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4708
1703054709
【原文】春秋(1)之时,王道寝坏(2),礼乐不兴,刑罚不中(3),陵夷(4)至于战国(5)。韩任申子(6),秦用商鞅(7),连相坐(8)之法,造参夷(9)之诛:增加肉刑(10),大辟(11)有凿颠(12)、押(押作抽)胁(13)、镬亨(14)之刑。至于始皇,兼吞(15)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义之官,专任(16)刑罚,躬操(17)文墨(18),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19),囹圄成市(20),天下愁怨,溃(21)而叛之。
1703054710
1703054711
【注释】(1)春秋:时代名。孔子《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春秋时代。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2)寝坏:逐渐废弃,逐渐败坏。(3)不中:不适合,不适当。(4)陵夷:由盛到衰,衰颓,衰落。(5)战国:时代名。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起,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止。现在多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代。因当时诸侯大国连年战争,故称。(6)申子:申不害(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7年),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十九年,通过变法,使韩国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著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7)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著名政治家、改革家。闻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孝公变法图强。孝公二年(公元前342年),秦国富强。次年,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商鞅用诈谋取胜,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战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执政期间实行严刑峻法,刻薄寡恩,秦上下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其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孝公卒后,惠文王即位,有人告商鞅企图谋反,遂令拘捕。商鞅奔魏不得,乃发邑兵攻郑,兵败被俘。惠王将商鞅车裂,并灭其族。(8)连相坐:连坐,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等。(9)参夷:颜师古注:“参夷,夷三族。”夷,诛灭、屠杀。(10)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指墨、劓、剕、宫、大辟等。(11)大辟:古五刑之一,谓死刑。《书·吕刑》:“大辟疑赦,其罚千锾。”孔安国传:“死刑也。”孔颖达疏:“《释诂》云:辟,罪也。死是罪之大者,故谓死刑为大辟。”(12)凿颠:颠是人的头顶,凿是用铁器打孔。为一种用铁器凿人头顶的死刑。(13)押胁:《汉书·刑法志》原文作“抽胁”,古代酷刑之一,抽去其肋骨致死。(14)镬亨:古代用鼎镬煮杀人的酷刑。亨,通“烹”。颜师古注:“鼎大而无足曰镬,以鬻人也。”(15)兼吞:并吞。(16)专任:单独依靠。(17)躬操:颜师古注:“躬,身也。操,执持也。”(18)文墨:刑律判状。(19)赭衣塞路:赭衣指囚犯、罪人。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塞路,充塞道路,言其多,此地形容犯人多。(20)囹圄成市:监牢里就像是市场一样。形容罪犯很多。囹圄,牢狱。(21)溃:水冲破堤防。
1703054712
1703054713
【译文】春秋时代,王道逐渐败坏,礼乐的教化不兴盛,刑罚的使用不恰当。这种衰败的局面持续到了战国,韩国任用申不害,秦国任用商鞅,实行一人犯法连带他人同时受刑的法令,制订了诛灭三族的刑法,增加了肉刑、死刑,设置了凿开头颅、抽掉肋骨、用鼎镬煮杀等刑罚。到了秦始皇时,吞并了其他国家,于是废弃了先王的成法,去除了负责礼仪的官员,单独依靠刑罚来治国,亲自掌握判决文书。然而奸诈邪恶的事情却都出现了,犯罪的人充满道路,监狱里的犯人多得如同集市一般,天下百姓忧愁怨恨,人民如河水冲破堤防一般,纷纷反叛秦朝。
1703054714
1703054715
【原文】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1),蠲削烦苛(2),兆民(3)大悦。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4)。于是相国萧何(5),捃摭(6)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7)。当孝惠、高后(8)时,萧、曹(9)为相,填以无为(10),是以衣食滋殖(11),刑罚用希。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12),劝趣农桑(13),减省租赋。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14),惩恶(15)亡秦之政。论议(16)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17)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浸息(18),风流笃厚(19),禁罔疏阔(20)。选张释之为廷尉(21),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22),有刑措之风。
1703054716
1703054717
【注释】(1)约法三章:《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2)蠲削烦苛:蠲削,减免。烦苛,繁杂苛细,多指法令。(3)兆民: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4)御奸:谓禁止邪恶。(5)萧何(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辅佐刘邦建立汉朝,高祖论功行赏,萧何位列众卿之首,有“开国第一侯”之称。后被拜为相国。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6)捃摭:音俊直。采取,采集。(7)作律九章:亦称《汉律九章》,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法典。相国萧何依照秦法,适应新形势,制定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篇。前六篇大体与秦律相同,源于李悝的《法经》。后三篇新增关于户口、赋役、兴造、畜产、仓库等项的规定。原文已经失传。(8)孝惠、高后:孝惠,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年—公元前188年),西汉第二位皇帝,刘邦嫡子(次子),母亲吕雉。在位七年,年仅二十四岁,谥号“孝惠皇帝”。高后,即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惠帝继位,尊吕后为太后。(9)曹:指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是继萧何之后汉代第二位相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继萧何为相国,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10)填以无为:颜师古注:“言以无为之法填安百姓也。”填,通“镇”,指安定。(11)滋殖:增加。(12)玄默:谓清净无为。(13)劝趣农桑:劝,奖勉、鼓励。趣,趋向、归向。农桑,农耕与蚕桑。(14)少文多质:少文,缺少文才;质,朴实、淳朴。(15)惩恶:憎恶惩戒。(16)论议:指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17)告讦:责人过失或揭人阴私、告发。颜师古注:“讦,面相斥罪也。”讦,音结。(18)浸息:《汉书·刑法志》原文作“寖息”,意谓逐渐繁殖。(19)风流笃厚:风流,风尚习俗。笃厚,忠实厚道。(20)禁罔疏阔:指法律过于宽容。禁罔,谓张布如网的禁令法律。疏阔,篡略、不周密。(21)选张释之为廷尉:铨选张释之担任廷尉。选,量才授官、铨选。张释之,生卒年月不详,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曾事文帝、景帝二朝,官至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廷尉,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汉初因之,秩中二千石,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22)断狱四百:指一年判案只有四百件。断狱,判案。
1703054718
1703054719
【译文】汉高祖刘邦刚进入关中的时候,与乡中父老约法三章,减免繁杂苛刻的法令,人民十分喜悦。之后因周边的少数民族尚未归附,战事还没有平息,三章的法令不足以用来禁止邪恶,于是相国萧何采集秦朝的法令,选取其中适合时宜的部分,制定了律法九章。在孝惠帝和高后当政的时代,萧何、曹参相继为相,以无为之法安定百姓,因此人民衣食增加,刑罚使用得很少。到孝文帝即位,亲自实行清净无为的政策,鼓励人民趋向农耕和蚕桑,减少了田租赋税。当时的将相都是过去的功臣,虽缺少文采但都很质朴,憎恶秦朝亡国的政策,并深以为戒,发表意见言论必定讲求宽厚,以谈论人的过失为羞耻。教化遍及天下,揭发别人隐私的陋习得到了改变。官员安守于自己的本职,人民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积蓄年年增加,人口逐渐繁衍,风尚习俗忠实厚道,法律宽松。(文帝)选用张释之为廷尉,对有疑点难以确定的罪行则由民众议决。因此刑罚大大减少,以至于全国一年处理的案子只有四百多件,大有将刑罚搁置不用的风气。
1703054720
1703054721
【原文】即位十三年(1),齐大仓令淳于公(2),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3)上书曰:“妾(4)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5),今坐法(6)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复上有可字)生,刑者不复属(7),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8)也。妾愿没入为官婢(9),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1703054722
1703054723
【注释】(1)十三年: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2)齐大仓令淳于公:齐王国掌管太仓的长官淳于意。大仓,即太仓,本指设在京城的国家粮库,此指诸侯国齐国之太仓。令,官名,历代中央最高机关及某些下属机关的主官。太仓令,即掌管太仓的长官。淳于公,即淳于意,西汉初年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精于医道,曾任齐太仓令,世称“仓公”。(3)少女缇萦: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4)妾: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词。(5)廉平:清廉公平。(6)坐法:犯法获罪。(7)复属:言恢复原状。复,恢复、康复。属,继续、联接。(8)其道无由:找不到门径,无法办到。无由,没有门径、没有办法。(9)官婢:古时因罪没入官府做奴婢的女子。
1703054724
1703054725
【译文】汉文帝即位的第十三年,齐王国的太仓长官淳于意犯了罪,应当被处以刑罚。他的小女儿缇萦上书说:“臣妾的父亲做官,齐国的人们都称赞他清廉公平,现今犯法当被判刑。臣妾伤痛那些死去的人不能复生,遭受刑罚的人不能恢复原貌。即使他们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是无法办到的。臣妾愿意被没入官府做奴婢,以此来赎免我父亲的罪过,使他能得以改过自新。”
1703054726
1703054727
【原文】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盖闻有虞氏(1)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2),民不犯,何治之至?今法有肉刑三(3),黥。劓二。刖左右趾合一。凡三也。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4)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故夫训道(5)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6)。’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由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7),何其刑之痛而不德(8)也!岂称(9)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1703054728
1703054729
【注释】(1)有虞氏:古部落名,传说其首领舜受尧禅。此指代舜。有,词头。(2)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画衣冠,传说上古有象刑,即以异常的衣着象征五刑表示惩戒。章服,有识别符号的衣服。戮,羞辱。(3)肉刑三:指当时施行的黥、劓、刖三种肉刑。孟康曰:“黥、劓二,刖左右趾合一,凡三也。”(4)非乃:岂非(难道不是),莫不是。(5)训道:教诲开导。颜师古注:“道,读曰导。”(6)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语出《诗经·大雅·泂酌》。恺悌,和乐貌。(7)息:滋息,生长。(8)不德:缺乏德行。(9)称:相当,符合。
1703054730
1703054731
【译文】奏书上达天子,天子怜悯她的心意,于是下令说:“听说舜王在位时,只是在犯人的衣冠上画图文标识,让他们穿异于常人且有识别符号的衣服,以此作为羞辱,但人民却不犯法,治理达到了如此极致的程度!现今的法令有三种肉刑,而奸邪之事仍没有得到禁止,这其中的过失在哪里呢?难道不是朕的德行浅薄,教化还没有彰显吗?我自己感到很惭愧。因为教导训诲不够善良纯正,使得无知的百姓陷于罪恶之中。《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啊,是人民的父母。’如今人们有了过失,还没有施以教化,而刑罚已经加到了他们身上,有的人想改过行善,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朕非常怜悯他们。刑罚能达到截断肢体、刺刻肌肤的程度,一生都不能再生长复原,这样的刑罚是多么令人苦痛而又缺乏道德。难道这合乎为民父母的意思吗?应当废除肉刑,用其他方式予以代替。”
1703054732
1703054733
【原文】善乎!孙卿(1)之论刑(2)也,曰:“世俗之为说者,以为治古(3)无肉刑,有象刑(4),是不然(5)矣。以为治古则人莫触罪(6)邪,岂独无肉刑哉,亦不待(7)象刑矣。以为人或触罪矣,而直轻其刑,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轻,民无所畏,乱莫大焉。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末(8)也。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是惠暴而宽恶也。故象刑非生于治古,方起于乱今也(9)。所以有象刑之言者。近起今人恶刑之重。故遂推言古之圣君但以象刑天下自治也。
1703054734
1703054735
【注释】(1)孙卿: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2)论刑:论说刑法。下文中荀子论刑之言,出自《荀子·正论》。(3)治古:指古代升平社会、古之治世。(4)象刑:传上古无肉刑,仅用与众不同的服饰加之犯人以示羞辱,谓之象刑。(5)不然:不合理,不对。(6)触罪:犯罪。(7)不待:用不着,不用。(8)末:《荀子·正论》作“未”。杨倞注:“未,谓将来。”(9)故象刑非生于治古,方起于乱今也:如淳曰:“所以有象刑之言者,近起今人恶刑之重,故遂推言古之圣君但以象刑天下自治也。”
1703054736
1703054737
【译文】荀子对刑法的论说真是太好了。他说:“按世俗人们的说法,以为在上古治世的时代没有肉刑只有象刑,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认为在古代太平盛世时没有人犯罪,那么难道只是没有肉刑吗?连象刑也不需要啊。或是认为当时人们有犯罪的,但只是一味减轻其刑罚。这等于是杀人者不会被处死,伤害了别人也不会受到处罚。罪行非常严重而受到的刑罚却很轻,人民就会无所畏惧,祸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大凡制定刑法的根本,是用来禁止暴恶,并防患于未然的。(如果)杀了人不被处死,伤了人不被判刑,这是赐惠于凶暴之人而宽恕邪恶者。所以,象刑不是产生在古代的治世,反而是兴起于动乱的当今。”
1703054738
1703054739
【原文】凡爵列(1)官职,赏庆(2)刑罚,皆以类相从(3)者也。一物失称(4),乱之端(5)也。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6)功,刑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夫征暴诛悖(7),治之盛(8)(盛作威)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9),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10)。《书》云‘刑罚世重世轻(11)’,此之谓也。”《书》所谓“象刑惟明”(12)者,言象天道而作刑,安有菲屦(13)赭衣者哉?
1703054740
1703054741
【注释】(1)爵列:爵位。(2)赏庆:奖赏。(3)以类相从:谓按其类别各相归属。(4)失称:不相当。(5)端:开始。(6)当:对等,相当。(7)诛悖:讨罚悖逆。(8)盛:《汉书·刑法志》原文作“威”。(9)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杨倞曰:“治世刑必行,则不敢犯,故重。乱世刑不行,则人易犯,故轻。”(10)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杨倞曰:“治世家给人足,犯法者少,有犯则众恶之罪,固当重也。乱世人迫于饥寒,犯法者多,不可尽用重典,当轻也。”(11)刑罚世重世轻:语出《尚书·周书·吕刑》,意谓刑罚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在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12)象刑惟明:语出《尚书·虞书·益稷》。颜师古注:“《虞书·益稷》曰:‘咎繇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言敬其次叙、施其法刑皆明白也。”(13)菲屦:草或麻编成的鞋。“菲”通“屝”,指草鞋。屦,音句。
1703054742
1703054743
【译文】“凡是爵位、官职、赏赐和刑罚,都要按功过的等级来相应地施予。一件事做得不恰当,就是混乱的开端。德行与爵位不相符,能力与官职不相符,赏赐与功劳不相当,刑罚与罪过不相当,没有比这样更不吉祥的了。征讨暴乱,诛罚叛逆,这是统治的威严所在。杀人者被处死,伤人者被判刑,这是所有君王都一致遵行的,没有人知道其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治世时,用刑严厉(以禁绝犯罪);在乱世时,用刑偏轻,(以宽赦不得已而触犯刑律之人)。在治世犯法者少,有犯罪者众人厌恶,必会得到严重的惩罚;在乱世犯法的人多,不能都用重刑惩罚,所以用刑反而轻。《尚书》中说:‘刑罚会因时代的变化,有时重有时轻。’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尚书》所说“象刑惟明”,是指效法上天的规律来制定刑法,怎么会有只穿上草鞋和囚服就能代替刑罚的事呢?
1703054744
1703054745
【原文】孙卿之言既然(1),又因俗说而论之曰: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2)于唐、虞故也。今汉承衰周暴秦极弊(3)之流俗,已薄于三代,而行尧、舜之刑,是犹以鞿羁(4)而御駻突(5),以绳系马领曰鞿。駻突。恶马也。违救时(6)之宜矣。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髠钳(7)一等,转而入于大辟。以死罔民(8),失本惠(9)矣。故死者岁以万数,刑重之所致也。至乎穿窬(10)之盗,忿怒伤人,男女淫佚,吏为奸臧(11),若此之恶,髠钳之罚,又不足以惩也。故刑者岁十万数,民既不畏,又曾不耻,刑轻之所生也。
1703054746
1703054747
【注释】(1)既然:本来如此,已经如此。(2)薄:指人心、世道、纲纪等衰微。(3)极弊:极其衰败。(4)鞿羁:马缰绳和络头。(5)御駻突:御,驾驭。駻突,指凶悍的马。(6)救时:匡救时弊。(7)髠钳:髠,通“髡”,古代剃发之刑。钳,古刑罚。以铁器钳束人的颈项、手、足。髠钳,音坤前。(8)罔民:欺骗陷害百姓。《孟子·梁惠王上》:“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赵岐注:“是由张罗罔以罔民者也。”(9)本惠:本来的善意。(10)穿窬:亦作“穿逾”。挖墙洞和爬墙头。指偷窃行为。窬,音鱼。(11)奸臧:谓不法受贿。
1703054748
1703054749
【译文】荀子的说法已经如此,又就一般人们的看法而论述说:“禹继承于尧舜之后,自认为德行衰微,于是制定了肉刑。商汤和周武王沿袭并加以实行的原因,是由于世道人心比尧、舜时期衰微的缘故。如今汉朝继承衰周和暴秦之后极其衰败的风气,习俗已经衰微于夏、商、周三代了,然而却要实行尧、舜时期的刑法,这就如同用缰绳和络头来驾驭凶悍的马一样,违背了匡救时弊的适宜做法。况且,废除肉刑,本来是希望保全人民,如今去除了髡、钳这类刑罚,反而变成了以死刑来问罪,这是用死刑来欺骗陷害百姓,也就失去了本来的善意。所以,被处死者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刑罚过重所导致的。至于穿壁越墙的偷盗、因愤怒而伤人、男女淫乱、官员不法受贿,像这样的恶行,用髡、钳一类的刑罚又不足以惩戒,所以受刑者每年有十万人之多。人民既不惧怕刑罚,又不感到羞耻,这是刑罚过轻所造成的。”
1703054750
1703054751
【原文】故俗之能吏,公以杀盗为威,专杀者胜任,奉法(1)者不治,乱名伤制,不可胜条(2)。是以网密而奸不塞(3),刑繁而民愈嫚。必世(4)而未仁,百年而不胜残(5),诚以礼乐阙而刑不正也。岂宜(6)惟思所以清原正本(7)之论,删定律令,撰二百章(8),以应大辟。其余罪次(9),于古当生,今触死者,皆可募行肉刑(10)。及伤人与盗,吏受赇(11)枉法,男女淫乱,皆复古刑,为三千章。诋欺文致(12),微细之法,悉蠲除(13)。如此,则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专杀,法无二门(14),轻重当罪,民命得全,合刑罚之中(15),殷(16)天人之和,顺稽古(17)之制,成时雍(18)之化。成康刑措,虽未可致,孝文断狱,庶几可及也。
1703054752
1703054753
【注释】(1)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2)条:列举。(3)塞:遏制,约束。(4)必世:三十年的代称。《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邢昺疏:“三十年曰世……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5)胜残:遏制残暴的人,使之不能作恶。(6)岂宜:王先谦曰:“岂宜,宜也。周语‘岂繄多宠’,韦注:‘岂,辞也。’”(7)清源正本:谓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8)撰二百章:《吕刑》有“大辟之属二百”之说。(9)罪次:刑罪的等级。(10)募行肉刑:李奇曰:“欲死邪?欲腐邪?”(11)受赇枉法:受赇,接受贿赂。枉法,谓歪曲和破坏法律。(12)诋欺文致:诋欺,毁谤丑化。文致,谓舞文弄法,致人于罪。(13)蠲除:废除,免除。蠲,音捐。(14)法无二门:法令一致。(15)中:指正确的标准。(16)殷:正定李奇曰:“殷亦中。”(17)稽古:考察古事。(18)时雍:指时世太平。
1703054754
1703054755
【译文】所以,一般所谓有能力的官员,都以诛杀盗贼来显示威严。专擅杀戮的人被看作能胜任工作,守法之人被认为不能进行治理。混淆刑名、损害法制的现象举不胜举。因此,法网虽严密但奸邪之事却不能得到制止,刑法虽繁多但人民却愈发轻慢。用三十年的时间还不能达到仁政,经过百年也无法遏制残暴,确实是因为礼乐教化缺乏而刑法使用不当的缘故啊。应该思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删改修订现有的法律条令,依据古制撰集刑律二百条,以此来对应死刑。其他刑罪的等级,在古代应当活命而在今天却是犯死罪的,都可以用资财赎死来减为肉刑。如果是伤人和盗窃、官员贪赃枉法、男女淫乱等罪,都可恢复古代刑法的规定,制定刑罚三千条。对于毁谤和诬陷等微细的法令条文,都应予以废除。这样,刑罚就会使人畏惧,法律禁止的事就会容易避免触犯,官员不再只是以杀戮为能事,法令也会一致,判刑的轻重与罪行相当,人民的生命就会得以保全。像这样,符合使用刑罚的正确标准,确定天人之间的和谐,依顺古代的制度,可以成就太平盛世的教化。像西周成、康时期将刑罚搁置不用的局面,虽然不容易达到,但像孝文帝时一年仅断案四百的先例,差不多是可以做到了。
1703054756
1703054757
【原文】洪范八政(1),一曰食,二曰货(2)。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3)之世。“斫木为耜(4),煣木为耒(5),耒耨(6)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7),致(8)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9)”,而货通食足。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黄帝以下(10)“通其变,使民不倦(11)”。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也。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12)。”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治国安人之本也。是以圣王域(13)民,筑城郭(14)以居之,制井庐(15)以均之,开市肆(16)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17),四民有业。圣王量能(18)授事,四民陈力受职(19),故朝无废官(20),邑无傲民(21),地无旷土(22)。
[
上一页 ]
[ :1.7030547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