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5986e+09
1703055986
1703055987 【译文】卜式,河南郡人,以种田畜牧为业。当时汉朝正和匈奴发生战事,卜式上书,愿意拿出家中财产的一半来捐助边防军备。武帝派遣使者询问卜式是否想做官,卜式回答说:“我自小牧羊,不习惯做官,这不是我的期望。”使者将此情况禀报武帝,皇上于是召卜式做了中郎,赐其左庶长爵位,田地十顷,并将此事布告天下,置他于尊贵显赫的地位来教化百姓向他学习。当初,卜式不愿意作郎官,皇帝说:“我有羊群在上林苑中,想命你去放牧。”卜式做了郎官之后,身穿布衣、足登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也繁殖得很多。皇帝从他牧羊的地方经过,称赞他。卜式说:“不仅牧羊是这样,治理百姓也和牧羊的道理一样。对羊也要使其按时起居,不好的羊要当即除去,不要让它败坏羊群。”皇帝认为这话很奇特,打算试着让他做官治理百姓,便拜卜式为缑氏县令,缑氏县因而得利。后来,他调任齐王的太傅,再后来,又转任御史大夫。
1703055988
1703055989 【原文】赞(1)曰:公孙弘、卜式、儿宽(2),皆以鸿渐之翼(3),困于燕爵(4),
1703055990
1703055991 渐,进也。鸿一举而进千里者,羽翼之材也。弘等皆以大材,初为俗所薄,若燕爵不知鸿志也。远迹羊豕(5)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6),府库充实,而四夷(7)未宾(8),制度多阙(9)。上方欲用文武(10),求之如弗及(11),始以蒲轮(12)迎枚生(13),见主父(14)而叹息。群士慕向(15),异人(16)并出。卜式拔于刍牧(17),弘羊擢于贾竖(18),卫青奋于奴仆(19),日磾(20)出于降虏,斯亦曩时(21)板筑(22)饭牛(23)之朋已。
1703055992
1703055993 【注释】(1)赞:文体名,用于赞颂人物等。(2)儿宽:即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时千乘郡(今山东境内)人。(3)鸿渐之翼:鸿鹄凭借羽翼而高飞远行,因以“鸿渐之翼”比喻大才、高才。(4)燕爵:即燕雀。燕和雀,比喻微贱或器量志向小的人。(5)远迹羊豕:远迹,远窜。颜师古注:“远迹,远窜其迹也。”豕,猪。(6)艾安:谓民生安定,宇内承平。艾,通“乂”。(7)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8)宾:服从;归顺。(9)阙:缺误;疏失。(10)文武:文武人才。(11)弗及:来不及。(12)蒲轮:指用蒲草裹轮的车子。转动时震动较小,古时常用于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13)枚生:即枚乘(?—公元前140年),字叔,汉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东南)人。景帝时仕吴,上书谏吴王刘濞,不纳,去而仕梁孝王刘武。善属文,尝作《七发》《柳赋》《菟园赋》等。亦称为“枚叔”。(14)主父:汉齐王相主父偃的省称。(15)群士慕向:群亦作群。士,卿士,泛称诸侯臣僚、各级官吏。慕向,思慕向往。(16)异人:有异才的人。(17)刍牧:放牧的人。(18)弘羊擢于贾竖:弘羊,桑弘羊,洛阳贾人子,十三岁时“以心计”入侍宫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四十年之久。擢,举拔,提升。贾竖,旧时对商人的贱称。(19)卫青奋于奴仆: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奋,发扬,振奋。奴仆,犹奴隶。卫青出生卑贱,其母为平阳公主家女仆。(20)日磾:音密低。金日磾(公元前134年—公元前86年),字翁叔。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子孙后代因忠孝显名,七世不衰,历一百三十多年。(21)曩时:往时,以前。(22)板筑:指筑城或筑墙。傅说(约公元前1335年—公元前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大宰相(即上三公第一位)。传说为傅岩筑墙之奴隶。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23)饭牛:喂牛,饲养牛。
1703055994
1703055995 【译文】(班固)评论说:公孙弘、卜式、倪宽都如鸿雁,有一飞千里的羽翼而受困于燕雀之中,远离尘世,远涉于猪羊之间;倘若不遇时运,怎么能取得公卿的爵位呢?这时候,汉朝建国已经六十多年了,海内安定,府库充实,但是四方的蛮夷尚未归服,国家制度还不够健全。武帝正想选文武人才,求之好像来不及。开始曾以安车蒲轮迎接枚乘,遇到主父偃又赞叹不已。于是群臣羡慕向往,有奇异才能之士一齐出现。卜式选拔于放牧之人,桑弘羊选拔于商贩之辈,卫青发迹于奴仆,金日磾来自于投降的俘虏。他们也都像昔日傅说、宁戚那样,出身于打墙养牛之辈呀!
1703055996
1703055997 【原文】汉之得人(1),于兹(2)为盛(3)。儒雅(4)则公孙弘、董仲舒(5)、儿宽,笃行(6)则石建(7)(旧无石建二字。补之)、石庆(8),质直(9)则汲黯(10)、卜式,推贤则韩安国(11)、郑当时(12),定令(13)则赵禹(14)、张汤(15),文章则司马迁(16)、相如。滑稽则东方朔(17)、枚皋(18),应对则严助(19)、朱买臣(20),历数(21)则唐都(22)、洛下闳(23),协律(24)则李延年(25),运筹(26)则桑弘羊(27),奉使(28)则张骞(29)、苏武(30),将率则卫青、霍去病(31),受遗(32)则霍光(33)、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34)。是以兴造(35)功业(36),制度(37)遗文(38),后世莫及。
1703055998
1703055999 【注释】(1)得人:谓得到德才兼备的人。亦谓用人得当。(2)于兹:在此。(3)盛:极,甚。(4)儒雅:谓学问渊博。(5)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广川郡(今河北境内)人,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后任江都王相十年,元朔四年起,又任胶西王相四年。后回家修学著书,武帝举“贤良文学”,他对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无使并进。”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武帝所采纳。(6)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7)石建:西汉大将,武帝时就任郎中令,是掌管宫殿门户的官,但实际权力很大,是皇帝禁内的主要职能官员。(8)石庆:曾任西汉丞相,石奋(万石君)之子,曾经担任太仆。(9)质直:朴实正直。(10)汲黯: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12年,字长儒,濮阳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时为谒者。先后任荥阳太守,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为政主张无为而治,以民为本。(11)韩安国: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27年,字长孺,梁国成安(今汝州小屯村北)人。文精武备,能言善辩,七国之乱时,韩安国为将,击退吴兵于梁国东界。后因罪罢官闲居在家,建元初,太尉田蚡推荐安国于汉武帝,被任命为北地都尉,因安国才干非凡,公元前135年升为御史大夫,参与讨论、处理国家大事,颇受武帝器重。后任中尉,又徙为卫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任材官将军,屯兵渔阳(北京密云县南),因兵少,抗击匈奴失利,受武帝责备,于元朔二年郁郁而终。(12)郑当时:字庄,西汉淮阳陈(治今河南淮阳)人,郑桓公十九世孙。汉景帝时为太子舍人,结交天下名士。汉武帝时任济南太守,江都相,迁大司农。为人廉洁,喜荐士,为时人称道。后陷罪,赎为庶人,旋任丞相长史,迁汝南太守。卒官,家无余财。(13)定令:制定法令。(14)赵禹: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后担任御史,又升至太中大夫。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15)张汤: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15年,西汉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曾任长安内史掾和茂陵尉,后补侍御史。著名的酷吏,又以廉洁著称。(16)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至公元前86年在世,字子长,左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17)东方朔:生于公元前154年,卒于公元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中国西汉辞赋家。(18)枚皋:生于公元前153年,卒年不详,字少孺,枚乘的庶子,生于梁。擅于辞赋,十七岁时上书梁共王,被召为郎。后长期作武帝文学侍从。枚皋以文思敏捷著称,武帝有感令侍从作赋,皋总最先作好。班固说他“为文疾,受诏则成,故所赋者多。”(19)严助: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22年,为西汉会稽郡吴县人,或为由拳(今嘉兴)人。又说为由拳(今嘉兴)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郡举贤良方正,擢为中大夫。建元六年,武帝依严助之议,平定了东南边疆。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衡被告谋反,因他与淮南王刘安交好,受牵连被诛。严助富文采,是著名辞赋家。今存《谕意淮南王》及《上书谢罪》文二篇。(20)朱买臣: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15年,字翁子,会稽吴人。早年家贫,卖薪自给,其妻羞而再嫁。后拜中大夫,复拜会稽太守,再拜丞相长史,向武帝告发张汤的阴私,张汤惧罪自杀。朱买臣亦被汉武帝诛于长安。(21)历数: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22)唐都:西汉武帝时人,天文学家。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太史令司马迁等建议废弃原有《颛顼历》另造汉历。武帝命他及洛下闳等人共同协作,制造新历。新历以正月为岁首,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年中置闰。新历考订精确,与天体实际运转吻合,史称“太初历”。当年武帝改年号为太初元年。(23)洛下闳: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87年在世,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属四川南充)人。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他还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24)协律:调和音乐律吕,使之和谐。(25)李延年:生卒年限不详,汉武帝时音乐家,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曾为司马相如等文人所写的诗词配曲,代表作《佳人曲》。又将张骞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编为二十八首“鼓吹新声”,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为汉武帝作《郊祀歌》十九首,用于皇家祭祀乐舞。后为武帝所诛。(26)运筹:制定策略;筹划。(27)桑弘羊:汉武帝时大臣,详见前注释。(28)奉使:奉命出使。(29)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出生,卒于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他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30)苏武: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60年在世,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31)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出生,卒于公元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32)受遗:古代谓大臣接受皇帝的遗命以辅政。(33)霍光:字子孟,是汉昭帝的辅政大臣。(34)不可胜纪:亦作“不可胜记”。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35)兴造:创建;建立。(36)功业:功勋事业。(37)制度: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38)遗文:古人或死者留下的诗文。
1703056000
1703056001 【译文】汉朝得到贤人之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点。论学问渊博,则有公孙弘、董仲舒、倪宽;论真干实行,则有石建、石庆;论朴实正直,则有汲黯、卜式;论推举贤才,则有韩安国、郑当时;论制定政令,则有赵禹、张汤;论文章辞采,则有司马迁、司马相如;论能言善辩,则有东方朔、枚皋;论交际酬答,则有严助、朱买臣;论历法计算,则有唐都、洛下闳;论协和音律,则有李延年;论国事策划,则有桑弘羊;论奉命出使,则有张骞、苏武;论领兵率军,则有卫青、霍去病;论接受遗诏(辅佑幼帝),则有霍光、金日磾。其余人才多得不能一一列举。因此这一时期兴建的功业、遗留的法令、诗文,后世没有能赶上的。
1703056002
1703056003 【原文】孝宣承统(1),纂修洪业(2),亦讲论六艺(3),招选茂异(4),而萧望之(5)、梁丘贺(6)、夏侯胜(7)、韦玄成(8)、严彭祖(9)、尹更始(10)以儒术进,刘向(11)、王褒(12)以文章显(13),将相则张安世(14)、赵充国(15)、魏相(16)、丙吉(17)、于定国(18)、杜延年(19),治民则黄霸(20)、王成、龚遂(21)、郑弘(22)、召信臣(23)、韩延寿(24)、尹翁归(25)、赵广汉(26)、严延年(27)、张敞(28)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后世。参(29)其名臣,亦其次(30)也。
1703056004
1703056005 【注释】(1)孝宣承统:孝宣,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又字谋,即位后改名刘询,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在位。(2)纂修洪业:纂修,整治。洪业,大业。古时多指帝王之业。(3)六艺: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亦作“六蓺”。(4)招选茂异:招选,延揽选拔。茂异,才德出众,亦指才德出众的人。(5)萧望之:字长倩,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萧望之是西汉宣帝、元帝倚重的大臣,又是著名的经学家。(6)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复姓梁丘,字长翁,琅琊诸县(今枳沟镇乔庄村东)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对后世影响很大。梁丘贺先是从京房学《易》,后更事田王孙。梁丘贺为人小心周密,宣帝深为信任、器重,召为郎,任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年老终于官。(7)夏侯胜:生卒年待考,字长公,宁阳侯国(今山东宁阳)人。著名西汉学者,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武帝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8)韦玄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6年,字少翁,鲁国邹人,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封侯。(9)严彭祖:字公子,西汉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县)人。与颜安乐从眭孟受《春秋公羊传》,其后有《春秋公羊传》严氏学及颜氏学。宣帝时,他被立为博士。其后任河南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为人廉直,不事权贵。(10)尹更始:曾任谏议大夫,蔡千秋的弟子,谷梁学一代宗师。(11)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12)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生卒年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他是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13)显:显扬。(14)张安世: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2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汤之子。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汉武帝时,因其记忆力强,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拜右将军,以辅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春,因病上书告老还乡,汉宣帝不舍。在麒麟阁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二。(15)赵充国:公元前137年出生,卒于公元前52年,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16)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定陶县东王店乡魏胡同)人,西汉政治家。(17)丙吉:姓或作邴,字少卿,鲁国(今山东)人。西汉大臣。(18)于定国: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0年,字曼倩。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少时随父学法。为狱吏、郡决曹。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能决疑平法,被时人所称赞。后为丞相,封西平侯,享年七十余岁善终,追封为安侯。(19)杜延年:南阳杜衍(今属河南南阳)人。昭帝初补军司空,拜谏大夫,封建平侯,擢为太仆右曹给事中。宣帝时坐霍禹免官,后召拜北地太守,徙西河太守。五凤中拜御史大夫,卒谥曰敬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20)黄霸:公元前130年出生,卒于公元前51年,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汉武帝末年选为侍郎谒者,后任陕西境内黄河以东均输长、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掌管形法)和杨州刺史等职。汉宣帝亲点黄霸,仼颍川(禹州一带)太守,俸禄两千石,颍川大治。加俸禄,遂任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黄霸代丙吉为丞相,并封为建成侯。年八十一岁卒,谥定。(21)龚遂:生卒年不详,字少卿,为山阳郡南平阳县(今山东邹城市平阳寺)人,以明经为昌邑王郎中令。龚遂屡谏刘贺而无效。刘贺即位二十七日而被废,昌邑王府群臣二百余人受诛,唯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屡谏而免死,后为渤海太守。数年,渤海郡大治。后拜水衡都尉,管理上林禁苑,卒于官。(22)郑弘:字稚卿,泰山郡刚县人。好文学,通经术,为南阳郡太守,政绩卓越,施政的法令条文制度,为后人称述。后调任淮阳国相,因政绩突出入京担任右扶风,得京师人称赞。六年后,因与京房妄议朝政获罪免官,事在《京房传》。(23)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生卒年不详。以明经甲科出身任职郎中,后出补谷阳长,又举高第迁上蔡长。升任零陵太守,因病归家。征为谏议大夫,又迁任南阳太守。主持兴建南阳水利工程,百姓对召信巨非常爱戴,称为“召父”。为西汉“治民”的名臣。(24)韩延寿: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7年,汉宣帝时期著名的士大夫,燕国人,父亲被害后,受到霍光善待。官至左冯翊,任职时以道义、教化为主,深受百姓爱戴。五凤元年,韩延寿被害。(25)尹翁归: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2年,字子兄(音况),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小狱吏,法治严明。后升都内令和弘农都尉,不久又征拜为东海太守。于公元前62年(元康四年)病卒。(26)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27)严延年: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8年,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彭祖兄。父为丞相掾,少学法律于丞相府。昭帝时,为侍御史。劾大将军霍光擅废立不道,为朝廷所敬惮。后又劾大司农田延年,不实,坐法至死,逃亡。宣帝神爵中,遇赦出,随许延寿征西羌,迁涿郡太守,至郡镇压豪强东高氏、西高氏,豪强屏息。继为河南太守,其治严酷,被称为“屠伯”。后为人所告,以诽谤朝廷罪,被杀。(28)张敞: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8年,字子高,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曾任甘泉仓长、太仆丞。后升为太中大夫。得罪霍光,受排斥。任函谷关都尉。宣帝初即位,特令张敞为山阳太守(山阳本昌邑旧封,刘贺被废后返居此地),暗中监守刘贺。张敞据实奏闻,使宣帝放心。(29)参:考索验证。(30)其次:次第较后;第二。
1703056006
1703056007 【译文】宣帝继承大统后,继承、整治前朝大业,亦讲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招纳选用才德出众之士。于是,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等人,以儒家的学术思想而被任用;刘向、王褒以其文章显扬于世;将相人才,则有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善于治理民事的则有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一类人物。他们都有功勋业绩为后世所称述。考察宣帝的这些名臣,比武帝时期的又要稍差一些。
1703056008
1703056009 【原文】严助(1),会稽(2)人也。建元三年(3),闽越(4)举兵围东瓯(5),东瓯告急(6)。太尉(7)田蚡(8)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9),又数反覆(10),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11)。于是助诘(12)蚡曰:“特(13)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14),诚能何故弃之(15)?且秦举(16)咸阳弃之,何但(17)越也!”上乃遣助以节(18)发兵,浮海(19)救东瓯,遣两将军将兵诛闽越。淮南王安(20)上书谏曰:“今闻有司(21)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22)之。越,方外(23)之地,翦发文身(24)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治也(25)。三代(26)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27),非强弗能服(28)、威弗能制(29)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
1703056010
1703056011 【注释】(1)严助: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22年,为西汉会稽郡吴县人,又说为由拳(今嘉兴)人。严忌之子,也有人说他是严忌的族子。严助本名庄助。《汉书》为避东汉明帝刘庄的讳,把庄助改称严助。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郡举贤良方正,深受武帝赏识,擢为中大夫,参事最为力。常与东方朔、司马相如、吾丘寿王等大臣商辩朝政,撰写文稿,最得武帝信任。建元三年,闽越发兵攻东瓯。东瓯告急,太尉田蚡准备置之不问,严助驳田议,主张出兵援救东瓯。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衡被告谋反,因为他与淮南王刘安交好,受牵连被诛。(2)会稽:郡名。秦置,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3)建元三年:建元,汉武帝即位,使用“建元”年号。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4)闽越: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秦以其地为闽中郡。其首领无诸相传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汉初受封为闽越王,治东冶(今福州),后分为繇和东越两部。因以“闽越”指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一带。(5)东瓯: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瓯江、灵江流域。其首领摇助汉灭项羽,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俗称东瓯王。参阅《史记·东越列传》。(6)告急:报告情况紧急,请求救助。(7)太尉:官名。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8)田蚡:西汉时期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县)人,是孝景王皇后的胞弟。武帝即位时,封为武安侯,曾任太尉及丞相。(9)常事:平常的事情;常有的事情。(10)又数反覆:数,屡次。反覆,动乱。(11)不属:不隶属。(12)诘:质问。(13)特:但,仅,只是。(14)德不能覆:德,恩惠,恩德。覆,广施,遍及。(15)诚能何故弃之:诚,假如。能,有能力,能够。何故,为什么。(16)举:全部的、整个的。(17)何但:岂止。(18)节:符节,古代使臣所持以作凭证。(19)浮海:渡海。(20)安:淮南王刘安。(21)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22)重:慎重,谨慎。(23)方外:域外,边远地区。(24)翦发文身: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裴骃集解引应劭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25)冠带之国法度治也:冠带之国,犹指礼仪之邦。冠带,本指服制,引申为礼仪、教化。法度,法令制度。(26)三代:指夏、商、周。(27)胡、越不与受正朔: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越,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地域极广,有百越、百粤之称。正朔,谓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夏、殷、周、秦及汉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自汉武帝后,直至现今的农历,都用夏制,即以建寅之月为岁首。(28)服:平服;平息。(29)制:制服。
1703056012
1703056013 【译文】严助,会稽郡人。建元三年,闽越两国起兵包围了东瓯,东瓯向汉朝告急求援。太尉田蚡认为越人之间的互相征伐是经常发生的事,多次动乱,不须动用中国的力量去救援,且其从秦朝时已被舍弃而不隶属于中国。于是严助质问田蚡说:“那时只是忧虑兵力不足以相救,恩德不足以覆盖,如果能的话,为什么会放弃它?况且秦朝连整个咸阳都放弃了,何只是越地呢!”武帝于是派严助持符节发兵,渡海去救援东瓯,派两位将军领兵讨伐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说:“现在听到有关官员起兵,将要讨伐闽越。臣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慎重。越,是方域以外的地方,是剪发文身(未开化)的人,不可以用文明之国的法度去治理。在夏、商、周三代的强盛时期,胡越就不接受中国的历法。按当时的强大,不是不能降服他;按当时的威力不是不能控制他;而是认为对那样不能居住的地方、难以统治的人民,不值得烦劳中国去占据。从汉朝建国以来七十二年,吴越人之间互相攻击的事多得无法计算,可是皇帝并未曾起兵而进入该地。”
1703056014
1703056015 【原文】“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1)也,处溪谷(2)之间,篁竹(3)之中,习于水斗(4),便于用舟,地深昧(5)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6),虽百不当一(7)。得其地,不可郡县(8)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9),相去(10)不过寸数,而间独(11)数百千里,阻险林丛(12),弗能尽著(13),视之若易,行之甚难。越人名(14)为藩臣(15),贡酎(16)之奉,不输大内(17);越国僻远,珍奇之贡,宗庙之祭,皆不与也。大内,都内也。一卒之用,不给上事(18)。自相攻击,而陛下以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19)蛮夷也。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覆(20),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21)也。壹不奉诏(22),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间者(23)数年,岁比不登(24),赖陛下德泽振救之(25),得毋转死沟壑(26)。今发兵行数千里,资(27)衣粮,入越地,舆轿而逾领(28),轿,竹舆(旧无竹舆二字,补之)车也。岭,山岭也。不通(通下有船字)车,运转皆担舆也。拕(29)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30)以深林丛竹,水道(31)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32)猛兽,夏月暑时,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33),曾未施兵接刃(34),死伤者必众矣。”
1703056016
1703056017 【注释】(1)城郭邑里:城郭,亦作“城廓”,泛指城市。邑里,乡里。(2)溪谷:山谷,沟壑。(3)篁竹:竹丛。(4)习于水斗:习,熟悉,通晓。水斗,水战。(5)地深昧:地,领土,属地,地区。深昧,幽暗。颜师古注:“昧,暗也。言多草木。”(6)势阻:地形险阻。(7)百不当一: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8)郡县:此处当动词用,指设立郡县。(9)要塞: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10)相去:相距。(11)间独:间,其间,指距离,副词。独,表转折,犹却。(12)林丛:树木丛生之处。(13)著:登记,记载。此处指标记在地图上。(14)名:名义。(15)藩臣:拱卫王室之臣。(16)贡酎:谓土贡和助祭之费。(17)不输大内:输,献纳。大内,汉代京城的国库。(18)不给上事:不给,不供给。上事,指君事,国事。(19)劳蛮夷也:劳,慰劳。蛮夷,亦作“蛮彝”。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20)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覆:愚戆,愚昧刚愎。轻薄,轻佻浮薄。负约,犹背约。反覆,变化无常。(21)积:累积。(22)壹不奉诏:壹,一次。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23)间者:近来。(24)岁比不登:农业连年歉收。比,续,频频。(25)赖陛下德泽振救之:赖,依靠,凭借。德泽,恩德,恩惠。振救,救助,拯救。(26)转死沟壑:谓弃尸于山沟水渠。(27)资:原指具备,具有。此处指携带。(28)舆轿而逾领:舆,抬,扛。逾,越过,经过。领,“岭”的古字,山岭。(29)拕:曳引,拉。(30)夹:从左右相持或相对。(31)水道:水路,航行的路线。(32)蝮蛇:蝮蛇科,头呈三角形,体色灰褐而有斑纹,口有毒牙。生活在平原及山野,以鼠、鸟、蛙等为食,也能伤人畜。毒腺的毒液可治麻风病。(33)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上吐下泻。霍乱,病名,中医泛指具有剧烈吐泻,腹痛等症状的肠胃疾病。随属,接连,连续。(34)施兵接刃:施兵,用兵。接刃,兵刃相接触,谓交战。
1703056018
1703056019 【译文】“臣听说越没有城郭邑里,人民居住在河流山谷之间、竹林之中,习惯在水里打斗,很会驾驶舟船;其地区山深谷暗且多水险,中原之人不熟悉其地形险阻,即使有一百人也抵不过其一人。占了他们的地方,不能够设置郡县;攻伐他们,不能很快夺取。从地图上察看那里的山川要塞,距离不过一寸多,但实际岂止数百里、上千里呢。且险阻丛林未能全部画出,看起来进攻很容易,实际攻打起来却很困难。越人名义上是藩臣,但进贡之物和宗庙祭品却不送至国都,连一个兵卒的费用也不供奉给朝廷。他们自相攻击而陛下却发兵救援,这反而是以中国之财去慰劳蛮夷。越人愚笨轻薄,违背和约,变化无常。他们不用天子的法度,是长期形成的风俗。如果一次不听从诏命,就发兵讨伐,我恐怕以后的战争是不会停止的了。再者,近来国内连年收成不好,都仰仗陛下施加恩泽来赈济,百姓才得以不背井离乡而死于沟壑。现在发兵行数千里,携带军需进入越地,抬着竹车翻山过岭,拖着舟船渡河下水;行军千百里,穿越于深林丛竹之中,水路上下游多石头,碰碰撞撞;林中多有毒蛇猛兽,夏季暑天,呕吐腹泻霍乱等疾病随时都会发生。还没有与敌人交战,死伤的肯定就已经很多了。”
1703056020
1703056021 【原文】“前时南海王反(1),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2),先臣,淮南厉王长也。会(3)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櫂(4),未战而病死者过半。亲老哭泣,孤子(5)啼号,破家(6)散业,迎尸(7)千里之外,裹骸骨(8)而归。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长老(9)至今以为记。曾未入其地,而祸已至此矣。臣闻军旅(10)之后,必有凶年。陛下德配天地(11),明(12)象日月,恩至禽兽,泽(13)及草木,一人有饥寒,不终其天年(14)而死者,为之凄怆(15)于心。今方内无狗吠之警(16),而使陛下甲卒(17)死亡,暴露中原(18),霑渍(19)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20),朝不及夕(21),臣安窃为陛下重(22)之。不习(23)南方地形者,多以越为人众兵强(24),能难边城(25)。为边城作难也。臣窃闻之,与中国异。限(26)以高山,人迹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且越人绵力薄材(27),不能陆战(28),又无车骑弓弩之用(29),然而不可入者,以保险(30)。而中国之人,不能(31)其水土(32)也。兵未血刃(33),而病死者什二三(34),虽举(35)越国而虏(36)之,不足以偿所亡(37)。”
1703056022
1703056023 【注释】(1)前时南海王反:前时,从前,以前。南海王,《汉书·高帝纪第一》:“(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汉书·严助传》:“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反,反叛,造反。(2)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先臣,古代臣于君前称自己已死的祖先、父亲为“先臣”。文颖曰:先臣,淮南厉王长也。使,派遣。间忌,人名。师古曰:淮南王传作“简忌”,此本作间,转写字误省耳。(3)会:副词,恰巧,适逢。(4)楼船卒水居击櫂: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卒,士卒。水居,谓居于水中。击櫂,打桨。櫂同“棹”。(5)孤子:年少丧父者,或幼无父母者。(6)破家:破败家庭。(7)迎尸:谓接回尸体。(8)裹骸骨:裹,引申为包。骸骨,尸骨。(9)长老:老年人。(10)军旅:作战或战争。(11)德配天地: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12)明:圣明。(13)泽:恩德,恩惠。(14)终其天年:谓寿终而死。(15)凄怆:悲伤,悲凉。(16)今方内无狗吠之警:方内,指尘世。对“方外”而言。狗吠之警,亦作狗吠之惊,谓小惊忧。(17)甲卒:披甲的士卒,泛指士兵。(18)中原:原野之中。(19)霑渍:沾污,弄脏。(20)早闭晏开:早闭,关闭的早。晏开,开得晚。形容时世不安宁。(21)朝不及夕:谓早晨不能顾及晚上,极言处境危急。(22)重:师古曰:“重,难也。”(23)不习:不了解。(24)人众兵强:人口众多,兵马强壮。(25)能难边城:难,危难,祸患。此处当动词。边城,指靠近国界的城市。(26)限:阻隔。(27)绵力薄材:才力薄弱。颜师古注:“绵,弱也,言其柔弱如绵。”(28)陆战:谓于陆上作战。(29)车骑弓弩之用:车骑,犹车马。弓弩,弓和弩。(30)保险:据守险要之处。(31)能:通“耐”,受得住。(32)水土:指某一地域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33)兵未血刃:犹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血,此处谓未经交锋或开战。(34)什二三:十分之二三。(35)举:全部的、整个的。(36)虏:俘获。(37)不足以偿所亡:不足以,不能够。偿,补偿,抵偿。
1703056024
1703056025 【译文】“以前南海王反叛,陛下已故的臣子淮南王刘长派将军简忌领兵征讨,恰逢暑天多雨,楼船的士卒长居舟中水上,再加上击棹行舟之役,还没有打仗,病死者已过半数;父老哭泣,孤儿哀号,破家散业,去到千里之外搬尸,收殓骨骸回来。那种悲哀的气氛,几年都未曾消去。年长的人至今都还记得,还未曾进入敌人领地,灾祸已到这种程度。我听说战争之后必有灾荒之年。陛下恩德可配天地,明察犹如日月,恩至禽兽,惠及草木。若一个人因有饥寒不能终其天年而死去,都会在心中为他伤悲。现在国内安静得连一点小惊忧都没有,却让陛下的甲胄士卒死亡,暴尸原野之中,血染山谷;边城的老百姓也因此早早关门、迟迟开门,朝不保夕。臣刘安私下替陛下感到为难。不熟悉南方地理与形势的人,大多认为越国是个人多兵强的地方,有能力在边城发难。臣私下听说,它和中原情况不同。高山阻隔,人迹罕到,车道不通,天地以此来隔绝内外。而且越人力气小,才能低,不能进行陆战,又没有车骑弓弩可用。然而他人不便侵入的原因,是因地形险要,而中原人不习惯其水土,战士还没有作战,因病死亡的人数就可达十之二三。即使把越国人全部都俘虏了,也不够补偿所死亡的士卒。”
1703056026
1703056027 【原文】“臣闻道路言(1),闽越王弟甲(2)弑(3)而杀之,甲以诛死(4),其民未有所属(5)。陛下使重臣临存(6),施德垂赏(7),以招致(8)之,此必委质(9)为藩臣(10),世供贡职(11)。陛下以方寸之印(12),丈二之组(13),镇抚方外(14),不劳一卒,不顿(15)一戟(16),而威德并行(17)。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18),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19),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20)。背(21)而去之,则复相群聚(22);留而守之,历岁经年(23),则士卒疲倦,食粮乏绝。男子不得耕稼树种,妇人不得纺绩织絍(24);丁壮(25)从军,老弱转饷(26),居者(27)无食,行者(28)无粮。民苦兵事,亡逃者必众,随而诛之,不可胜尽,盗贼必起。兵者凶事(29),一方有急,四面皆从。臣恐变故(30)之生、奸邪之作(31),由此始也。《周易》(32)曰:‘高宗伐鬼方(33),三年而克(34)之。’鬼方,小蛮夷(35);高宗,殷之盛天子也。以盛天子伐小蛮夷,三年而后克,言用兵之不可不重(36)也。”
1703056028
1703056029 【注释】(1)道路言:即道路之言,传闻。(2)闽越王弟甲:据《汉书注校补》:颜注云“甲者,闽王弟之名。”寿昌案:非也,盖史佚其名以甲乙呼之,如石建弟“次甲次乙”,又“徐甲、翁甲”之类,后检顾炎武日知录亦谓颜注为非,云即下文所云“闽越王弟余善,当淮南王上书时不知其名,故谓之甲,犹云某甲耳”。(3)弑: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叫弒。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4)甲以诛死:以,因而,因此。诛死,被杀。(5)属:归属。(6)陛下使重臣临存:重臣,犹权臣。临存,亲临省问。(7)施德垂赏:施德,给予恩惠。垂赏,给以赏赐。(8)招致:招而使至;收罗。(9)委质:委派人质。(10)藩臣:拱卫王室之臣。(11)世供贡职:世,世代。供,执役,任职。贡职,进贡之职。(12)方寸之印:方寸,一寸见方。印,印玺。(13)丈二之组:丈二,数量词。十进制的度量衡往往将量词前置表示整数量,数词后置表示分数量。丈二,为一丈二尺。组,古代佩印用的绶。(14)镇抚方外:镇抚,安抚。方外,方外之地。(15)顿:谓使不锋利。(16)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略似戈,兼有戈之横击、矛之直刺两种作用,杀伤力比戈、矛为强。(17)威德并行:威德,声威与德行。并行,同时推行。(18)震恐:震动、恐惧。(19)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以,认为。有司,指汉室有关官长。屠灭,屠杀、消灭。(20)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必,必然。雉兔,野鸡野兔。险阻,险要阻塞之地。(21)背:弃去;离开。(22)则复相群聚:复,又。群聚,成群地聚居于一处。(23)历岁经年:历岁,经过一年;超过一年。经年,形容经历的时间十分长久。(24)纺绩织絍:纺绩,把丝麻等纤维纺成纱或线。古代纺指纺丝,绩指缉麻。织絍,絍同“紝”,指织作布帛之事。(25)丁壮:年轻力壮者。(26)转饷:转运军饷。(27)居者:留在地方的人。(28)行者:当兵远征的人。(29)兵者凶事:兵者,用兵,打仗。凶事,不祥之事,常指兵事。(30)变故:意外发生的变化或事故。(31)作:发生。(32)周易:书名。由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33)高宗伐鬼方:高宗,即商高宗武丁。鬼方,上古种族名,为殷周西北境强敌。(34)克:战胜,攻取。(35)蛮夷:亦作“蛮彝”。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36)重:慎重;谨慎。《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
1703056030
1703056031 【译文】“臣听到路人传言,闽越王的弟弟甲杀死国君;甲又因此被杀,闽越国的老百姓也没有了归属。陛下若派重臣前往抚慰,施予恩德、给以赏赐来招安他们,越国必然会委派人质,作汉朝的藩臣,世代来向朝廷进贡。陛下只用方寸大的印玺、丈二长佩印的丝带,就可安抚方外之地,不劳一兵一卒,不费一刀一枪,而使威德并行。现在如起兵进入闽越之地,这样必然使其震动、恐惧,认为汉室有关官吏要屠杀、消灭他们,必然像野鸡野兔一样逃进山林险阻之处。汉军离此而去,他们又会群聚而出;若留兵驻守,年复一年,就会使士卒疲倦、食粮乏绝;致使男子不能耕地播种,妇女不得纺绩织布,年轻力壮者参军,老弱之人转运军饷;留在地方的无食,当兵远征的无粮。老百姓苦于战事,逃亡的人必然很多,就是随即处死他们,也是杀不完的,所以盗贼必然会兴起。打仗是凶事,一个地方军情紧急,四方都会跟从。恐怕变故的出现,奸邪的产生,就从此开始了。《周易》说:‘商朝高宗讨伐鬼方,历时三年才将它攻克。’鬼方是个很小的蛮夷之国,高宗是殷商的英明天子,以英明天子讨伐小小蛮夷,三年才攻克,说明用兵不可不慎重考虑啊。”
1703056032
1703056033 【原文】“臣闻天子之兵,有征而无战(1),言莫敢校也(2)。如使越人蒙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3),在前行,故曰颜也。厮舆(4)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5),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6)。陛下四海(7)为境,九州(8)为家,八薮为囿(9),江汉为池(10),生民(11)之属,皆为臣妾(12)。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13),使元元之民(14),安生乐业(15),则泽被(16)万世,施之无穷(17),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18)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为一日之间,而烦汗马之劳乎(19)?”是时,汉兵遂出逾岭(20),适会闽越王弟余善杀王以降(21),汉兵罢(22)。上嘉淮南之意(23)。
1703056034
1703056035 【注释】(1)有征而无战:征,征讨。无战,谓不滥用武力。(2)莫敢校也:莫敢,不敢。校,对抗,较量。(3)如使越人蒙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如使,倘若。蒙死,冒死。徼幸,徼通“侥”,希望获得意外成功。逆,迎战,迎击。执事,有职守之人,官员。颜行,前行,前列。(4)厮舆:犹厮役。(5)不备而归者:不备,不防备。归,返回。(6)羞:谓以为耻辱。(7)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8)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泛指天下,全中国。(9)八薮为囿:八薮,我国古代的八个泽薮。颜师古注:“八薮,谓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污,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郑有圃田。”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以供观赏的园林。汉以后称苑。(10)江汉为池:江汉,长江和汉水。池,水停积处,池塘。(11)生民:人民。(12)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后亦泛指统治者所役使的民众和藩属。(13)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垂,施予。德惠,德泽恩惠。覆露,荫庇,养育。(14)元元之民:众百姓,善良的百姓。(15)安生乐业:犹安居乐业。(16)被:覆盖。(17)施之无穷:施,给予,施舍。《广雅·释诂三》:“施,予也。”无穷,无尽,无限,指空间没有边际或尽头。(18)四维:四,指四面。维,连系。(19)何足以为一日之闲而烦汗马之劳乎:何足,犹言哪里值得。一日,谓短暂,一时。闲,闲暇。烦,烦劳,相烦。汗马之劳,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20)逾岭:越过,经过。岭特指五岭。《史记·南越列传》:“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21)适会闽越王弟余善杀王以降:适会,犹适逢。闽越王弟余善。闽越国王郢之弟余善。建元六年郢攻打南越余善降汉,封“东越王”。元鼎六年余善反汉,自称“东越武帝”。兵败被闽越国另一君主繇王居股与建成侯敖所害。闽越国遂王。降,投降。(22)罢:停止。(23)上嘉淮南之意:上,指武帝。淮南,淮南王刘安。意,意见。
[ 上一页 ]  [ :1.7030559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