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4358
1703054359
【注释】(1)孝武:即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汉景帝子。公元前140年继位。在位期间颁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又设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曾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曾命卫青、霍去病率军进击匈奴,获大胜。(2)景帝: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长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十六年。(3)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4)崩:君主时代称帝王之死。(5)建元: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此指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个年号。(6)元年: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7)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或称“列侯”。(8)中二千石:汉官秩名。(9)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10)绾:指卫绾,西汉代国人。汉景帝时期,历任中郎将、河间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并做过三年丞相。汉武帝即位后,以不称职之名被罢免。死后,谥号哀侯。(11)齿:指年龄。(12)爵:爵位,爵号,官位。(13)耆艾:尊长,师长。亦泛指老年人。(14)顺孙:孝孙。(15)鬻法:西汉政府为九旬以上老人发放米粟以熬粥的一项法律政策。鬻,“粥”的本字。
1703054360
1703054361
【译文】孝武皇帝刘彻,是景帝的次子。十六岁时,景帝后三年正月,景帝驾崩。正月二十七日,太子继皇帝位。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令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国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丞相卫绾上奏:“所推举贤良,若是陈说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淆乱国政,请一律罢去。”皇上同意。
1703054362
1703054363
建元元年夏四月初九日,下诏说:“古代立的规矩,乡里以年为尊,朝廷以爵为重,治国教民,要把德行置于显著地位。可以说在乡里中尊重长者,奉养高年,是古之遗教。今日天下的孝子顺孙愿意尽心尽力以赡养自己的长辈,然而,外迫于公事,内乏于资财,是以心有余而力不足,朕深为同情。人民年届九旬以上,朝廷已有给米粟以为糜粥之法。现增加免除其子或孙的征役之法,要他们率领妻子履行其供养老人之责。”
1703054364
1703054365
【原文】元光元年(1),五月,诏贤良曰:“朕闻昔在唐、虞,画象(2)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3)。周之成、康,刑错(4)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眘(5),北发渠搜(6),氐羌(7)来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薮(8),河洛出图书。呜呼,何施而臻此与!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1703054366
1703054367
【注释】(1)元光:汉武帝的第二个年号。(2)画象:画衣冠。指上古以特异的服饰象征五刑,以示惩诫。(3)率俾:顺从。(4)刑错:亦作“刑措”“刑厝”。置刑法而不用。(5)肃眘:亦作“肃慎”。古民族名。古代居于我国东北地区。周武王、成王时曾以楛矢、石砮来贡。一般认为汉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和它有渊源关系。亦泛指远方之国。眘,音慎。(6)渠搜:古西戎国名。(7)氐、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氐族与羌族的并称。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带。(8)郊薮:郊野草泽之地。
1703054368
1703054369
【译文】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诏贤良说:“朕听说昔日唐虞之世,只用罪衣以象征五刑而民不能犯法律,日月所照,莫不臣服。周朝成王、康王时代,刑律放置不用,盛德及于鸟兽,教化通行四海。海外肃慎来朝,北方渠搜供役,氐羌归服;星辰无彗,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麒麟凤凰游于郊野,黄河洛水涌现图书。呵!普施德泽才能出现如此的盛世啊!今朕有幸继承大统,早起以求,静夜以思,若望洋兴叹,不知怎样才能达到彼岸。美好啊!伟大啊!通过哪些行动可发扬光大先帝的大业与美德,以上参尧舜,下配三王呢?朕禀性愚钝,德不能及远,这是各位大夫所熟知的。贤良之士明了古今王事的兴衰,受策察问,都请用文字写好,编辑成册,让朕阅览。”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脱颖而出了。
1703054370
1703054371
【原文】元朔(1)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繇(2)昌也。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3)于斯路。故旅耆老(4),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5)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6)成风,绍休圣绪(7)。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8)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9),而积行之君子雍(10)于上闻也。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11),厉蒸庶(12),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13);不贡士,壹则黜爵,再则黜地,三而黜爵地毕矣。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恶也。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1703054372
1703054373
【注释】(1)元朔:汉武帝的第三个年号,即公元前128至公元前123年。(2)繇:同“由”。(3)臻:到,到达。(4)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5)稽参:考察,参考。(6)庶几:指贤人。《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颜氏之子,指颜回。后因以“庶几”借指贤人。(7)圣绪:称帝王的统绪。(8)阖:全,总共。(9)下究:犹下达。(10)雍:通“壅”,堵塞。(11)元元:平民,老百姓。(12)蒸庶:民众,百姓。(13)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1703054374
1703054375
【译文】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冬十一月,下诏说:“公卿大夫,其任务是制定方针战略,统一行动措施,宣传朝廷德政,转变社会风气。而以仁义为基准,来褒扬有德之士,启用贤良之材,激扬从善之风,惩治不法之徙,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昌盛的经验。朕朝思暮想希望和天下有志之士共同走上这条康庄大道。所以加惠耆老,优待孝弟,选拔豪俊,讲习文学,共商建国大计,祈求能符民望,多次诏令主事官员,提倡并推举孝廉,以至蔚为风气,以继承五帝三王的美业。在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人;三人并行,必有我师。而今日全郡之中竟无一贤良上荐于朝廷,这是朝廷的教化没有进行深入地贯彻,而具有孝廉之贤的君子行谊就被埋没了。二千石官是主管诏令推行与人才推举的,如此将何以辅佐朕以了解下情,关心百姓,激励众民,树立尊老重贤的社会风气呢?何况进贤受上赏,蔽贤受惩罚,这是古代的原则。我请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讨论对不举贤良的郡县官吏应治以何罪。”专司官吏奏议说:“在古代,诸侯贡人才于朝,首次举得其人称为好德,二次举得其人称为贤明,三次举得其人称为有功,朝廷对他进行崇高的奖赏;诸侯不向朝廷贡才,第一次贬爵,第二次削地,第三次爵地俱削。勾结于下而欺罔君上的处死,谗媚于上而欺罔臣民的加刑,参与国政而不能造福于民的弃逐,身居要职而不能进荐贤才的退位,这就是劝善而贬恶的措施。今日诏书要求发扬先代帝王的举贤选能的传统,令郡守县令推举孝廉贤才,是为了教化人民、移风易俗。对于那些对举贤诏令置若罔闻的官吏,当以不遵朝命论。不能培养与发现贤才,就是不能胜任其职,应该罢免。”此奏被采纳。
1703054376
1703054377
【原文】春三月甲子,诏曰:“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1);阴阳不变,物不畅茂(2)。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云‘九变(3)复贯,知言之选’。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诸逋贷(4)及辞讼(5)在孝景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6)。”
1703054378
1703054379
【注释】(1)施化:实施教化。(2)畅茂:旺盛繁茂。(3)九变:复杂多变。(4)逋贷:借贷官物,逃匿不还。(5)辞讼:诉讼,打官司。(6)听治:断狱治事。
1703054380
1703054381
【译文】春季三月十三日,下诏说:“朕听说天地不变,施化不成;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说:‘因势变通,人民的精神才会振作。’《诗》说:‘通天地之变而不失道,择善而从。’朕欣赏唐虞而乐观殷周,愿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借鉴。现在大赦天下,与民更始。有的犯了罪,畏罪逃亡及久欠官物而被起诉,事出在孝景帝三年以前的,都免予处理。”
1703054382
1703054383
【原文】五年春,大旱。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1)天下方闻(2)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3)。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1703054384
1703054385
六年,六月,诏曰:“朕闻五帝不相复礼(4),三代不同法,所繇(5)殊路(6)而建德一也。盖孔子对定公以来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1703054386
1703054387
【注释】(1)详延:谓尽数延揽。(2)方闻:博洽多闻。(3)洽闻:多闻博识。(4)复礼:因袭礼制。(5)繇:通“由”,经。(6)殊路:异途,不同的途径。
1703054388
1703054389
【译文】五年春,发生大旱灾。夏六月,下诏说:“曾闻教导人民以礼,陶冶人民以乐,当今礼坏乐崩,朕甚为惋惜。所以广引博闻有道之士,集会于京都,由礼官主持讲学,广征博引,举遗漏之文,兴被坏之礼,以为天下榜样。太常官应考虑将参加此次学礼的有道之士置为博士弟子,这既可以崇教化于乡里,又可以奖励贤才。”丞相公孙弘奏请为博士设置弟子生员,学礼的人愈多了。
1703054390
1703054391
元狩六年六月,下诏说:“朕听说五帝不沿用过去的陈规,三代不相袭前代的法度,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发生了变化而建立的德政却是一致的。昔日孔子以‘招来远方之人’回答鲁定公,以‘政在选贤’回答鲁哀公,以‘政在节财’回答齐景公,这不是要求不同,而是具体情况决定当务之急。”
1703054392
1703054393
【原文】元狩(1)元年,诏曰:“朕闻咎繇(2)对禹,曰在知人,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盖君者,心也,民犹支体,支体伤则心憯怛(3)。《诗》云:‘忧心惨惨(4),念国之为虐。’”
1703054394
1703054395
二年,秋九月,诏曰:“仁不异远,义不辞难,今京师虽未为丰年,山林、池泽之饶与民共之。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耨(5),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遣博士中等分循行(6),谕告所抵,无令重困。吏民有振救饥民免其厄者,具举以闻。”
1703054396
1703054397
【注释】(1)元狩:汉武帝的第四个年号。(2)咎繇:亦作“咎陶”,即皋陶。舜之贤臣。咎,通“皋”。(3)憯怛:忧伤,悲痛,伤痛。憯怛,音惨达。(4)惨惨:忧闷,忧愁。(5)火耕水耨:古代一种耕种方法。烧去杂草,灌水种稻。(6)循行:巡视;巡行。循,通“巡”。
1703054398
1703054399
【译文】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下诏说:“朕闻皋陶回答禹,首在知人,能知人的才是贤哲,圣如尧帝还认为知人甚难。大凡君王是心脏,人民如同肢体,肢体受伤则心脏痛悼。《诗》说:‘忧心惨惨,悼念国家发生灾难。’”
1703054400
1703054401
元鼎二年(公元前113年)秋九月,下诏说:“远近如一为仁,不惮艰险为义。今日京师虽不是丰收之年,而山林池泽的财富资源应与人民共同开采。当前水涝之灾移向江南,隆冬即至,朕担忧江南人民饥寒交迫。江南地区,火耕水耨,即时调巴蜀粮食集于江陵,派博士中等分别到各地检查,告知灾民蜀粮已到,以宽解他们的愁困。凡吏民在赈饥救灾有突出成绩的,要将其事迹详报朝廷。”
1703054402
1703054403
【原文】五年,十一月辛巳朔旦(1),冬至。立泰畤(2)于甘泉(3),天子亲郊见(4),朝日夕月。诏曰:“朕以眇身(5)托于王侯之上,德未能绥(6)民,民或饥寒,故巡祭后土(7)以祈丰年。冀州脽(8)壤乃显文鼎(9),获荐于庙。渥洼(10)水出马,朕其御焉。战战兢兢,惧不克任,思昭天地,内惟自新。《诗》云:‘四牡翼翼,以征不服。’亲省边垂,用事所极。望见泰一(11),修天文禅。辛卯夜,若景光(12)十有二明。《易》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朕甚念年岁未咸登,饬躬(13)斋戒(14),丁酉,拜况(15)于郊。”
1703054404
1703054405
【注释】(1)朔旦:旧历每月初一。亦专指正月初一。(2)泰畤:古代天子祭天神之处。(3)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本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王,飨外国客,夏日亦作避暑之处。(4)郊见:古代天子祀上帝诸神于郊外。(5)眇身:犹言微末之身。封建帝后自谦之词。(6)绥:安抚人心以保持安定。(7)后土: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8)脽:臀部。(9)文鼎:刻镂花纹的鼎。(10)渥洼:水名。在今甘肃省安西县境,传说产神马之处。(11)泰一:亦作“泰壹”,传说中的天神名。(12)景光:犹祥光。(13)饬躬:犹饬身。警饬己身,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谨严合礼。(14)斋戒: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15)况:通“贶”。赐予。
1703054406
1703054407
【译文】元鼎五年,十一月初一日,冬至,立泰畤于甘泉宫所在地。天子亲自祭祀,早晨向东拜日,晚上向西南拜月。下诏说:“朕以细末之身托于王侯之上,德未能安民,百姓有的未能免于饥寒,所以巡查祭祀后土以祈求丰年。在冀州后土祠旁发现文鼎,得献于祖庙。渥洼水出马,为朕所御用。战战兢兢,深恐力不胜任,要想昭明天地之德,必须不断自省更新。《诗》说:“四马并驾齐驱,以征不服之地!”我在巡狩边陲时,所到之处也必行祭礼。望见泰一,修天文坛。十一月十一夜,祥光好像有白日十分之二的光明。《易》说:“先甲三日应自新,后甲三日自叮咛。”朕甚念今年没有全面丰收,就严肃斋戒,在后甲三日丁酉(十一月十七日),举行郊祭以感谢天赐光明。”
[
上一页 ]
[ :1.7030543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