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5686
1703055687
【原文】“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1)则不用,其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2)。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3)死而竭智(4)也。地之硗(5)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6),虽有恶种,无不猥大(7)。故地之美者善养禾(8),君之仁者善养士(9)。雷霆(10)之所击,无不摧折(11)者;万钧(12)之所压,无不糜灭(13)者。今人主之威非特(14)雷霆,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15)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16),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17),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18)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
1703055688
1703055689
【注释】(1)切直:恳切率直。(2)明道:阐明治道,阐明道理。(3)蒙:引申为冒着、顶着。(4)竭智:竭尽智慧。(5)硗:指土质坚硬瘠薄。颜师古注:“硗,埆,瘠薄也。”(6)江皋河濒:江皋,指江岸、江边地。濒,水边。(7)猥大:粗大,壮大。(8)善养禾:容易养育禾苗。善,容易。养禾,养育禾苗;种植禾苗。(9)养士:培养人才。(10)雷霆:震雷,霹雳。(11)摧折:毁坏,折断。(12)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13)糜灭:破碎毁灭。(14)非特:不仅,不只。特,但、仅、只是。(15)开道:开放言路。(16)自尽:尽自己的才力,详尽陈述自己的意见。(17)恣行暴虐:恣行,任意而行、横行。暴虐,凶狠残酷。(18)孟贲:战国时期齐国人,是古代著名的勇士。
1703055690
1703055691
【译文】“臣听说忠臣事奉君主,言语恳切率直则不被信用,还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如果言语不切直,又不能够阐明道理。所以切直的话,是英明的君主所急切希望听到的,也是忠臣之所以冒着死罪而竭诚尽智要表达的。对于坚硬而贫瘠的土地,即使有好的种子,也是不能生长的;至于江河边的湿地,即使有不好的种子,却没有不长得壮大的。所以肥美的土地容易养育禾苗,有仁德的君主善于培养人才。雷霆所击中的,没有不折断的;万钧重量所压的,没有不破碎的。现今君主的威严,不仅仅是雷霆;权势之重,不仅仅是万钧。(即便)能广开言路而求取规谏,和颜悦色地听受,采纳臣下的谏言并使其身份显贵,士大夫们仍然感到恐惧而不敢详尽陈述自己的意见,又何况放纵私欲,横行凶暴,讨厌听到自己过错的君主呢?(如果)以威力来震慑,用权势来压制,即使(臣子)有唐尧、虞舜那样的智慧,有孟贲那样的勇力,又怎么会有不被摧残的人呢?如果是这样,君主就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了。听不到自己的过失,那国家社稷就危险了。”
1703055692
1703055693
【原文】“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1),工诵箴谏(2),庶人谤于道(3),商旅(4)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然而养三老于大学(5),举贤以自辅弼(6),求修正之士(7)使直谏。故尊养三老,示(8)孝也;立辅弼之臣者,恐骄也;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学问(9)至于刍荛(10)者,求善无厌也;商人庶人诽谤己而改之,从善(11)无不听也。”
1703055694
1703055695
【注释】(1)史在前书过失:史,在王左右的史官。书,记录、记载。(2)工诵箴谏:工,古代乐官。诵,唱或诵读。箴谏,规戒劝谏的话。(3)庶人谤于道:庶人,指平民、百姓。谤,指责别人的过失。(4)商旅:行商,流动的商人。(5)养三老于大学:三老,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于辟廱。”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大学,即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6)辅弼:亦作“辅拂”。辅佐;辅助。(7)修正之士:指遵行正道的人。(8)示:显现,表示。(9)学问: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10)刍荛:割草采薪之人。(11)从善:依从善道,听从善言。
1703055696
1703055697
【译文】“古代圣王的制度是:史官在面前记录君主的过失,乐官诵读规劝的话,百姓在道路上指责君主的过失,商旅之人在街市上议论君主的过错。这样一来,君主便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自己的过失并改正它,看到正义的事就依从去做,所以他能永久地享有天下。以天子的尊贵,在全国之内,按道理来说,没有人不是他的臣子。然而天子还在太学(以尊敬父亲之礼)奉养三老,选拔贤能之人来作为自己的辅佐,访求修身正行之人(让他们)直言规谏。所以尊养三老,是显示孝道;设立辅助之臣,是担心自己骄纵;设置直言劝谏的官员,是担心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学习和询问(的对象)甚至到割草打柴的人,是因为追求善行从不满足;商旅和庶民指责自己的过失就加以改正,是因为对善言没有不听从的。”
1703055698
1703055699
【原文】“昔者,秦力并万国(1),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2),筑长城以为关塞(3)。秦地之固,大小之势,轻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疆,胡可胜计也!然而兵破(4)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秦王贪狼(5)暴虐,残贼(6)天下,穷困万民,以适(7)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8),以九州(9)之民,养千八百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10),什一而藉(11),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12)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疲不胜(13)其役,财尽不胜其求。一君之身,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14)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疲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无辜死刑者无所告诉(15),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雠,故天下坏(16)也。身死才数月,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
1703055700
1703055701
【注释】(1)万国:万邦,天下,各国。(2)郡县:郡和县的并称。郡县之名,初见于周。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国内为三十六郡,为郡县制之始。汉初封建制与郡县制并行,其后郡县遂成常制。(3)筑长城以为关塞:约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征用百万劳役,将修建于早期的秦、燕、赵的长城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用以抵抗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关塞,边关、边塞。(4)破:被击溃,被攻破。(5)贪狼:犹贪狠。(6)残贼:残害。(7)适:悦乐,满足。颜师古注:“适,快也。”(8)周盖千八百国:柳翼谋《中国文化史》:“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9)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分中国为九州。(10)不过岁三日:每年不超过三天。王文彬曰:“‘不过岁三日’,当作‘岁不过三日’。此《礼记·王制》文,孔疏云‘谓使民治城郭道渠,年岁虽丰,不得过三日,自下皆然’。”(11)什一而藉:什一,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藉,通“籍”,赋税。颜师古注:“什一,谓十分之中公取一也。籍,借也,谓借人力也。一曰为簿籍而税之。”(12)颂声:歌颂赞美之声。颜师古注:“颂者,六诗之一,美盛德之形容,盖帝王之嘉致。”(13)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14)驰骋弋猎:驰骋,驰射、田猎。弋猎,射猎、狩猎。(15)告诉:向上申诉。(16)坏:败坏,衰亡。
1703055702
1703055703
【译文】“以前,秦王(嬴政)竭力并吞各个国家,拥有天下的财富,攻灭了六国而实行郡县制,修筑长城来作为边关要塞。以秦朝的险固、威势的大小、权力的轻重,跟一家之富、一人之强相比,怎可同日而语?可是秦军被陈涉(即陈胜)击败,其国土被刘邦夺取,原因何在?是因为秦王贪婪凶暴,残害天下人民,使百姓贫穷,来满足他的私欲。昔日,周朝大概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国,以九州的人民来养活一千八百个国君,役使民力每年不超过三天,田赋按十分之一来收取,君主有富余的财物,民众有剩余的体力,歌颂之声也随之产生了。秦皇帝以一千八百国的人民来供养自己,却使民力疲惫还是承受不了其徭役,财力用尽也还是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一君之身,用来供养自己的只是奔驰射猎的娱乐,而天下财力竟供不应求。劳碌疲惫者得不到休息,饥寒的人得不到衣食,无罪而被判处死刑者无处申诉,人人和他结怨,家家与他结仇,所以国家败乱。秦始皇死后才几个月,天下之人就都起兵向秦朝四面攻击,其宗庙也灭绝了。”
1703055704
1703055705
【原文】“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无养老(1)之义,无辅弼之臣,无进谏之士,纵恣行诛(2),退诽谤之人(3),杀直谏之士,是以偷合苟容(4),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5),而莫之告也。《诗》曰:‘非言不能,胡此畏忌(6)。’此之谓也。又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7)。’天下未尝无士也,然而文王独言‘以宁’者,何也?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8)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9)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10),死则吊哭(11)之,为之服锡衰(12),而三临其丧(13),未敛(14)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15),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16)。故古之君人(17)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功德立于后世,而令问(18)不忘也。”
1703055706
1703055707
【注释】(1)养老:奉养老年人。(2)纵恣行诛:纵恣,亦作“纵姿”,肆意放纵。行诛,杀戮。(3)退诽谤之人:退,罢黜、贬退。诽谤,进谏。(4)偷合苟容:亦作“偷合取容”。谓苟且迎合以取悦于人。(5)溃:散乱。(6)非言不能,胡此畏忌:语出《诗经·大雅·桑柔》,原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匪言不能,即非不能言。匪,同“非”,不是。胡斯畏忌,言为何如此畏惧顾忌。胡,代词,表示疑问或反诘。斯,这样。(7)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济济,众多貌。多士,古指众多的贤士,也指百官。宁,安宁。(8)致:表达。(9)爵禄:指授予爵位、官职和俸禄。(10)临视之无数:临视,亲临省视。无数,没有限定的数量或规定的次数。(11)吊哭:吊祭且哀哭之。(12)锡衰:细麻布所制的丧服。锡,通“緆”。《周礼·春官·司服》:“王为三公六卿锡衰。”郑玄注:“君为臣服吊服也。郑司农云:‘锡,麻之滑易者。’”(13)三临其丧:三度亲临(臣子的)丧礼。(14)敛:通“殓”。给死者穿衣、入棺。(15)未葬不举乐:还没有安葬前,君主不奏乐。葬,掩埋尸体。举乐,奏乐。(16)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废,停止、中止。(17)君人:为人之君,统治人民。(18)令问:指美好的声誉。
1703055708
1703055709
【译文】“秦朝的皇帝处于行将灭绝的境地中而不自知,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天下没有人敢告诉他。之所以没有人敢告诉他,其原因何在呢?是因为他没有养老的义举,没有辅佐的贤臣,没有进谏的士人,任意施行杀戮,贬退敢于进谏之人,杀害直言劝谏之士。因此(大臣们)苟且迎合以取悦于皇帝,比拟秦始皇的德行时则说胜过尧、舜,估量其功绩时就说胜过汤、武,天下明明已经溃乱,却没有人告诉他。《诗经》上说:‘并非不会说话,却为何这样害怕、顾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又说:‘因为拥有众多贤士,文王得以使天下安宁。’天下不曾没有人才,然而只说文王靠他们而使天下安宁,这是为何?因文王好仁,所以仁政就能兴盛起来;得到贤士而能尊敬他们,所以贤士就能为其所用,而文王又能遵循礼法道义来任用他们。(如果)不表达对贤士的仁爱与尊敬,就不能使其尽心,就不能使其尽力,也就不能成就功业。因此古代贤明的君主对待他的臣子,授予他们爵位和俸禄以示尊重并且亲近他们,(臣子)有病时就多次亲临探望,去世了则吊唁哀哭,并为他穿上细麻布所制的丧服,前后三次亲临丧礼,在没有装敛入棺前不饮酒吃肉,没有安葬前不演奏音乐。若臣子正好在举行宗庙祭祀时过世了,祭祀之乐也要为此而停止。所以古代为人君者对于他的臣下,可说是竭尽礼义了,因此臣下没有人敢不竭尽全力、舍命效死来报答他的君主,所以功德能立于后世,而美好的名声也不会令人忘记啊。”
1703055710
1703055711
【原文】邹阳(1),齐人也。事吴王濞(2),濞以太子事怨望(3),称疾不朝,阴有邪谋(4)。阳奏书(5)谏,吴王不纳其言。去之梁(6),从孝王游(7)。阳为人有智略(8),忼慨不苟合(9),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10)。胜等疾阳,恶(11)之于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12)曰:“臣闻‘忠无不报(13),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14)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15)。燕太子丹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其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白虹,兵象也。日,君象也。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16)。白起为秦伐赵,破长平军,欲遂灭赵。遣卫先生说昭王益兵粮,为应侯所害,事不成。其精诚上达于天,故太白为之食昴。昴,赵分也。夫精(17)变天地,而信不谕(18)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19),尽其计议,愿王知之也。左右不明,卒从吏讯(20),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21)也。愿大王孰察(22)之。”
1703055712
1703055713
【注释】(1)邹阳:生卒年不详,齐人,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有文七篇,现存两篇,即《谏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2)吴王濞:即吴王刘濞(公元前216年—公元前154年),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刘邦之侄。其为人性情彪悍,勇猛有野心,且从军有功。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改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六国,发动“七国之乱”,后兵败逃至东瓯,被杀。(3)濞以太子事怨望:吴王刘濞因儿子被皇太子打死一事而心中怨恨。太子事,吴王世子到长安朝见皇上,文帝派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接待,两人在下棋时起了争执,太子刘启一怒之下用棋盘将吴国世子打死,其尸体被运回吴国,吴王刘濞由此怀恨在心。怨望,怨恨、心怀不满。(4)阴有邪谋:阴,暗暗的、偷偷的。邪谋,邪恶的计谋、阴谋,此指反叛的计划。(5)书:即《谏吴王书》。(6)去之梁:离开吴国前往梁国。(7)从孝王游:与梁孝王相交往。孝王,刘武(公元前184年—公元前144年),汉文帝次子,本为太原王,公元前168年被改封为梁王,在位二十三年,死后谥号为“孝”,故号梁孝王。从游,谓交往。(8)智略:才智与谋略。(9)忼慨不苟合:性格豪爽,又不随便附和他人。忼,同“慷”,慷慨、性格豪爽。苟合,附和、迎合。(10)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指邹阳特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不肯苟合。介,居间、处于二者之间。羊胜(?—公元前150年),西汉文士,齐国人。公孙诡(?—公元前150年),齐国人,甚得梁王宠信,官至中尉,号称“公孙将军”。吴楚七国乱后,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羊胜与公孙诡、邹阳等皆投奔孝王。后梁孝王因怨袁盎阻碍景帝立己为嗣,与胜、诡谋,使人刺杀盎。景帝究其事,遣使至梁捕之。孝王不得已,令胜、诡自杀。(11)恶:诽谤,中伤。(12)书:指《于狱中上书自明》(又称《狱中上梁王书》)。(13)报:回赠,回报。(14)虚语:假话,空话。(15)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应劭曰:“燕太子丹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如淳曰:“白虹,兵象,日为君,为燕丹表可克之兆。”颜师古曰:“精诚若斯,太子尚畏而不信也。太白食昴,义亦如之。”荆轲,战国末齐人,曾奉燕太子丹之命入秦刺秦王嬴政,事败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燕丹,即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又称燕丹,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白虹贯日,一种罕见的日晕天象。古人认为人间有非常之事发生,就会出现这种天象变化。(16)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苏林曰:“白起为秦伐赵,破长平军,欲遂灭赵,遣卫先生说昭王益兵粮,为应侯所害,事用不成。精诚上达于天,故太白为之食昴。昴,赵分也。将有兵,故太白食昴。食,干历之也。”太白食昴,即金星遮蔽住了昴宿。太白,即金星。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昭王,即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又称秦昭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异母弟,在位五十六年,于此期间秦国继续扩张,长平之战即发生在秦昭王晚年。(17)精:精诚。(18)谕:明白,领会。(19)毕议愿知:张晏曰:“尽其计议,愿王知之。”(20)讯:审问。(21)寤:醒悟,觉醒。(22)孰察:仔细考察。
1703055714
1703055715
【译文】邹阳,齐国人,事奉吴王刘濞。刘濞因为其子(被皇太子打死)之事而心怀怨恨,遂称病不去朝见天子,暗地里有谋反的计画。邹阳上书劝谏,吴王并不采纳他的意见,他便离开吴国去往梁国,与梁孝王刘武相交往。邹阳为人有才智和谋略,性格豪爽,不随便附和他人,特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羊胜等人忌恨邹阳,在梁孝王面前诽谤他。梁孝王发怒,将邹阳交付法官,准备杀他。邹阳就在监狱中上书给梁孝王,说:“臣听说,忠诚之人没有不得到回报的,诚信之人不会被人猜疑。臣过去一直认为是这样的,现在看来,只不过是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仁义(而愿去行刺秦王),天上出现了白虹穿日而过的景象,燕太子丹却很担心;卫先生为秦国策划长平之战的方略,天上出现了太白星遮掩昴星的现象,秦昭王便心生疑虑。他们的精诚使天地产生了异象,但其诚信却不能使燕太子丹和秦昭王了解,难道不是很可悲吗?如今臣尽竭忠诚,说出自己的全部想法,希望您能理解。大王左右的人不了解情况,仓猝地把我交给司法官审讯,受到世人怀疑。这就如同荆轲、卫先生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仍不醒悟一样,希望大王能深思明察。”
1703055716
1703055717
【原文】“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1);李斯竭忠,胡亥极刑(2)。是以箕子阳狂(3),接舆避世(4),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5),无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6),子胥鸱夷(7),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8)。’何则(9)?知与不知也。故樊于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10);于期为秦将,被谗,走之燕。始皇灭其家,又重购之。燕遣轲刺始皇,于期自刎首,令轲赍往也。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11)。王奢,齐臣也,亡至魏。其后齐伐魏,奢登城谓齐将曰:“今君之来,不过以奢故也,义不苟生,以为魏累也。”遂自刭。夫王奢、樊于期,非新(12)于齐秦,而故(13)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14)无穷也。苏秦(15)相燕,人恶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16);駃騠,骏马也。敬重苏秦,虽有谗谤,而更食以珍奇之味也。白圭显于中山(17),人恶之魏文侯(18),文侯赐以夜光之璧(19)。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20)相信,岂移于浮辞(21)哉?”
1703055718
1703055719
【注释】(1)玉人献宝,楚王诛之:应劭曰:“卞和得玉璞,献之武王,王示玉人,曰石也,刖其右足。武王殁,复献文王,玉人复曰石也,刖其左足。至成王时,抱其璞哭于郊,乃使玉人攻之,果得宝玉也。”(2)李斯竭忠,胡亥极刑:张晏曰:“李斯谏二世以正,而二世杀之,具五刑。”李斯(?—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丞相。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即秦二世。胡亥在位时,生活奢侈腐化,征发大量徭役修建阿房宫,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左丞相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上书劝谏停建阿房宫,减轻苛捐杂税,二世大怒,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却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又诬陷李斯与其子李由谋反。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并夷三族。(3)箕子阳狂:箕子,名胥余,因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爵为子,故称箕子,官至太师。箕子佐政,见纣王享受奢靡,屡谏而纣不听。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阳狂,装疯。(4)接舆避世:接舆,春秋楚隐士。《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避世,逃避尘世、逃避乱世。(5)后楚王、胡亥之听:颜师古注:“以谬听为后。后犹下也。”(6)比干剖心:比干,纣王叔父,官少师(丞相)。纣王暴虐荒淫,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7)子胥鸱夷:应劭曰:“吴王取马革为鸱夷,受子胥,沉之江。鸱夷,榼形。”子胥,即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避难逃至吴国,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后因劝谏吴王夫差拒绝越国的求和及停止伐齐,渐被疏远。又遭太宰伯嚭谗毁,被夫差赐死,尸体被装在鸱夷(皮革制的大口袋)中沉于江。鸱夷,革囊。(8)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白头如新,孟康曰:“初相识至白头不相知。”谓交友至白头仍不知心,还如初见面一般。倾盖如故,文颖曰:“倾盖,犹交盖驻车也。”谓道上相遇对话,车盖接触而倾斜,一见如故。倾盖,车上的伞盖靠在一起。(9)何则:为什么。多用于自问自答。(10)樊于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樊于期(?—公元前227年),原名桓齮,今河北蠡县鲍墟乡南庄村人,战国末年武将,先后担任秦国、燕国大将。秦王嬴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他率军攻打赵国,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后不敢回秦国,后逃往燕国。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他听说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便自愿刎首,让荆轲持其首级以见秦王。(11)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孟康曰:“王奢,齐臣也,亡至魏。其后齐伐魏,奢登城谓齐将曰:‘今君之来,不过以奢故也,义不苟生,以为魏累。’遂自刭也。”却,退、使退。存,保全、保存。(12)新:指新交。(13)故:指旧交、旧友。(14)慕义:倾慕仁义。(15)苏秦(公元前337年—公元前284年):字季子,战国时期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曾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燕国攻齐复仇。(16)駃騠:亦作“駃题”。良马名。孟康曰:“駃騠,骏马也,生七日而超其母。敬重苏秦,虽有谗谤,而更食以珍奇之味。”(17)白圭显于中山:颜师古注:“以拔中山之功而尊显也。”白圭,战国初中山国之将,连失六城,中山国君要治他死罪,他逃到魏国,魏文侯厚待他,于是他助魏国攻灭了中山国。中山,即中山国,春秋时期建立,在战国时为赵所灭。(18)魏文侯(?—公元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魏武侯之父,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遂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19)夜光之璧:即夜光璧,宝玉名。(20)剖心析肝:亦作“剖心坼肝”。形容掬诚相示。(21)浮辞:虚浮不实的话。
1703055720
1703055721
【译文】“从前卞和进献宝玉,楚王却砍掉了他的脚;李斯为秦朝竭尽忠诚,胡亥竟对他处以极刑。因此,过去箕子假装疯颠,接舆隐居避世,他们都是怕遭到这样的祸患。希望大王先考察卞和、李斯的心意,而把楚王、胡亥的谬听放到后面考虑,不要让臣被箕子、接舆所取笑。臣听说比干被破胸剖心,伍子胥被革囊裹尸投入江中,臣起初不相信,现在才知道这是真的。希望大王详加审察,稍加怜悯。俗话说:‘有的人相处到老如同新交,有的人偶然相遇却像故交。’这是什么缘故呢?在于知心和不知心啊!所以樊于期从秦国逃往燕国,把自己的头借给荆轲,用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之事;王奢离开齐国逃到魏国,在城头上自杀而死,以退去齐军而保全魏国。王奢、樊于期与齐国、秦国并非新交,与燕国、魏国也不是故交。他们之所以离开齐国和秦国而为燕、魏两国君主效死,是因为行为与志向相符合,对两国君主的仁义无限仰慕的缘故。苏秦辅佐燕国时,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却按着剑柄发怒,把名贵的马肉赐给苏秦吃;白圭因攻灭中山国之功而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白圭的坏话,魏文侯却用夜光璧赏赐白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位君主和两位臣子,肝胆相照,相互深信不疑,怎能被虚妄之言所动摇呢?”
1703055722
1703055723
【原文】“女无美恶,入宫见妒(1);士无贤不肖(2),入朝见疾(3)。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4);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5)。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6),捐朋党之私,故不能自免于疾妒之人也。百里奚乞(乞下有食字)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7);宁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8)。此二人者,岂素宦(9)于朝,借誉(10)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11),昆弟不能离(12),岂惑于众口(13)哉?故偏听生奸(14),独任(15)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16),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17)。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18),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19)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20);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21)。此二国岂系(22)于俗、牵于世,繋奇偏(23)之辞哉?公听并观(24),垂(25)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26)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雠敌,朱、象、管、蔡(27)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28),而三王(29)易为也。”
1703055724
1703055725
【注释】(1)妒:妇女相忌妒。(2)不肖:不成材,不正派。(3)疾:妒忌。(4)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司马喜,生卒年不详,卫国人,初仕宋国,因罪被宋人打断膝盖骨,于是离开宋国,来到中山国,任中山相邦。膑脚,古代酷刑之一,削去膝盖骨。(5)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范雎,祁姓,范氏,名雎,字叔,战国时魏人,秦国名相。范雎在魏国时,曾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深得齐王敬重。须贾疑其以魏国机密告齐,魏相知之,大怒,使人笞击雎,拉胁折齿几死,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范雎佯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后遇秦国使者王稽,遂与郑安平一同入秦,受到秦昭襄王重用。公元前266年,范雎被拜为丞相,封之于应城(今河南鲁山之东),故号应侯。拉,摧折、折断。胁,身躯两侧自腋下至腰上的部分,亦指肋骨。折齿,折断牙齿。拉胁折齿,指备受挫辱。(6)信必然之画:王先谦曰:“信必然之画,以为计画必行,果于自信。”(7)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一说为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早年出游列国求仕,曾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后任秦国上大夫,在他的辅佐治理下,秦国逐渐强大。缪公,缪,通“穆”,即秦穆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委,付托。(8)宁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大夫。《楚辞·离骚》:“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王逸注:“宁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牛,叩角而商歌。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此后,齐桓公力排众议,拜宁戚为大夫,并让其长期任齐国大司田,成为齐桓公的主要辅佐者之一。他管理农事,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裕起来,对齐桓公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起了重大作用。饭牛,喂牛、饲养牛。任,委任、任用。(9)素宦:一向为官。(10)借誉:借重他人或其他事物以博取声誉。(11)胶漆:胶与漆。比喻情谊极深,亲密无间。(12)昆弟不能离:昆弟,兄弟。离,离间。(13)众口:众人的言论,舆论。(14)偏听生奸:偏听,听信一面之词。奸,奸邪、罪恶。(15)独任:犹专任。独自信用,独自承担。(16)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颜师古注:“季孙,鲁大夫季桓子也,名斯。论语云:‘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盖桓子故使定公受齐之女乐,欲令去孔子也。”季孙,指春秋时鲁国季桓子(名斯)。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人送女乐,季桓子使鲁定公受之,孔子乃去。(17)墨翟:即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鲁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18)谗谀:谗毁、阿谀之言。(19)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颜师古注:“美金见毁,众共疑之,数被烧炼,以至销铄。谗佞之人,肆其诈巧,离散骨肉,而不觉知。”众口铄金,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积毁销骨,谓众口不断毁谤,会致人于死地。(20)秦用戎由余,而伯中国:戎人由余,一作繇余,春秋时人。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逃到西戎。后由余投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曾助秦国一举攻灭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伯,通“霸”。称霸,做诸侯的盟主。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21)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子臧,其事不详。威宣,指齐威王和齐宣王。(22)系:束缚;捆绑。(23)奇偏:偏于一方面,片面。(24)公听并观:谓公正地听取不同意见和一视同仁地看待人与事。颜师古注:“公听,言不私也。并观,所见齐同也。”(25)垂:留传,流传。(26)胡、越:胡与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27)朱、象、管、蔡:朱、象,指尧子丹朱和舜异母弟象,皆为传说中的不肖子弟。管、蔡,周武王弟管叔鲜与蔡叔度的并称。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蔡流言于国,谓“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避居东都,后成王迎周公归,管蔡惧,挟纣子武庚叛,成王命周公讨伐,诛杀武庚与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其乱终平。(28)五伯不足侔:颜师古注:“伯读曰霸。此五霸谓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侔,齐等、相当。(29)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圣君,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1703055726
1703055727
【译文】“女子不论美丑,选入宫中就会被人妒忌;士人无论贤与不贤,进入朝廷就会被人嫉妒。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到挖去膝盖骨的刑罚,最终却做了中山国之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肋骨和牙齿,最后却在秦国被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充分相信自己的谋划必能实行,舍弃了朋党的帮助,因此而不能免遭嫉妒之人的陷害。百里奚曾在路上讨饭,秦穆公却将国家政事托付于他;宁戚曾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却任用他来治国。这两个人,难道是一向在朝为官,借助君王左右之人的赞誉,然后这两位君主才重用他们的吗?(是因为)内心相互感应,品行互相契合,彼此信任如胶漆一般,亲密得就像兄弟一样不能被人离间,怎能被众人的言论所蛊惑呢?所以偏听一面之辞就会产生奸邪,只信任某一个人就会酿成祸乱。从前鲁君听信季氏的话使得孔子离开鲁国,宋君采用子冉的计策把墨翟囚禁起来。凭借孔子、墨翟那样的辩才,尚且不能脱免于谗言的伤害,而宋、鲁两国也因听信谗言出现了危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众人言论的力量能熔化金属,不断的诽谤足以使骨骸销蚀。秦穆公任用戎人由余,从而称霸于中原各国;齐国任用越人子臧,使得威王、宣王两代强盛一时。这两个国家难道是拘泥于习俗,受世俗的牵制,被片面之辞所左右的吗?是因为公正地听取不同意见并同等地看待每一个人,才使其君主的英明流传于世。所以心意相合,就是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也能成为兄弟,由余和子臧就是这样的例子;心意不合,就是骨肉至亲也能成为仇敌,像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如此。如今,君主果真能效法齐桓公、秦穆公那样的贤明,不要像宋、鲁两国那样听信谗言,那么就是五霸也难以和他相比,三王的功业也是容易做到的啊。”
1703055728
1703055729
【原文】“夫晋文亲其雠(1),强伯(2)诸侯;齐桓用其仇(3),而匡天下(4)。何则?慈仁殷勤(5),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6)也。至夫秦用商鞅(7)之法,东弱(8)韩、魏,立(9)强天下,卒车裂(10)之;越用大夫种(11)之谋,禽(12)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13)。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14),于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也(15)。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16),见情素(17),堕肝胆(18),施德厚(19),无爱(20)于士,则桀之狗可使吠尧(21),跖之客可使刺由(22),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23)乎!然则荆轲沈七族(24),要离燔妻子(25),岂足为大王道哉!”
1703055730
1703055731
【注释】(1)晋文亲其雠:指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其父晋献公听信骊姬之言,派宦者履鞮杀重耳,重耳跳墙逃脱,履鞮斩下他的衣袖。重耳即位后,吕省、却芮策划谋杀他,履鞮告密,晋文公不念旧恶,接见了他,挫败了吕、却的阴谋。(2)强伯:即强霸。称雄,称霸。(3)齐桓用其仇:指桓公未立时,其异母兄公子纠以管仲为傅,管仲为阻止公子小白(即桓公)归国继承君位,曾于半路截击并射中小白衣带钩。后齐桓公立,听从鲍叔牙荐贤,重用管仲为上卿。(4)匡天下:使天下得到匡正。(5)殷勤:情意深厚。(6)借:得到,达到。(7)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主导秦国变法,使秦国迅速富强。后被车裂而死。(8)弱:削弱。(9)立:立刻。(10)车裂:古代酷刑的一种。原为车裂尸体,将被杀之人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亦有车裂活人者。(11)大夫种:即文种(?—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春秋末期楚国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成为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辅佐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12)禽:“擒”的古字。制伏。(13)诛其身:越国灭吴后,文种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的劝告而继续留下为臣,终不为勾践所容,被赐剑自刎而死。(14)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文选》注:《史记》曰:“孙叔敖,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三月而相楚。三为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其非已之罪也。”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蒍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任楚相,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使楚日渐富强。邲之战,协助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15)于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也:于陵子仲,战国时隐逸之士。或谓即陈仲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裴骃集解:“《列士传》曰:楚于陵子仲,楚王欲以为相,而不许,为人灌园。”灌园,从事田园劳动。(16)披心腹:披露真诚。心腹,衷情、真意。(17)情素:亦作“情愫”。真情,本心。(18)堕肝胆:堕,毁坏,引申为剖开。肝胆,比喻真心诚意。(19)德厚:谓德泽深厚。(20)爱:舍不得,吝惜。(21)吠尧:《战国策·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后以“吠尧”比喻坏人攻击好人。吠,狗叫。(22)跖之客可使刺由:跖,亦作“跖”,又称“盗跖”和“桀跖”,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由,指许由,一作许繇,上古时代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遁居于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愿闻,洗耳于颍水之滨。(23)资:禀赋,才质。(24)荆轲沈七族:应劭曰:“荆轲为燕刺秦始皇,不成而死,其族坐之。”沈,亦作“沉”,灭绝。七族,张晏曰:“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孙。”(25)要离燔妻子:要离,春秋时吴国刺客,为吴王阖闾(即公子光)谋害在卫的公子庆忌。他请吴王断其右手,杀其妻子,诈称负罪出奔。至卫见庆忌,又假意为庆忌设谋返吴夺权。同舟渡江时,要离刺死庆忌,自己也伏剑自尽。燔,焚烧。
1703055732
1703055733
【译文】“晋文公亲近他过去的仇人,故而称霸诸侯;齐桓公任用原来的仇人(管仲),从而匡正天下。这是为何?因为(他们)仁慈而情意深厚,真诚发自内心,这不是用浮夸不实的言辞能达到的。至于秦国采用商鞅的变法,向东削弱了韩国、魏国,顿时强盛于天下,最终商鞅却被车裂;越国用大夫文种的计谋,征服了强大的吴国而称霸中原,结果却遭到杀身之祸。所以孙叔敖三次辞去相位而不后悔,于陵子仲辞去三公的职位而为人灌园浇菜。现今,人主果真能去掉骄傲之心,(礼贤下士)使士人怀有愿意报效的心意,披露真诚,显现真心,披肝沥胆,广施厚德,对待士人无所吝惜,那么既使是夏桀所养的狗也可使它冲着尧狂叫,盗跖的门客也能让他去行刺许由,更何况是依仗万乘之国的威势,凭借像圣王一样的天资呢?若是这样,那么荆轲为太子丹刺杀秦王而最终被灭七族,要离为吴王阖闾刺杀庆忌不惜让阖闾烧死自己妻子儿女的事,难道还值得对大王说吗?”
1703055734
1703055735
【原文】“臣闻明月之珠(1)、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盻(2)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3),轮囷离奇(4),根柢,下本也。轮囷离奇,委曲盘戾也。而为万乘(5)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6)也。故无因至前,虽出随珠和璧(7),只结怨而不见德(8);有人先游(9),则枯木朽株(10),树功(11)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12)之士,身在贫羸(13),虽蒙尧、舜之术。狭伊、管(14)之辩,怀龙逢(15)、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16)忠于当世之君(旧无之君二字。补之),则人主必袭(17)案剑相盻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
上一页 ]
[ :1.7030556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