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4536
1703054537
【原文】五年春三月,诏曰:“盖闻明王之治国也,明好恶而定去就(1),崇敬让而民兴行(2),故法设而民不犯,令施而民从。今朕获保宗庙,兢兢业业,匪敢解怠(3),德薄明晻,教化浅微。传不云乎?‘百姓有过,在予一人(4)。’其赦天下,赐民爵(5)一级,女子百户牛、酒,三老、孝弟、力田(6)帛。”又曰:“方春,农桑兴,百姓戮力(7)自尽之时也,故是月劳农(8)劝民,无使后时(9)。今不良之吏,覆案(10)小罪,征召证案(11),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使失一时之作,亡终岁之功,公卿其明察申敕(12)之。”
1703054538
1703054539
【注释】(1)去就:犹取舍。(2)兴行:因受感发起而实行。(3)解怠:松懈懒惰。解,通“懈”。(4)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语出《论语·尧曰》。颜师古注:“《论语》载殷汤伐桀告天下之文也。言君天下者,当任其忧责。”(5)民爵:古代君王赐给民间有功者的爵位。(6)三老、孝弟、力田:三者均为汉代乡官名。三老,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7)戮力:勉力,并力。(8)劳农:颜师古注:“劳农,谓慰勉之。”(9)后时:失时,不及时。(10)覆案:审察,查究。(11)证案:指与案件有牵连的人。(12)申敕:告诫。
1703054540
1703054541
【译文】建昭五年春三月,元帝下诏说:“朕曾闻明王治理国家,明确是非好恶而确定取舍的标准,崇尚恭敬谦让之风而百姓就会受感化而起行,所以法律设立而人民不犯,政令实施而百姓顺从。如今朕得以守护宗庙,谨慎戒惧,不敢怠惰,然而德行浅薄,智慧不明,教化不够深厚。《论语》不是说过吗?‘百姓有过失,原因都在君主一人身上。’现在大赦天下,赏赐民间有功之人爵位一级,受爵者的妻女每百户赐牛、酒若干,三老、孝悌、力田等赐帛若干。”诏书又说:“当今正值春季,农耕与蚕桑繁忙,是百姓全力以赴劳作之时,所以本月要慰问、鼓励百姓,不要让他们有失农时。现今有些不良的官吏,为审察小案件,征召与案件有关之人对质公堂、验证案件,兴起一些不急之事,妨害百姓,使他们错过了农时应有的劳作,丧失了一年的收成,对此,公卿们要严明审察,再三告诫。”
1703054542
1703054543
【原文】赞曰:元帝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1)、薛(2)、韦(3)、匡(4)迭为宰相。而上牵制(5)文义(6),优游(7)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8)。
1703054544
1703054545
【注释】(1)贡:贡禹(公元前127年—公元前44年),字少翁,琅邪(今山东诸城)人。元帝即位,闻其贤,征为谏大夫,后迁光禄大夫、长信少府、御史大夫等。卒于官。 (2)薛:薛广德,字长卿,西汉沛郡相(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人,著名经学家。曾任博士、谏大夫、谏议大夫、淮阳太守、长信少府等职。后来又继贡禹之后任御史大夫,位及三公。(3)韦:韦玄成(?—公元前36年),字少翁,鲁国邹人。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代于定国为丞相。(4)匡: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5)牵制:拘泥。(6)文义:文章的义理,文章的内容。文,此指儒家经典。(7)优游:做事犹豫,不果决。(8)风烈:风操,风范。
1703054546
1703054547
【译文】(班固)评论说:元帝少年时即尊崇儒术,等到继承帝位,征召任用儒家学者,委以政事,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等相继为宰相。不过元帝拘泥于经典义理,优柔寡断,使得宣帝开创的中兴之业趋于衰败。然而他宽弘待下,恭敬节俭,发布号令措辞温雅,有古代贤王之遗风。
1703054548
1703054549
【原文】孝成皇帝(1),元帝太子也。建始(2)元年二月,诏曰:“乃者(3)火灾降于祖庙,有星孛(4)于东方,始正而亏,咎孰大焉!《书》云:‘惟先假王正厥事(5)。’群公孜孜(6),帅先百寮(7),辅朕不逮。崇宽大,长和睦,凡事恕己,毋行苛刻。”
1703054550
1703054551
【注释】(1)孝成皇帝:即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西汉第九位皇帝,公元前33年到公元前7年在位,死后谥号“孝成皇帝”。(2)建始:汉成帝第一个年号,从公元前32年到公元前29年。(3)乃者:近日,近时。(4)星孛:是我国古代对彗星的称呼,此外还有蓬星、长星等称呼。(5)惟先假王正厥事:见《尚书·高宗肜日》。言先代至道之王必正其事。厥,代词,其。(6)孜孜:勤勉从事、努力专一的样子。(7)百寮:即百官。
1703054552
1703054553
【译文】汉成帝是元帝的太子。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二月,成帝下诏说:“近时火灾降于祖庙,彗星出现于东方,朕刚登基就被上天示警,过失重大!《尚书》说:‘古代至道之君遇灾,就正其德行以应天象。’望众公卿孜孜不倦,率领群僚,以辅朕的不足。崇尚宽大,提倡和睦,凡事推己及人,对人不要苛刻。”
1703054554
1703054555
【原文】三年,冬十二月戊申(1)朔(2),日有蚀之(3)。夜,地震未央宫殿中。诏曰:“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道得,则草木、昆虫咸得其所;人君不德,谪(4)见天地,灾异屡发,以告不治。朕涉道日寡,举错(5)不中,乃戊申日蚀、地震,朕甚惧焉。公卿其各思朕过失,明白陈之。‘女无面从。退有后言(6)。’”
1703054556
1703054557
【注释】(1)戊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六十花甲子之第四十五个。(2)朔:旧历每月初一。(3)日有蚀之:即日蚀。有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之分。(4)谪:谴责,责备;处罚,惩罚。(5)举错:亦作“举措”“举厝”。措置,措施。(6)女无面从,退有后言:出自《尚书·益稷》谓当面不语,而背后诽议。
1703054558
1703054559
【译文】建始三年,冬十二月初一,发生日偏食。当天晚上,未央宫中地震。汉成帝下诏说:“朕听说天生众民,不能自治,就为他们立君上以进行统理。君王得道,则草木昆虫都各得其所;人君无德,则天地见责,屡现灾异以告诫其不合治道。朕对为君之道涉猎太少,而所行政策措施又多有不当。于是十二月一日,日蚀地震同时出现,朕深感惶恐。公卿应认真思考朕的过失,明白地向朕指出。《尚书》说过:‘你不要当面顺从,背后却有诽谤之言。’”
1703054560
1703054561
【原文】夏四月己亥(1)晦(2),日有蚀之,既(3)。诏曰:“朕获保宗庙,战战栗栗,未能奉称。传曰:‘男教不修,阳事不得,则日为之蚀。’天著厥(4)异,辜在朕躬(5)。公卿大夫其勉,悉心以辅不逮。百寮各修其职,惇(6)任仁人,退远残贼。陈朕过失,无有所讳。”
1703054562
1703054563
【注释】(1)己亥:己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六十花甲子第三十六个。(2)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3)既: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4)厥:代词,其。(5)躬:自身,自己。(6)惇:注重,重视。
1703054564
1703054565
【译文】(河平元年)夏四月三十日,发生日食。皇上下诏说:“朕得以继承宗庙,战战栗栗,未能完满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经传上说:‘男教有亏,阳刚不振,就会出现日食。’天显异象,罪在我自己。公卿大夫各自勉力尽心,以匡正朕的过失。百官都恪尽职守,重用贤人,摒弃奸邪,指出朕的过失,不要有所隐讳。”
1703054566
1703054567
【原文】阳朔(1)二年春,寒。诏曰:“昔在帝尧,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时之事(2),令不失其序。故《书》云‘黎民于蕃(3)时雍’,明以阴阳为本也。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阴阳,薄而小之,所奏请多违时政。传以不知,周行天下,而欲望阴阳和调,岂不谬哉!其务顺四时月令。”九月,奉使者不称(4)。诏曰:“古之立太学(5),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原(6),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7)。否则学者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御史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杂举可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观。”
1703054568
1703054569
【注释】(1)阳朔:汉成帝刘骜的第三个年号,从公元前24年至公元前21年,共计四年。(2)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时之事:《尚书·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谓尧命派羲氏、和氏兄弟四人观测天象及制定历法的情况。其中命羲仲居治东方之官,羲叔居治南方之官,和仲居治西方之官,和叔居治北方之官。(3)蕃:生息,繁殖。《尚书》原文作“变”。(4)不称:不称职。(5)太学: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6)渊原:指事物的本源。(7)博士:此指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1703054570
1703054571
【译文】阳朔二年春,天寒。成帝下诏说:“古代帝尧立羲氏、和氏兄弟四人为官,令他们掌天地四时的事,让生产与生活能按季节与时令的顺序进行。所以《尚书》说:‘百姓于是繁衍生息,和睦相处。’说明阴阳时令是十分重要的。今日公卿大夫有的不信阴阳,认为是轻小之事,有些奏章多不合月令。在位的都不懂阴阳时令,辗转相因,天下也都弄不清楚了。如此而指望阴阳调和,岂非荒谬?现令公卿大夫要注意顺应四时月令。”九月,有些奉命出使的官员不称其职。成帝下诏说“:古代之所以设立太学,是要求用以广传先王的功业,弘扬其教化于天下的。儒学官员,为四方教化之源头,应能博古通今,温故知新,运用理论来解答国家当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才称之为博士。否则学者在学识上没有什么精辟之论,就会受到人们的轻视。这就达不到尊重知识与道德的目的。《论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御史以及中二千石、二千石荐举可充任博士位的人选,使其道德学识卓然可观。”
1703054572
1703054573
【原文】四年(1)春正月,诏曰:“夫《洪范》(2)八政,以食为首,斯诚家给刑错之本也。先帝劭农(3),薄其租税,宠其强力,令与孝弟(4)同科。间者,民弥惰怠,乡本者少,趋末者众,将何以矫之?方东作(5)时,其令二千石勉劝农桑,出入阡陌,致劳来之。《书》不云乎?‘服田力啬,乃亦有秋。’其勖(6)之哉!”
1703054574
1703054575
【注释】(1)四年:指阳朔四年。(2)《洪范》:《尚书》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3)劭农:劝农,鼓励农业生产。(4)孝弟: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惠帝时。(5)东作:谓春耕。《尚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6)勖:勉励。勖,音蓄。
1703054576
1703054577
【译文】阳朔四年春正月,皇上下诏说:“《尚书·洪范》八政,以食为首。这确实是家庭自足与人不犯禁的根本。先帝劝勉农事,薄收赋税,优宠努力耕作之人,让其与孝悌同等。近来,农民愈趋怠惰,安心农业的少,从事经商的多,这将如何进行矫正呢?当春耕时,特令二千石劝勉农桑,要深入到农田上去,鼓励农民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尚书》不是说过吗?‘全力投入耕耘,方有秋天的收获。’都应努力呀!”
1703054578
1703054579
【原文】鸿嘉(1)二年,三月,诏曰:“古之选贤,傅纳(2)以言,明试(3)以功。故官无废事,下无逸民,教化流行,风雨和时,百谷用(4)成,众庶乐业,咸以康宁。朕承鸿业十有余年,数遭水、旱、疾疫之灾,黎民屡困于饥寒,而望礼义之兴,岂不难哉!朕既无以率道,帝王之道日以陵夷(5),意乃招贤选士之路郁滞而不通与,将举者未得其人也?其举敦厚有行义、能直言者,冀闻切言嘉谋,匡(6)朕之不逮。”
1703054580
1703054581
【注释】(1)鸿嘉:汉成帝刘骜的第四个年号。(2)傅纳:使之陈述意见并加以采纳。(3)明试:明白考验。(4)用:犹“有”。(5)陵夷:由盛到衰。衰颓,衰落。(6)匡:辅佐;辅助。
1703054582
1703054583
【译文】鸿嘉二年三月,汉成帝下诏说:“古代选拔贤才,首先听取他敷陈见解,然后予以试用来考察他的能力,所以官吏的效率很高,人才也不会埋没,教化流行,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大众康泰安宁。朕继承大业十有余年,屡逢水旱瘟疫之灾,黎民经常受困于饥寒。如此而希望百姓兴礼义知荣辱,那将是何等困难!朕无能进行领导,以致帝王之道日趋衰微。朕再三思考,这是招贤选士的道路阻塞不通呢?还是举荐的人名不副实呢?望举荐敦厚有德行能直言的人才,希望听到他们深刻的见解与良好的谋略,以匡辅朕的不足。”
1703054584
1703054585
【原文】永始(1)四年,诏曰:“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章有德,虽有其财,而无其尊,不得逾制,故民兴行,上义而下利。方今世俗奢僭罔极(2),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3),务广第宅,治园池,多畜奴婢,被服绮縠(4),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浸(5)以成俗,而欲望百姓俭节,家给人足,岂不难哉!《诗》不云乎?‘赫赫师尹(6),民具尔瞻。’其申敕(7)有司,以渐禁之。”
[
上一页 ]
[ :1.7030545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