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4258
1703054259
【注释】(1)孝文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薄姬所生,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在位。(2)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3)薄姬:吴人,刘邦之妃,刘恒之母。刘恒为帝以后,尊她为皇太后。(4)陈豨: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95年,宛朐人。汉高祖七年,韩王信反叛,逃入匈奴,高祖带兵到平城而回,封陈豨为列侯,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统率赵国、代国的军队。豨,音“西”。(5)代:古国名。汉初同姓九国之一。公元前201年汉高祖置。辖境约当今山西离石、灵石、昔阳及河北蔚县、阳原、怀安等地。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以代王入为皇帝。公元前114年,代国废。(6)中都:县名,在今山西平遥西。(7)十七年:指代王之十七年(汉代诸侯王国自有纪年)。(8)陈平: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汉文帝时,曾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9)周勃:约生于公元前240年,卒于公元前169年,沛人,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10)刘章:汉高祖刘邦的孙子,齐悼惠王刘肥的次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77年。吕后称制期间被封为朱虚侯。
1703054260
1703054261
【译文】孝文皇帝是高祖排行居中的儿子,母亲是薄姬。汉高祖十一年春天,杀陈豨,平定代地,被封为代王,建都中都。他做代王的第十七年秋天,吕后去世了,以吕产为首的吕氏家族企图发动叛乱,夺取刘氏天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共同联合诛杀吕氏,迎立代王。
1703054262
1703054263
【原文】三月,诏曰:“方春和(1)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2)于死亡,而莫之省忧(3)。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4)之。”
1703054264
1703054265
【注释】(1)春和:春日和暖。(2)阽:音店。临近危险。(3)省忧:省视疾苦。(4)振贷:赈济。
1703054266
1703054267
【译文】三月,文帝下诏说:“正值春日和暖的时节,草木群生之物都有各自的乐趣,而百姓中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有的频临死亡,却没有省视疾苦,作为人民的父母要怎么办?应该商议如何赈济他们。”
1703054268
1703054269
【原文】十一月癸卯晦(1),日有食之。诏曰:“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2)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3)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4)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5)三光(6)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丐(7)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8)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9)。因各敕(10)以职任,务省繇(11)费以便民。”
1703054270
1703054271
【注释】(1)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2)布政:施政。(3)微眇:亦作“微渺”。微末。(4)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辅佐之臣。(5)累:连累。(6)三光:日、月、星。(7)丐:乞求。(8)贤良方正: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被举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予官职。武帝时复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名称时有不同,性质无异。历代往往视作非常设之制科。(9)不逮:不足之处,过错。(10)敕:整饬。(11)繇:通“徭”,徭役。
1703054272
1703054273
【译文】十一月癸卯为月末日,发生日食。文帝说:“我听说上天生下万民,为他们设置君主来抚养治理他们。如果君主不贤明,施行政令不公平,那么上天就会显示灾象,来警告他治理不当。十一月末出现日食,已被上天谴责,哪有比这更大的灾象啊!我有幸得以保全宗庙,凭我这样渺小的一个人依托在万民和诸侯之上,天下的治与乱,责任全在于我一人,只有两三个执政大臣好比是我的左右手。我下不能治理和抚育好众生,上有损于日、月、星辰的光明,我的失德真是太大了。各地接到我的诏令后,大家都想想我的过失,以及我所知所见所思的不足之处,要求大家告诉我。并推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我的不足,也希望各级官吏认真整顿好自己本职工作,尽量减少徭役和开支费用,以便利民众。”
1703054274
1703054275
【原文】五月,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1),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訞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2)闻过失也。将何以来(3)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4)上,以相约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5)之愚,无知抵死(6)。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1703054276
1703054277
【注释】(1)进善之旌,诽谤之木:相传唐尧之时在交通要道设立旌旗和木牌,让人们在旌旗下提意见,在木牌上写谏言。(2)无由:没有门径,没有办法。(3)来:后多作“来”。招致,招揽。(4)祝诅:祝告鬼神,使加祸于别人。(5)细民:平民。(6)抵死:判处死刑。
1703054278
1703054279
【译文】五月,文帝下诏说:“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朝廷专门设有进言献策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谤木,用来疏通治政的渠道,招致进谏的臣民。如今的法律规定批评朝政和传播妖言的人要治罪,这就使得群臣不敢畅所欲言,做皇帝的无从知道自己的过失,这怎么能招致远方的贤能之士到朝廷来呢?应该废除这些法令。百姓中有人背后诅咒皇帝,发誓相约互相隐瞒,后来又互相告发,官吏就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说些不服的话,官员又认为是诽谤朝廷。其实不过是由于小民们愚昧无知,以至于判处死刑,我认为很不可取。从今以后,凡是触犯了这条法令的,一律不加处理。”
1703054280
1703054281
【原文】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1),故生不遂(2)。朕忧其然。故今兹(3)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1703054282
1703054283
【注释】(1)末:商业。(2)生不遂:生计困难。(3)今兹:今此,现在。
1703054284
1703054285
【译文】九月,文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有的百姓不专心务农而去经商,因此衣食困乏。我忧虑这种情况,因此现在亲自率领群臣耕田来鼓励农业。免除百姓今年应纳田租的一半作为奖励。”
1703054286
1703054287
【原文】十二年三月,诏曰:“道(1)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2)不加辟(3),岁一不登(4),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1703054288
1703054289
【注释】(1)道:引导。(2)野:田野。(3)辟:开辟。(4)登:丰收。
1703054290
1703054291
【译文】十二年三月,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抓住农业这个根本。我亲自耕作以劝勉农耕,已经十年了,而田野尚未得到充分开垦,每逢年景不好,百姓就处于饥饿状态,这是因为从事农业的人尚不足,而各地官吏未能认真重视农业的缘故。我多次下诏,每年劝百姓多植树,而功效甚微,这也是地方官吏执行我的诏令不认真、对百姓的劝勉没有明确的措施所致。加之农民负担重,而地方官吏又漠不关心,这怎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此今年免除农民应交赋税的一半。”
1703054292
1703054293
【原文】又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1),为生之本也;三老(2),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3),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其遣谒者(4)劳赐(5)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6),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7)民焉。”
1703054294
1703054295
【注释】(1)力田:努力耕田。亦泛指勤于农事。(2)三老: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3)应令:响应诏令。(4)谒者: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秦汉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5)劳赐:慰劳赏赐。(6)便安:便利安稳,便利安适。(7)道:教导。
1703054296
1703054297
【译文】文帝又说:“孝敬父母,爱护兄弟,是天下最顺乎伦常大道的;努力耕作,是生存之本;三老,是人民的老师;廉吏,是人民的表率。我特别赞赏孝悌、力田、三老与廉吏的操行。如今万家之县,却说无人响应察举之令,是真实情况吗?原因是官吏举贤之道尚未具备。现派谒者慰劳赏赐三老、孝者帛每人五匹,悌者、力田者每人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者每一百石加赏三匹。还要慰问百姓不能便利安适之处,按户口计算设置三老、孝悌、力田常任乡官,让他们深刻领会诏书的意义而教化百姓。”
1703054298
1703054299
【原文】十四年,春,诏曰:“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望祀(1)不祈其福,右贤左戚(2),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今吾闻祠官(3)祝厘(4),皆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5)之。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百姓不与焉,是重吾不德也。其令祠官致敬,无有所祈。”
1703054300
1703054301
【注释】(1)望祀:古代祭名。遥祭山川地只之礼。(2)右贤左戚:注重贤才,不重亲戚。古时以右为上、左为下。(3)祠官:掌管祭祀之官。(4)祝厘:祈求福佑,祝福。(5)愧:惭愧。
1703054302
1703054303
【译文】十四年春天,文帝下诏说:“昔日先王远施恩泽而不求他人报答,虔诚祭祀而不祈个人福祉,尊重贤才,抑制亲戚,先民众后自己,实在是英明至极。现在我听说祠官祝福,都希望福祉集于我一身,而不为百姓祈祷,这使朕更为惭愧。以我这无德之人,却独享神灵所降的幸福,而不与百姓同享,这就加重了我的失德。现在命令祠官向神只致祭,切不可为我个人祈福。”
1703054304
1703054305
【原文】十六年,诏曰:“间者(1)数年比不登(2),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3)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4)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5)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6)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7)。其与丞相、列侯(8)、吏二千石(9)、博士(10)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11)远思(12),无有所隐。”
1703054306
1703054307
【注释】(1)间者:近来。(2)不登:歉收。(3)意者:表示测度。大概,或许,恐怕。(4)寡乏:缺少,不充足。(5)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测度的语气。(6)酒醪:汁滓混合的酒。后泛指酒。(7)中:适合,恰当。这里指恰当的答案。(8)列侯:泛指诸侯。(9)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10)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11)率意:悉心尽意。(12)远思:从长远考虑。
[
上一页 ]
[ :1.7030542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