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7456
1703057457
【原文】杨终(1),字子山,蜀郡人。征诣兰台,拜校书郎。建初元年,大旱谷贵,终以为广陵、楚、淮阳。济南之狱,徙者万数,又远屯绝域(2),吏民怨旷(3),乃上疏曰:“臣闻善(旧善上有修字,删之)‘善(4)及子孙,恶(旧恶上有行字,删之)恶(5)止其身’,百王(6)常典(7),不易之道也。秦政酷烈(8),违忤(9)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高祖平乱,约法三章(10);太宗至仁。除去收孥(11)。万姓廊然(12)。蒙被(13)更生。泽及昆虫。功垂万世。陛下圣明。德被四表(14)。今以比年(15)久旱,灾疫未息,躬自菲薄(16),广访得失。三代之隆,无以加(17)焉。
1703057458
1703057459
【注释】(1)杨终:蜀郡成都人,十三岁任郡小吏,后于京师受业,显宗时期,为校书郎。后永元十二年,病故。(2)绝域:极远之地。(3)怨旷:长期别离。(4)善善:褒奖善的。善,赞美,褒扬。《韩非子·说林上》:“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善,善行,善事,善人。(5)恶恶:憎恨邪恶。(6)百王:历代帝王。(7)常典:常例,固定的法典、制度。(8)酷烈:残暴。(9)违忤:亦作“违啎”。违背;不顺从。(10)约法三章:《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11)收孥:亦作“收帑”。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12)廓然:阻滞尽除貌。(13)蒙被:遭受,受到。(14)四表:指四方极远之地,亦泛指天下。孔颖达疏:“圣德美名,充满被溢于四方之外,又至于上天下地。”(15)比年:每年,连年。(16)菲薄:鄙陋。指德才等。常用为自谦之词。(17)无以加:不能再增加,比不上。
1703057460
1703057461
【译文】杨终,字子山,蜀郡人。被朝廷征召到兰台,任校书郎。建初元年,发生大旱灾,谷物价钱昂贵,杨终认为广陵、楚、淮阳、济南的监狱,被迁徙的囚徒多达万人,又在偏远的边疆屯守,官民和家人对长期别离都心怀怨恨。于是他上疏说:“臣听说‘褒奖善行可以延及子孙,憎恨邪恶仅止于他本人(不殃及子孙)’,这是历代帝王的常规,不可变更的道理。秦朝的政治残暴,违背了上天的好生之德,一个人犯罪,牵连三族。汉高祖平乱以后,约法三章。汉文帝非常仁慈,废止‘收孥相坐’的法律。老百姓心里舒坦,像获得了新生,恩泽惠及昆虫,功德流传万代。陛下圣明,恩德遍布天下。而今连年干旱,灾祸和瘟疫都没有停止,您自责德行鄙陋,广泛询问朝政的得失,就是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也不会超过现代。”
1703057462
1703057463
【原文】臣窃案(1)《春秋》,水旱之变,皆应暴急(2),惠不下流(3)。自永平以来,仍连大狱(4),有司穷考(5),转相牵引(6),掠治(7)冤滥(8),家属徙边。加以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又远屯伊吾(9)、楼兰(10)、车师(11)、戊已。人怀土思(12),怨结边域。昔殷民(13)近迁洛邑,且犹怨望(14),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15)乎?且南方暑湿(16),障毒(17)互生,(旧无南方至互生八字,补之)愁困之民,足以感动天地、移变阴阳矣。惟陛下留念省察,以济元元(18)。孝元弃珠崖之郡,光武(旧无孝元至先武九字,补之)绝西域之国,不以介鳞(19)易我衣裳(20)。今伊吾之役、楼兰之屯,久而不还,非天意也。”帝从之。听还徙者,悉罢边屯。
1703057464
1703057465
【注释】(1)案:通“按”。查考,考核。(2)暴急:残暴急刻。(3)下流:喻君上的恩泽下布。(4)大狱:重大的案件。多指牵涉面广而处罚严厉者。(5)穷考:深究;彻底追查。(6)牵引:株连;连累。(7)掠治:拷打讯问。(8)冤滥:谓断狱冤枉失实。(9)伊吾:古地名。汉伊吾卢地区,隋大业六年置伊吾郡。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县。亦泛指边疆。(10)楼兰:古西域国名,汉元封三年内附。王居扜泥城,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罗布泊西,处汉代通西域南道上。因居汉与匈奴之间,常持两端,或杀汉使,阻通道。元凤四年,汉遣傅介子斩其王安归,另立尉屠耆为王,更名为鄯善。傅介子以立功封侯。事见《汉书·西域传上》及《傅介子传》。(11)车师:古西域国名。汉宣帝时,分其地为车师前后两部等,后皆属西域都护。车师前部治交河城,后部治务涂谷。汉设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12)土思:谓对故乡的怀念。(13)殷民:殷商的百姓,亦指殷代遗民。(14)怨望:怨恨,心怀不满。(15)荒极:极远之地。(16)暑湿:炎热潮湿。(17)障毒:瘴气。障,通“瘴”。(18)元元:百姓,庶民。(19)介鳞:比喻远夷。含贬义。李贤注:“介鳞喻远夷,言其人与鱼鳖无异也。”(20)衣裳:指中国。
1703057466
1703057467
【译文】“臣私下考察《春秋》所记载水灾、旱灾的情况,都是因为政治残暴急刻,恩惠没有传播下去导致的。从永平年间以来,连年兴起大狱,官吏深入的查核,案件互相牵连,严刑拷打下产生很多冤案,把囚犯家属迁往边疆。加上向北征讨匈奴,向西部开发三十六国,又远到伊吾、楼兰、车师、戊已等地屯军,人民怀念故土,在边疆上充满愁怨。从前殷商的人民迁徒到很近的洛邑,尚且有埋怨之情,何况要离开中原肥饶的土地,寄身于连草都不生的偏远之地呢!再者南方暑热潮湿,瘴气到处都有。人民愁苦、困窘之情,足以感天动地、改变阴阳啊。期望陛下留意省察,来救济老百姓。汉元帝舍弃珠崖郡,光武帝拒绝给西域各国派遣都护官,他们不因为夷地之民而轻慢中原百姓。当今在伊吾的劳役,在楼兰的屯兵,他们长时间还不能回来,这不符合上天之意啊。”明帝采纳了杨终的谏议,让迁徙的人返回,在边疆的屯守全部停止了。
1703057468
1703057469
【原文】庞参(1),字仲达,河南人也。顺帝(2)以为太尉。是时三公之中,参名忠直,数为左右所陷,以所举用(3)忤帝旨,司隶(4)承风(5)案之。时会茂才(6)孝廉,参以被奏,称疾不得会。(旧无参以至得会九字,补之)上计掾(7)广汉段恭(8),因会上疏曰:“伏见道路行人,农夫织妇,皆曰:‘太尉庞参,竭忠尽节,徒以直道,不能曲心,孤立群邪之间,自处中伤之地。’臣犹冀(9)在陛下之世,当蒙(10)安全(11),而复以谗佞伤毁忠正,此天地之大禁、人主之至诫。昔白起赐死(12),诸侯酌酒相贺;季子来归,鲁人喜其纾难(13)。夫国以贤治,君以忠安。今天下咸(14)欣陛下有此忠贤,愿卒(15)宠任,以安社稷。”书奏,诏即遣小黄门视参疾,太医致羊酒(16)。复为太尉。
1703057470
1703057471
【注释】(1)庞参:河南缑氏人,青年时就名重乡里。史书说他“文武昭备,智略弘远,既有义勇之节,兼以博雅深谋之姿”,被河南尹推举为孝廉,朝廷委任为左校令。(2)顺帝:刘保,汉安帝长子。在位二十年。(3)举用:选拔任用。(4)司隶: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汉武帝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后罢其兵,改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哀帝时称司隶,东汉复旧称,仍察七郡。(5)承风:谓迎合上官的意图。风,口风。(6)茂才: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名讳,改秀为茂。(7)上计掾:古代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掾,音愿。(8)段恭:位元组英,雒县(今广汉)人,生卒年月不详。一生勤奋好学,曾周游七十余郡,求师受学长达三十年。平生刚直不阿,敢于仗义直言。汉顺帝时,太尉庞参因忠正亮直,为权贵陷害。段恭伸张正义,上疏为庞鸣冤,使庞冤得到昭雪。(9)冀:希望,盼望。(10)蒙:遭受,蒙受。(11)安全:平安,无危险。(12)白起赐死:秦昭王赐剑命白起自刎。白起,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战国时期秦国名将。(13)纾难:解除危难。(14)咸:皆,都。(15)卒:尽,完毕。(16)羊酒:羊和酒。亦泛指赏赐或馈赠的物品。
1703057472
1703057473
【译文】庞参,字仲达,河南郡人。汉顺帝任命他为太尉。当时三公之中,庞参以忠贞正直闻名,多次被皇上身边的人诬陷。后因庞参所推荐的人违背皇帝的意旨,司隶秉承皇帝的意旨审察这件事。当时公卿会见被推举的茂才、孝廉,庞参因为被劾奏,就称自己有病不能参加。上计掾广汉人段恭因此上疏说:“臣私下看到道路上的行人和农夫织妇都说:‘太尉庞参是个尽忠尽节的人,只因为坚守正道而不做违心的事,在众奸邪小人中间孤立无援,处于被坏人中伤的位置。’臣还是盼望他在陛下的盛世,能够得到安全保护,但还是有谗佞小人毁伤、诽谤忠正的人,这是犯了天地之间的大禁,也是人主最大的禁诫。昔日白起被赐死,各国诸侯们酌酒互相祝贺;季子回到鲁国,鲁人欢迎他能解救国家的困难。国家因有贤才而能得到治理,君王因有忠臣而能安稳天下。现今天下都欣慰陛下有庞参这样的忠臣贤人,希望庞参最终能够被陛下宠任,来安定社稷。”奏疏上奏后,顺帝下诏,立即派小黄门看望庞参的疾病,太医送去羊和酒。庞参又恢复了太尉之职。
1703057474
1703057475
【原文】崔骃(1),字亭伯,涿郡人也。窦太后(2)临朝,(旧无窦字。补之)宪(3)以重戚出内(4)诏命。骃献书戒之曰:“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生富贵而能不骄傲者,未之有也。今宠禄(5)初隆,百僚观行,当尧舜之盛世,处光华(6)之显时,岂可不‘庶几(7)夙夜(8),以永终誉’,弘(9)申伯(10)之美,致(11)周邵之事乎?语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昔冯野王(12)以外戚居位,称为贤臣;近阴卫尉克己复礼(13),终受多福。郯氏之宗,非不尊也;阳侯之族,非不盛也。重侯(14)累将,建天枢(15),执斗柄(16)。其所以获讥于时,垂愆(17)于后者,何也?盖在满而不挹(18),位有余而仁不足也。汉兴以后,迄于哀、平,外家(19)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书》曰:‘鉴于有殷。’可不慎哉!夫谦德(20)之光,《周易》所美;满溢之位,道家(家下无之字)之所戒。故君子福大而愈惧(21),爵隆而益恭,远察近览,俯仰(22)有则,铭(23)诸机杖,刻诸槃(24)杅(25),矜矜业业(26),无殆无荒。如此,则百福是荷(27),庆(28)流无穷矣。”及宪为车骑将军(29),辟骃为掾(30)。宪擅权(31)骄恣(32),骃数谏之。及出击匈奴,道路愈多不法,骃为主簿(33),前后奏记(34)数十,指切(35)长短。宪不能容,稍疏之。因察骃高第(36),出为长岑(37)。骃长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38)官而归,卒于家。
1703057476
1703057477
【注释】(1)崔骃:出身官宦世家。少游太学,与班固齐名。汉和帝时,为车骑将军窦宪属吏。为著名文学家。骃,音因。(2)窦太后:即章德窦皇后(?—公元97年),扶风平陵人,大司空窦融之曾孙。(3)宪:(?—公元92年),字伯度,东汉外戚、权臣、著名将领。是章德皇后的兄长。(4)出内:出纳。传达帝王命令,反映下面意见。(5)宠禄:荣宠和禄位。(6)光华:光荣,荣耀。(7)庶几:差不多,近似。(8)夙夜:朝夕,日夜。(9)弘:廓大,光大。(10)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之元舅也。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11)致:求取,获得。(12)冯野王:字君卿。冯奉世之子,西汉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后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少以父任太子中庶子。后任县长、令。元帝时擢陇西太守,入左冯翊,有治绩。迁大鸿胪,甚见器重。成帝时出任郡守。京兆尹王章以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荐其代之。因章被诛,惧不自安,遂以病赐告归杜陵。为王凤指使御史中丞劾奏私自去郡,奉诏不敬,遂免。郡国二千石病赐告不得归家自此始。后卒于家。(13)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14)重侯:指古代五等爵位中的子、男两爵。(15)天枢:星名。北斗第一星。这里比喻国家的中央政权。(16)斗柄:北斗柄。指北斗的第五至第七星,即衡、开泰、摇光。北斗,第一至第四星象斗,第五至第七星象柄。比喻权柄,大权。(17)愆:罪过,过失。(18)挹:通“抑”。抑制,谦退。(19)外家:指外戚。就是皇后的亲族。(20)谦德:谦虚、俭约之德。(21)惧:恐惧,害怕。(22)俯仰:一举一动。(23)铭:文体的一种。古代常刻于碑版或器物,或以称功德,或用以自警。(24)槃:木盘。古代盛水器皿。(25)杅:音鱼。盛汤浆的器皿。(26)矜矜业业:谨慎戒惧貌。(27)荷:承受。(28)庆:福泽。(29)车骑将军:汉制官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是战车部队的统帅。(30)掾:掾吏。辅助官吏的通称。(31)擅权:专权,揽权。(32)骄恣:亦作“骄姿”。骄傲放纵。(33)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34)奏记: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35)指切:指摘,指责。(36)高第:指官吏的考绩优等。(37)长岑:李贤注,“长岑,县,属乐浪郡,其地在辽东。”后用以称颂不为权贵所容之官吏。(38)之:往,至。
1703057478
1703057479
【译文】崔骃,字亭伯,涿郡人。(和帝年幼)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宪以显贵的外戚身分负责颁发诏命。崔骃上书告诫他说:“生来就富有的人骄,生来就地位贵显的人傲,生来富贵而能够不骄不傲的人,是不曾有过的。如今您的荣宠和禄位刚刚显盛,百官都在看您的行动,您处在尧、舜一般的盛世,正是荣耀显赫之时,怎么能不昼夜勤劳,长久拥有大家的赞誉,发扬申伯的美德,获得像周公、邵公辅佐周王室那样的功业呢?《论语》中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而担心没有能够建功立业的道德、才能。’昔日冯野王身为外戚而居于御史大夫高位,被称为贤臣;近世阴卫尉能克已复礼,终生享受福禄。郯氏的宗族,不是不尊贵,阳平的宗族,不是不兴盛。封侯的人很多,做将军的人不少,身居高位,执掌大权。他们所以受到当时的非议、又留罪名于后世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在于骄傲自满而不知谦退,爵位过高而仁义不足啊。汉建国以后,到哀帝、平帝为止,外戚掌权的有二十家,能保全家族和自身的,只有四家而已。《尚书》说:‘以殷商的灭亡为借鉴’,怎么能不谨慎呢?谦虚仁德的光彩,是《周易》所大力称美的;过满则溢的状况,是道家引以为戒的,所以君子福越大越惊惧,官越高越谦恭。通过观察古人和今人,一举一动都有准则,将铭文刻在书桌和拐杖上,刻写在盘盂上,兢兢业业,不敢怠慢。这样,就能多福多禄,福泽就会长久传衍下去。”等到窦宪做了车骑将军,任命崔骃为掾吏。窦宪专权骄横,崔骃屡次劝谏他。等他出击匈奴,一路上行为更加不守法纪。崔骃做主簿,前后上奏几十次,指责他的缺点,窦宪不能容忍,便渐渐疏远了崔骃。借机考察崔骃的考绩优等,就让他外任为长岑令。崔骃觉得要远离,很是失意,于是不去赴任,回到家乡,死在家中。
1703057480
1703057481
1703057482
1703057483
1703057485
群书治要译注 卷二十三
1703057486
1703057487
后汉书(三)
1703057488
1703057489
【题解】本卷选自《后汉书》传的部分,辑录了杨震等十多位忠臣大义凛然、对抗宦官和权臣、力挽衰败政局的事迹。这一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灾异数现,生民蒙难,正直的大臣和士人为了挽救危机,冒死上书,指陈时弊。
1703057490
1703057491
其中,杨震作为当时大儒,志在匡扶社稷,然而连谏不从,反遭宦党奸佞排挤陷害,饮鸩而卒。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杨震的儿子杨秉和孙子杨赐后来都成为朝廷重臣,能够继承先人之志,在恶浊的政治环境中,立身清正,直言无惧,使奸佞之徒不得不有所收敛。张纲官位虽微,然而敢于劾奏权臣梁冀,又只身赴敌营,劝说张婴等归降,言辞恳切,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和仁心,故能令百姓诚心悦服。李固据位持重,以争大义;杜乔临逆正色,无所屈挠,社稷之心,天日可鉴。其余刘陶、李云等,更是前仆后继,死而不悔。正是因为有他们,才使东汉政权危而不坠。
1703057492
1703057493
司马迁说:“国之将兴,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而乱臣贵。”魏徵等摘引这些史实,旨在告诫君王,如果不能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反而弃善取恶、偏信宠幸,就会为国家埋下祸根,终不能逃脱败亡的历史命运。
1703057494
1703057495
传
1703057496
1703057497
【原文】杨震(1),字伯起,弘农(2)人也。迁(3)东莱(4)太守(5),道经昌邑(6),故所举茂才(7)王密为昌邑令,谒见(8),至夜,怀金十斤以遗(9)震。震曰:“故人(10)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11)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12)。故旧长者(13),或欲令为开产业(14),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703057498
1703057499
【注释】(1)杨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时因诛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因功被封安平侯。父亲杨宝为当时名儒,哀、平二帝时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杨震少年时聪明好学,曾拜桓郁为师。自二十岁以后,拒绝所有地方州郡的召请任命,并在家乡华山的牛心峪口,利用其父授徒的学馆自费设塾授徒。他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四方求学者多达二千余人。他教书育人以清白正直为要,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师德情操被人们誉为“槐市遗风”。继牛心峪学馆讲学之后,杨震还在华阴双泉学馆等讲学将近十多年,弟子多达一千多人,加上牛心峪学馆的学生已超过了三千人,所以,当时人们称杨震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亦称其为“关西夫子”)。”大将军邓骘敬重杨震的学识、贤名和品行,亲自派人征召杨震到自己幕府出仕任职。杨震到大将军邓骘幕府时,年已五旬。此后他又担任过多种官职,直到任太尉时被罢免为止,前后出仕二十多年。此期间杨震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勤政廉洁,为国为民,为历代官吏楷模。(2)弘农:弘农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3)迁:指调升官职。(4)东莱:地名,山东龙口市(黄县)的古称。(5)太守: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6)昌邑: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隶属山东潍坊。(7)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8)谒见:指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9)遗:给予,馈赠。(10)故人:对门生故吏既亲切又客气的谦称。(11)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辖涿县、范阳县(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等二十一县。涿,音捉。(12)蔬食步行:蔬食即粗食,以草菜为食;步行即徒步行走。形容生活节俭朴素。(13)故旧长者:故旧,旧交、旧友。长者,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14)产业:指私人财产,如田地、房屋、作坊等。
1703057500
1703057501
【译文】杨震,字伯起,弘农郡人。他被升迁为东莱太守,在赴任途中路经昌邑,从前他举荐的秀才王密当时正任昌邑县令,因此就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了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您,您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罢拿着金子)羞愧地走了。后来杨震调任为涿郡太守。杨震禀性公正廉洁,子孙们常常是粗茶淡饭、徒步出门。他年长的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子孙置办一些私人财产,杨震却说:“让后世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留给他们,不是很丰厚吗?”
1703057502
1703057503
【原文】为司徒(1)。安帝(2)乳母(3)王圣,因保养(4)之勤(5),缘(6)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7),传通奸赂。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8)以去秽(9)为务(10)。是以唐虞(11)俊乂(12)在官,四凶(13)流放,天下咸服,以致雍熙(14)。方今(15)九德(16)未事,嬖幸(17)充庭(18)。阿母(19)王圣,出自至微(20),得遭千载,奉养圣躬(21),虽有推燥居湿(22)之勤,前后赏惠,过报劳苦,而无厌之心,不知纪极(23),外交(24)属托(25),扰乱天下,损辱清朝(26),尘点(27)日月。《书》(28)诫牝鸡牡鸣(29),《诗》刺哲妇(30)丧国。夫女子小人,实为难养(31)。宜速出(32)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惟陛下绝婉娈(33)之私,割不忍之心,留神万机(34),诫慎拜爵,减省献御(35),损节征发(36),令野(37)无《鹤鸣》(38)之叹,朝(39)无《小明》(40)之悔,《大东》(41)不兴于今,‘劳止’(42)不怨于下,拟踪往古(43),比德哲王(44),岂不休(45)哉!”
1703057504
1703057505
【注释】(1)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东汉时改称司徒。历代因之,明废。后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2)安帝:汉安帝,名刘祜(公元94年—公元125年)。章帝孙,东汉清河王刘庆子。殇帝死后继位。在位十九年,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终年三十二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庙号“恭宗”,谥号“安帝”。(3)乳母:奶妈。(4)保养:保护养育,保护培育。(5)勤:劳倦,辛苦。(6)缘:凭借,依据。(7)宫掖:指皇宫。掖,掖庭,宫中的旁舍,嫔妃居住的地方。(8)理:治理,整理。(9)秽:恶人,丑类。(10)务:事业,工作。(11)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12)俊乂:亦作“俊艾”。才德出众的人。(13)四凶:相传为尧舜时代四个恶名昭彰的部族首领。《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檮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书·舜典》“流共工于幽洲(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14)雍熙:谓和乐升平。(15)方今:当今,现时。(16)九德:称具有九德的人。九德内容,说法不一。《书·皋陶谟》:“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17)嬖幸:被宠爱的人。指姬妾、倡优、侍臣等。嬖,音必。(18)充庭:充满朝廷。(19)阿母:乳母。(20)至微:极卑微。(21)圣躬:犹圣体,臣下称皇帝的身体。亦代指皇帝。(22)推燥居湿:把干燥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幼儿便溺后的湿处。极言抚育幼儿的辛劳。(23)纪极:终极,限度。(24)外交:谓与朝臣交往、勾结。亦指依附于朝廷中某种势力。(25)属托:请托,托付。(26)清朝:清明的朝廷。(27)尘点:亦作“尘玷”。污染,玷辱。(28)书:指《尚书》。(29)牝鸡牡鸣:同“牝鸡司晨”。牝牡,音聘母,母鸡报晓。旧时贬喻女性掌权,所谓阴阳倒置,将导致家破国亡。语本《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孔安国传:“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30)哲妇:多谋虑的妇人。《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孔颖达疏:“若为智多谋虑之妇人,则倾败人之城国。妇言是用,国必灭亡。”后因以指乱国的妇人。(31)女子小人,实为难养:出自《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32)出:驱逐。(33)婉娈:亦作“婉恋”。依恋貌。娈,音峦。(34)万机:同“万几”,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35)献御:指进献食物给皇上。(36)征发:谓征集调遣人力或物资。(37)野:指民间,不当政的地位。与“朝”相对。(38)鹤鸣:指贤者隐居之义。《诗·小雅·鹤鸣序》:“诲宣王也。”郑玄笺:“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39)朝:指以帝王为首的中央政府。(40)小明:《诗经》篇名。《诗·小雅·小明序》:“小明,大夫悔仕于乱世也。”后用为悔仕乱世的典实。(41)大东: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劳役不息的诗。《毛诗序》曰:“《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42)劳止:辛劳,劳苦。《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郑玄笺:“今周民罢劳矣,王几可以小安之乎?”(43)拟踪往古:拟踪,谓打算达到。往古,古昔、从前。(44)比德哲王:比德,谓德行、德教可与之比拟、比配。哲王,贤明的君主。(45)休:喜庆,美善,福禄。
[
上一页 ]
[ :1.7030574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