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726e+09
1703060726
1703060727 【注释】(1)通:显达,亨通。《庄子秋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2)举:推荐,选用。(3)穷:特指不得志。穷,与“达”相对。《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数物:几个事类。
1703060728
1703060729 【译文】景公问晏子访求贤能的事。晏子回答说:“得志时,就观察其所推举的人;不得志时,就观察其所不做的事;富裕时,就观察其是否与人分享;贫穷时,就观察其是否不苟且取财。最贤者难于受聘入朝,但却容易辞去;次一等者容易受聘入朝,但也容易辞去;下等者容易受聘入朝,但却难于辞去。凭借这几个方面事类选择人,也就足够了!”
1703060730
1703060731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对曰:“地不同宜,而任之以一种,责(1)其俱生,不可得也。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焉。责焉无已,知者有不能洽(2)(洽作给)矣;求焉无餍(3),天地有不能赡(4)矣。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5)乎左右,阿党(6)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7),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8)也。”
1703060732
1703060733 【注释】(1)责:索取,求取,要求。《墨子·公孟》:“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2)洽:应作“给”,供给、供养。《庄子·让王》:“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饘粥。”(3)餍:满足。《左传·哀公十六年》:“吾闻之,以险徼幸者,其求无餍。”(4)赡:满足。(5)迩:近。(6)阿党: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于下,结党营私,是谓阿党。《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7)工:擅长,善于。《韩诗外传》卷二:“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8)大略:大概,大要。
1703060734
1703060735 【译文】景公问晏子:“古代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君主,他们如何任用人才?”晏子曰:“土地适宜种的作物各不相同,却不加选择种植同一种作物,要求它们都能生长,这是做不到的;人们的才能各不相同,却委任同样的职事,不可能要求其都能干好。如果对人的要求无穷无尽,就算有才智的人也有不能供给的时候!如果贪求永无止尽,就是天地也有不能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因此英明的君主任用人才,不让阿谀谄媚之人近在身边,不让结党营私之人在朝为官;用人之长,不勉强其所短,发挥人擅长的方面,不勉强其做不擅长之事。这就是任用人才大的方面的原则。”
1703060736
1703060737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1)则民富,中听(2)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
1703060738
1703060739 【注释】(1)节欲:克制欲念。(2)中听:判断讼事恰当适中。
1703060740
1703060741 【译文】景公问晏子道:“让百姓富裕、万民安定,难吗?”晏子答道:“容易。君主节制私欲,人民就会富裕;处理诉讼公正,人民就会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可以了。”
1703060742
1703060743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1)其民,而陨失(2)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3),智薄而好专(4);尚(5)谗谀(6)而贱(7)贤人,乐简慢(8)而轻百姓;国无常法(9),民无经纪(10);好辨(11)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12)而忘国,好兵(13)而忘民;肃(14)于罪诛,而慢(15)于庆赏(16);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17),政不足以匡(18)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仇,此古之离其民陨(19)其国常行也。”
1703060744
1703060745 【注释】(1)离散:分离,分散。《逸周书·时训》:“鸿雁不来,远人背叛。玄鸟不归,室家离散。”(2)陨失:丧失,失落。(3)好大:喜好做大事。《管子·侈靡》:“贱寡而好大,此所以危。”。(4)专:专断,擅自行事。(5)尚:尊崇,重视。《易·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6)谗谀:谗毁和阿谀。(7)贱:轻视,鄙视。(8)简慢:轻忽怠慢。(9)常法:固定的法律、制度。(10)经纪:纲常,法度。(11)好辨:亦作“好辩”,谓喜欢与人辩论。《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12)流湎:沉溺于酒。(13)好兵:爱好战阵攻杀之事,好战。(14)肃:严峻,严格。(15)慢:轻忽,怠忽。《书·咸有一德》:“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16)庆赏:赏赐。(17)怀人:使人怀念,安抚人。(18)匡:救,帮助,挽救,救助。(19)陨:失去,丧失。《诗·大雅·绵》:“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
1703060746
1703060747 【译文】景公又问:“历代造成百姓流离失散,以致丧失其国家的人,他们素常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困却好大喜功,才智匮乏却独断专行;重视谗佞谄谀之人而轻视贤德之人,喜欢傲慢轻浮却不重视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人民没有可遵循的纲纪;以能言善辩者为智慧,将刻薄待百姓者看作忠臣;沉湎于饮酒作乐而忘记国家大事,喜好用兵而忘记人民的疾苦;严急于惩罚诛杀而轻忽于奖励赏赐,将自己的快乐和利益建立在别人的哀痛和危难之上;恩德不足以让人怀念,政令不足以帮助百姓;赏赐不足以鼓励人做好事,刑罚不足以防止人作奸犯科:这些是导致国家灭亡的行为。如今人民听到君主的命令,就如同遇见盗匪仇敌一样,这就是历代造成百姓流离失散、丧失其国家之人的一贯行为。”
1703060748
1703060749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谋必得,事必成,有术(1)乎?”对曰:“有。”公曰:“其术何如?”晏子曰:“谋度(2)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反义(3)而谋,背民而动,未闻存者也。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于义,事必因于民;及其衰也,谋者反义,兴事伤民。故度义因民,谋事(4)之术也。”
1703060750
1703060751 【注释】(1)术:方法,手段。《礼记·祭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2)谋度:考虑揆度。《国语·晋语三》:“郭偃曰:‘善哉,夫众口祸福之门,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3)反义:反,翻转、颠倒。义,道义。(4)谋事:谋划事情。《左传·襄公元年》:“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
1703060752
1703060753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要使谋划的事情一定实现,所做的事一定成功,有什么方法吗?”晏子回答说:“有。”景公问:“有哪些方法?”晏子答道:“谋划与道义相合的就能实现,办事顺于民心的就能成功。违反道义来谋划,违背民意来行事,从未听说过能长久的。以前,夏、商、周三代兴盛之时,谋划必定考虑是否符合道义,做事必会依照人民的意愿。到他们衰败的时候,所谋划的办法违背道义,所兴办之事伤害百姓。所以符合道义、依照民意,是谋划和做事的正确方法。”
1703060754
1703060755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治国之患,亦有常乎?”对曰:“谗夫佞人之在君侧者,好恶良臣(1)而行与(2)小人,此治国之常患也。”公曰:“谗佞之人,则亦诚(3)不善矣。虽然,则奚(4)曾为国常患乎?”晏子曰:“君以为耳目而好谋事,则是君之耳目缪(5)也。夫上乱君之耳目,而下使群臣皆失其职,岂不诚足患哉?”公曰:“如是乎,寡人将去之。”晏子曰:“公不能去也。”公不悦,曰:“夫子何少(6)寡人之甚也?”对曰:“臣非敢矫(7)也。夫能自用于君者,材能(8)皆非常也。夫藏大不诚于中者,必谨(9)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入则求君之嗜欲能顺之,君怨良臣,则具其往失而益之(10),出则行威以取富。夫可密近(11),不为大利变,而务与君至义者,此难得而其难知也。”公曰:“然则先圣奈何?”对曰:“先圣之治也。审见宾客,听治(12)不留(13),患日不足,群臣皆得毕(14)其诚,谗谀安得容(15)其私?”公曰:“然则夫子助寡人止之,寡人亦事勿用矣。”对曰:“谗夫佞人之在君侧者,若社(16)之有鼠也,不可熏去。谗佞之人,隐君之威以自守(17)也,是故难去也。”
1703060756
1703060757 【注释】(1)良臣:忠良贤臣。(2)行与:结交,亲附。(3)诚:真正,确实。《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4)奚:疑问词,犹何、为何、为什么。《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5)缪:错误,乖误。郑玄注:“缪,误也。”(6)少:轻视,鄙视。《战国策·赵策三》:“君安能少赵人而令赵人多君?”(7)矫:拂逆,违背。《管子·君臣上》:“是以上及下之事谓之矫,下及上之事谓之胜。为上而矫,悖也;为下而胜,逆也。”(8)材能:才智和能力。(9)谨:通“勤”。尽力多做,不断地做。(10)益:增加。《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11)密近:指帝王左右亲近信用之人。(12)听治:断狱治事。《周礼·天官·太宰》:“王视治朝,则赞听治。”(13)留:拖延,搁置。《后汉书·郑太传》:“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14)毕:竭尽,用尽。(15)容:容许,许可。(16)社:社坛。古代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之树,以为祀社神之所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伐鼓于社。”(17)自守:保护,自为守卫。《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
1703060758
1703060759 【译文】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也有常存的忧患吗?”晏子回答说:“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而常在君主身边的这些人,喜欢诽谤忠良的大臣,同时结交小人。这是治理国家常存的忧患。”景公继续问:“谗佞之人,也的确不是善良之辈。然而,他们何尝是国家常存的忧患呢?”晏子说:“君主把他们当作耳目亲信之人,喜欢和他们谋划国事,这便使君主的耳目出现了错乱。他们对上淆乱君王的视听,对下让群臣都失去其职守。难道不值得忧虑吗?”景公说:“原来如此啊!我将让他们离去。”晏子说:“君主不可能让其离去。”景公很不高兴地说:“先生为什么这样轻视寡人呢?”晏子答道:“臣怎敢拂逆轻视您呢?凡是能仅凭自己的力量就被君主任用的人,才能均不一般。那些内心包藏着极大虚伪不忠的人,外表必定勤于小事上的诚实,以便实现他们的奸伪大不忠。他们入宫则搜求君主的欲望嗜好并尽力随顺满足,如果君主埋怨忠良的大臣,他们就将忠良的大臣以往之错一一列举出来,以增加其罪状;出朝在外,他们就假借君主之威敛贪财富。那些能和君主亲近的、不为有大的利益而改变气节且极力引导君主实行道德仁义的人,则难以得到,也难以知其真正的面目啊。”景公说:“既然这样,那先前的圣人是如何对付谗谀之人的呢?”晏子答道:“先前的圣人治理国家审慎地对待宾客,断案理政从不搁置,惟恐时间不够用,所以群臣都能够尽其忠诚,谗谀之人的私欲还怎么能得逞呢?”景公说:“既然如此,那先生帮寡人杜绝这些谗佞之人,寡人办事也不任用他们了。”晏子回答说:“邪恶谗佞之人和善进谗言之人在君主身边,就如同土地庙里有了老鼠,却不能用烟火熏走它。谗佞之人,隐身于君主的权威之下来保护自己,因此难以除去。”
1703060760
1703060761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古之盛君(1),其行何如?”对曰:“薄(2)于身而厚(3)于民,约(4)于身而广(5)于世。其处上也,足以明政(6)行教,而不以威(7)下;其取财也,权(8)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9);诛(10)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11),不遁(12)于哀;尽智道民(13)而不伐(14)焉,劳力事民而不责(15)焉;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为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刑罚中于法,废罪(16)顺于民。是以贤者处上而不华(17),不肖(18)者处下而不怨,四海之内,一意同欲(19),生有厚利,死有遗教。此盛君之行也。”
1703060762
1703060763 【注释】(1)盛君:圣明的君主。张纯一校注曰:“盛君,有德之君。”(2)薄:俭。张纯一校注曰:“薄身,身为者轻。俭也。”(3)厚:丰厚。与“薄”相对。(4)约:俭约。张纯一校注曰:“约于身者,自奉极约,不役于物,所以全性之真也。”(5)广:宽宏。《诗·鲁颂·泮水》:“济济多士,克广德心。”(6)明政:使政治清明。(7)威:震慑,威慑。(8)权:平均,平衡。郑玄注:“权,平也。”(9)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10)诛:惩罚,责罚。(11)淫于乐:过度无节制的享乐。(12)遁:同“循”,沿着,顺着。(13)道民:引导人民。(14)不伐:不自夸耀。《易·系辞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15)劳力事民而不责:劳力以治民,而不加督责。(16)废罪:指官吏的任免,退其不能者,举贤而置,纠正错误,平反冤屈。废,停止、不再使用(罢免,革除)。(17)不华:奢侈,浮华,奢华。(18)不肖:品行不好,不成材,不正派。(19)同欲:同心,同一愿望。
1703060764
1703060765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历代仁德之君主,他们的行为如何呢?”晏子回答道:“他们自己日常享用很薄俭,而给百姓的则很丰厚;他们不役于物,保全本性之善,而能广施于世间。他们居于高位,足以使政治清明、教化推行,而不以权势武力威慑臣下和百姓;他们收取财物,是为平衡有无,调剂贫富,而不用所得的钱财满足自己的私欲嗜好;惩处不避权贵,赏赐不漏贫贱;不过分享乐,不沉迷于哀伤;竭尽才智引导人民向善,而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为民事日理万机,但不向人民责求回报;政治崇尚互惠互利,所以下层不会有相互对立伤害的行为;教化崇尚互相仁爱,所以人民不以互相丑化毁谤来争名;施行刑罚符合法律,罢免无德能者并推举贤德的人为官、纠正错误平反冤屈都顺应民心。因此,贤德之人居高位而重实行,不浮华,不成材的人甘处于下而不怨恨。普天之下,君臣同心同德,(仁德君主)在世时有厚利给予当时的人民,死去后有遗教永垂于后世。这就是仁德君主的所作所为。”
1703060766
1703060767 问 下
1703060768
1703060769 【题解】《问下》篇借晏子与景公对话的形式,指出国家要想强大、统率天下,必须依靠君主的德行与群臣的德能,政令必须顺民,同时要具备完整的管理体系。
1703060770
1703060771 【原文】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循(1)海而南,至于琅邪(2),寡人何修(3)以则(4)夫先王之游(5)也?”晏子曰:“婴闻之,天子之(6)诸侯为巡狩(7),诸侯之天子为述职(8)。故春省耕(9)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10)。夏语(语作谚)曰:‘吾君(11)不游,我曷以休(12)?吾君不豫,我曷(13)以助?壹游壹豫,为诸侯度(14)。’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而下有粮食二字)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高(15)历时而不反谓之流,从下历时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从乐而忘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16)之游,无荒亡(17)之行。”公曰:“善。”令吏出粟(18)以与贫者三千钟(19),公所身见老者七十人,然后归。
1703060772
1703060773 【注释】(1)循:沿着,顺着。《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2)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海滨。(3)修:效法,遵依。(4)则:仿效,效法。(5)游:特指帝王春季巡行。《管子·戒》:“先王之游也,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6)之:往,至。(7)巡狩:亦作“巡守”,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候天子五年一巡守。《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8)述职: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9)省耕:古代帝王视察春耕。(10)豫:古代专指帝王秋天出巡。(11)君:天子,君王。《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12)休:修整。(13)我曷:我何。(14)诸侯度:诸侯的法度。巡游视察,成为诸侯的榜样。(15)从高:游山。(16)流连:耽于游乐而忘归。(17)荒亡:谓沉迷于田猎酒色之类,纵欲无度。(18)粟:谷物名,北方通称“谷子”。(19)钟:古容量单位。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1703060774
1703060775 【译文】景公外出游玩,问晏子道:“我想沿着海岸往南走,一直到达琅琊山,我该怎样才能遵从效法先王的出游呢?”晏子说:“我听说,天子到诸侯那里去,称为巡狩;诸侯朝于天子,称为述职。所以,春天视察耕种情况,对无力耕种的百姓给予帮助,叫做游;秋天视察收割情况,对收成不好的农户给予补助,叫做豫。夏朝有句谚语:‘我们天子春天不出游,我们怎么能得以休整?我们天子秋天不出游,我们怎么能得到财物的救助?天子春秋各出游一次,行恩布德,可以成为诸侯的法度。’现在您出游却不是这样。人马所到之处消耗大量的粮食,贫困的百姓得不到补助,劳苦的百姓得不到休息。纵情游山经久不回叫做流,纵情玩水经久不回叫做连,追逐猎物不愿返回叫做荒,纵情享乐忘记返回叫做亡。历代的圣贤君主游山玩水不流连忘返,没有沉迷于狩猎酒色荒废政事的行为。”景公感叹道:“您说得好啊!”于是,命令官吏从粮库取出三千钟粮食分给贫民。景公亲自拜见了七十余名老人,然后才返回。
[ 上一页 ]  [ :1.7030607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