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6022e+09
1703056022
1703056023 【注释】(1)前时南海王反:前时,从前,以前。南海王,《汉书·高帝纪第一》:“(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汉书·严助传》:“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反,反叛,造反。(2)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先臣,古代臣于君前称自己已死的祖先、父亲为“先臣”。文颖曰:先臣,淮南厉王长也。使,派遣。间忌,人名。师古曰:淮南王传作“简忌”,此本作间,转写字误省耳。(3)会:副词,恰巧,适逢。(4)楼船卒水居击櫂: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卒,士卒。水居,谓居于水中。击櫂,打桨。櫂同“棹”。(5)孤子:年少丧父者,或幼无父母者。(6)破家:破败家庭。(7)迎尸:谓接回尸体。(8)裹骸骨:裹,引申为包。骸骨,尸骨。(9)长老:老年人。(10)军旅:作战或战争。(11)德配天地: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12)明:圣明。(13)泽:恩德,恩惠。(14)终其天年:谓寿终而死。(15)凄怆:悲伤,悲凉。(16)今方内无狗吠之警:方内,指尘世。对“方外”而言。狗吠之警,亦作狗吠之惊,谓小惊忧。(17)甲卒:披甲的士卒,泛指士兵。(18)中原:原野之中。(19)霑渍:沾污,弄脏。(20)早闭晏开:早闭,关闭的早。晏开,开得晚。形容时世不安宁。(21)朝不及夕:谓早晨不能顾及晚上,极言处境危急。(22)重:师古曰:“重,难也。”(23)不习:不了解。(24)人众兵强:人口众多,兵马强壮。(25)能难边城:难,危难,祸患。此处当动词。边城,指靠近国界的城市。(26)限:阻隔。(27)绵力薄材:才力薄弱。颜师古注:“绵,弱也,言其柔弱如绵。”(28)陆战:谓于陆上作战。(29)车骑弓弩之用:车骑,犹车马。弓弩,弓和弩。(30)保险:据守险要之处。(31)能:通“耐”,受得住。(32)水土:指某一地域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33)兵未血刃:犹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血,此处谓未经交锋或开战。(34)什二三:十分之二三。(35)举:全部的、整个的。(36)虏:俘获。(37)不足以偿所亡:不足以,不能够。偿,补偿,抵偿。
1703056024
1703056025 【译文】“以前南海王反叛,陛下已故的臣子淮南王刘长派将军简忌领兵征讨,恰逢暑天多雨,楼船的士卒长居舟中水上,再加上击棹行舟之役,还没有打仗,病死者已过半数;父老哭泣,孤儿哀号,破家散业,去到千里之外搬尸,收殓骨骸回来。那种悲哀的气氛,几年都未曾消去。年长的人至今都还记得,还未曾进入敌人领地,灾祸已到这种程度。我听说战争之后必有灾荒之年。陛下恩德可配天地,明察犹如日月,恩至禽兽,惠及草木。若一个人因有饥寒不能终其天年而死去,都会在心中为他伤悲。现在国内安静得连一点小惊忧都没有,却让陛下的甲胄士卒死亡,暴尸原野之中,血染山谷;边城的老百姓也因此早早关门、迟迟开门,朝不保夕。臣刘安私下替陛下感到为难。不熟悉南方地理与形势的人,大多认为越国是个人多兵强的地方,有能力在边城发难。臣私下听说,它和中原情况不同。高山阻隔,人迹罕到,车道不通,天地以此来隔绝内外。而且越人力气小,才能低,不能进行陆战,又没有车骑弓弩可用。然而他人不便侵入的原因,是因地形险要,而中原人不习惯其水土,战士还没有作战,因病死亡的人数就可达十之二三。即使把越国人全部都俘虏了,也不够补偿所死亡的士卒。”
1703056026
1703056027 【原文】“臣闻道路言(1),闽越王弟甲(2)弑(3)而杀之,甲以诛死(4),其民未有所属(5)。陛下使重臣临存(6),施德垂赏(7),以招致(8)之,此必委质(9)为藩臣(10),世供贡职(11)。陛下以方寸之印(12),丈二之组(13),镇抚方外(14),不劳一卒,不顿(15)一戟(16),而威德并行(17)。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18),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19),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20)。背(21)而去之,则复相群聚(22);留而守之,历岁经年(23),则士卒疲倦,食粮乏绝。男子不得耕稼树种,妇人不得纺绩织絍(24);丁壮(25)从军,老弱转饷(26),居者(27)无食,行者(28)无粮。民苦兵事,亡逃者必众,随而诛之,不可胜尽,盗贼必起。兵者凶事(29),一方有急,四面皆从。臣恐变故(30)之生、奸邪之作(31),由此始也。《周易》(32)曰:‘高宗伐鬼方(33),三年而克(34)之。’鬼方,小蛮夷(35);高宗,殷之盛天子也。以盛天子伐小蛮夷,三年而后克,言用兵之不可不重(36)也。”
1703056028
1703056029 【注释】(1)道路言:即道路之言,传闻。(2)闽越王弟甲:据《汉书注校补》:颜注云“甲者,闽王弟之名。”寿昌案:非也,盖史佚其名以甲乙呼之,如石建弟“次甲次乙”,又“徐甲、翁甲”之类,后检顾炎武日知录亦谓颜注为非,云即下文所云“闽越王弟余善,当淮南王上书时不知其名,故谓之甲,犹云某甲耳”。(3)弑: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叫弒。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4)甲以诛死:以,因而,因此。诛死,被杀。(5)属:归属。(6)陛下使重臣临存:重臣,犹权臣。临存,亲临省问。(7)施德垂赏:施德,给予恩惠。垂赏,给以赏赐。(8)招致:招而使至;收罗。(9)委质:委派人质。(10)藩臣:拱卫王室之臣。(11)世供贡职:世,世代。供,执役,任职。贡职,进贡之职。(12)方寸之印:方寸,一寸见方。印,印玺。(13)丈二之组:丈二,数量词。十进制的度量衡往往将量词前置表示整数量,数词后置表示分数量。丈二,为一丈二尺。组,古代佩印用的绶。(14)镇抚方外:镇抚,安抚。方外,方外之地。(15)顿:谓使不锋利。(16)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略似戈,兼有戈之横击、矛之直刺两种作用,杀伤力比戈、矛为强。(17)威德并行:威德,声威与德行。并行,同时推行。(18)震恐:震动、恐惧。(19)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以,认为。有司,指汉室有关官长。屠灭,屠杀、消灭。(20)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必,必然。雉兔,野鸡野兔。险阻,险要阻塞之地。(21)背:弃去;离开。(22)则复相群聚:复,又。群聚,成群地聚居于一处。(23)历岁经年:历岁,经过一年;超过一年。经年,形容经历的时间十分长久。(24)纺绩织絍:纺绩,把丝麻等纤维纺成纱或线。古代纺指纺丝,绩指缉麻。织絍,絍同“紝”,指织作布帛之事。(25)丁壮:年轻力壮者。(26)转饷:转运军饷。(27)居者:留在地方的人。(28)行者:当兵远征的人。(29)兵者凶事:兵者,用兵,打仗。凶事,不祥之事,常指兵事。(30)变故:意外发生的变化或事故。(31)作:发生。(32)周易:书名。由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33)高宗伐鬼方:高宗,即商高宗武丁。鬼方,上古种族名,为殷周西北境强敌。(34)克:战胜,攻取。(35)蛮夷:亦作“蛮彝”。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36)重:慎重;谨慎。《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
1703056030
1703056031 【译文】“臣听到路人传言,闽越王的弟弟甲杀死国君;甲又因此被杀,闽越国的老百姓也没有了归属。陛下若派重臣前往抚慰,施予恩德、给以赏赐来招安他们,越国必然会委派人质,作汉朝的藩臣,世代来向朝廷进贡。陛下只用方寸大的印玺、丈二长佩印的丝带,就可安抚方外之地,不劳一兵一卒,不费一刀一枪,而使威德并行。现在如起兵进入闽越之地,这样必然使其震动、恐惧,认为汉室有关官吏要屠杀、消灭他们,必然像野鸡野兔一样逃进山林险阻之处。汉军离此而去,他们又会群聚而出;若留兵驻守,年复一年,就会使士卒疲倦、食粮乏绝;致使男子不能耕地播种,妇女不得纺绩织布,年轻力壮者参军,老弱之人转运军饷;留在地方的无食,当兵远征的无粮。老百姓苦于战事,逃亡的人必然很多,就是随即处死他们,也是杀不完的,所以盗贼必然会兴起。打仗是凶事,一个地方军情紧急,四方都会跟从。恐怕变故的出现,奸邪的产生,就从此开始了。《周易》说:‘商朝高宗讨伐鬼方,历时三年才将它攻克。’鬼方是个很小的蛮夷之国,高宗是殷商的英明天子,以英明天子讨伐小小蛮夷,三年才攻克,说明用兵不可不慎重考虑啊。”
1703056032
1703056033 【原文】“臣闻天子之兵,有征而无战(1),言莫敢校也(2)。如使越人蒙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3),在前行,故曰颜也。厮舆(4)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5),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6)。陛下四海(7)为境,九州(8)为家,八薮为囿(9),江汉为池(10),生民(11)之属,皆为臣妾(12)。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13),使元元之民(14),安生乐业(15),则泽被(16)万世,施之无穷(17),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18)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为一日之间,而烦汗马之劳乎(19)?”是时,汉兵遂出逾岭(20),适会闽越王弟余善杀王以降(21),汉兵罢(22)。上嘉淮南之意(23)。
1703056034
1703056035 【注释】(1)有征而无战:征,征讨。无战,谓不滥用武力。(2)莫敢校也:莫敢,不敢。校,对抗,较量。(3)如使越人蒙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如使,倘若。蒙死,冒死。徼幸,徼通“侥”,希望获得意外成功。逆,迎战,迎击。执事,有职守之人,官员。颜行,前行,前列。(4)厮舆:犹厮役。(5)不备而归者:不备,不防备。归,返回。(6)羞:谓以为耻辱。(7)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8)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泛指天下,全中国。(9)八薮为囿:八薮,我国古代的八个泽薮。颜师古注:“八薮,谓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污,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郑有圃田。”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以供观赏的园林。汉以后称苑。(10)江汉为池:江汉,长江和汉水。池,水停积处,池塘。(11)生民:人民。(12)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后亦泛指统治者所役使的民众和藩属。(13)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垂,施予。德惠,德泽恩惠。覆露,荫庇,养育。(14)元元之民:众百姓,善良的百姓。(15)安生乐业:犹安居乐业。(16)被:覆盖。(17)施之无穷:施,给予,施舍。《广雅·释诂三》:“施,予也。”无穷,无尽,无限,指空间没有边际或尽头。(18)四维:四,指四面。维,连系。(19)何足以为一日之闲而烦汗马之劳乎:何足,犹言哪里值得。一日,谓短暂,一时。闲,闲暇。烦,烦劳,相烦。汗马之劳,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20)逾岭:越过,经过。岭特指五岭。《史记·南越列传》:“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21)适会闽越王弟余善杀王以降:适会,犹适逢。闽越王弟余善。闽越国王郢之弟余善。建元六年郢攻打南越余善降汉,封“东越王”。元鼎六年余善反汉,自称“东越武帝”。兵败被闽越国另一君主繇王居股与建成侯敖所害。闽越国遂王。降,投降。(22)罢:停止。(23)上嘉淮南之意:上,指武帝。淮南,淮南王刘安。意,意见。
1703056036
1703056037 【译文】“臣听说天子的用兵是有征讨但没有实际交战,意思是说没有人敢与之对抗。如果越人冒死出战、企图偶然获胜,来迎击主帅的先头部队,使我军哪怕是一个驾车的小卒因无防备而归降了敌人,即使取了越王的脑袋,臣私下也会为大汉王朝感到羞辱。陛下以四海为边境,以九州为家室,以八大湖沼为苑囿,以长江汉水为池沼,所有的生民都愿臣服效劳。陛下施予恩惠来养育他们,使众多百姓安于生计,乐其职业,就会使万世蒙受恩泽,延续无穷,从而使天下的安定像泰山那样稳固而又四面连接。对夷狄之地,哪里值得为了一时的闲暇,而烦扰于征战的劳苦呢?”这时候,汉朝军队已经开出,越过山岭,适逢闽越王兄弟余善杀死了闽越王而投降。汉军罢兵,武帝嘉许淮南王的这一番意见。
1703056038
1703056039 【原文】吾丘寿王(1),字子戆,赵(2)人也。丞相公孙弘奏言:“民不得挟弓弩(3)(旧无民不得挟弓弩六字,补之)。十贼彍弩(4),百吏(5)不敢前,害寡而利多(6),此盗贼所以繁(7)也。禁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兵(8),短兵接(9)则众者胜。以众吏捕寡贼,其势必得(10)。盗贼有害无利,则莫犯法(11)。臣愚以为,禁民无得挟弓弩便(12)。”上下其议(13),寿王对曰:“臣闻古者作五兵(14),非以相害,以禁暴讨邪(15)。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16);有事则以设守卫,而施行陈(17)。及至周室衰微,诸侯力政(18),强侵弱,众暴(19)寡,海内抗弊(20),巧诈并生,是以智者陷(21)愚,勇者威怯(22),苟以得胜为务(23),不顾义理(24)。故机变械饰(25),所以(26)相贼害之具,不可胜数。秦兼天下,废王道(27),立私议(28),去仁恩,而任刑戮,堕(29)名城,杀豪杰,销甲兵(30),折锋刃(31)。其后民以耰锄捶梃相挞击(32),犯法滋(33)众,盗贼不胜(34),至于赭衣(35)塞路(36),群盗满山,卒以乱亡(37)。”
1703056040
1703056041 【注释】(7)吾丘寿王:字子戆,赵人。少时,因善于下棋而被召为待诏。令跟董仲舒学习《春秋》。因聪明好学,任侍中中郎。后犯法被免职。东郡盗贼起,拜为东郡都尉。后征入为光禄大夫侍中,反对丞相公孙弘禁止百姓持有弓、刀。后犯法被杀。(2)赵:古国名,周穆王封造父于赵,故址在今山西省赵城县境。(3)挟弓弩:挟,握持,操持。弓弩,弓和弩。(4)彍弩:拉满弓弩。(5)百吏:公卿以下众官。(6)害寡而利多:害寡,伤害少。利多,好处多。(7)繁:多。(8)短兵:刀剑等短武器。(9)接:引申指交战。(10)其势必得:势,形势,情势。必得,此处指一定捕获。(11)则莫犯法:莫,副词,表示否定,不,不能。犯法,违反制度,违反法律、法令。(12)便:有利。(13)上下其议:上,皇上,此处指武帝。下,此处指下发。其议,指公孙弘的奏议。(14)臣闻古者作五兵:古者,从前,过去的时代。作,制造。五兵,五种兵器,所指不一(15)以禁暴讨邪:禁暴,制止暴乱、强暴。讨邪,讨伐叛逆。(16)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安居,安静、安定地生活。制,制服。备,防备,戒备。非常,突如其来的事变。(17)有事则以设守卫而施行陈:有事,有紧急情况。设,设置,安排。守卫,担任守卫的人。施,安放。行陈,巡行军阵。陈,通“阵”。(18)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墨子·天志上》:“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19)暴:欺凌,凌辱。(20)抗弊:汉书作“抏敝”,亦作“抏獘”或“抏弊”,疲困,凋敝,衰败。(21)陷:陷害。(22)威怯:威,胁迫,欺凌。怯,胆小的人,懦弱的人。(23)苟以得胜为务:苟,假如,如果,只要。得胜,获胜。务,事业,工作。(24)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25)机变械饰:谓器械的变革和改进。(26)所以:用以,用来。(27)王道: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28)立私议:立,确定;决定。私议,谓个人的看法或主张。(29)堕:损毁。(30)销甲兵:销,加热使金属变成液态。汉贾谊《过秦论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31)折锋刃:折,折断。锋刃,刀剑等的尖端和刃口,借指兵器。(32)民以耰锄捶梃相挞击:耰,农具名,状如槌,用以击碎土块,平整土地和覆种。锄,除草翻地的农具。捶,鞭子,棍杖。梃,棍棒。挞击,鞭打。(33)滋:愈益,更加。(34)不胜:不尽。(35)赭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36)塞路:充塞道路。言其多。(37)卒以乱亡:卒,终于,最后。乱亡,败乱灭亡。
1703056042
1703056043 【译文】吾丘寿王,字子戆,越国人。丞相公孙弘上书说:“现应当不准百姓持有弓弩。有十个盗贼张满弓弩,一百个官役也不敢向前,这样对他们伤害少而好处多,这是盗贼所以发展得多的原因啊。禁令老百姓不得持有弓弩,那么盗贼就只能手持短武器,短武器相对接,人多者就可获胜。以众多的官役捕捉比较少的盗贼,结果一定会将盗贼擒获。盗贼有害无利,就没有人敢犯法。臣愚以为禁止老百姓持有弓弩为好。”皇上把这个奏议交下边讨论。寿王对答说:“臣听说,古时候制造矛、戟、弓、剑、戈等五种兵器,不是用来互相伤害,而是用来禁止暴乱、讨伐叛逆。平时就用来捕杀猛兽以防不测;有战事就用来武装守卫、布设行列军阵。到了周王朝衰落时,诸侯竭力征讨,兵强者欺侮兵弱者,兵多者伤害兵少者,海内争相为害,奸巧欺诈并生。因此,聪明的陷害愚昧的,勇悍的威胁怯懦的,不择手段,以取得胜利为要务,不顾道义公理。所以弓弩机关、武器得以改进,用来互相伤害的器械不可胜数。秦朝兼并天下后,废除王道,兴立自己的政治主张,抛开仁爱恩义而滥用刑戮,毁名城,杀豪杰,销毁武器,损折锋刃。从那以后,老百姓用锄头、马鞭、棍棒互相打斗,犯法的人越来越多,盗贼不可胜数,以至到了穿囚服的犯人站满道路,群寇满山遍野,终于因此而亡国。”
1703056044
1703056045 【原文】“故圣王务教化而省禁防(1),知其不足恃也(2)。今陛下昭明德(3),建太平,举俊材(4),兴学官(5),宇内(6)日化,方外乡风(7),然而盗贼犹有(8)者,郡国二千石之罪(9),非挟弓弩之过也。《礼》(10)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11)。’明示有事也(12)。大射(13)之礼,自天子降及乎庶人,三代之道(14)也。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15),未闻弓矢(16)之为禁也。且所为禁者,为盗贼之以攻夺(17)也。攻夺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于重诛(18),固不避也(19)。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20),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21)。窃以为无益于禁奸(22),而废先王之典(23),使学者不得习行(24)其礼,不便。”书奏,上以难(25)丞相弘,弘诎服(26)焉。
1703056046
1703056047 【注释】(1)省禁防:省,除去,裁撤。禁防,谓禁止防范。(2)知其不足恃也:知,晓得,了解。其,指禁防。恃,依赖,凭借。(3)昭明德:昭,显扬,显示。明德,美德。(4)举俊材:举,推荐,选用。俊材,亦作“俊才”,才智卓越的人。(5)兴学官:兴,兴建。学官,学校的房舍。(6)宇内:国内。(7)方外乡风:方外,域外,边远地区。乡风,乡,通“向”。趋从教化,指政治上的归顺或对个人的敬仰。(8)犹有:仍然存在。(9)郡国二千石之罪: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二千石,量词。石,官俸的计量单位。秦汉以为官位的品级,如万石、二千石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唐颜师古题解:“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称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10)礼:《礼记》。古言礼之书。(11)桑弧蓬矢以举之:桑弧蓬矢,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象征男儿应有志于四方,后用作勉励人应有大志之辞。举,抚养,生育。(12)明示有事也:明示,明白指示或表示。有事,有战事。(13)大射: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14)道:方法,途径。(15)明教:修明教育。(16)弓矢:弓箭。(17)攻夺:攻取。(18)大奸之于重诛:大奸,犹大恶。之于,犹对于。重诛,指极刑。(19)固不避也:固,本来。不避,不躲避。(20)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良民,旧时指安分守法的百姓。自备,自我防备。抵,触犯。法禁,刑法和禁令。(21)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擅贼威,助长贼盗的威势。夺民救,剥夺良民自救的权力。(22)禁奸:禁止奸邪。(23)废先王之典:废,废止。典,制度,法规,法律。(24)习行:常行。(25)难:责难;诘问。(26)诎服:屈服。诎,音屈。
1703056048
1703056049 【译文】“所以圣明的君主致力于教化而减少禁防举措,知道凭借禁止、防范是靠不住的。当今陛下昭示明德,建立太平,选拔贤才,兴办学府,国内一天天受到教化,方域之外也趋从教化,可是仍然还有盗贼,其罪责在于郡国官俸二千石的官吏,不是因持有弓弩的过错啊。《礼记》说:‘生下男孩,让他用桑木作弓、蓬草作箭来玩耍。’明确表示国家会有战事。实行习射弓箭的仪礼,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是夏、商、周三代的做法啊。臣听说圣明的君主把习射弓箭也算在宣扬教化之内,却没有听说把弓箭列为禁止之事的。况且之所以要禁止持有弓弩,是因为盗贼用它来抢劫掠夺。凡抢劫掠夺按罪要判处死刑,然而却禁止不了,那是因为大恶之人对于重刑本来就不打算躲避。臣担心奸邪之人持有弓弩而官吏不能禁止,良民用它来自卫防备却触犯法禁,这是助长了贼盗的威势而剥夺了良民自救的权力啊。我私下认为这无益于禁止奸邪,反而是废止了先王的礼典制度,使学者不能学习、行使先王的仪礼。这样的做法不利。”这封奏书上达后,武帝用以责难公孙弘,公孙弘为之折服。
1703056050
1703056051 【原文】主父偃(1),齐国(2)人也。上书阙下(3)。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4),一事谏伐匈奴。曰:“臣闻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春搜秋獮(5),所以不忘战也。且怒者,逆德(6)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7)也。故圣王重(8)之。夫务战胜(9),穷武事(10),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1),并吞战国,海内为一(12),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1703056052
1703056053 【注释】(1)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临灾(今山东临淄)人。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被武帝诛杀。(2)齐国:齐地约在今山东省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汉以后仍沿称为齐。(3)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这里指汉武帝。(4)律令:法令。(5)春搜秋獮:搜,音搜。獮,音显。春搜,帝王春季的射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秋獮,国君秋季狩猎之称。(6)逆德:背弃仁德。《汉书·高帝纪上》:“顺德者昌,逆德者亡。”(7)末节:卑下的品行。(8)重:慎重,谨慎。(9)夫务战胜:夫,助词,用于句首,表发端。务,从事,致力。战胜,在战争中取胜,经战斗而获胜。(10)穷武事:犹言穷兵黩武。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11)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昔,从前,过去,与“今”相对。秦皇帝,指秦始皇。任,凭依,依据。威,威力,威势。(12)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并吞,兼并侵吞。战国,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一,统一。
1703056054
1703056055 【译文】主父偃,齐国人。曾向皇上上书,所说的九件事,其中有八件都是有关律令的,有一件是劝止征伐匈奴的。他说:“臣听说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即使太平,忘战必然危殆。天下已经太平,春猎秋狩以习武事,就是为了不忘记战争。再说恼怒是违背道德的,兵器是不祥之物,争夺是卑下的行为,所以圣明的君主对此非常慎重。致力于战胜他人、穷兵黩武之事,没有不追悔的。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的威势,并吞了六国,使海内统一,其功业和夏、商、周三代等同。无休止地追求战争胜利,想要攻伐匈奴。”
1703056056
1703056057 【原文】“李斯(1)谏曰:‘夫匈奴,无城郭之居(2)、委积之守(3),迁徙乌举,难得而制(4)。轻兵(5)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6)。得其地,不足以为利(7);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8)。不可和调。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獘(9)中国,甘心(10)匈奴,非完计也(11)。’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12)将兵而攻胡,却地(13)千里,以河(14)为境,发天下丁男(15),以守北河(16)。暴兵(17)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逾河而北(18)。是岂人众之不足(19)、兵革之不备哉(20)?其势不可也(21)。又使天下飞刍挽粟(22),转输北河(23),率三十钟而致一石(24),男子疾耕(25),不足于粮饷(26),女子纺绩(27),不足于帷幕(28)。百姓靡獘,孤寡老弱不能相养(29),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30)。及至高皇帝(31)定天下,略地于边(32),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33)。”
1703056058
1703056059 【注释】(1)李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2)无城郭之居:没有可以居住的城邑。(3)委积之守:委积,指储备之粮草。守,守护,看护,看守。(4)迁徙乌举,难得而制:迁徙,搬家。乌举,如鸟一样飞来飞去。难得,难以俘获。制,制服。(5)轻兵:轻装的部队。(6)运粮以行,重不及事:行,行军。重,繁重,沉重。不及事,不能成事,完不成任务。(7)利:赢利,利息。(8)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得其民,俘获他们的人民。不可调,李竒曰:“不可和调也。”守,保有。(9)靡獘:同“靡敝”“靡弊”“靡币”。残破,凋敝。(10)甘心:指使之快意。(11)完计:周全的计谋。(12)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13)却地:辟地。《史记》作“辟地”。(14)河:黄河。(15)丁男:已及服役年龄的成年男子。(16)北河:清以前黄河自今内蒙古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二支,北支约当今乌加河,时为黄河正流,对南支而言,称北河。(17)暴兵:谓用兵或动用军队。(18)终不逾河而北:逾,越过,经过。河,黄河。北,向北进军。(19)是岂人众之不足:是,这。岂,难道是。人众,人力。不足,不够。(20)兵革之不备哉:兵革,兵器和甲冑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不备,不完备。(21)其势不可也:其势,当时的形势。不可,不答应;不准许。(22)飞刍挽粟:谓迅速运送粮草。颜师古注:“运载刍槁,令其疾至,故曰飞刍也。挽谓引车船也。”(23)转输北河:转输,运输。北河,见注释。(24)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率,大概,一般。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致,送达;使达到。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25)疾耕:努力耕作。(26)粮饷:亦作“粮饟”,军队中发给官兵的口粮和钱。(27)纺绩:把丝麻等纤维纺成纱或线。古代纺指纺丝,绩指缉麻。(28)帷幕:帐幕,帷幔。(29)孤寡老弱不能相养:孤寡老弱,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相养,谓得到赡养。(30)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道死者,死于道路者。相望,互相看见,形容接连不断,极言其多。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始叛,开始反叛。(31)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32)略地于边:略地,占领土地,侵占土地。边,边境,边界。(33)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闻,听说。聚,会合,聚集。代谷,地名,在今山西繁峙及旧崞县一带。
1703056060
1703056061 【译文】“李斯曾进谏说:‘匈奴没有城邑用来居住,没有蓄积的粮物可守,随处迁徙,如鸟一样飞来飞去,是难以俘获和制服的。轻兵深入,粮食必然接济不上;携运粮食前进,会因负重而贻误战事。夺得了他们的土地,不会有什么利益;俘获了他们的人民,也不能调和并保住他们。战胜了又必定会抛弃,这也不是民之父母所为。使中国民生凋蔽,却使匈奴快意,这不是完好的谋略。’秦始皇不听李斯的劝阻,遂派蒙恬领兵攻打匈奴,使其退却千里之地,遂以黄河为边界,调派天下丁男戍守北河。军队在外蒙受风日霜露十余年,死的人难以计数,但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向北挺进。这难道是因为人力不足、军备不完善吗?是客观形势不合宜啊!此外,让天下老百姓飞速拉运粮草,转送到黄河北段,大概发运三十钟粮而运到的仅有一石。男子拼命耕种也满足不了粮饷的需要,妇女日夜纺织也满足不了军队的需求,老百姓因此贫困凋蔽,孤寡老弱的人得不到赡养,道路上病饿而死者相望不绝,天下人开始反叛。等到高祖皇帝平定天下,夺取边界之地,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之外,便想去攻打。”
1703056062
1703056063 【原文】“御史成谏曰(1):‘夫匈奴,兽聚而鸟散(2),从之如搏景(3),今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4)。’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5)。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6),然后天下无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积众(7)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8),适足以结怨深雠(9),不足以偿(10)天下之费也。夫匈奴行盗侵敺(11),所以为业,天性固然(12)。上自虞、夏、殷、周,禽兽畜之(13),不比(14)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15),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16)。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17),将吏相疑而外市(18),与外国交市,若章邯之比也。故尉他、章邯得成其私(19),此得失之效(20)也。”书奏召见,乃拜为郎中。
1703056064
1703056065 【注释】(1)御史成谏曰: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成,据《汉书注校补》寿昌案,成在汉初为御史,未传其姓,谏高祖语,惟见此及匈奴传中。(2)兽聚而鸟散:兽聚鸟散,谓聚散无常有如鸟兽,多比喻游牧民族。(3)从之如搏景:从之,追赶他们。景,“影”的古字,比喻难以捉摸。(4)危之:以之为危,认为这很危险。(5)平城之围:又名白登之围,是指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马铺山)的事件。(6)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乃,于是。使,派遣。刘敬,原名娄敬,齐国人,汉高帝五年,赐姓刘,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往,去。结,旧时表明保证负责或承认了结的文书,此处用作动词。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7)积众:驻兵民。(8)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覆军,覆灭全军。杀将,杀死敌将。系虏,掳获,俘获。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9)深雠:加深仇恨。(10)偿:赔偿,偿还。(11)侵敺:亦作“侵驱”,侵犯虏掠。敺,“驱”的古字,驱赶,驱逐。(12)天性固然:天性,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固然,本来就如此。(13)上自虞、夏、殷、周,禽兽畜之:虞,朝代名,帝舜有天下之号。夏,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创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殷,朝代名,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后世因称商为殷,至纣亡国,整个商代亦称为商殷或殷商。周,姬姓。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多年。禽兽,鸟类和兽类的统称,比喻不知礼义或行为卑劣的人。畜,动词,视之为牲畜。(14)不比:不可相比;不同于。(15)统:纲纪,准则。(16)事苦则虑易:事苦,兵事劳苦。虑易,变心。师古曰:言思虑变易,失其常也。(17)靡敝愁苦:靡敝,残破,凋敝。愁苦,忧愁苦恼。(18)将吏相疑而外市:将吏,军官。相疑,互相猜疑。外市,谓勾通外人以取利。(19)故尉他,章邯得成其私:尉他,亦作“尉佗”,赵佗,佗曾任秦南海郡尉,故称。他建立了南越国。《史记·南越列传》:“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司马贞索隐:“尉,官也;他,名也。”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20)效:证明,验证。
1703056066
1703056067 【译文】“御史成进谏说:‘匈奴的习性,好像鸟兽聚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现在陛下以旺盛的气势去攻打匈奴,臣私下认为这是很危险的。’高祖皇帝不听劝告,于是率军到达代谷,结果发生了被围困于平城的事件。高祖皇帝很后悔,于是派遣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然后天下才无动用干戈之事。所以兵法上说:‘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朝当年经常在边地驻扎兵民达数十万人,虽然也有过歼灭敌军、斩杀敌将、俘虏单于之功,但恰恰会因此造成并加深仇恨,而不能够抵偿国家用于战争的耗费。匈奴行施盗窃、侵扰边境、追夺人畜,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其天性本来如此,上到虞、夏、殷商时代,从来都是把他们当禽兽畜养,不与人同等看待。如果不上观虞、夏、殷商的传统纲纪,而往下因循近世的失误,这是臣之所以大为担忧的事,也是老百姓所埋怨苦恼的事啊。况且出兵在外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变乱,所做的事情太苦人们就会变心。结果弄得边境之民贫困凋蔽而愁苦,将吏相互猜疑而对外暗做交易以牟利,所以尉佗、章邯就能实现他们的私欲,这些都是得失的证明啊!”奏书呈上后,主父偃被皇上召见,封为郎中。
1703056068
1703056069 【原文】偃数上疏言事(1),岁中四迁(2)。偃说(3)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4)连城(5)数十,地方千里,缓(6)则骄奢,易为淫乱(7),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8)。今以法割削(9),则逆节萌起(10),前日朝错(11)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12),余虽骨肉(13),毋尺地封(14),则仁孝之道不宣(15)。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16),以地侯(17)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18),实分(19)其国,必稍自销弱矣(20)。”于是上从其计。
1703056070
1703056071 【注释】(1)言事: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2)迁:晋升或调动。(3)说: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4)或:代词,有的,有些。(5)连城:指毗邻的诸城。(6)缓:宽松。(7)淫乱:风气不正,道德败坏。(8)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急,紧急。阻,倚仗,凭借。强,强盛,强大。合从,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此处指联合。逆,背叛,作乱。京师,指朝廷。(9)割削:削减。(10)逆节萌起:逆节,叛逆的念头或行为。萌起,开始,发生。(11)前日朝错:前日,往日。朝错,即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12)而嫡嗣代立:嫡嗣,指君位承继人。《汉书》作适嗣。代立,亦作“代位”,继立为君。立,通“位”。(13)余虽骨肉:余,其他的。骨肉,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14)毋尺地封:毋,没有。尺地,一尺之地,极言其小。封,受封。(15)不宣:无法显扬。(16)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愿,希望。令,下令。得,必须。推恩,广施恩惠,移恩。分,分封。子弟,子与弟,对父兄而言,亦泛指子侄辈。(17)侯:当动词用,谓封侯。(18)上以德施:以德施,施之以德。(19)实分:实,实际上。分,削分。(20)必稍自销弱矣:稍,副词,渐,逐渐。销弱,衰弱。
[ 上一页 ]  [ :1.7030560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