从此从极盛转向衰落。昭帝年少即位,信任霍光,关心民众疾苦,尚无重大过失;宣帝采用儒、法同治,用法严酷,种下了衰落的远因;元帝柔仁好儒,虽任用贤能,然其纵容佞臣石显,汉家开始急剧衰落;成帝沉溺女色,实为昏君。这几位君王,虽较汉初几位帝王逊色许多,但是其诏书内容仍有取法之处,因此不因人废言,予以节录,可为治国者借鉴。
1703054234
1703054235
【作者简介】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子。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建武二十三年前后入洛阳大学,博览群书。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班固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章帝时,班固先任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为玄武司马,章帝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还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建初四年,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与谋议。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1703054236
1703054237
纪
1703054238
1703054239
【原文】高祖(1),沛丰邑(2)中阳里人也,姓刘氏,二月,沛公西过高阳(3),郦食其(4)为里监门(5),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6)大度。”乃求见沛公。沛公方踞(7)床,使两女子洗。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8)衣谢(9)之,延(10)上坐。
1703054240
1703054241
【注释】(1)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2)沛丰邑:沛,县名,今江苏沛县。丰邑,当时属沛县,今江苏丰县。(3)高阳:小邑名。属陈留县,在今河南杞县西南。(4)郦食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03年,秦朝陈留县高阳乡人。好饮酒,桀骜不驯。后投奔刘邦,因以计克陈留,封广野君,常奉命出使各国诸侯。后被烹杀。食其,音亦姬。(5)里监门:看守里门的人。(6)沛公: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以应陈涉,众立为沛公。(7)踞:坐。(8)摄:整顿,整饬。(9)谢:道歉,认错。(10)延:邀请。
1703054242
1703054243
【译文】汉高祖,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二月,沛公向西经过高阳邑,郦食其为里门卒,说:“诸将路过此地的很多,我看沛公度量大。”便来求见沛公。沛公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洗脚。郦食其不叩拜,作个长揖说道:“您如果一定想要诛杀无道的暴秦,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于是沛公起身,整饬衣装,向他道歉,并请至上坐。
1703054244
1703054245
【原文】帝置酒洛阳南宫(1)。上曰:“通侯(2)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3)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4)、王陵(5)对曰:“陛下嫚而侮人(6),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7)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8);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9),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10);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11)。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12)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
1703054246
1703054247
【注释】(1)南宫:汉宫殿名。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南宫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洛阳故城中。”(2)通侯:即彻侯。爵名。第二十级。(3)项氏:指项羽。(4)高起:人名。一说“高起”二字为衍文。(5)王陵:西汉初年大臣。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81年,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6)侮人:欺侮、轻慢别人。(7)运筹帷幄:谓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8)子房:张良,字子房,为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之一。(9)饷馈:军粮。(10)萧何: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生于公元前257年,卒于公元前193年,沛(今江苏沛县)人。(11)韩信:西汉开国名将,著名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96年,淮阴(今属江苏)人。(12)范增: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77年至公元前204年在世,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
1703054248
1703054249
【译文】高皇帝设宴洛阳南宫,高祖说:“通侯各将不要隐瞒我,都要讲实情。我所以能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对答说:“陛下轻慢而对人不尊重,项羽仁爱而敬重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掠地,所降服的土地就赐予(将领),这是与天下人同利。项羽妒贤嫉能,对有功的人就妒忌,对贤能的人就怀疑,战胜的不计功劳,夺得地盘的不给赏赐,这是他所以丢失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于道,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人都是人杰,我能任用,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谋士范增,然而却不能重用,这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群臣心悦诚服。
1703054250
1703054251
【原文】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1),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2)。天下既定,命萧何次(3)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4),叔孙通(5)制礼仪,陆贾(6)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7)作誓,丹书铁契(8),金匮石室(9),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10)弘远矣。
1703054252
1703054253
【注释】(1)监门戍卒:监门,指郦食其。戌卒,指娄敬。(2)三章之约:汉高祖刘邦率兵进入咸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3)次:编次,编纂。(4)张苍定章程:张苍(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张苍校正《九章算术》,制定历法,是我国历史上主张废除肉刑的一位古代科学家。章程,历数和度量衡的推算法式。(5)叔孙通:又名叔孙何(?—约公元前194年),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旧鲁地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6)陆贾: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约出生于公元前240年,卒于公元前170年,其先为楚人。刘邦起事时,以陆贾有口才,善辩论,常派他出使诸侯各国。(7)剖符:犹剖竹。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因以“剖符”“剖竹”为分封、授官之称。(8)丹书铁契: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9)金匮石室:古时保存书契文献之处。(10)规摹:规模。
1703054254
1703054255
【译文】原先,高祖不习文学,而性情明达,善于谋划,能博采众议,从看门人到戍卒,见面都如老朋友。入关之初为顺民心,与百姓约定三条法令,天下平定之后,命萧何编纂法令,命韩信申述兵法,命张苍制定历法,令叔孙通制定礼仪,令陆贾作《新语》。又与各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存入金匮石室之中,保藏于宗庙之内。高祖虽然事务繁多,但可以立制垂范传之久远。
1703054256
1703054257
【原文】孝文皇帝(1),高祖中子(2)也,母曰薄姬(3)。高祖十一年,诛陈豨(4),定代(5)地,立为代王,都中都(6)。十七年(7)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丞相陈平(8)、太尉周勃(9)、朱虚侯刘章(10)等共诛之,立代王。
1703054258
1703054259
【注释】(1)孝文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薄姬所生,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在位。(2)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3)薄姬:吴人,刘邦之妃,刘恒之母。刘恒为帝以后,尊她为皇太后。(4)陈豨: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95年,宛朐人。汉高祖七年,韩王信反叛,逃入匈奴,高祖带兵到平城而回,封陈豨为列侯,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统率赵国、代国的军队。豨,音“西”。(5)代:古国名。汉初同姓九国之一。公元前201年汉高祖置。辖境约当今山西离石、灵石、昔阳及河北蔚县、阳原、怀安等地。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以代王入为皇帝。公元前114年,代国废。(6)中都:县名,在今山西平遥西。(7)十七年:指代王之十七年(汉代诸侯王国自有纪年)。(8)陈平: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汉文帝时,曾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9)周勃:约生于公元前240年,卒于公元前169年,沛人,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10)刘章:汉高祖刘邦的孙子,齐悼惠王刘肥的次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77年。吕后称制期间被封为朱虚侯。
1703054260
1703054261
【译文】孝文皇帝是高祖排行居中的儿子,母亲是薄姬。汉高祖十一年春天,杀陈豨,平定代地,被封为代王,建都中都。他做代王的第十七年秋天,吕后去世了,以吕产为首的吕氏家族企图发动叛乱,夺取刘氏天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共同联合诛杀吕氏,迎立代王。
1703054262
1703054263
【原文】三月,诏曰:“方春和(1)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2)于死亡,而莫之省忧(3)。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4)之。”
[
上一页 ]
[ :1.7030542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