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9592e+09
1703059592
1703059593 【译文】“到了秦朝,废弃了诸侯立国管理地方(的做法),而在地方设立郡和县作为行政机构,皇室子弟没有分封尺寸土地,王朝因此孤立而没有诸侯作为辅佐,传位二世就亡国了。周和秦两代之后是汉朝,汉朝将封建制和郡县制混杂在一起使用,西汉和东汉两代,国运各二百余年。(臣)考量(汉代的)封建制度,(发现)尽管这个制度也存在错乱的地方,不能做到处处恰当,但是考查一下汉朝的衰亡,问题都出在同姓诸侯不能保卫国家,诸侯势卑力微之时,而不是诸侯强大兴盛之时。以前外戚吕氏作乱,幸亏依靠齐国、代国诸侯王的援助,才使得汉朝刘氏江山安定下来。(后来)七国叛乱,梁王(刘武)捍卫朝廷,终于平定了这一场灾难。从那以后,诸侯王的权力和威势被削夺,只能靠征收郡国租税以为生计,有的甚至穷困到只能乘坐牛车的地步。因此王莽才得以独揽朝政,实现了他篡逆的奸谋,并导致天下分崩离析,生灵涂炭。”
1703059594
1703059595 【原文】“光武绍(1)起,虽封树子弟,而不建成国之制,祚亦不延。魏氏承之,圈闭(2)亲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3)速倾。天命移在陛下,长短之应,祸福之征,可见于此矣。然则建邦苟尽其理,则无向不可。故曰:‘为社稷计,莫若建国。’夫邪正逆顺者,人心之所繋服也。今之建置,审量(4)事势,使君乐其国,臣荣其朝,各流福祚(5),传之无穷。上下一心,爱国如家,视人如子,然后能保荷天禄,兼翼王室。今诸王裂土,皆兼于古之诸侯,而君贱其爵,臣耻其位,莫有安志(6),其故何也?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故也。今之建置,宜使率由旧章(7),一如古典。然人心系常,不累十年,好恶未改。,情愿未移。臣之愚虑,以为宜早创大制,迟回众望,犹在十年之外,然后能令君臣各安其位,荣其所蒙,上下相持,用成藩辅。如今之为,适足以亏天府(8)之藏,徒弃谷帛之资,无补镇国卫土之势也。
1703059596
1703059597 【注释】(1)绍:承继。(2)圈闭:禁闭。(3)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4)审量:考察衡量,估量。(5)福祚:福禄,福分。(6)安志:犹安心。(7)率由旧章:完全依循旧规办事。(8)天府:此处指国库。
1703059598
1703059599 【译文】“东汉光武帝刘秀承继汉统,虽然名义上也分封子弟为诸侯王,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分封诸侯王国的制度,国运也没有延续多久。曹魏继承汉室天下,限制宗室,囚禁子弟,因而皇权迅速垮台,天命转移到陛下这里。国运的长短、祸福的征兆,都可以从这些历史事实中看出来。既然这样,那么,建立国家政权如果能够符合治国安邦的道理,那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所以说,为国家社稷考虑,没什么比建立诸侯国更为重要的了。国家治理得是偏邪还是中正,百姓对君王是拂逆还是顺从,这都取决于人心的向背。今天(如果)建立(诸侯国),应该审时度势,使诸侯国的国君能够以他的封国为乐,(诸侯的)臣子能够以在(诸侯国的)朝廷上做官为荣,使他们能够将各自的福祉传给后代子孙,无穷无尽。上下同心协力,爱国如家,视民如子,这样就能够使上天赐的福禄得以保持,并辅助护持中央王朝。今天各诸侯王分封土地,都和古代诸侯相似,但诸侯国君却轻视他们的爵位,诸侯国的臣子也不满于他们的官职,没有一个人安心的,这是什么缘故呢?那是由于法规体系来自于郡县制度,没有建立诸侯国立国运作的一套成规的缘故。今天建立(诸侯王国),应该遵循旧有的章程,完全像古代的做法那样。但人心不容易改变,不经历十年之久,人们喜好与厌恶的心理取向是不会改变和转移的。依微臣的愚见,应该及早创建(诸侯立国的)国家大法。即便这样,众人心理上对它的接受,还要花费十多年的时间,然后才能够使(诸侯国的)君臣各安其位,对自己的所得而感到荣耀,上下互相扶持,最终收到辅助(王室的)效果。今天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在亏空国库的储备,白白浪费掉粮食和布帛等物资,却无助于形成镇守国家保卫国土的国势。”
1703059600
1703059601 【原文】“古者封建(1)既定,各有其国。后虽王之子孙,无复尺土(2),此今事之必不行者也。若推亲疏(3),转有所废,以有所树,则是郡县之职,非建国之制也。今宜豫开此地,使亲疏远近,不错其制,然后可以永安。然于古典(4)所应有者,悉立其制,然非急所须,渐而备之,不得顿设也。须车甲器械既具,其群臣乃服彩章(5);仓廪(6)已实,乃营宫室;百姓已足,乃备官司(7);境内充实,乃作礼乐。唯宗庙社稷则先建之。至境内之政,官人用才,自非(8)内史(9)国相(10),命于天子,其余众职及死生之断、谷帛资实(11)、庆赏(12)刑威,非封爵者,悉得专之。
1703059602
1703059603 【注释】(1)封建: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个区域内建立邦国。(2)尺土:犹尺地(一尺之地)。(3)亲疏:指关系或感情上的距离的远近。(4)古典:古代的典章制度。(5)彩章:彩色图饰。古代多用于车服旌旗之类。(6)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7)官司:官府,多指政府的主管部门。(8)自非:倘若不是。(9)内史: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10)国相:指王国或封国辅政之臣。(11)资实:军需物资。(12)庆赏:赏赐。
1703059604
1703059605 【译文】“古时候,封邦建国既经确立,诸侯便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可是到了后来,即使是帝王的子孙,也连一尺的封土都没有。这是今天施行诸侯封建制度一定不能做的事情。如果按照亲疏关系来分封诸侯,转眼之间就废除一个封地,把它分给新树的子弟,那是郡县制的方式,绝非分封诸侯国的制度。当今应该预先开列出诸侯国的封地,使亲疏远近不会与这个制度相背离,然后就可以得到永久的安定。虽然按古代典章规定所应有的制度都要确立起来,但是如果不是急需的(制度),应该逐渐完善,不可以一下子建立起来。须将诸侯国的车甲器械配备齐全后,诸侯国内群臣方可以穿戴有彩色图案的衣服;仓廪存粮充实后,才可营建宫室;百姓生活富足,便可设置有关官吏;国内经济基础充实巩固了,方可着手进行礼乐建设。只有宗庙社稷首先要建设好,至于国境内的政务,封官用人,除了诸侯王身边的内史和国相要由天子任命以外,其余众多官职(的任免)以及生杀决断、谷帛财物、赏赐刑罚,如果不是与封爵有关的事,都应该让诸侯国自行决定。”
1703059606
1703059607 【原文】周之建侯(1),长享其国,与王者并,远者延将千载,近者犹数百年。汉之诸王传祚(2),暨至曾玄(3)。人性不甚相远,古今一揆(4),而短长甚违,其故何邪?立意(5)本殊,而制不同故也。周之封建,使国重于君,公侯之身,轻于社稷。故无道之君,不免诛放(6)。敦(7)兴灭继绝(8)之义,故国祚不泯。不免诛放,则群后思惧,胤嗣(9)必继,是无亡国也。诸侯思惧,然后轨道(10)。下无亡国,天子乘之,理势(11)自安,此周室所以长存也。
1703059608
1703059609 【注释】(1)建侯:封立诸侯,封侯建国,立功封侯。(2)传祚:谓流传后世。(3)曾玄:曾孙和玄孙。亦泛指后代。(4)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5)立意:用意,持念。(6)诛放:谓责其罪而放逐之。(7)敦:崇尚,注重。(8)兴灭继绝:谓使灭绝了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语出《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9)胤嗣:后嗣,后代。(10)轨道:遵循法制。(11)理势:事理的发展趋势,情势。
1703059610
1703059611 【译文】“周代建立的诸侯,长久享有他们的封国,其国运的延续与周王室是一样的。有的诸侯国存在的时间长达千年,短的也有数百年。汉代的诸侯王,封国的国运只传到曾孙或玄孙辈。人性相差并不很远,古时和今时没什么不同,可是享国的长短却相差甚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是由于汉朝和周朝建立诸侯国的用意本来就不同,于是所定的制度便有所不同啊。周代实行的封建制,封国的地位重于诸侯王的王位,公侯的身家性命轻于社稷,所以无道昏君免不了被诛杀或流放,(由于)崇尚兴灭继绝的道义,所以国运不灭。君王免不了被诛杀或逐放,这样则诸侯国国君就会有恐惧和警醒,子孙才可以继承国祚,所以就不会发生亡国的事情。诸侯感到畏惧,就会按照礼法行事。诸侯国没有亡国的危险,天子凭借他们,天下情势自然也就安定,这就是周王室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啊。”
1703059612
1703059613 【原文】“汉之树置(1),君国轻重不殊(2),故诸王失度(3),陷于罪戮,国遂以亡;不崇兴灭继绝之序,故下无固国。天子居上,势孤无辅,故奸臣擅朝,易倾大业。今宜反汉之弊,修周旧迹,国君虽或失道,陷于诛绝,又无子应除,苟有始封支胤(4),不问远近,必绍(5)其祚。若无遗类(6),则虚建之,须皇子生,以继其统,然后建国无灭。又班固称,诸侯失国,亦由网密。今又宜都宽其检(7)。且建侯之理,本经盛衰。虑关强弱,则天下同忿,并力诛之。大制都邑,班(8)之群后(9),著誓丹青(10),书之玉板(11),藏之金匮(12),置诸宗庙,副在有司。寡弱小国,犹不可危,岂况万乘之主?承难倾之邦,而加其上,则自然永久。故臣愿陛下置天下于自安之地,寄大业于固成之势,则可以无遗忧矣。
1703059614
1703059615 【注释】(1)树置:树立,建树。(2)不殊:没有区别,一样。(3)失度:犹言失去法度。(4)支胤:后代子孙。(5)绍:承继。(6)遗类:遗留下的族类。(7)检:约束,限制。(8)班:颁布。(9)群后:四方诸侯及九州牧伯。(10)丹青:指史籍。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11)玉版:亦作“玉板”。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亦泛指珍贵的典籍。(12)金匮:铜制的柜。古时用以收藏文献或文物。
1703059616
1703059617 【译文】“汉代建立的诸侯制度,君主和封国的轻重没有区别,所以当诸侯不守法度,以致犯罪而遭到杀戮时,封国也就随之灭亡。(由于)汉朝不遵循兴灭国、继绝世的礼序,所以下面不会有稳固的诸侯国。天子高高在上,孤立无援,因而使奸臣在朝廷中玩弄权力,很容易倾覆国家大业。现在应该吸取历史教训,摈除汉代建制的弊端,恢复周朝的旧制。诸侯王如果失去道义而遭致诛杀,又没有子嗣可以世袭其封国时,假使还有支族旁系,不论其关系的远近,一定要让其继承封国。如果连这些人也没有,就预先立一个诸侯名位,等到皇子出生,再来继承其国统,这样所设置的诸侯国就不会灭绝。再者,班固曾经说过:‘诸侯之所以失国,是由于管束太严密。’那现在就应该放宽对诸侯国的限制。再者,(按照)封侯建国的常理来说,(各诸侯国的国运)本来就会经历盛衰。若考虑到会有诸侯国倚强凌弱,那么面对这种现象大家要同仇敌忾,合力讨伐它,同时要大力加强各诸侯国都城的设防。(要把这个公约)昭告给各诸侯国君,把誓词记录在史籍里,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匮中,放在宗庙里,副本交给主管的职官备案。这样的话,即使是寡弱的小国,都是不可动摇的,何况万乘之君的天子,秉承难以倾覆的邦国,而君临于诸侯王国之上,那自然是能够永久平安的。所以臣希望陛下把天下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把国家政权寄托在牢固的立国根基上,那就可以不再有隐忧遗患了。”
1703059618
1703059619 【原文】“今阎闾(1)少名士,官司(2)无高能,其故何也?清议(3)不肃(4),人不立德(5),行在取容(6),故无名士;下不专局(7),又无考课(8),吏不竭节(9),故无高能。无高能,则有疾世(10)事;少名士,则后进无准。故臣思立吏课(11)而肃清议也。天下至大,万事至众,人君至少,同于天日,故非垂听(12)所得周览(13)。是以圣王之治,执要(14)而已,委务于下,而不以事自婴也。分职既定,无所与焉。非惮日侧(15)之勤,而牵于逸豫(16)之虞(17),诚以治体宜然,事势(18)致之也。何则(19)?夫造创谋始(20),逆睹是非,以别能否,甚难察也;既以施行,因其成败,以分功罪,甚易识也。易识在考终,难察在造始(21)。故人君恒居其易(22)则治,人臣不处其难则乱。今人主恒能居易执要,以御其下,然后人臣功罪,形于成败之征,无所逃其诛赏,故罪不可蔽,功不可诬。功不可诬,则能者劝(23);罪不可蔽,则违慢(24)日肃(25)。此为治之大略(26)也。
1703059620
1703059621 【注释】(1)阎闾: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2)官司:官府。多指政府的主管部门。(3)清议:对时政的议论。(4)肃:恭敬,严肃。(5)立德:树立德业。(6)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7)局:机构。(8)考课: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9)竭节:尽忠,坚持操守。(10)疾世:疾,害,有害于。有害于事。(11)吏课:对官吏政绩的考核。(12)垂听:俯听,倾听。(13)周览:遍览,巡视。(14)执要:掌握要害,抓住关键。(15)日侧:太阳偏西到黄昏。这里指由早工作到晚,都不能停歇。(16)逸豫:犹安乐。(17)虞:通“娱”。(18)事势:情势,形势,情况。(19)何则:为什么,多用于自问自答。(20)谋始:谓开始时慎重考虑。(21)造始:开始,初始。(22)居其易:居易,犹平安、平易。(23)劝:谓出力、有力。(24)违慢:违抗怠慢。(25)肃:清除,平靖。(26)大略:大概,大要。
1703059622
1703059623 【译文】“当今地方乡里缺少名士,官府中没有才能杰出的人,其原因何在呢?那是由于朝廷清议不够严肃(公正),人们不重视树立自身的德业,一举一动都曲从讨好,取悦于人,所以就缺少名士。下边官吏不能专司其责,加之又无考核制度,具体办事的小吏不能尽心竭力,所以就不会有能力杰出的官员出现。没有很能办事的官吏,就会有害于政事的处理。缺少名士,则后继的官员、士人就没有可以效法的标准。因此,臣想当务之急就在于设立完备的官吏考核管理制度,并端肃朝廷清议。天下很大,人多事多,人君却最少(只有一个),如同天空的太阳。所以,即使多方听取下边的意见,也未必能体察周全。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要抓住关键,而把具体事务委托给下边的臣子去办理,不要让自己纠缠于繁杂的事务之中。百官的职分已定,(皇帝)就不必亲自参与具体的工作。这不是惧怕太阳偏西时仍在勤政工作,以及总想着安逸快乐,而的确是治理国家本应该如此,是情势所必须。为什么呢?因为刚开始开创事业、谋划考虑时,想要看清楚是非,以区别(情势)能否(做成),这是很难辨别出来的。等到事情已然施行,按其成败来定其功过,这就很容易分辨。容易分辨是因为事情已经结束了再来考察,难以明察是因为事情刚刚开始(一切都不明朗)。所以,君主一直处于这种‘易识’的状态,那么天下就能够得到大治;臣子如果不能身处这种‘难察’的境地(尽心办事),那么天下就一定会混乱。现在君主若能够在这种‘易识’的状态下抓住执政的纲要,统驭群臣,然后臣子的功和过,就会在政事成败的结果出现时自然显现出来,故而无法逃脱赏罚。因此,臣子的罪过就无法掩蔽,而他们的功劳也不会委屈埋没。功劳不会遭到诬陷埋没,则有才能的人就会尽力(为国效力);罪过无法遮掩,那幺违抗怠慢、办事不力的情况就会渐渐肃清。这就是治理国家的大要。”
1703059624
1703059625 【原文】“天下至大,非垂听(1)所周,又精(2)始难校(3),考终易明。今人主不委事仰成(4),而与诸下共造事始(5),则功罪难分,能否不别。陛下纵未得尽仰成之理,都委务于下,至如今事应奏御(6)者,蠲除(7)不急,使要事得精,可三分之二。今亲掌者,受成(8)于上,上之所失,不得复以罪下,岁终。事功(9)不建(旧无不建二字。补之),不知所责也。
1703059626
1703059627 【注释】(1)垂听:俯听,倾听。(2)精:细致,精密。(3)校:考核,考察。(4)仰成:坐等事情的成功。(5)事始:事情的开端。(6)奏御:上奏帝王。(7)蠲除:废除,免除。(8)受成:接受已定的谋略。引申为办事全依主管者的计画而行,不自作主张。(9)事功:功绩,功业,功劳。
1703059628
1703059629 【译文】“天下这么大,并不是俯身倾听下边的意见就可以事事周全。并且创业之初的情况很难考察得细致精密,而查看事情的最终结果就很容易明白。当今的君主不能(抓住执政的纲要)把繁杂的事务交托给臣下办理从而坐等事情的成功,反而要与群臣一起在事情刚刚开始时共同谋划,这样就使得功劳和罪过很难区分,而官员本身的贤能与否也难以辨别了。陛下纵然不能尽得坐享其成之理,不能将具体事务都委托到下边大臣处办理,到如今,也要在需要上奏皇帝的事情中,事先免除那些不紧急的奏疏,使(需要皇帝亲自处理的)紧要的事情得到精简,这样陛下的政务就减到三分之二了。而今亲自做事的人,是接受了上边的指令而照章办事,上边若有过失,就不能再罪责办事的官员了。这样到了年终,事务不能完成,功业无法建立,其责任也不知道由谁来负。”
1703059630
1703059631 【原文】“夫鉴司(1)以法举罪,狱官案劾尽实(2),法吏据辞守文,大较(3)虽同,然至于施用,鉴司与夫法狱,体宜小异:狱官唯实,法吏唯文,鉴司则欲举大而略小。何则?夫细过微阙(4)、谬妄(5)之失,此人情之所必有(旧有字下有固所不犯之地六字。删之),而悉纠(6)以法,则朝野无全人。此所谓欲治而反乱者也。是以善为治者,纲举而网疏。纲举则所罗者广,网疏则小罪必漏。所罗者广,则大罪不纵,则甚泰(7)必刑;微过必漏,则为政不苛。甚泰必刑,然后犯治必塞。此为治之要也。
1703059632
1703059633 【注释】(1)鉴司:负有鉴察之责的官吏。汉以后的司隶校尉和督察州县的刺史、转运使、按察使、布政使等通称为鉴司。(2)尽实:谓完全按照实情。(3)大较:大略,大致。(4)微阙:细小的过失。(5)谬妄:荒谬背理。(6)纠:纠正。(7)甚泰:过分。
1703059634
1703059635 【译文】“鉴司官员依法检举罪行,狱官调查案件实情,法吏根据诉讼的供词中所陈述的事实处理案件,这些事情虽然大致上都一样,然而到了执行的时候,鉴司和法吏、狱官在具体做法上还是应该稍有区别。狱官主要考虑事实方面的问题,法吏主要考虑文案方面的事情,鉴司则应该检举大过而忽略小过。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小过失、小缺点以及小错误,都是人们难免会犯的,如果都要绳之以法,那么朝野就不会有无罪过的人了,这就是所谓想把国家治理好却反而使国家遭致混乱的做法啊。因此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会抓住纲目要领而让法网稀疏一些。能够抓住总纲,那么它的涉及面就很广,而法网稀疏则小过失就得以忽略。涉及面广,则大的罪过不会得到纵容,重罪大过必然会依法得到处置。小的疏忽过失则得到忽略,那么为政就不会苛刻;大罪一定会得到惩处,则违法乱纪的行为就难以为继。这就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啊。”
1703059636
1703059637 【原文】“而自近世以来,为鉴司者,类(1)大纲不振,而网甚密。网甚密,则微过必举。微过人情所必有,而不足以害治,举之则微而益乱。大纲不振,则豪强横肆(2),豪强横肆,则平民失职。此错所急,而倒所务之由也,非徒无益于治体(3),清议乃由此益伤。古人有言曰(旧无曰字,补之):‘君子之过,如日之蚀焉。’又曰:‘过而能改。’又曰:‘不贰过(4)。’凡此数者,是贤人君子不能无过之言也。苟不至于害治,则皆天网之所漏也。所犯在甚泰,然后王诛(5)所必加,此举罪浅深之大例也。故君子得全(6)美以善事,不善者必夷戮警众,此为治诛赦(7)之准式(8)也。凡举过弹违(9),将以肃(10)风论(11)而整世教。今举小过,清议益颓。是以圣王深识人情而达治体,故其称曰:‘不以一眚(12)掩大德。’又曰:‘赦小过,举贤才。’又曰:‘无求备于一人。’故冕(13)而前旒(14),充纩(15)塞耳,意在去苛察、举甚泰。善恶之报,必取其尤(16),然后简而不漏。大罪必诛,法禁易全也。今则当小罪甚察,而时不加治者,明小罪非乱治之奸也。害治在犯尤,而谨搜微过,何异放兕(17)豹于公路,而禁鼠盗于隅隙(18)。时政所失,少有此类。陛下宜反而求之,乃得所务也。”
1703059638
1703059639 【注释】(1)类:率,皆,大抵。(2)横肆:专横放肆。(3)治体:治国的纲领、要旨、政治法度。(4)不贰过: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何晏《论语集解》:“不贰过者,有不善,未尝复行。”(5)王诛:谓王法之当诛灭者。(6)得全:获得保全。(7)诛赦:诛杀与赦免。(8)准式:依照准则或样式。(9)弹违:弹劾违法乱纪者。(10)肃:整理,整饬。(11)风论:舆论。(12)眚:过失。(13)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行朝仪、祭礼时所戴的礼帽。(14)旒:音流,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15)充纩:冠冕两旁的绵制饰物,用以塞耳。(16)尤:有二意,一指最优异,或最优异的人或物;一指最恶劣,或最恶劣的人或物。(17)兕: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18)隅隙:语出《淮南子·说山训》:“受光于隙照一隅,受光于牖照北壁。”后以“隅隙”指很狭小的地方。
1703059640
1703059641 【译文】“可是近年来,担任鉴司官职的人,大多不能抓好总纲,却将法网做得很严密。法网严密,那么小过错必然会被检举出来。犯小过本是难免的事情,它不会危害到国家的统治。如果抓住小事不放,这些小问题就会一步步地扰乱国事。治国的大纲抓不住,那么豪强就会肆意横行。豪强肆意横行,平民就会流离失所。这是不明了事物的关键所在而本末倒置造成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对治国的纲领和法度没有帮助,朝廷清议也会由此受到误导。古人曾经说过:‘君子所犯的过失,就好像太阳发生了日蚀。’又说:‘过失能够改正(就是大善)。’又说:‘不犯同样的过错。’以上种种说法,都是为了说明即使贤人君子也是免不了犯错的。假若过失不至于危害到国家的治理,那么这些过失就都是应该为法网所忽略的。如果所犯罪过很大,那么王法就一定会加以诛灭。这是检举罪行的通则。这样,君子就因为他的善行而得以保全,为恶不善的人必定要遭到诛杀的处罚,以此警戒大众。这是为政者决定惩罚或赦免的准则。大凡检举过错、弹劾违法的人或事,其目的是为了整肃社会舆论、整顿世俗教化。可是如今却总是追究小的过失,从而造成社会舆论和风气的日益败坏。因此圣王都深刻明了人之常情,并而通晓为政之道,所以他说:‘不要因小的过错来掩盖大的德行。’又说:‘原谅小的过错,任用有贤德的人才。’又说:‘对于一个人不能求全责备。’因此,帝王戴的冠冕前后都悬挂着珠帘,冠冕两旁都有绵制饰物,用以塞住耳朵,其用意就是远离对于臣下的苛刻考察,只抓重大的事情。对臣子善行恶行的处置,必须抓住最重要的,然后才能做到简明而没有遗漏。犯有大罪的人必被诛杀,刑法和禁令就容易保全了。现今对于小罪过分地纠缠,而国家却没有因此被治理得更好,这表明小罪不是造成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危害天下安定的,主要在于大罪。如果只是严格地搜求小过,这与把犀牛和豹子一类的猛兽放到大路上,却严禁老鼠在角落狭小处偷食东西有什么区别呢?国政的失误,少有这样的情况啊。所以陛下应采取相反的做法,才会达到天下大治的目标。”
[ 上一页 ]  [ :1.7030595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