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803e+09
1703058030
1703058031 【注释】(1)鲜卑:东汉初,鲜卑族从属于匈奴,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汉辽东太守祭彤大败鲜卑人,收其地,其首领偏何率部降汉。不久,鲜卑族另一部落首领仇贲到洛阳朝见汉皇,刘秀封其为王,与宁城护乌桓校尉同辖鲜卑人。及至北匈奴被汉击溃,鲜卑人乘机进入匈奴故地,将当地人遗留的匈奴人同化为鲜卑族人。东汉桓帝时,鲜卑人在其首领檀石槐领导下,制定了法令,发展了农牧、狩猎、捕鱼等业,并在仇水(今河北怀来)建立行政中心。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鲜卑领兵南下扰边抢掠,东汉军前往击之,败归。东汉晚期东胡、北鲜、西羌三边地区皆与汉朝对峙和冲突。但最终为东汉击败。(2)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熹平,汉灵帝刘宏的第二个年号,共七年。(3)夏育:东汉后期将领。(4)护乌桓校尉:官名。西汉初,乌桓为冒顿单于所破,自此受匈奴奴役。霍去病破匈奴左地,乃迁乌桓人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塞外。武帝置护乌桓校尉,秩比二千石。(5)寇:侵犯。(6)三边:指东、西、北边陲。(7)幽州: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东汉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北部及辽宁等地。(8)田晏: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将领。(9)破鲜卑中郎将:军职名。(10)不同:不同意。(11)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也。东汉文学家、书法家。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12)猾夏:扰乱;侵犯。《书·舜典》:“蛮夷猾夏。”孔传:“猾,乱也。夏,华夏。”(13)易:古书名,《周易》的简称,亦称《易经》。(14)鬼方:上古种族名。为殷周西北境强敌。(15)猃狁: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也写作“玁狁”。(16)蛮荆:古代称长江流域中部荆州地区,即春秋楚国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17)阗颜:阗颜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击匈奴,至阗颜山,斩首万余级。(18)瀚海:地名。其含义随时代而变。或曰即今呼伦湖、贝尔湖,或曰即今贝加尔湖,或曰为杭爱山之音译。亦多用为征战、武功等典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19)殊类:不同的类别。此处指少数民族。(20)尚:久,远。(21)齐:相同;一样。
1703058032
1703058033 【译文】灵帝熹平三年,夏育任护乌桓校尉。六年夏,鲜卑族侵扰幽、并、凉三州边陲。同年秋,夏育上书,请求朝廷征调幽州诸郡国的兵力远出塞外还击来犯之敌。灵帝就任命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大臣多不同意,于是下诏百官商议此事。议郎蔡邕谏议说:“《尚书》上讲蛮夷扰乱华夏;《易经》上有高宗武丁讨伐鬼方的事;周代有讨伐猃狁、蛮荆的战争;汉朝有攻打匈奴到阗颜、瀚海的军事。征讨异族,由来久矣。然而时代有同有异,形势有可为有不可为,所以策略有得有失,事情有成有败,不能一概而论。”
1703058034
1703058035 【原文】“武帝(1)情存远略(2),志辟(3)四方,南诛百越(4),北讨强胡,西征大宛(5),东并朝鲜(6)。因文、景(7)之蓄积,借天下之余饶(8),数十年间,官民俱匮(9)。既而觉悟,乃息兵罢役,封丞相为富民侯(10)。故主父偃(11)曰:‘夫务战胜、穷武事(12),未有不悔者也。’夫以武帝神武(13),将帅良猛,财富充实,所拓(14)广远,犹有悔焉,况今人财并乏,事(15)劣(16)昔时(17)乎?昔段熲(18)良将,习兵(19)善战,有事西羌,犹十余年。今育(20)、晏(21)才策(22),未必过熲,鲜卑种众,不弱于前,而虚计二载,自许(23)有成(24),若祸结兵连(25),岂得中休(26)?当复征发众人,转运无已(27),是为耗竭(28)诸夏(29),并力蛮夷。夫边垂之患,手足之蚧搔(30);中国之困,胸背之瘭疽(31)也。”
1703058036
1703058037 【注释】(1)武帝:汉武帝刘彻。(2)情存远略:情,心中。远略,深远的谋略。(3)志辟:志,志向。辟,开辟;开拓。(4)百越:亦作“百粤”,我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5)大宛:古国名。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北通康居,南面和西南面与大月氏接,产汗血马。大约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汉武帝派李广利两征大宛。(6)朝鲜:国名。武帝元封二年,派楼船将军杨仆和左将军荀彘伐朝鲜,在使臣卫山带领的庞大军队的支援下,于次年降服朝鲜。(7)文、景:指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和汉孝景皇帝刘启。(8)余饶:富余。(9)匮:穷尽,空乏。(10)富民侯:汉武帝晚年,悔以江充谮杀卫太子据,又悔征伐连年。会车千秋上书为卫太子鸣冤,因擢升为大鸿胪,数月后又代刘屈厘为丞相,封富民侯,取“大安天下,富实百姓”之意。后因以“富民侯”称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11)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12)武事: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13)神武:沿用为英明威武之意,多用以称颂帝王将相。(14)拓:扩大;开辟。(15)事:特指对外族进行战争。(16)劣:不如。(17)昔时:往日;从前。指武帝时期。(18)段熲:字纪明,东汉武威姑臧人,平羌大将。段熲屡破羌军,先后交战一百八十多次,斩杀近四万人。汉灵帝时官至太尉。(19)习兵:精通军事。(20)育:夏育。(21)晏:田晏。(22)才策:才智和谋略。(23)自许:自夸;自我评价。(24)有成:成功;有成效;有成就。(25)祸结兵连:谓战争之类的灾难接连不断。(26)中休:中途停止。(27)无已:无止境;无了时。(28)耗竭:消耗干尽。(29)诸夏:此处指中国。(30)蚧搔:即疥疮。蚧,通“疥”。(31)瘭疽:局部皮肤炎肿化脓的疮毒。常生于手指头或脚趾头。中医学上称蛇头疔,俗称虾眼。
1703058038
1703058039 【译文】“武帝胸怀大略,志在开辟四方疆域,南诛百越,北讨匈奴,西征大宛,东并朝鲜。凭借的是文帝、景帝的积蓄,依靠的是天下的富饶,结果在征讨的几十年之间,弄得官民都匮乏不堪,后来他觉悟了,便止息战事免除劳役,进封丞相为富民侯。所以主父偃说:‘大凡搞军事战斗,穷兵黩武,没有不后悔的。’武帝英明威武,将帅精良勇猛,财富充实富庶,所开拓的疆土又是那样广远,还对战争感到后悔,何况如今人力、财物困乏,对外作战的形势较之过去更为恶劣呢?昔日良将段熲,熟知军事,善于打仗,但与西羌的战争,还延续了十多年。今天夏育、田晏的才能和策略,未必超过段熲,鲜卑的人数也不比西羌少,而夏育估计还要再等两年,自认为(与鲜卑作战)有把握成功,若战争接连不断,又怎能中途停止?肯定要征发更多的人民,转运不停,这样做将耗尽国力,增大蛮夷的力量。边境的祸患如同手脚上长的疥疮;而中原的穷困,则是胸背上长得恶疮啊。”
1703058040
1703058041 【原文】“昔高祖(1)忍平城之耻(2),吕后(3)弃慢书之诟(4)。方(5)之于今,何者为甚(6)?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7),所以别内外、异殊俗(8)也。苟无蹙国内侮(9)之患,则可矣,岂与虫蚁(10)校寇计争往来哉!虽或破之,岂可殄(11)尽?而方令本朝为之旰食(12)乎?昔淮南王安(13)谏伐越(14)曰:‘如使越人蒙死(15),以逆执事(16),厮舆(17)之卒,有一不备(18)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犹为大汉羞之。’而欲以齐民(19)易(20)丑虏(21),皇威辱外夷,就如其言,犹已危矣,况乎得失不可量耶?昔珠崖郡(22)反,孝元皇帝(23)纳贾捐之(24)言,而下诏罢(25)珠崖郡,此元帝所以发德音(26)也。”
1703058042
1703058043 【注释】(1)高祖:汉高祖刘邦。(2)平城之耻:汉高祖六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陈平施计,七日方得脱险撤出。(3)吕后:吕雉,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4)慢书之诟:慢书,侮辱性的书简。诟,羞辱。(5)方:比较;对比。(6)甚:厉害;严重。(7)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8)殊俗:风俗、习俗不同。(9)蹙国内侮:蹙国,丧失国土。内侮,借指一国之内以武力相侵。(10)虫蚁:对禽鸟等小动物的通称。(11)殄:灭绝;绝尽。(12)旰食:晚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13)淮南王安:淮南王刘安。(14)伐越:征讨南越。(15)蒙死:冒死。(16)执事:指供役使者,仆从。(17)厮舆:犹厮役。(18)不备:不防备。(19)齐民:犹平民。(20)易:交换。(21)丑虏:对敌人的蔑称。(22)珠崖郡: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多、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实现了汉代中央直接对海南的治理。珠崖郡治所在瞫都县(今海南琼山龙塘镇)。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春,罢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23)孝元皇帝:刘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宣帝长子,生于民间,母恭哀皇后许平君。宣帝死后继位,在位十六年。(24)贾捐之:生年不详,卒于公元43年,西汉官吏。字君房,洛阳(今属河南)人。贾谊曾孙,汉元帝初即位,上疏言得失,招待诏金马门,数召见,言多采纳,忤中书令石显,被其告发,下狱死。(25)罢:免去;解除。(26)德音:善言。用以指帝王的诏书。至唐宋,诏敕之外,别有德音一体,用于施惠宽恤之事,犹言恩诏。
1703058044
1703058045 【译文】“昔日高祖忍受了在平城被匈奴围困的耻辱,吕后不把匈奴单于侮辱性的书信放在心上。和今天比较,哪个更严重呢?自然界形成山河,秦朝修建长城,汉朝建立了边塞的防卫工事,目的是区别内外,分别不同的习俗。如果还没有使国家受到丧失国土、内地受辱的祸患,就可以(不出兵)了,难道可以与虫蚁狡寇计较往来争夺吗?即使有时打败了他们,怎么能将他们杀完,而又要使国家宵衣旰食吗?过去淮南王刘安劝阻武帝伐越说:‘如果越人冒死迎战,军中贱役之人有一个不备而归于越人者,即使能得到越王的首级,仍然算是大汉的羞辱。’而想用平民换丑虏、用皇威受辱于外夷,就像刘安说的,就已经有些危害了,更何况得失还不能估量呢?昔日珠崖郡反叛,汉元帝采纳了贾捐之的谏议,因而下诏撤掉珠崖郡,这是元帝发出的圣德之音啊。”
1703058046
1703058047 【原文】“夫恤人救急,虽成郡列县,尚犹弃之,况障塞(1)之外,未曾为民居者乎?守边之术(2),李牧(3)善其略;保塞(4)之论,严尤(5)申其要。遗业犹在,文章具存。循(6)二子(7)之策,守先帝之规,臣曰可矣。”帝不从,遂遣夏育出高柳(8)、田晏出云中(9)、匈奴中郎将臧旻(10)率南单于(11)出雁门(12),檀石槐(13)命三部大人(14)各帅众逆战(15)。育等大败,丧其节传(16)辎重(17),各将数千骑奔还,死者十七八(18),缘边(19)莫不被毒也。
1703058048
1703058049 【注释】(1)障塞:即障堡。(2)术:方法;手段。(3)李牧: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99年,战国时赵将。常年居雁门关以防备匈奴,匈奴十余年不敢犯边境。后大破秦军,以功封武安君。秦施反间于赵,李牧遭诬为谋反,被斩。秦遂灭赵国。(4)保塞:谓居边守塞。(5)严尤:字伯石,庄君平的远房玄孙。曾与王莽共读于长安敦学坊,著《三将》。自比乐毅、白起。颇受王莽器重,曾经担任大司马,征战无数,胜多败少。曾经在平定高句丽的斗争中立下战功。(6)循:遵从;遵循。(7)二子:李牧和严尤。(8)高柳:高柳县,古县名。西汉以高柳邑置,至今山西省阳高县。为代郡西部都尉治。东汉为代郡治,东汉末废。北魏复置,为高柳郡治。(9)云中:郡名。秦置,治所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汉代辖境较小。(10)匈奴中郎将臧旻:匈奴中郎将,军职名。臧旻,东汉广陵郡射阳(今江苏省宝应东)人,汉灵帝时代的将领,历任扬州刺史。(11)南单于:即南匈奴(公元48年—公元216年),是南部匈奴贵族日逐王比建立的政权。(12)雁门: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旧代州宁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汉亦为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后汉移郡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13)檀石槐:公元136年至公元181年在世,东汉时期的鲜卑首领之一。(14)三部大人: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后,鲜卑多次在长城一线的缘边九郡及辽东属国骚扰,汉桓帝忧患,欲封檀石槐为王,并跟他和亲。檀石槐非但不受,反而加紧对长城缘边要塞的侵犯和劫掠,并把自己占领的地区分为三部,各置一名大人统领。(15)逆战:迎战。(16)节传:玺节与传言。(17)辎重: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秣等。(18)十七八:十分之七八。(19)缘边:沿边。指边境。
1703058050
1703058051 【译文】“抚恤百姓救助危急,即使整郡整县,尚且还可放弃它,何况边塞以外,还未有汉民居住的地方呢?守卫边境的办法,战国时李牧擅长其韬略;保卫边塞的言论,王莽时严尤明白其要领。他们留下的功业还在,论述的文章尚存,遵循这两人的策略,遵守先帝的规章,臣认为这就可以了。”灵帝没有听从蔡邕的谏议,于是就派夏育从高柳出兵,田晏从云中出兵,匈奴中郎将臧旻率领南单于从雁门出兵,檀石槐命令三部大人各率众迎战。夏育等人大败,丢失了节传、辎重,各领数千骑兵逃奔回国,死亡的人数占十分之七八,沿边地区无不遭到鲜卑的侵害。
1703058052
1703058053
1703058054
1703058055
1703058056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36]
1703058057 群书治要译注 卷二十五
1703058058
1703058059 魏 志 (上)
1703058060
1703058061 【题解】《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国别史,由西晋陈寿撰写,刘宋裴松之作注。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比较完整的记录了三国时期,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间的历史。最初三书单行,至北宋始合刻为一,并改称《三国志》。后世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1703058062
1703058063 在陈寿撰《三国志》之前,魏国已有王沈等人编写的《魏书》和鱼豢私撰的《魏略》两种史书,吴国也有官修的国史《吴书》,《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因蜀国当时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编写蜀史,但陈寿本蜀人,留心蜀事,熟悉蜀汉掌故,最终将《蜀书》编辑完成。
1703058064
1703058065 陈寿仕于晋朝,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书》有“纪”,而《蜀书》和《吴书》均只有传,没有纪。
1703058066
1703058067 《三国志》取材精审,叙事翔实,行文简明,三书内容少有重复。但由于陈寿所著《三国志》为私人修史,受到史料不足的限制,故全书无记录典章制度的表、志部分。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命裴松之为其补注。裴注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重点是对原著进行补阙和纠谬,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1703058068
1703058069 本卷内容节选自《三国志》的《魏书》部分,除《三国志》的原文外,裴松之的一些注文也以小注的形式被魏徵等加以援引。全卷记录了曹魏政权自魏武帝曹操起至齐王曹芳的四位君主、两位皇后以及其他相关人物二十一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用人、安民等诸多方面,其中不乏智谋、忠义、清正、儒雅之辈,亦有耿直之臣、圆滑之佞、徇节之将,从不同角度为人们展示了魏国前半时期的概貌。其言行事迹均可作为治国借鉴。
1703058070
1703058071 【作者简介】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受学于同郡史学家谯周,治《尚书》《春秋》三传,精于《史记》《汉书》,仕蜀汉为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入晋后,张华(西晋文学家)爱其才,举孝廉,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晋书·陈寿传》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自此书一出,其他三国诸史尽废,备受后人推崇。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1703058072
1703058073 裴松之(公元372年—公元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东晋史学家。自幼博览坟籍,立身简素。东晋时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刘宋时,曾任中书侍郎、永嘉太守等职。著有《三国志注》《晋纪》等。裴松之注《三国志》,“上搜旧闻,傍摭遗逸”(《上〈三国志注〉表》),“兼采众书,补注其阙”(刘知几《史通·正史》),意在增补事实,考订是非。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称“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裴注博引群书,网罗繁富,凡六朝文籍今所不传者,尚可一一见其崖略。书成,宋文帝叹为“不朽”之作。元嘉二十八年卒,终年八十岁。
1703058074
1703058075
1703058076
1703058077 【原文】太祖武皇帝(1),沛国(2)人,姓曹,讳操(3),字孟德。建安四年(4),袁绍(5)将攻许(6)。公进军黎阳(7),绍众(旧无众字。补之)大溃(8)。公收绍书中,得许下(9)及军中人书,皆焚之。《魏氏春秋》(10)曰:“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七年(11),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12),使吾凄怆伤怀(13)。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14)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15)教之。为存者立庙,使视(16)(视作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17)哉!”
1703058078
1703058079 【注释】(1)太祖武皇帝:即曹操。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划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都于邺。三年后,曹操进爵魏王。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三月,曹操去世。同年十月,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2)沛国:国名。秦为泗水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地跨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西汉时改为沛郡,范围较秦时有所缩小。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改沛郡为沛国,仍都相,领二十一县。其后沛王相传共历八世,直至东汉灭亡。曹操即东汉末年沛国西部谯县人。(3)姓曹讳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又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并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在此后的军阀混战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统一北方,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达二十年之久的战乱。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十八年,受封魏公;后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讳,指已故尊长者之名。(4)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建安,汉献帝刘协的第五个年号。自公元196年至220年,历二十五年。(5)袁绍(?—公元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东汉末年军阀。(6)许:即许县。秦置许县(今河南许昌县张潘故城),属颍川郡。公元9年,新朝改颍川郡为左队,许县属左队。公元25年,东汉复颍川郡,许县还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汉献帝迁都许县。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仍属颍川郡。(7)黎阳:即今河南浚县。汉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东汉光武帝曾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鉴管。自古以来为兵家重地。(8)绍众大溃:此指袁绍于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9)许下:许都官员。(10)魏氏春秋:作者孙盛(公元302年—公元374年),字安国。东晋著名史学家,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曾著《魏氏春秋》二十卷,已亡佚,散见于《弘明集》《广弘明集》《全晋文》《三国志》裴松之注和《世说新语》等书中。(11)七年:建安七年,公元202年。(12)所识:相识。亦指相识的人。(13)凄怆伤怀:凄怆,悲伤。伤怀,伤心。(14)后:承继。(15)学师:教师。亦以称府、州、县学学官。(16)视:《三国志·武帝纪》原文作“祀”。祀,古代对神鬼、先祖所举行的祭礼。(17)恨:遗憾。
[ 上一页 ]  [ :1.703058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