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9164
1703059165
【原文】咸宁四年(1),大医(2)司马程据,献雉头裘(3)。诏曰:“异服(4)奇技(5),典制(6)所禁也。”其于殿前烧裘。甲申(7),敕(8)内外敢有犯者,依礼治罪。太康元年(9),吴主孙晧(10)降。有司(11)奏:“晋德隆茂,光被(12)四表(13)。吴会(14)既平,六合(15)为一。宜勒封东岳(16),以彰(17)圣德(18)。”帝曰:“此盛德(19)之事,所未议也。”群臣固请,弗听。
1703059166
1703059167
【注释】(1)咸宁四年:即公元279年,咸宁是晋武帝的第二个年号。(2)大医:即太医。司马程据是晋武帝的御医,颇受武帝的信任。(3)雉头裘:以雉头羽毛织成之裘,借指奇装异服。(4)异服: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5)奇技:奇特的技艺。(6)典制:典章制度。(7)甲申:指甲申日,据《晋书·武帝纪》,太医献雉头裘的时间是十一月的“辛巳”,甲申日是辛巳日后第三天。(8)敕:帝王的诏命。(9)太康元年:即公元281年。太康是晋武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年号。(10)孙晧(公元242年—公元284年):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晧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公元264年至公元280年在位。吴大帝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公元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晧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11)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12)被:动词,指覆盖。(13)四表:指四方极远之地,亦泛指天下。(14)吴会: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15)六合:天下。(16)东岳:指泰山。在今山东省境内。(17)彰:彰显。(18)圣德: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19)盛德:指盛美之事。
1703059168
1703059169
【译文】咸宁四年(公元279年),太医司马程据进献了一件用雉头羽毛制成的名贵大衣。(武帝)下诏说:“凡奇异的服饰,过于奇巧而无益的技艺,是国家的法令制度所禁止的。”武帝就在殿前将大衣烧毁,并在甲申日下令:今后朝廷内外官员胆敢有违犯者,将依礼法治罪。太康元年(公元281年),东吴国主孙晧投降。主管官员上奏说:“晋王朝的德政隆盛,圣德的光辉泽被四方。现在南方吴郡和会稽郡已经得到平定,天下恢复一统,应该下令到东岳泰山举行‘封禅’祭天的庆典,以彰显帝王的圣德。”武帝说:“这种彰显盛德的事,现在还不宜讨论。”群臣坚持请求封禅,但是武帝终究没有采纳。
1703059170
1703059171
【原文】《于宝(1)纪》云:“太康五年(2),侍御史(3)郭钦上书曰:‘戎狄(4)强横,自古为患。魏初民寡,西北诸边郡,皆为戎居。今虽伏从(5),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6),胡骑(7)自平阳(8)、上党(9),不三日而至孟津(10)。北地(11)、西河(12)失土,冯翊(13)、太原、安定(14),裁居数县。其余及上郡(15),尽为狄庭(16),连接畿甸(17)。宜及(18)平吴之威,出北地、西河、安定,复(19)上郡,实(20)冯翊、平阳北统(21)河(今书北统河作已北二字)诸县,募取(22)死罪(23),徙三河(24)三魏(25)见士四万家以充之,使裔(26)不乱华。渐徙平阳、弘农(27)、魏郡(28)、京兆(29)、上党、太原杂胡(30),出于其表(31)。峻(32)四夷(33)出入之防(34),明先王荒服之制(35),万世之长策也。’弗纳。”荀绰(36)《略记》(37)云:“世祖自平吴之后,天下无事,不能复孜孜(38)于事物,始宠用后党(39)。由此祖祢(40)采择(41)嫔媛,不拘拘(42)华门。父兄以之罪亹(43),非正形(44)之谓;扃禁(45)以之攒聚(46),实耽(47)秽(48)之甚。昔武王伐纣,归倾宫(49)之女,助纣为虐。而世祖(50)平晧,纳吴姬五千,是同晧之弊也。”
1703059172
1703059173
【注释】(1)于宝(公元283年—公元351年):孙吴时人,本姓干,后人讹为于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二十六种,近二百卷。其中《晋纪》二十卷,直而能婉,时称良史,为后来史学家所推崇。(2)太康五年:即公元284年。(3)侍御史: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受命执行办案、平定地方暴乱等任务。(4)戎狄:亦作“戎翟”。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5)伏从:即服从。(6)风尘之警:谓兵乱之警报和惊忧。(7)胡骑:胡人的骑兵。亦泛指胡人军队。(8)平阳:汉置平阳县,三国魏置平阳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晋永嘉三年为刘渊所都,后魏置晋州,隋改郡为临汾郡,复曰平卫郡,唐复为晋州。(9)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古时对长治的雅称。《荀子》称为“上地”。“上党”指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10)孟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11)北地: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灭义渠后所置,三国魏豁冯翊之祋祤为北地郡的实土(今陕西耀县、富平、同官),北地郡由寄治(暂时治理)变成了实土(实际管辖的土地)。曹魏、西晋郡治皆为泥阳县。(12)西河:三国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割太原郡玆氏等县置西河郡,领汉代西河郡南部故地,治玆氏(今山西省汾阳市)。属并州。(13)冯翊:三国魏改左冯翊,置冯翊郡,长官称冯翊太守,治临晋(今大荔),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北周时废置。隋唐时曾改同州为冯翊郡。(14)安定:安定郡。西晋安定郡属雍州,治安定县(今泾川县北),领安定、临泾、乌氏(乌支复名)、阴密(今灵台县西南)、鹑觚、朝那、都卢七县。(15)上郡:战国始置郡,为秦三十六郡之一,汉沿置,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南)。(16)庭:通“廷”。古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17)畿甸:指京城地区。(18)及:乘,趁着。(19)复:收复。(20)实:使充满,即移民到下文所说的地方。(21)统:治理,管理。(22)募取:募集,招求。(23)死罪:此处指应该判处死刑的罪犯。(24)三河:三河郡。十六国时后凉吕光分金城郡地置。治白土城(青海民和县中川乡清泉一村),领白土等县,辖今青海民和等县南部地区。南凉、西秦均沿旧置,北魏初废。(25)三魏:地名,今在河北魏县磁县一带。这个地方在西晋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26)裔:指边远地区的民族。(27)弘农郡:西晋时,属今三门峡市范围。(28)魏郡:是西汉至唐朝期间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西晋时仍治邺。(29)京兆:京兆郡,三国至唐的行政区划名,管辖长安地区,治所在今西安市区。西晋时仍置京兆郡,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30)杂胡:胡人的泛称。(31)表:外边,外面。(32)峻:引申为提升,提高。(33)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34)防:戒备,防备。(35)荒服之制:古时称最边远地区的戎、狄地区为“荒服”。荒服之制,是指朝廷针对这类地区的少数民族所制定的邦交政策。(36)荀绰:字彦舒,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西晋末年的历史学家。出生于著名的颍川荀氏,是西晋开国元勋荀勖之孙。晋怀帝时历仕下邳太守、司空从事中郎。未能南渡而滞留在北方,仕于幽州刺史王浚。(37)略记:荀绰所撰《晋后略记》。(38)孜孜:勤勉;不懈怠。(39)后党:皇后、太后的亲族或与皇后、太后利害关系一致的人所结成的政治集团。(40)祖祢:本源,起始。(41)采择:选取,采用。(42)不拘拘:同“不拘”。不论,不管。(43)亹:罪过。(44)正形:端正外形。(45)扃禁:宫禁。(46)攒聚:聚集,丛聚。(47)耽:玩乐,沉湎。(48)秽:淫乱。(49)倾宫:巍峨的宫殿。望之似欲倾坠,故称。(50)世祖:司马炎。
1703059174
1703059175
【译文】于宝在《晋纪》中说:太康五年(公元284年),侍御史郭钦上书说:戎、狄之地的少数民族强暴蛮横,自古就是威胁国家安全的大患。曹魏初年的时候,汉族人口稀少,西北部的边境地区,都被少数民族占为定居地。现在虽然这些地区臣服我朝,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如果这些地区出现兵乱,胡人的骑兵自平阳、上党二郡出发,用不了三天就能够到达都城洛阳的门户孟津县。一旦我们失去北地郡和西河郡,冯翊、太原、安定数郡县的汉族居民都要被迫向内地迁徙,其余的北方边境包括上郡,也会被胡人占领,这样,胡人控制的地方都几乎连到京城的近郊地区了。现在应该借助平定吴国的余威,出兵北地、西河、安定等郡,恢复上郡,迁徙晋朝的国民去冯翊、太原、安定数县去定居。北方要加强对河东、河南诸郡县的管理,招募一些犯死罪的人,以及迁徙三河、三魏地区已在官府登记的人,共四万家去北方边境地区定居,这样可以保证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不会影响到我中华的安定。我们还要有步骤的迁徙那些住在平阳、弘农、魏郡、京兆、上党、太原的诸多胡人,让他们去到边境之外。也要提高限制边境地区人民出入的防备措施,明确先王所订立的荒服制度,这才是万世太平的根本之计啊!但是晋武帝不采纳这个建议。荀绰《略记》记载:世祖晋武帝自从平定吴国之后,天下得到太平,就不能再继续勤奋于政务,而开始宠幸任用外戚及其政治势力集团。由此开始,选择嫔妃的时候,不限制女方的家庭背景(后妃因此彼此争宠以便为她们的家族谋求政治势力),父兄因此多犯淫乱的罪行,这不是正人君子应有的举止。后宫因此嫔妃人数增多,实在是过分沉溺于淫乐。当年武王伐纣,归因于纣王后宫的骄奢淫逸,助纣为虐(而导致商汤的灭亡)。而现在晋世祖武帝打败了吴王孙晧,却接收了吴国后宫的姬妾五千人,这和孙晧亡国的弊病是同样的啊!
1703059176
1703059177
【原文】惠皇帝讳衷(1),字正度,武帝太子也。永平元年(2),迁皇太后(3)于永宁宫(4)。贾后(5)讽(6)群臣,奏废皇太后为庶人,居于金墉城(7)。九年(8),贾后诬奏皇太子(9)有悖(10)书,帝幸式乾殿(11),召公卿百官皆入,诏赐太子死,以所谤悖书及诏文,遍示诸王公。司空张华(12)曰:“此国之大祸,自汉氏以来,每废黜正嫡(13),恒至丧乱(14),且晋有天下日浅,愿陛下详(15)之。”尚书仆射裴頠(16)曰:“臣不识太子书,不审(17)谁为通表、谁发(18)此者。为是(19)太子手书不?宜先检校(20)。”而王公百官竟无言。免太子为庶人,幽(21)于金墉城。
1703059178
1703059179
【注释】(1)惠皇帝讳衷: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59年—公元307年),是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公元290年至公元307年在位。司马衷于公元267年被立为皇太子,公元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在八王之乱中,惠帝的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了惠帝的帝位,并以惠帝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马伦,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迎晋惠帝复位。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公元307年,惠帝去世,相传被司马越毒死。终年四十八岁,被安葬于太阳陵,他的弟弟晋怀帝司马炽即位,改元永嘉。(2)永平元年:是公元291年,这一年惠帝登基,一年有三个年号,永熙、永平和永康,可见政局不稳。(3)皇太后:指惠帝的继母杨芷,即生母杨艳的妹妹。(4)永宁宫:所谓迁到永宁宫的说法,是史家的春秋笔法,运用了曹魏时期的旧事来指代现在的情况。曹魏时期,曹芳身为少主,政权落在郭太后手中,曹爽为了控制朝政,将郭太后迁居到永宁宫。同样的,在晋惠帝出来执政时,大权落在太后杨芷及其家族手中,惠帝的贾皇后不满,将杨太后迁居到永宁宫,便是循前朝旧例,将杨太后推出政坛的意思。(5)贾后(公元256年—公元300年):原名贾南风,西晋晋惠帝的皇后,又称惠贾皇后。她是西晋开国元勋贾充的三女。公元272年贾南风嫁给司马衷为太子妃,惠帝继位后,被封为皇后。公元291年她诛杀了三公太傅杨骏(皇太后杨氏之父)及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等,“皆夷三族”。之后又矫诏废皇太后杨氏为庶人,囚禁在金墉城,第二年将之迫害至死。公元300年贾后杀愍怀太子司马遹,此举动成为许多反对贾后专政的皇族开始行动的起点。四月,赵王司马伦假造诏书,以谋害太子之名将贾后处死,自领相国位,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贾后死时只有四十五岁。(6)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讥刺、指责。(7)金墉城:三国魏明帝(公元227年—公元239年)时筑,为当时洛阳城西北角一个小城。《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洛阳县》:“嘉平六年(公元244年),司马师废其主(曹)芳,迁于金墉。延熙二年(公元239年),魏王禅位于晋,出舍金墉城。晋杨后及愍怀太子至贾后之废,皆徙金墉。永康二年(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迁惠帝,自华林西门出,居金墉城。”因亦比喻帝后被贬之所。(8)九年:这里指元康九年,即公元299年。(9)皇太子:即司马遹(公元278年—公元300年),字熙祖,西晋武帝司马炎之孙,晋惠帝司马衷之子。自幼聪慧,有司马懿之风。然长大后,不修德业,性刚且奢侈残暴,于宫中摆摊切肉卖酒,并在西园销售杂货,以收其利。又好算卦巫术,忌讳颇多。皇后贾南风以其非己生,恐其即位后自己地位难保,乃与贾谧等设计谋害,诬太子谋反,囚于金墉城,后徙许昌宫,遣黄门孙虑将太子杀害。(10)悖:谓叛逆,叛乱。(11)式干殿:西晋的宫殿内。(12)司空张华:司空,官名。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后去大字为司空,历代因之。张华(公元232年—公元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人。父张平,曹魏时渔阳郡太守。张华幼年丧父,家贫然勤学,“学业优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任职太常博士,又屡迁佐著作郎、长史兼中书郎等职。西晋取代曹魏后,又迁黄门侍郎。吴国平定后,封广武县侯。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晋惠帝时爆发的“八王之乱”中,遭赵王司马伦杀害,夷三族。死后家无余资。(13)废黜正嫡:废黜,废免罢黜。正嫡,正室之子,嫡子。(14)丧乱: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15)详:审察;审理。(16)尚书仆射裴頠:尚书仆射,官名。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置尚书五人,其中一人为仆射。东汉置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以尚书仆射为其副职。献帝时分设左、右仆射,历代沿置。裴頠(公元267年—公元300年),字逸民,晋河东闻喜人。弘雅有远识,惠帝时为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因诛杨骏有功,封武昌侯。奏修国学,刻石写经,累迁尚书,为赵王伦所害,追谥成。(17)不审:不知。(18)发:告发;发难。(19)为是:抑或;还是。(20)检校:查核察看。(21)幽:囚禁。
1703059180
1703059181
【译文】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是武帝的太子。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将皇太后杨芷迁到永宁宫。贾皇后暗示群臣,让他们上奏,将太后废为庶人,还将她囚在(幽禁皇帝后妃的)金墉城里。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贾皇后诬奏皇太子(司马遹)写过谋反叛乱的书信。惠帝驾临式干殿,命文武百官都进殿,要下诏赐太子死,并拿出太子叛逆犯上的书信和(赐死太子的)诏文,给诸王公大臣看。司空张华上前奏称:“废黜太子,是国家的大祸。自汉代以来,每因废黜嫡子,一定会带来政局动乱。再说,晋朝立国时间不长,请陛下慎重审查这件事。”尚书仆射裴頠说:“臣不认得太子的字迹,也不知是谁举发这件事的。这是否真的是太子手书,应该先核查清楚。”而其余的王公百官竟不发一言。就这样废太子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
1703059182
1703059183
【原文】永康元年(1),前西夷校尉司马阎缵(2),舆棺(3)诣阙(4)上书曰:“伏见赦文(5),及牓(6)下,前太子遹(7)手疏(8),以为惊愕。自古已来,臣子悖逆,未有如此之甚者也。幸赖天慈(9),全其首领(10)。臣伏念遹生于圣父,而至此者,由于长养深宫,沉沦(11)富贵,受饶(12)先帝,父母骄之。每见选师傅,下至群吏,率取膏粱击钟鼎食(13)之家,稀有寒门儒素(14),如卫绾(15)、周文、石旧(16)、疏广(17)者也,洗马(18)、舍人(19),亦无汲黯(20)、郑庄(21)之比(22),遂使不见事父事君之道。臣案(23)古典(24),太子居以士礼(25),与国人齿(26),以此明先王欲令知(27)先贱然后乃贵。自顷(28)东宫(29)亦微(30)太盛,所以致败也。非但东宫,历观诸王,师友(31)文学(32),亦取豪族(33)。为能得(34)者,率(35)非龚遂(36)、王阳,能以道训(37)。友无直亮(38)三益(39)之节,官以文学(40)为名,实不读书。但共鲜衣怒马(41),纵酒高会(42),嬉游博奕(43),岂有切磋(44)能相长益(45)?臣常恐公族凌迟(46),以此叹息。
1703059184
1703059185
【注释】(1)永康元年:即公元300年。(2)前西夷校尉司马阎缵:西夷校尉司马,官名。阎缵,字续伯,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出身士族,交结英豪,博览典籍。先为太傅杨骏舍人,转安复令。后任西戎校尉司马,有功,封平乐乡侯。性慷慨,敢直言,不拘小节。升为汉中太守。卒于官,年五十九。(3)舆棺:舆棺谓载棺以随,以示决死。(4)阙:宫阙,指皇帝召见群臣的地方。(5)赦文:赦罪太子的公文。(6)牓:告示、文书。(7)太子遹:皇太子司马遹。(8)手疏:亲手书写的奏章。(9)天慈:皇帝的慈爱。(10)首领:头和脖子,意为性命。(11)沉沦:意为沉溺。(12)饶:富裕,丰足。(13)膏粱击钟鼎食:膏粱,肥美的食物。《国语·晋语七》:“夫膏粱之性难正也。”韦昭注:“膏,肉之肥者;粱,食之精者。”击钟鼎食,指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14)儒素:泛指儒士。(15)卫绾:西汉代国人。汉景帝时期,历任中郎将、河间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并做过三年丞相。他寡言敦厚,谨守职守,是一位无为政治的奉行者。(16)石旧:《群书治要(元和版)》为“石奋”,且西汉有石奋其人,而“石旧”则无从可考。石奋(?—公元前124年),西汉大臣,字天威,号万石君,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谨慎小心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司马迁认为石奋虽不善言谈,但却敏于行事。(17)疏广(?—公元前45年):字仲翁,祖籍东海兰陵人。其曾祖迁于泰山郡巨平(今宁阳县西部)。西汉名臣。疏广少时好学,习惯用读、记、背、研的学习方法巩固知识,拓宽知识面,精于研究《论语》《春秋》。乐于创办私学,治学严谨,注重学生的德学兼优。本始元年初,宣帝征其为博士郎、太中大夫。地节三年(公元前66年)封疏广为太子太傅。(18)洗马:作“先马”。汉沿秦置,为东宫官属,职如谒者,太子出则为前导。晋时改掌图籍。(19)舍人:官名。秦汉有太子舍人,为太子属官;魏晋以后有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20)汲黯(?—公元前112年):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西汉初年名臣。汲黯出身名门,七世为卿大夫。在周时便几世为卫国的卿大夫了。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21)郑庄:人名。(22)比:类;辈。(23)案:通“按”。查考,考核。(24)古典:古代的典章制度。(25)士礼:指代“士”阶层人的生活待遇。古人的社会等级是天子最高,诸侯王公次之,再次是称为“卿大夫”的一般官员,再次是称为“士”的一般知识分子。士的阶层仅比一般老百姓略高,可见太子所受到的礼遇,连普通官员都不如,仅比平民百姓高些而已。(26)齿:并列;在一起。(27)知:晓得,了解。(28)自倾:近来。(29)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30)微:稍,略。(31)师友:老师和朋友。指可以请益的人。(32)文学: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33)豪族:指豪门大族。(34)得:得益。(35)率:一概,都。(36)龚遂:生卒年不详,字少卿,为山阳郡南平阳县(今山东邹城市平阳寺)人,劝民农桑,亲自带头节俭。(37)训:教诲;教导。(38)直亮:正直信实。(39)三益:谓直、谅、多闻,即正直、诚信、见识广。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40)文学:官名。汉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三国魏武帝置太子文学,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41)鲜衣怒马: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李贤注:“怒马,谓马之肥壮,其气愤怒也。”(42)高会:盛大宴会。(43)嬉游博奕:嬉游,游乐;游玩。博奕,下棋。(44)切磋:原指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后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45)长益:促进,增益。(46)凌迟:衰退、衰败。
1703059186
1703059187
【译文】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前任西夷校尉司马阎缵,抬上棺材前往宫殿冒死向惠帝上书说:“臣见到(定太子忤逆罪的)公文,和(朝廷)颁布的(废太子为庶人的)公告。(臣看到)前太子司马遹亲手写的奏章,感到很吃惊。自古以来,臣子犯上忤逆还没有这么过分的。幸亏仰赖圣上仁慈,保全了太子的性命。臣思量,太子遹是圣主您的后代,之所以走到这个地步,是由于他从小生长在深宫,沉溺在富贵的生活环境中,受到先帝的恩宠,父母的娇惯。每次为太子选择老师及下属官员,都选自大富大贵的人家,很少有出身寒门而具有儒家品德操守的人,像汉代的卫绾、周文、石奋、疏广那样的良臣;充当太子属官洗马、舍人的人选中,也没有像汲黯、郑庄那样的人才,从而使太子不知道如何孝养父母奉事君主。臣考察古代的典章制度,太子的礼遇应该与一般的士人等同,生活待遇上则与一般老百姓一样,由此明了先王的用心是要让太子明白要先贫贱然后才能富贵。近来,东宫太子的生活稍过于丰足,所以惹祸败身。非但住在东宫的太子如此,(臣)逐个观察各诸侯王身边的师友文士,也都选之于豪门望族之中被认为很合适的人选,却都不是像汉代的龚遂、王阳那样能以道义相劝之士,没有正直、坦诚、多闻的节操。虽然有文学从事这样的官员,而实际上并不读书,只是聚在一起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纵酒设宴,嬉戏游乐,下棋对弈,哪里能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学问与道义)而共同进步呢?臣常担忧王公贵族颓败衰落,并为此叹息。
1703059188
1703059189
【原文】今遹可以为戒,恐其被斥(1),弃逐(2)远郊,始当悔过,无所复及(3)。昔戾太子(4)无状(5),称兵(6)拒命,而壶关三老(7)上书,犹曰子弄父兵,罪应笞(8)。汉武感悟(9),筑思子之台(10)。今遹无状,言语逆悖(11),受罪之日,不敢失道,犹为轻于戾太子。尚可禁持检著(12),目下重选师傅,为置文学,皆选以学行(13)自立(14)者,及取服勤(15)更事(16)、名行(17)素闻者,使共与处;使严御史鉴护其家,绝(18)贵戚子弟轻薄宾客(19)。如此左右前后,莫非正人,使共论议(20)于前,但道古今孝子慈亲、忠臣事君,及思愆(21)改过之比(22),日闻善道,庶几(23)可全。
1703059190
1703059191
【注释】(1)斥:贬斥,疏远,驱逐。(2)弃逐:放逐。(3)复及:再次赶上。(4)戾太子:汉武帝太子刘据的谥号。武帝末年,江充擅权,太子与充有隙。后巫蛊之祸起,太子遭诬,因举兵诛江充,与丞相刘屈氂战于长安城内,兵败逃亡。不久为吏追捕,自杀。后其孙询立为宣帝,追谥太子为“戾”,史称戾太子。(5)无状:谓行为失检,没有礼貌。(6)称兵:举兵。谓动用武力。(7)壶关三老:《汉书·戾太子刘据传》:“上怒甚,群下忧惧,不知所出。壶关三老茂上书……书奏,天子感寤。”后以“壶关老”借指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者。(8)笞:古代的一种刑罚。用荆条或竹板敲打臀、腿或背。为五刑之一。(9)感悟:受感动而醒悟。(10)思子之台:方士江充陷害汉武帝的戾太子,而酿成汉武帝冤杀太子的父子相残的悲剧,后来汉武帝醒悟,据说他还梦见太子跪在他面前哭泣,便修筑了“思子台”以寄托知错悔过之意。(11)逆悖:悖逆,叛乱。(12)禁持检著:禁,谨慎。持检,约束、收敛。(13)学行:学问品行。(14)自立:能自持自守,不为外力所动。(15)服勤:谓服持职事勤劳。《礼记·檀弓上》:“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孔颖达疏:“言服勤者,谓服持勤苦劳辱之事。”(16)更事:经历世事。(17)名行:名声与品行。(18)绝:断绝。(19)宾客:东汉以后对依附世家豪族人口的一种称谓。(20)论议: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21)愆:罪过,过失。(22)比:类;辈。(23)庶几:差不多,近似。
1703059192
1703059193
【译文】现在司马遹可以引以为戒,恐怕他被贬斥、弃逐到边僻地方,应当开始忏悔过错,追悔莫及了。当年汉武帝的戾太子无礼,举兵违抗武帝,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士还上书说这只不过是儿子摆弄父亲的兵马,这样的罪处以鞭笞之刑就可以了。后来汉武帝有所感悟,修筑“思子台”(来表示追念)。当今太子遹(虽然也是)无礼,言语犯上,但他接受惩处的时候,还不敢违背父子之道,其罪过比戾太子要轻,还是可以将他放在身边给予约束管教的。眼下,可以为他重新选择师傅、安排文学之士(来教育太子)。应选那些有学识品行、自持守节的人,让那些恪尽职守、阅历丰富、名声操行皆为世称道的人与太子共处。派遣御史严格鉴护太子的住处,断绝他与那些贵戚子弟以及品格不良的幕僚门客的往来。这样太子身边前后左右都是正人君子,让这些人在太子面前谈事论理时,只谈论古今孝子如何敬爱父母、忠臣如何奉事国君,以及如何反省过错、勇猛改过之类的善言。太子天天听的都是善道,(这样)差不多就能保全太子了。
1703059194
1703059195
【原文】昔太甲(1)有罪,放(2)之三年,思庸(3)克复(4),为殷明王。又魏明帝(5)因母得罪(6),废为平原侯,为置(7)家臣庶子(8)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9),事父以孝,事母以谨,闻于天下,于今称(10)之。李斯(11)云:‘慈母多败子,严家无格虏(12)。’由陛下骄(13)遹,使至于此。庶(14)其受罪以来,足自思改。方今天下多虞(15),四夷未宁,将伺(16)国隙,储副(17)大事,不宜空虚(18),宜为大计,少复停留,先加严诲,若不悛改(19),弃之未晚也。臣素寒门,不经东宫,情不私遹也。臣尝备近职,情同阍寺(20),悾悾(21)之诚,皆为国事。臣以死献忠,辄具棺絮,伏须(22)刑诛。”书御(23),不从。遣前将军司马,送太子幽(24)于许昌宫,贾后使黄门(25)孙虑贼太子于许昌(26)。
1703059196
1703059197
【注释】(1)太甲:商朝国王,生卒年不详,为汤嫡长孙,共在位二十三年。太甲在位初年,任用伊尹为相,商朝比较强盛。可是太甲三年时,太甲开始按照自己性子办事,以残暴的手段对付百姓、奴隶,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宫。根据《史记》记载,三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政权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商朝因此中兴。(2)放:流放。(3)庸:任用。(4)克复:能够恢复。(5)魏明帝:曹睿(公元204年—239年),字元仲,即魏明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丕之子,曹操之孙。(6)因母得罪:指公元222年,曹睿因其母甄氏被废,故虽受其祖父曹操的钟爱,但其父曹丕没有立他为太子,而封为平原侯。(7)置:安置。(8)庶子:周代司马的属官。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魏晋也沿用这个制度。(9)匡矫:纠正、矫正。(10)称:称扬,赞叹。(11)李斯(?—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后受秦始皇重用,入秦为相。主张废封建,定郡县,行禁书令,统一文字,变籀文为小篆。并曾与赵高、胡毋敬等,整理当时通行的秦文,写成《仓颉篇》七章。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12)格虏:强悍不驯的奴仆。(13)骄:通“娇”。宠爱;娇惯。(14)庶:希望,但愿。(15)多虞:多忧患;多灾难。(16)伺:窥伺;窥探;观察。(17)储副:国之副君。指太子。(18)空虚:空无;不充实。(19)悛改:悔改。(20)阍寺:阍人和寺人。古代宫中掌管门禁的官。阍,音昏。(21)悾悾:诚恳貌。《后汉书·刘瑜传》:“臣悾悾推情,言不足采。”李贤注:“悾悾,诚恳之貌。”(22)须:等待。(23)御:谓进呈御览。(24)幽:囚禁。(25)黄门:既可指官职又可指太鉴。史称孙虑饿死太子,当为太鉴。(26)孙虑贼太子于许昌: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皇后贾南风矫诏,使黄门孙虑毒害囚禁在许昌宫的前太子司马遹。孙虑将此事通告给看守太子的刘振,刘振遂将司马遹迁至小院,绝其食,欲活活饿死,然孙虑依旧不放心,亲自下手,用药椎将其杀害。后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齐王司马冏政变,孙虑等皆被处死。贼,杀戮,杀害。亦指杀人者。
1703059198
1703059199
【译文】昔日(商汤之孙)太甲有罪,被流放了三年,才想要悔过自新,(终于)成为殷商的一位明君。再如魏明帝曹睿因为母亲被废为庶人的缘故,自己也被贬为平原侯。此时朝廷给他安排家臣、老师、文学之士等,都选择有道德修养的正人君子,一起帮助他改正错误,结果他以孝顺侍奉父亲、以恭谨侍奉母亲而名闻天下,至今还被人们称道。李斯曾说:‘过于仁慈的母亲多教出败家子,家规严格的家庭不会有桀骜不驯的家丁。’由于陛下骄惯司马遹,才使他落到如此地步。但愿他接受惩处以来,能十分认真地反思己过,予以悔改。当今天下多忧患,周边的外族还没有平定,都想伺机作乱。国家册立太子是大事,不宜使太子之位空缺,应为大局着想不要再耽搁。对太子应先严加教诲,若太子还不悔改,再废掉他也不迟啊。臣出自寒门,从未在东宫任事,感情上并不偏袒太子。臣曾做过皇帝身边的近臣,职位和一般掌管宫门的侍者差不多。今诚恳上奏,都是着眼于国家大事。臣以死表示忠心,并带来了棺材,等待死刑的处置。”惠帝看了奏章后没有同意,又派遣前将军司马将太子押送到许昌宫囚禁起来。不久,贾后派黄门太鉴孙虑在许昌宫杀害了太子。
1703059200
1703059201
【原文】《干宝纪》云:“史臣(1)曰:世祖(2)正位(3)居体(4),重(5)言慎法,仁以原(6)下,宽(7)而能断(8)。故民咏(9)惟新(10),四海欢悦矣。聿修(11)祖宗之志,独纳羊祜(12)之策,役不二时,江湖(湖作湘)来同(13)。夷(14)吴(15)蜀(16)之垒垣(17),通(18)二方(19)之险塞(20),掩(21)唐。虞(22)之旧城(城作域),班(23)正朔(24)于八荒(25)。余粮委(26)亩(27),外关(28)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29)于道路(30),故于时(31)有天下无穷人之言。虽太平未洽(32),亦足以明(33),吏奉其法,民乐其生,百代(34)之一时矣。武皇既崩,陵土未干,而杨骏(35)被诛,母后废黜(36),朝士(37)旧臣,夷灭者数十族(38)。宗子(39)无维城(40)之助,而阏伯实沈(41)之隙(42)岁构。师尹(43)无具瞻(44)之贵,而颠坠(45)戮辱(46)之祸日有。民不见德,唯乱是闻,内外混淆,名实(47)反错。国政迭移(48)于乱人(49),禁兵(50)外散于四方。方岳(51)无钧石之镇(52),门关无结草(53)之固。李辰(54)、石冰(55),倾之于荆(56)扬(57);刘渊(58)、王弥(59),挠(60)之于青(61)冀(62)。二十余年,而河洛(63)为墟,戎羯(64)称制(65),二帝(66)失尊,山陵(67)无所。何哉?树立失权(68),托付(69)非才,四维(70)不张,而苟且(71)之政多也。
1703059202
1703059203
【注释】(1)史臣:史官。(2)世祖:晋世祖司马炎。(3)正位:中正之位。(4)体:事物的主要部分;主体。(5)重:慎重,谨慎。(6)原:宽恕,原谅。(7)宽:度量宽宏,宽厚。(8)断:判断,决断,决定。(9)咏:歌颂。(10)惟新:更新。(11)聿修:谓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聿本助词,后多训为“述”。(12)羊祜(公元221年—公元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西晋开国元勋。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吴将陆抗去世后,他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但是晋武帝执意采纳了羊祜的建议伐吴成功,统一了中国。(13)来同:犹言来朝。(14)夷:讨平(讨伐平定)。(15)吴:吴国。(16)蜀:蜀国。(17)垒垣:营垒和城墙。(18)通:打通。(19)二方:指吴、蜀两方。(20)险塞:犹要塞。(21)掩:盖过,超过。(22)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23)班:颁布。(24)正朔:谓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夏、殷、周、秦及汉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自汉武帝后,直至现今的农历,都用夏制,即以建寅之月为岁首。(25)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26)委:舍弃,丢弃。(27)亩:泛指农田,田地。(28)外关:对外的关口。(29)取资:取得资助。(30)道路:路上的人。指众人。(31)于时:其时,当时。(32)洽:达到。(33)明:证明,表明。(34)百代:指很长的岁月。(35)杨骏(?—公元291年):西晋大臣。字文长。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初为高陆县令,累迁至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因其女杨芷为晋武帝皇后,受武帝宠信,与弟杨珧、杨济权倾天下。在晋武帝驾崩后,杨骏一度和皇太后杨芷把持朝政,势倾天下。(36)废黜:废免罢黜。(37)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38)夷灭者数十族:晋武帝死后,其子惠帝登基,朝政一度由皇太后杨芷及其父杨骏把持。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不满,发动政变成功,遂导致皇太后杨芷被废为平民,杨家三族被诛灭,牵连被诛灭共有数十族。从此,皇后贾南风干政十年,并导致皇室各宗室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兴起。(39)宗子:皇族子弟。(40)维城:连城以卫国。(41)阏伯、实沈:阏伯,古代人名。后用为商星的别称。实沈,古代神话谓高辛氏的季子名实沈,是参宿之神。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42)隙:怨恨,仇隙。(43)师尹:指周太师尹氏。《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44)具瞻:为众人所瞻望。喻指宰辅重臣。(45)颠堕:坠毁。(46)戮辱:指杀戮污辱。(47)名实:名称与实质、实际。(48)移:转交。(49)乱人:违背正道或制造混乱的人。(50)禁兵:犹禁军。(51)方岳:指州郡。(52)钧石之镇:指指重兵护守。钧和石,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53)结草:扎草。(54)李辰:人名。(55)石冰(?—公元304年):西晋时蛮族起义军将领。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张昌发动荆州汉、蛮各族人民起义,派他分兵东攻扬州,击败刺史陈徽,占领扬州诸郡,不久攻破江州,临淮(今江苏盱眙)人封云起兵响应,进攻徐州。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陈敏所败,被迫北依封云,与封云同为叛徒张统所杀。(56)荆:荆州。(57)扬: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58)刘渊:汉太祖光文皇帝(约公元251年—公元310年),字元海,新兴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为五胡十六国时代中,汉国(后改为前赵,亦作汉赵)的开国君王。刘渊是西汉冒顿单于的后代,本姓栾提,因汉高祖刘邦嫁公主给冒顿单于和婚并约为兄弟而改姓刘。刘渊亦是东汉末年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部元帅刘豹子。刘渊在父亲死后接掌其部属,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伐,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五年后称帝。(59)王弥(?—公元311年):东莱郡人。曹魏将领王颀之孙。西晋末年的叛民领袖,后归附汉赵为将,官至大将军。后被另一将领石勒所忌而被杀。(60)挠:扰乱。(61)青:青州。州府名。汉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隋废。(62)冀:冀州。(63)河洛: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64)戎羯:戎和羯,古族名,泛指西北少数民族。(65)称制:即位执政,称帝建制。(66)二帝:晋怀帝、晋愍帝。(67)山陵:帝王或皇后的坟墓。(68)树立失权:治国方略失策,谋略不当的意思。树立,建立;建树。权,权衡。(69)托付: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70)四维: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纲,称为“四维”。(71)苟且:不循礼法。
1703059204
1703059205
【译文】干宝《晋纪》上记载:史臣说:“晋世祖司马炎正式登基获得帝位后,言语谨慎,慎用刑法,用仁爱之心宽恕臣下,气度宽宏而又能决断,所以人民拥护新政,四海之内民众欢欣喜悦。他秉承祖宗的志向,力排众议采纳羊祜伐吴的建议,战争没过多久,长江和湘江流域就归附晋朝。此后破除了吴国和蜀国的营垒和城墙,打通了险要的关塞,国土面积超过了唐尧、虞舜所治理的旧国疆域,向边远的地方颁布了新的历法。田地里有许多剩余的粮食,对外的关口不用关闭,大家在路上遇到都和亲人一样。有缺衣少粮的人,从旁人那里都能够得到资助,所以那时有天下没有穷人的说法。虽然没有达到太平盛世,但也可以显示出官吏们奉公守法,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数百年方能一遇的啊!晋武帝驾崩之后,陵墓上的土还没有干,顾命大臣杨骏就被诛杀,皇太后被废黜,朝堂上原有的臣子,有数十家都被灭族。皇室宗亲也不能互相扶助,反而彼此争斗;国家的重臣不能得到尊重和仰慕,反而被罢黜和杀戮凌辱的祸事却经常出现。百姓们看不到为政者的德政,所听到的都是朝政混乱的消息;国家分不清敌友,官员名实不符。国家的政权经常落入乱臣贼子之手,卫护皇城的禁卫军队则散乱四方。州郡没有有才能的人去镇守治理,关隘像草扎的一样很不牢固。李辰和石冰攻占了荆州和扬州,刘渊和王弥扰乱于青州、冀州一代。仅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原的河洛地区成为废墟,外族胡人建国称帝,怀、愍二帝因此失去了国君的尊严,祖先的陵墓也无处安置,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治国的方略违背了常道,政事托付于无才能的人,礼义廉耻的纲常道德没有得到宣扬,而不循礼法的政令又太多了。
1703059206
1703059207
【原文】夫作法(1)于治(2),其弊犹乱,作法于乱,谁能救之?于时(3)天下非蹔(4)弱也,军旅(5)非无素也。彼刘渊(6)者,离石(7)之将兵都尉(8);王弥者,青州之散吏(9)也。盖皆弓马(10)之士,驱走(11)之人,凡庸之才,非有吴先主(12)、诸葛孔明之能也;新起之寇,乌合之众(13),非吴蜀之敌也;脱耒(14)为兵,裂衣为旗,非战国(15)之器也;自下逆上,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群羊,举(16)二都(17)如拾遗(18)(遗下有芥字),将相侯王,连颈(19)受戮,乞为奴仆,而犹不获(20),后嫔妃主,虏辱于戎卒(21),岂不哀哉!夫天下,大器(22)也;群生(23),重畜(24)也。爱恶相攻,利害相夺,其势若积水于防(25)、燎火于原,未尝蹔静也。器大者,不可以小道(26)治;势重者,不可以争竞(27)扰。古先哲王(28)知利(29)百姓,是以感(30)而应(31)之,悦而归之,如晨风(32)之郁(33)北林、龙鱼(34)之趣(35)渊泽也。然后设礼文(36)以理之,断刑罚以威之,谨好恶以示(37)之,审(38)祸福以喻(39)之,求明察(40)以官(41)之,笃(42)慈爱以固(43)之。故皆乐其生而哀其死,悦其教而安(44)其俗。
1703059208
1703059209
【注释】(1)作法:谓创制法律、典章等。(2)治: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乱”相对。(3)于时:当时,其时。(4)蹔:同“暂”。少顷;短暂。(5)军旅:部队。(6)刘渊:见前注。(7)离石:即现在山西吕梁地区。(8)都尉:官名。战国时始置。秦灭六国,遂以其地为郡,置郡守、丞、尉。尉典兵,是比将军略低的武官。(9)散吏:闲散的官吏。指有官阶而无职事的官员。(10)弓马:骑射。(11)驱走:犹役使。驱遣奔走。(12)吴先主:指三国吴主孙权。(13)乌合之众:形容一时聚集,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14)耒:古代一种可以脚踏的木制翻土农具。(15)战国:谓统治一方、互相交战的国家。(16)举:攻克;占领。(17)二都:吕延济注:“二都,洛阳、长安也。”(18)拾遗:拾取他人的失物。比喻轻而易举。(19)连颈:犹言一个人挨一个人。(20)不获:不得,不能。(21)戎卒:兵士。(22)大器:《庄子·让王》:“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成玄英疏:“夫帝王之位,重大之器也,而不以此贵易夺其生,自非有道,孰能如是!”因以大器比喻国家、帝位。(23)群生:指百姓。(24)重畜:大牲畜。这里用来代指财产,财富。(25)防:堤岸,堤坝。(26)小道: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27)争竞:谓为名利而争逐奔走。亦泛指互相争胜。(28)哲王:贤明的君主。(29)利:给予利益和好处。(30)感:感化。(31)应:响应。(32)晨风:鸟名。(33)郁:音玉,丛集茂密。《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毛传:“郁,积也。”孔颖达疏:“郁积而茂盛者,彼北林之木也。”(34)龙鱼:即龙鲤。一说指鲵鱼,人鱼。(35)趣:趋向;归向。(36)礼文:指礼乐仪制。(37)示:教导。(38)审:详究;细察。(39)喻:晓谕;告知;开导。(40)明察:原指观察入微,不受蒙蔽。(41)官:管理。(42)笃:诚笃。(43)固:稳固;安定。(44)安:谓对某种环境、事物感到安适或习惯。
1703059210
1703059211
【译文】法制政令用在太平盛世,都会产生弊端和变化,用在乱世,有谁还能挽救其弊呢?当时的国力并不是暂时薄弱,军队也非训练无素。那刘渊不过是离石县领兵的都尉,王弥不过是青州闲散的官吏,都是平常只会骑射、被人驱使指挥的人,才能也很平庸,并不是像东吴先祖孙权与诸葛亮那样有才能的人。这些刚刚兴起的叛乱之人,都是些乌合之众,远远比不上当年东吴和蜀汉的军队,他们随便放下农具就成为兵士,把衣服撕破就做为旗帜,不是正规训练的军队;以臣下而反逆主上,也没有敌国那样的势力。即便是这样,却迅速取得了成功,扰乱天下就像在赶一群羊,攻占东西二都就像拾取他人的失物一样容易。将相王侯,一起被杀戮,连祈求成为奴仆都不被获准;后宫的嫔妃,被普通的士兵掳走凌辱,这难道不悲哀吗?天下,是最大的宝器;百姓,是最大的财富。面对这两者,多少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互相攻击,为了利害得失而互相争夺,这形势就好比在堤坝上里蓄水,在平原上放火,不曾有一刻安宁。国家如此之大,不能以礼教之外的普通方法来治理;百姓如此众多,不可以争夺之心去妄加侵扰。古代的先哲圣王知道必须要利益百姓,所以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召臣民,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顺,就像晨风鸟聚向茂密的北林,龙鲤趋向深渊水泽。人民归附后,再制定礼教仪制来规范他们,决断刑罚来威慑他们,慎重好恶来教导他们,告知民众辨明祸福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访求明察之士来管理他们,设法增进大家的慈爱之心来安定他们。所以,圣王在世,人们感到非常快乐;当他不在世时,人们都非常悲哀,人们愿意接受他的教化并乐于遵守他所倡导的淳朴风俗。
1703059212
1703059213
【原文】君子勤(1)礼,小人尽力。廉耻笃(2)于家闾(3),邪僻(4)消于胸怀(5)。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6),而不求生以害义(7)。又况奋臂(8)大呼聚之,以干纪(9)作乱之事乎?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理节(10)则不乱,胶结(11)则不迁(12)。是以昔有天下者之所以长久也,夫岂无僻主?赖道德典刑(13),以维持之也。故延陵季子(14)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15)、短长之期者,盖民情(16)风教(17),国家安危之本也。晋之兴也,其创基立本(18),异于先代,又加之以朝寡纯德(19)之士,乡乏(20)不二(21)之老,风俗淫僻(22),耻尚失所。学者以庄(23)、老(24)为宗,而黜(25)六经(26);谈者以虚荡(27)为辩,而贱名检(28);行身(29)者以放荡(30)为通(31),而狭(32)节操(33);进仕(34)者以苟得(35)为贵,而鄙居正(36);当官者以望空(37)为高,而笑勤恪(38)。刘颂(39)屡言治道(40),傅咸(41)每纠(42)邪正,皆谓之俗吏。其倚仗虚旷,依阿(43)无心者,皆名重(44)海内。由是毁誉(45)乱(46)于善恶之实,情慝(47)奔于货欲之涂,选者为人择官,宦者为身择利。而秉钧当轴(48)之士,身兼官以十数,大极其尊,小统其要,机事(49)之失,十恒八九。而世族贵戚之子弟,凌迈(50)超越(51),不拘资次(52)。悠悠风尘(53),皆奔竞(54)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55)之举。
[
上一页 ]
[ :1.7030591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