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376e+09
1703060376
1703060377 【注释】(1)桓公问:指桓公问管仲。本篇主要论述了君主纳谏的作用。(2)忘:通“亡”。丧失,失去。(3)时:时机,机会。(4)明台:传说为黄帝听政之所。(5)衢室:相传为唐尧征询民意的处所。(6)告善之旌:为奖励人臣进谏而设的旗帜。(7)谏鼓: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的鼓。(8)总街之庭:通衢大道旁的亭舍。指商汤听取民意之处。
1703060378
1703060379 【译文】齐桓公问管仲说:“我想拥有天下而不失去,得到权力而不丧失,做到这一点有方法吗?”管仲回答说:“不要标新立异,时机来临就随之行事;不要以个人的好恶来损害公正,了解人民所讨厌的事,以便自己引以为戒。黄帝建立了明台的议政制度,尧帝设有衢室的谘询制度,舜帝设有奖励人们进谏的旌旗,夏禹在朝廷上设立进谏之鼓,商汤设有通途大道旁的亭舍,用来了解百姓的批评意见。这就是古代圣君贤王所以拥有天下而不失去、得到权力而不丧失的方法。”
1703060380
1703060381 形势解(1)(旧无解字。加之)
1703060382
1703060383 【题解】本篇是对“形势”篇重要结论和语句的阐释和解读。《群书治要》节录本篇数段,旨在说明,君主要为天下兴利除害,行事要符合道义,对民众要爱护,要效法古圣先王、要依靠众人的智慧等治国大道。
1703060384
1703060385 【原文】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也。故上令于生利人(2)则令行,禁于杀害人(3)则禁止矣。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而令乃行。故曰“贵有以行令也”。
1703060386
1703060387 【注释】(1)形势解:本篇是对《形势》篇的逐句诠释,有少部分内容亡佚。(2)生利人:让人生存和得利。(3)杀害人:使人被杀和遭祸。
1703060388
1703060389 【译文】国君之所以能够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其所命令的一定符合百姓所喜好的,而所禁止的也正符合人民所讨厌的。人之常情是没有不希望生存而畏惧死亡的,没有不希望得到利益而惧怕灾害的。所以,国君的政令旨在使人生存、得到利益,就能有令则行;所禁止的旨在防止人们被杀和受害,就能有禁则止。命令所以能够贯彻执行,一定是百姓欢喜君主的政治,因而政令才能够推行。所以说:“贵在命令能够贯彻执行(此指受到百姓欢迎)。”
1703060390
1703060391 【原文】人主之所以使下尽力而亲上者,必为天下致(1)利除害也。故德泽(2)加于天下,惠施厚于万物,父子得以安,群生得以育。故万民欢(3)尽其力而乐为上用,入则务本疾作(4),以实仓廪;出则尽节死敌(5),以安社稷;虽劳苦卑辱(6),而不敢告也。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旁(7)无择也。故欲来民者,先起(8)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设其所恶,虽召之而民不可来也。莅民(9)如父母,则民亲爱之。导民(民作之)纯厚(10),遇(11)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12),而民亲矣。莅民如仇雠(13),则民疏之;导之不厚,遇之无实,虽言曰“吾亲民”,民不亲也。
1703060392
1703060393 【注释】(1)致:招引,招致。(2)德泽:恩德,恩惠。(3)欢:高兴,快乐。(4)务本疾作:务本,指务农。疾作,努力劳作。(5)尽节死敌:尽节,尽心竭力,保全节操,多指赴义捐生。死敌,犹死战。(6)卑辱:卑微屈辱。(7)四旁:四近,四周。(8)起:兴起。(9)莅民:管理百姓。(10)纯厚:纯朴淳厚。(11)遇:对待。(12)亲民:亲近爱抚民众。(13)仇雠:仇人,冤家对头。
1703060394
1703060395 【译文】国君所以能使臣民尽心尽力而亲附君上的原因,一定是因为他能为天下谋利益、除祸害。所以,他的恩德施加于天下,施惠厚及于万物,使人们父子得以安乐、众生得以繁育。因此,万民欢喜而竭尽其力,乐于为君主所用。百姓在家时就从事农耕、努力劳作,以充实粮仓;在外(作战)时就尽节杀敌、拼死战斗,以安定国家。即使劳苦卑辱,也绝无怨言。人民,有利于他们就会来,有害于他们就离去。人民逐利,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对四方没有选择。所以,要使民众前来,先兴办对其有利之事,即使不呼唤,民众也会自动到来。假使做他们所讨厌的事,即使召请他们,民众也不会来。治理百姓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百姓就会亲近爱戴他。用纯厚之德来引导百姓,用实际利益来对待百姓,即使口中不说“我爱人民”,而人民也会亲近他。治理百姓像对待仇敌一样,百姓就会疏远他。不以纯厚之德引导百姓,对待百姓没有实际利益,即使口中声称“我爱人民”,人民也不会亲近他。
1703060396
1703060397 【原文】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偷(1)得利而后有害,偷得乐而后有忧者,圣人不为也。故圣人择言必顾其累,择行必顾其忧。
1703060398
1703060399 【注释】(1)偷:苟且(只图眼前,得过且过)。
1703060400
1703060401 【译文】圣人选择可以说的话,然后才说;选择可以做的事,然后才做。只图眼前得到利益而将来会有祸害、只图眼前得到快乐而将来会有忧患的事,圣人是不会做的。所以,圣人选择说什么话,一定会考虑到它可能造成的麻烦;选择做什么事,一定会考虑到它可能带来的忧患。
1703060402
1703060403 【原文】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1),计其可否。故义则求之,不义则止;可则求之,不可则止。故其所得事者,常为身宝。小人(人下有之)求事也,不论其理义,不计其可否,不义亦求之,不可亦求之。故其所得事者,未尝为赖(2)也。故曰“必得之事不足赖也”。
1703060404
1703060405 【注释】(1)理义:公理与正义。(2)赖:依靠。
1703060406
1703060407 【译文】圣人选择要做的事,先考察它是否合乎理义,考虑它是否可行。合乎理义就去做,不合乎理义就不做;可行就去做,不可行就不去做。所以他所办成的事情,常常会成为自身宝贵的经验。小人选择做事,不考察它是否合乎理义,不考虑它是否可行。不合乎理义也去做,不可行也去做。所以,他所办成的事情,未必能作为依靠。所以说:“一定能做到的事,是不足信赖的。”
1703060408
1703060409 【原文】人主者,温良宽厚(1),则民爱之;整齐严庄(2),则民畏之。故民爱之则亲,畏之则用。夫民亲而为用,主之所急也。故曰“且(3)怀且威(4),则君道备矣”。
1703060410
1703060411 【注释】(1)温良宽厚:温良,温和善良。宽厚,宽大厚道。(2)严庄:严肃庄重。(3)且:副词。再,又。(4)威:畏惧,敬畏。
1703060412
1703060413 【译文】君主温和善良、宽大厚道,那么人民就爱戴他;君主号令整齐、严肃庄重,那么人民就敬畏他。所以,人民爱戴他就亲近他,敬畏他就会为他所用。人民亲近又能为君主所用,正是君主所急需的。所以说:“(人民对君主)又怀念又敬畏,那么为君之道就完备了。”
1703060414
1703060415 【原文】人主能安其民,则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主有忧则忧之,有难则死之(1)。人主视民如土,则民不为用,主有忧则不忧,有难则不死。故曰“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
1703060416
1703060417 【注释】(1)死之:为君主而死。
1703060418
1703060419 【译文】君主能使他的人民安乐,那么人民侍奉他们的君主,就像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因此,君主有忧虑,人民就为他分忧;君主有危难,人民就为他效死。君主看待人民如泥土,那么人民就不愿为其所用。君主有忧虑,人民不肯为他分忧;君主有危难,人民也不肯为他效死。所以说:“君主不能使人民安乐,人民就不会为他分忧;君主不能使人民生存,人民就不会为他效死。”
1703060420
1703060421 【原文】民之所以守战(1)至死而不衰者,上之所以加施于民者厚也。故上施厚则民之报上亦厚,上施薄则民之报上亦薄。故薄施而厚责(2),君不能得于臣,父不能得于子。
1703060422
1703060423 【注释】(1)守战:防守与进攻。(2)责:索取,求取。
1703060424
1703060425 【译文】百姓之所以防守、攻战至死而斗志不衰,是因为君主施于百姓的恩惠丰厚的缘故。所以,君主对百姓施恩丰厚,那么百姓对君主的回报也丰厚;君主对百姓施恩微薄,那么百姓对君主的回报也微薄。所以施惠少而索取多,君主就不能从臣下那里得到什么,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什么。
[ 上一页 ]  [ :1.7030603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