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986e+09
1703060986
1703060987 【译文】贤明的君主定会慎重地考虑战争攻伐之事,贤良的将帅定会勤修作战制胜的策略。对国家和人民不利就不要兴师动众,无必胜把握就不要轻易用兵,不是形势危急就不要轻易开战(不得已而用兵)。君主不可因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随情绪而进行战争。有胜算之利才可以用兵,无胜算之利就停止用兵。愤怒可以转为欢喜,生气可以转为喜悦,然而国家亡了却无法复存,人死了也不可能再活过来。所以说,明智的君主用兵特别慎重,贤良的将帅要格外警戒而不轻战。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关键!
1703060988
1703060989 【原文】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1),公家之奉,日千金(2);内外骚动(3),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4)。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师下有举字),不事不耕(不耕作耕稼)者凡七十万家也。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5)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6)也,非胜之主也。故明王圣主、贤君胜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7)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祷祀以求也。不可象(8)于事也,不可以事类求也。不可验(9)于度(10),不可以行事度也(不可以行事度也作不可以度数推),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1703060990
1703060991 【注释】(1)费:财用,费用。(2)千金:极言钱财多。(3)骚动:动荡,不安宁。(4)七十万家:春秋时期兵制基于井田,一家从军,七家从事后勤任务,因此兴师十万就有七十万家不能正常从事耕作。李筌曰:“古者,发一家之兵,则邻里三族共资之,是以不得耕作者七十万家,而资十万之众矣。”(5)爵禄:官爵和俸禄。(6)佐:指辅佐者。(7)先知: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8)象:类推,类比。杜牧注:“象者,类也,言不可以他事比类而求。”(9)验:征兆,征象。梅尧臣曰:“不可以度数验也,言先知之难也。”(10)度:推测,估计。
1703060992
1703060993 【译文】举兵十万,出征千里之外作战,人民所负担的费用和公家的开支,每日要花费千金,国家因而不能安心从事耕作的有七十万家(古代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供奉。十万之师去打仗,而导致不耕地不做事的有七十万家)。敌我相持好多年,为的是争取最后有胜利的一天,如果因吝惜官爵、俸禄、金钱,(不使用间谍刺探敌方虚实)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是最不仁慈的事!此类人不是领兵高明的将帅,不是以仁义辅佐君主的贤臣,也不是克敌制胜一方的主导者。所以圣明的君主以及贤德的将帅,之所以行动必稳操胜券,成就的功绩远超众人,就在于他们事先洞察敌情。想要预先知晓敌情的人,不可通过求鬼神而获知敌情,不可以凭借类似事物的比较推断敌情,也不能用征兆去估计揣测敌情,必须通过谋略或间谍取得对方情报,才能知晓敌情。
1703060994
1703060995
1703060996
1703060997
1703060998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45]
1703060999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四
1703061000
1703061001 老 子
1703061002
1703061003 【题解】《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为老子在函谷关前所作。《老子》《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第三十八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1703061004
1703061005 《老子》阐述天地的大道是生养万物而不加以干涉,令万物各得其所;提出了圣明的君主应当效法天地之德,远离欲望与名利,以清静心去教化万民,则天下自然归于太平的“无为而治”的重要思想。
1703061006
1703061007 《老子》全文围绕这一思想,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和论证,观点鲜明而论证精辟,内容丰富而富于哲理,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几千年来,《老子》的思想光辉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象征,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群书治要》节录了河上公注本《老子》的五十段,成为魏徵进谏唐太宗“偃武修文”“居安思危”的重要理论依据。
1703061008
1703061009 【作者简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老聃,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吏”(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哲之一,被道教尊为始祖。
1703061010
1703061011 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舍之间,互有同异。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群书治要》节录的正是这一注本。
1703061012
1703061013 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
1703061014
1703061015 葛洪在《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时文帝好老子之道,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皆令诵之,不通老子经者不得升朝。帝于经中有疑义,人莫能通。侍郎裴楷奏云:‘陕州河上有人诵《老子》。’即遣诏使赍所疑义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帝即贺(驾)幸诣之,公在庵中不出,帝使人谓之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民。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能使民富贵贫贱。’须臾,公即拊掌坐跃,冉冉在空虚之中,去地百余尺而止于虚空。良久,俯而答曰:‘余上不至于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焉!君宜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大惊悟,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能忝承先业,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而志奉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唯愿道君垂愍,有以教之。’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究之,所疑自解。余著此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人!’帝即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遂于西山筑台望之,不复见矣”。 据说汉文帝开辟的文景之治与河上公的教诲有很大关系。
1703061016
1703061017 道 经
1703061018
1703061019 【原文】圣人(1)处无为(2)之事,以道治也。行不言之教,以身帅道之也。万物(3)作(4)焉,各自动作。而不辞,不辞谢而逆止之也。生而不有,元气生万物而不有。为而不恃(5)。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1703061020
1703061021 【注释】(1)圣人:知行完备、至善之人,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却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2)无为:顺应自然,不妄为。(3)万物:宇宙间的一切事物。(4)作:产生,兴起。(5)恃:持,矜持。
1703061022
1703061023 【译文】圣人处事顺应自然(以道治理天下),施行不用言词的教化(以身作则来引导)。任由万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去发展(各自兴起),而不以自己的观点去加以影响、妨碍(不拒绝、反对和使之停下来),生成万物而不据为私有(元气生成万物,但不占为己有),以这样的德行生育万物而又不自居其功(所做的一切顺乎自然,不依恃它们希望获得回报)。
1703061024
1703061025 【原文】不尚(1)贤(2),贤,谓世俗之贤者,不贵之也。使民不争;不争功名,反自然也。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3);上化清静,下无贪人。不见可欲(4),放郑声,远美人。使心不乱。不邪淫也。是以圣人之治,谓圣人治国,犹治身也。常使民无知无欲,反朴守淳。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思虑深,不轻言。为无为,不造作,动因循。则无不治。德化厚,百姓安也。
1703061026
1703061027 【注释】(1)尚:尊崇。(2)贤:这里指有才能的人。(3)盗:偷盗财物的人。(4)可欲:指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
1703061028
1703061029 【译文】不崇尚“能人”(“贤”是指世间所认为的“能人”,不以之为可贵),使人民没有争夺之心(不追求功业和名望,返回到自然的状态)。不以稀见难得之物为珍贵,使人民没有偷盗之心(在上位的人内心清静,下面就没有贪得无厌的人)。不显露足以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禁绝过分宣泄情感的音乐,远离美色诱惑),使人们的思想不被扰乱(不邪恶放纵)。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这是说,圣人治理天下,犹如修正自己一身一样,就是要使人常常以清净心的智慧去取代繁杂无际的知识和欲望,返回到本来的样子,保有淳朴的内心),使那些“聪明人”幡然醒悟,不敢再妄生事端(思考问题深远,不轻易说话)。一切都随顺自然的道德法则,没有自己个人的目的和追求(不随意有所作为,一言一行都因循自然之道),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道德教化使人心淳厚,百姓安居乐业)。
1703061030
1703061031 【原文】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以万物为刍狗(1)。天地生万物,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圣人不仁,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以百姓为刍狗。
1703061032
1703061033 【注释】(1)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1703061034
1703061035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慈(天地化育万物,并非因为有所仁慈而施恩于物,而是凭借着自己完美无缺的德能,一切顺其自然),对待万物跟对待“刍狗”没有什么两样(天地生养万物,看它们就像刍草扎的狗一般,从不指望它们有什么回报);圣人也无所谓仁慈(圣人爱护、养育万民,也不是因为仁慈才特别施人以恩惠,而是效法天地,所行皆合乎自然之道),对待百姓跟对待“刍狗”也没有什么两样。
[ 上一页 ]  [ :1.7030609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