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8072e+09
1703058072
1703058073 裴松之(公元372年—公元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东晋史学家。自幼博览坟籍,立身简素。东晋时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刘宋时,曾任中书侍郎、永嘉太守等职。著有《三国志注》《晋纪》等。裴松之注《三国志》,“上搜旧闻,傍摭遗逸”(《上〈三国志注〉表》),“兼采众书,补注其阙”(刘知几《史通·正史》),意在增补事实,考订是非。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称“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裴注博引群书,网罗繁富,凡六朝文籍今所不传者,尚可一一见其崖略。书成,宋文帝叹为“不朽”之作。元嘉二十八年卒,终年八十岁。
1703058074
1703058075
1703058076
1703058077 【原文】太祖武皇帝(1),沛国(2)人,姓曹,讳操(3),字孟德。建安四年(4),袁绍(5)将攻许(6)。公进军黎阳(7),绍众(旧无众字。补之)大溃(8)。公收绍书中,得许下(9)及军中人书,皆焚之。《魏氏春秋》(10)曰:“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七年(11),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12),使吾凄怆伤怀(13)。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14)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15)教之。为存者立庙,使视(16)(视作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17)哉!”
1703058078
1703058079 【注释】(1)太祖武皇帝:即曹操。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划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都于邺。三年后,曹操进爵魏王。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三月,曹操去世。同年十月,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2)沛国:国名。秦为泗水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地跨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西汉时改为沛郡,范围较秦时有所缩小。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改沛郡为沛国,仍都相,领二十一县。其后沛王相传共历八世,直至东汉灭亡。曹操即东汉末年沛国西部谯县人。(3)姓曹讳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又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并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在此后的军阀混战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统一北方,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达二十年之久的战乱。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十八年,受封魏公;后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讳,指已故尊长者之名。(4)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建安,汉献帝刘协的第五个年号。自公元196年至220年,历二十五年。(5)袁绍(?—公元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东汉末年军阀。(6)许:即许县。秦置许县(今河南许昌县张潘故城),属颍川郡。公元9年,新朝改颍川郡为左队,许县属左队。公元25年,东汉复颍川郡,许县还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汉献帝迁都许县。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仍属颍川郡。(7)黎阳:即今河南浚县。汉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东汉光武帝曾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鉴管。自古以来为兵家重地。(8)绍众大溃:此指袁绍于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9)许下:许都官员。(10)魏氏春秋:作者孙盛(公元302年—公元374年),字安国。东晋著名史学家,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曾著《魏氏春秋》二十卷,已亡佚,散见于《弘明集》《广弘明集》《全晋文》《三国志》裴松之注和《世说新语》等书中。(11)七年:建安七年,公元202年。(12)所识:相识。亦指相识的人。(13)凄怆伤怀:凄怆,悲伤。伤怀,伤心。(14)后:承继。(15)学师:教师。亦以称府、州、县学学官。(16)视:《三国志·武帝纪》原文作“祀”。祀,古代对神鬼、先祖所举行的祭礼。(17)恨:遗憾。
1703058080
1703058081 【译文】太祖武皇帝,沛国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建安四年,袁绍准备进攻许都,曹公进军黎阳。(官渡一战)袁绍之军大败。曹公从缴获的袁绍文书中,发现了许都官员和自己军中之人写给袁绍的信件,就把这些信全都烧了而不予追查。〔《魏氏春秋》上说:曹操说:“当袁绍强大的时候,我自己尚且不能自保,何况这些人呢!”〕。建安七年,曹公下达命令说:“我兴起义军,为天下铲除暴乱。可是故乡的人民,差不多都快死绝了,在境内走了一整天,也未遇到一个认识的人,这令我十分悲痛伤心。自从我发动义军以来,将士中断绝后代的,要寻找他们的亲戚来继承其后,分给他们田地,官府提供耕牛,设立学官请老师来教育他们。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庙,让他们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如果亡者在天有灵,我死后见到他们还会有何遗憾呢?”
1703058082
1703058083 【原文】十二年(1),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2),所征必克(3),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4)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5)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6)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7),轻重各有差。十九年,安定大守毋丘兴(8)将之官,公戒之曰:“羌、胡(9)欲与中国(10)通,自当遣人来,慎勿遣人往也。善人难得,必将教羌、胡妄有所请求,因欲以自利,不从便为失异俗(11)意,从之则无益事。”兴至,遣校尉(12)范陵至羌中,陵果教羌,使自请为属国都尉(13)。公曰:“吾预知当尔,非圣人也,但更事(14)多耳。”
1703058084
1703058085 【注释】(1)十二年: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2)于今十九年:曹操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冬十二月,起义兵五千于已吾,将以讨伐董卓,至建安十二年,历时十九年。(3)克:战胜;制服。(4)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5)飨:通“享”。享受;享有。(6)促:速,赶快。(7)及复死事之孤:复,谓免除徭役或赋税。死事,指死于国事者。孤,特指为国事而死者的子孙。(8)安定大守母丘兴:安定,即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治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县);东汉安定郡属凉州,改治临泾县,领六县;三国魏安定郡属雍州,治临泾县。毌丘兴,安定郡太守。毌丘毅之子,毌丘俭之父。黄初中,为武威太守,讨叛柔服,开通河右,名次金城太守苏则。讨贼张进及叛胡有功,封高阳乡侯。入为将作大匠。(9)羌胡:指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10)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11)异俗:指异域,或荒僻地区。亦指荒僻地区的人。(12)校尉:军职名。汉代始建为常职,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并各随其职务冠以各种名号。(13)属国都尉:官名。西汉武帝时,在边地的内迁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东汉时,属国都尉可统县治民,和郡太守相同。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四万余众降汉,武帝置五属国以处之。从此,汉朝廷对于降附或内属的少数民族,均设属国,如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东汉属国更多,而且扩展到东北和西南地区。属国的最高长官即名属国都尉,和一般都尉仅典武职不同,还兼理民事,“治民比郡”。都尉之下有丞、侯、千人,还有主簿。(14)更事:经历世事。
1703058086
1703058087 【译文】建安十二年,曹公下达命令说:“我发动义军,诛除暴乱,至今已经十九年了,所征讨的地方必定取胜,这难道是我个人的功劳吗?这都是贤能的士大夫们尽力的结果。现在天下没有完全平定,我还要与贤能的士大夫们共同来平定,而我现在却独享功劳,怎么能心安呢?要赶快给大家评定功劳,进行封赏。”于是将二十多位功臣都封为列侯,其余的人按照功劳大小,依次进行封赏。还宣布对阵亡将士的子女免除徭役和赋税,优待的厚薄程度各有差别。建安十九年,安定郡太守毌丘兴将去上任,曹公告诫他说:“羌人若想与中原交往,自己会派人前来,我们切勿派人前往。好的使者难找,若派不好的人去必然会教唆羌人乱提要求,想趁机谋取私利。如果我们不答应,就会使边地异族的人失望;若答应了,也没有什么好处。”毌丘兴到任后,派遣校尉范陵到羌人那里。范陵果然教唆羌人,让他们请求朝廷任命自己为属国都尉。曹公说:“我之所以预先知道会如此,并非因为我是圣人,只不过是经历的事情多而已。”
1703058088
1703058089 【原文】二十五年(1)卒。《魏书》(2)曰:“大祖自统御(3)海内,芟夷群丑(4)。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军策,夜则思经传。雅性(5)节俭,不好华容(本书容作丽)。后宫(6)衣不锦绣,侍御(7)履不二采,帷帐屏风(8),坏则补缀(9),茵蓐(10)取温,无有缘饰(11)。攻城拔邑,得靡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12),与群下共之也。”
1703058090
1703058091 【注释】(1)二十五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是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2)魏书:由曹魏时王沈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是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最多的史籍。(3)统御:统率,统领。(4)芟夷群丑:芟夷,铲除;削平。芟,音山。群丑,邪恶之众。(5)雅性:素性;本性。(6)后宫:妃嫔所居的宫殿。亦代指妃嫔。(7)侍御:指帝王的侍姬。(8)帷帐屏风:帷帐,帷幕床帐。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9)补缀:本指缝补衣服,亦泛指修补。(10)茵蓐:亦作“茵褥”,床垫子。(11)缘饰:镶边加饰;绘饰。(12)献御:指进献食物给皇上。
1703058092
1703058093 【译文】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魏书》上说:太祖曹操自起兵统一天下起,消灭群雄,统率军队三十多年,手不释卷,白天讲演军事策略,晚上研究经传典籍。本性节俭,不喜华丽。他的妻妾们不穿华美艳丽的衣服,穿的鞋子不用两种颜色装饰,帷帐屏风坏了就加以修补,床上的垫子只用来取暖,没有镶边修饰。攻城掠地,获得奢靡华丽的物品,都赏赐给有功的人。按战功应该封赏的,不吝惜千金之财;没有功劳却希望得到赏赐的,分毫也不赐给。各地进献的贡品都和群臣们共同享有。〕
1703058094
1703058095 【原文】文皇帝讳丕(1),字子桓,武帝太子也(2)。黄初二年(3),诏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4),奉孔子祀,令鲁郡(5)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日有蚀之,有司奏免太尉(6),诏(7)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8),而归过股肱(9),岂禹、汤罪己(10)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11),后有天地之眚(12),勿复劾三公(13)。”
1703058096
1703058097 【注释】(1)文皇帝讳丕:魏文帝曹丕(公元187年—公元226年),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年至公元226年在位。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同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从此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去世,终年四十岁。谥曰“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首阳陵。(2)武帝太子也: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魏太子。(3)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黄初,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年号,公元220年至公元226年,历七年。黄初七年五月,魏明帝曹睿即位沿用,第二年改元。(4)诏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议郎,官名。汉代设置;为光禄勋所属郎官之一,掌顾问应对,无常事。汉秩比六百石。多征贤良方正之士任之。晋以后废。孔羡,字子余。孔子第二十一代孙。魏文帝黄初元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宗圣侯,封爵名。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5)鲁郡:西汉高后元年置鲁国,封女婿张偃为鲁元王。公元前180年,诸吕伏诛,张偃废为侯,鲁国为鲁郡。鲁郡治鲁县(山东曲阜市),领六县。东汉时,或为国或为郡,仍治鲁县,领县如故。三国魏因之。(6)太尉:官名。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为三公之一。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7)诏:《灾异免策三公诏》。(8)元首:君主。(9)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辅佐之臣。肱,音功。(10)禹、汤罪己:《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11)各虔厥职:虔,恭敬;诚心。厥,代词。其。起指示作用。(12)眚:音省。日月蚀。亦指灾异;妖祥。(13)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东汉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1703058098
1703058099 【译文】文皇帝,名丕,字子恒,魏武帝曹操的太子。黄初二年,文帝下诏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承奉起对孔子的祭祀。又命令鲁郡修复孔子的旧庙,安置一百户官兵守卫孔庙。(那年)发生日蚀,有关部门按惯例奏请罢免太尉,文帝下诏说:“灾异现象的发生,是上天用来谴责君主的,而归罪于辅政大臣,这难道合乎夏禹、商汤归罪于己的意思吗?我命令百官各自尽忠职守,今后若有天地灾变,不要再弹劾三公。”
1703058100
1703058101 【原文】三年,表首阳山东为寿陵(1),作终制(2)曰:“礼,国君即位为椑(3),存不忌(4)(忌作忘)亡也。封树之制(5),非上古也(6),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7),造园邑,通神道(8)。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9)之宅,礼不墓祭(10),欲存亡之不黩(11)也,为棺椁(12)足以朽骨(13),衣衾(14)足以朽肉(肉上旧有骨字。删之)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15),欲使易代(16)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17),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18),合古涂车、刍灵(19)之义。饭含(20)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柙(21),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璵璠敛,孔子譬之暴骸中原(22)。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吕(吕作莒)不臣(23)。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24);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25)。霸陵之完,功在释之(26);原陵之掘(27),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28)、释之之言,鉴华元、乐吕(吕作莒)、明帝之戒,存(29)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30)不亡之国,是无不掘之墓。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31)烧取玉柙金缕(32),骸骨并尽,岂不重痛哉!其皇后及贵人(33)以下,不随王之国(34)者,有终没(35)皆葬涧西。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间,不足为远。若违诏,妄有所变改造施(36),吾为戮死(37)地下,死而重死。臣子为蔑(38)死君父,不忠不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39)。”
1703058102
1703058103 【注释】(1)表首阳山东为寿陵:表,标明;标出。首阳山,位于今河南省偃师市邙岭乡,魏晋帝后之陵多位于此。寿陵,指帝后生前预筑的陵墓。(2)终制:死者生前对丧葬礼制的嘱咐。(3)礼,国君即位为椑:礼,指《礼记》。椑,音必。内棺。后亦泛指棺材。语出《礼记·檀弓上》:“君即位而为椑,岁壹漆之藏焉。”郑玄注:“椑谓杝棺,亲尸者。”(4)忌:《三国志·文帝纪》原文作“忘”。(5)封树之制: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6)非上古也:《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7)寝殿:陵墓的正殿。(8)神道:神道:墓道。谓神行之道。(9)栖神:谓死后安息。(10)墓祭:在墓前祭祀;扫墓。(11)黩:音读。轻慢不敬;狎近。(12)棺椁:亦作“棺郭”。棺与椁。(13)朽骨:谓死者之骨。(14)衣衾: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15)丘墟不食之地:丘墟,山陵之地。不食之地,不宜耕种的土地。(16)易代:更换朝代。(17)苇炭:苇,芦苇。炭,当为蜃炭(即蜃灰,用大蛤壳烧成的灰。一说,蜃灰与木炭),有防湿之效。(18)瓦器:用泥土烧制的器皿。亦泛指粗拙的陶器,以别于瓷器。(19)涂车刍灵:涂车,泥车。古代送葬用的明器。刍灵,刍,音除。用茅草扎成的人马,为古人送葬之物。《礼记·檀弓下》:“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20)饭含:古丧礼。以珠玉贝米等物纳于死者之口。《后汉书·礼仪志下》:“饭唅珠玉如礼。”(21)珠襦玉柙:柙,音侠。古代帝、后及贵族的殓服。《汉书·佞幸传·董贤》:“及至东园秘器,珠襦玉柙,预以赐贤,无不备具。”颜师古注:“《汉旧仪》云东园秘器作棺梓……珠襦,以珠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要以下,玉为柙,至足,亦缝以黄金为缕。”(22)季孙以璵璠敛,孔子譬之暴骸中原:卢弼注引《孔子家语·子贡问篇》第四十三:“季平子卒,将以君之璵璠敛,赠以珠玉。孔子初为中都宰,闻之,历级(历级遽登阶,不聚足。)而救焉。曰:‘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乃止。’”璵璠,美玉。暴骸,暴露尸骸。中原,原野之中。璵璠,音于凡。(23)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吕不臣:乐吕。《三国志·文帝纪》原文作“乐莒”,《左传》作“乐举”。《左传·成公二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君子谓华元、乐举,于是乎不臣。臣,治烦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不臣,不守臣节,不合臣道。(24)霸陵:即灞陵。汉文帝陵名。(25)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此句疑当断为: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原陵,东汉光武帝刘秀之陵。卢弼注引《帝王纪》曰:“原陵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在临平亭东南,去洛阳十五里。”(26)霸陵之完,功在释之:《汉书·张释之传》:“文帝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释之,即张释之,字季,西汉南阳人。历文帝、景帝两朝。文帝时,官至廷尉。(27)原陵之掘:原陵之墓于东汉末年被董卓所盗。《后汉书·董卓传》:“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28)丘明:即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相传曾著《左传》。(29)存:留意;关注。(30)未有:从来没有。(31)至乃:犹言甚至,竟至。(32)玉柙金缕:卢弼注:《御览》五百五十五《西京杂记》云:“汉帝及诸王葬,皆珠襦玉匣,形于铠甲,连以金缕。匣上皆缕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时谓蛟龙玉匣。”金缕,指金缕衣。(33)贵人:女官名。后汉光武帝始置,地位次于皇后。历代沿其名,而位尊卑不一。(34)之国:前往封地。(35)终没:亦作“终殁”,寿终。(36)造施:制订并实施。(37)戮死:受戮而死。(38)蔑:轻视;侮慢。(39)副在尚书秘书三府:卢弼注引胡三省曰:“其副本在尚书及秘书及三公府也。”
1703058104
1703058105 【译文】黄初三年,(文帝)标明首阳山以东之地作为自己的陵园,并留下关于丧葬的遗嘱说:“按照礼制,国君即位后就要为自己制作棺材,表示活着时不忘记死亡。堆土为坟,又在坟上种树,这不是上古的制度,我不会采用。我的陵墓利用自然的山势作为主体,不要垒土植树,不建立寝殿,不营造守陵的县邑,不要开通神道。葬,是藏的意思,是希望人们都看不见。尸骨没有痛痒的感觉,坟墓也并非灵魂安息的地方。礼制规定不应到墓前祭祀,就是希望活着的人不要对亡者轻慢。制作棺椁时,厚度只要能保持到骨头腐朽就够了;穿衣盖被时,件数只要能保持到肌肉腐朽也就够了。所以,我选这块不能耕种的荒山营建陵墓,是希望在改朝换代之后,无人知道埋葬我的地点。墓穴里面不要放置防潮的芦苇、炭灰,也不要藏入金、银、铜、铁的器物,一律使用瓦器陪葬,以符合古代用泥车、草人、草马殉葬的礼仪。遗体口含之物不要用珍珠玉器,也不要使用金缕玉衣,这些都是无知的俗人才干的事。季平子死后,用美玉作殉葬品,孔子将此比喻为把尸体暴露在原野上;宋文公去世后实行厚葬,君子说(主持丧事的)华元、乐莒不符合为臣之道。汉文帝的陵墓没有被发掘,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人们所贪求的东西;光武帝的陵墓被人挖掘,是因为原陵筑起了坟墓,种上了树木的缘故。霸陵保存完好,功劳在于(奉劝汉文帝实行薄葬的)张释之;原陵被盗掘,罪过在于(违背光武帝遗嘱)实行厚葬的汉明帝。这是张释之尽忠而有利于君主,汉明帝爱亲却有害于父亲。凡是忠臣孝子,应当认真思考孔子、左丘明、张释之的话,以华元、乐莒、汉明帝为借鉴,关心如何让君亲死后安宁,让他们的魂灵经过万年也不会有危险,这才是贤圣之人的忠孝啊!从古至今,没有不会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被发掘的陵墓。自从汉末天下动乱以来,汉朝皇帝的各个陵墓没有不遭到开掘的,(盗墓者)甚至放火焚烧尸骨以取得金缕玉衣,使得尸骨全被烧尽,难道不是死后又受一次痛苦吗?(我死后)皇后和贵人以下的妃子等,凡是不愿跟随诸国王到封国去的,死后都葬在这片陵园的溪涧西边。假如魂魄真的有灵,就没有不能去的地方,一涧之隔也不能算远。以后,如果有谁违背这道诏书,随意加以改变而实行厚葬,就是对我地下的尸体进行残害,让我死后再死一次。这样的臣下、儿子就是侮慢死去的君主、父亲,就是不忠不孝。要把这道诏书收藏在宗庙中,副本分别存放在尚书省、秘书省和三公府。”
1703058106
1703058107 【原文】五年,诏曰:“先王制礼,所以昭孝(1)事祖,大则郊社(2),其次宗庙(3)。三辰五行(4),名山大川,非此族也,不在祀典(5)。叔世(6)衰乱,崇信巫史(7),至乃宫殿之内、户牖(8)之间,无不沃酹(9),甚矣其惑也。自今其敢设非祀之祭、巫祝(10)之言,皆以执左道(11)论。”
1703058108
1703058109 【注释】(1)昭孝:宣扬孝道。(2)郊社:祭祀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3)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4)三辰五行:三辰,指日、月、星。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5)祀典: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6)叔世:犹末世。衰乱的时代。(7)巫史:古代从事求神占卜等活动的人叫“巫”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史册的人叫“史”。这些职务最初往往由一人兼任,统称“巫史”。(8)户牖:门窗。牖,音有。(9)沃酹:以酒浇地而祭奠。酹,音类。(10)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11)左道:邪门旁道。多指非正统的巫蛊、方术等。
1703058110
1703058111 【译文】黄初五年,文帝下诏说:“先王制定礼法,是用来宣扬孝道、尊奉祖先的。最重要的是祭祀天地,其次是祭祀祖宗。对日、月、星和五行,以及名山大川的祭祀,不属于这一范畴之内,不在祭祀礼仪的典籍之中。末世之时,社会衰败混乱,人们崇拜相信巫师,以至于宫殿之内、门窗之间,没有不洒酒祭祀鬼神的,人们的迷惑真是太深了!从今以后,有胆敢再设立不属于祀典之内的祭祀,听信巫祝之言的,都以施行邪道之罪论处。”
1703058112
1703058113 【原文】明皇帝讳睿(1),字元仲,文帝太子也(2)。青龙元年(3),祀故大将军夏侯惇等(4)于太祖庙庭(5)。《魏书》载诏曰:“昔先王之礼,于功臣存则显其爵禄,没则祭于大蒸(6),故汉氏功臣,祠于庙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勋优著、终始休明(7)者,其皆依礼祀之。”于是以惇等配厚也(8)(厚也作飨之)。
1703058114
1703058115 【注释】(1)明皇帝讳睿:魏明帝曹睿(公元204年—公元239年),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丕之子。曹睿即位后,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睿病逝,年仅三十五岁,葬高平陵。(2)文帝太子也: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危,立曹睿为皇太子。(3)青龙元年:公元233年。青龙,三国时魏明帝曹睿的年号,公元233年至公元237年,共五年。因青龙见郏之摩陂井中,故名。(4)祀故大将军夏侯惇等:与夏侯惇同受祭祀者还有故大司马曹仁和车骑将军程昱。夏侯惇(?—220年),惇,音蹲。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下大将,是随曹操最早起兵的将领之一,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后。封高安乡侯。魏文帝时,拜大将军,不久病逝,谥号“忠侯”。(5)太祖庙庭:魏太祖曹操的神庙。庙庭,宗庙;神庙。(6)大蒸:蒸,同“烝”。大烝,祭名。冬时祭先王,以功臣配享。(7)休明:美好清明。(8)配厚也:《三国志·明帝纪》原文作“配飨之”。配飨,合祭;祔祀。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
1703058116
1703058117 【译文】明皇帝,名睿,字元仲,是魏文帝曹丕的太子。青龙元年,他在太祖武皇帝的神庙中祭祀已故大将军夏侯惇等。〔《魏书》记载明帝的诏书说:“以前先王礼遇功臣,对活着的人就封给他们显赫的官爵和俸禄,对已经去世的便让他们在祭祀时配享先王,以往汉朝的功臣都会受祭于宗庙之中。对大魏有功的大臣,其中凡功勋卓著,始终如一,恪尽职守的,都应按照礼法来祭祀他们。”于是以夏侯惇等人祔祀于太祖之庙。〕
1703058118
1703058119 【原文】三年。《魏略》(1)曰:是年起大极诸殿(2),筑总章观(3)。又于芳林园(4)中起陂池(5),楫櫂(6)越歌。又于列殿之北立八坊(7),诸才人(8)以(以下旧有下字。删之)次序处其中,秩名(9)拟百官之数。使博士马均(10)作水转百戏(11),鱼龙蔓延(12),备如汉西京(13)之制。筑阊阖(14)诸门,阙外罘罳(15)。太子舍人张茂(16)以吴、蜀数动,诸将出征,而帝盛兴宫室,留意于翫饰(17),赐与无度,帑藏(18)空竭,又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者,还以配士,既听以生口(19)自赎(20),又简选其有姿色者(旧无其有姿色者五字。补之)内之掖庭(21),乃上书谏曰:“臣伏见诏书,诸士女嫁非士者,一切录夺,以配战士,斯诚权时(22)之宜,然非大化(23)之善者也。臣请论之。陛下,天之子;百姓吏民,亦陛下之子也。今夺彼以与此,亦无以异于夺兄之妻妻弟也,于父母之恩偏矣。又诏书听得以生口代(24),故富者则倾家尽产,贫者举假贷贳(25),贵买生口以赎其妻。县官(26)以配士为名,而实内之掖庭,其丑恶者乃出与士。得妇者未必有欢心,而失妻者必有忧色,或穷或愁,皆不得志。夫君有天下。而不得万姓之欢心者,尠(27)不危殆。且军师(28)在外数十万人,一日之费非徒千金,举天下之赋以奉此役,犹将不给,况复有宫廷非员无录(29)之女、椒房母后(30)之家,赏赐横兴,其费半军。昔汉武帝好神仙,信方士(31),掘地为海,封土为山(32),赖此时天下为一,莫敢与争者耳。自衰乱以来,四五十载,马不舍鞍,士不释甲,每一交战,血流丹野(33),疮痍(34)号痛之声,于今未已。犹强寇在疆,图危魏室。陛下当兢兢业业(35),念崇节约,思所以安天下者,而乃奢靡是务,中尚方(36)纯作玩弄之物,炫耀后园,建承露之盘(37)。斯诚快耳目之观,然亦足以骋寇雠之心矣。惜乎!舍尧、舜之节俭,而为汉武之侈事,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愿陛下霈(38)然下诏,事无益而有损者,悉除去之,以所除无益之费,厚赐将士父母妻子之饥寒者,问民所疾而除其所恶,实仓廪,缮甲兵(39),恪恭(40)以临天下。如是,吴贼面缚,蜀虏舆榇(41),不待诛而自服,太平之路可计日而待也。臣年五十,常恐至死无以报国,是以投躯没命(42),冒昧以闻,唯陛下裁察(43)。”书通,上顾左右曰:“张茂恃乡里故也。”以事付散骑(44)而已。
1703058120
1703058121 【注释】(1)魏略:三国时记录魏国历史的史书。作者鱼豢,京兆人,曹魏时任郎中,私撰《魏略》,其书久已亡佚,其内容散见于《三国志》《后汉书》《太平御览》等史籍中。(2)是年起大极诸殿:《三国志·明帝纪》:“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大极”即“太极”。(3)总章观:古宫观名。(4)芳林园:园名。建于东汉,三国魏避齐王芳讳,改名华林园。故址在今河南故洛阳城中。(5)陂池:池沼;池塘。陂,音杯。(6)楫櫂:指船。櫂,音赵。(7)坊:别室;专用的房舍。(8)才人:宫中女官名,多为妃嫔的称号。汉置,晋代爵视千石以下,唐为宫官正五品,后升正四品,嗣后历代多曾沿置。(9)秩名:裴松之注引《魏略》原文作“秩石”。秩,俸禄。石,量词。官俸的计量单位。秦汉以为官位的品级,如万石、二千石等。(10)马均:又作马钧,字德衡,魏国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县)人,曾为给事中。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科学家。(11)水转百戏:即马钧利用水流动力所制作的能动的“百戏图”,又名“水转百戏图”。《三国志·杜夔传》裴松之注《马钧传》:“其后有人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变化百端。此三异也。”(12)鱼龙蔓延:鱼龙,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蔓延,汉代杂戏名。又有“鱼龙曼延”,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13)西京:古都名。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14)阊阖:音昌河。古宫门名。为洛阳城宫城正门。(15)阙外罘罳:阙,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罘罳,音符思。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16)太子舍人张茂:太子舍人,秦朝始置。汉有此官,秩二百石,选良家子孙任职,轮番宿卫,似郎中。无员额,轮流宿卫,如三署郎中。西汉隶太子太傅、少傅,东汉隶太子少傅。太子阙位则隶少府。三国沿置,魏七品。张茂,魏太子舍人,字彦材,沛人。魏主曹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张茂上表切谏,睿命斩之。(17)翫饰:供玩赏的东西。翫,音玩。饰,指宝物或饰品。(18)帑藏:国库。帑,音躺。(19)生口:指奴隶。(20)自赎:以资财入官赎罪或立功以赎罪。(21)掖庭:亦作“掖廷”。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22)权时:暂时,临时。(23)大化:广远深入的教化。(24)诏书听得以生口代:裴松之注引《魏略》:“又诏书听得以生口年纪、颜色与妻相当者自代。”(25)举假贷贳:举假,借贷。贷贳,借贷赊欠。贳,音是。(26)县官:指天子。(27)尠:同“鲜”,少。(28)军师:军队。(29)非员无录:卢弼注引胡三省曰:“非员,谓出于员数之外者;无录,谓宫中录籍无其名者。”(30)椒房母后:椒房,后妃的代称。母后,帝王之母。泛称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31)方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32)掘地为海,封土为山:卢弼注引胡三省曰:“掘地为海,谓开昆明池;封土为山,谓作三神山渐台也。”(33)丹野:血染红原野。(34)疮痍:创伤。(35)兢兢业业:谨慎戒惧貌。(36)中尚方:古代官署名。掌宫内营造杂作。始置于汉代,唐改称中尚署,元为中尚鉴,明以后不设。(37)承露之盘:即承露盘,汉武帝迷信神仙,于建章宫筑神明台,立铜仙人舒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冀饮以延年。后三国魏明帝亦于芳林园置承露盘。(38)霈:音配。谓赐予恩泽。(39)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40)恪恭:恭谨;恭敬。(41)吴贼面缚,蜀虏舆榇:吴贼、蜀虏指吴国和蜀国,贼、虏皆是对敌寇的贬称。面缚舆榇,谓双手反绑,车载空棺,表示投降并自请极刑。语本《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榇。”杜预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榇(音趁),棺也。将受死,故衰絰。”(42)没命:犹舍命。(43)裁察:裁断审察。(44)散骑:即散骑常侍,官名。秦汉设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三国魏时将其并为一官,称“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 上一页 ]  [ :1.7030580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