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512
1703061513
非 命
1703061514
1703061515
【题解】非命,就是反对“有命”论。本段讲述了墨子通过考察历史上古圣先王的经验,说明天下的安危,在于君主的施政,从而否定“有命”论的说法。说明任用贤才,谋求正确的治国之道,国家一定会昌盛。
1703061516
1703061517
【原文】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1)以教诲,赏罚以劝沮(2)。若此(3),则乱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若以为不然,昔者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此世不渝(4)而民不改,上变正(正作政)而民易教。其在汤、武则治,其在桀、纣则乱。安危治乱,在上之发(5)政也,则岂可谓有命哉?昔者,三代(6)之暴王,不缪(7)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僻(8);外之殴骋(9)田猎(10)毕弋(11),内沉于酒乐;不肯曰“我为刑政不善”,曰(曰上有必字)“我命故且亡”。虽昔也三代之伪民,亦犹此也。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昔者,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闻于天下,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蓄(12)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遂得光誉令闻于天下。岂以为其命哉?
1703061518
1703061519
【注释】(1)发宪布令:犹言发号施令。(2)沮:阻止,禁止。(3)若此:如此,像这样子。(4)渝:改变。(5)发:发布,实施。(6)三代:指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个朝代。(7)缪:纰缪,错误。(8)僻:邪僻。(9)驱骋:驱策驰骋。(10)田猎:打猎。(11)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12)蓄:积累。
1703061520
1703061521
【译文】古时候圣贤的君王,推崇孝子,劝导人们侍奉双亲;尊重贤良,劝导人们做好事;颁布有关法令,来教育人民;明确奖罚,来对人民进行勉励和劝阻。照这样做,混乱的社会就可以恢复安定和谐,危险的局面可使其稳定。若认为不是这样,(请看)以前夏桀王造成的混乱局面,商汤王却将其治理得很好;商纣王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周武王也治理的很好。时代和百姓都没有改变,但君主的统治方法变端正了,百姓就容易教育。天下在商汤王、周武王统治下就安定,在夏桀、商纣统治下就混乱。国家的安危治乱,关键在于君主的施政,这难道可以说是命运吗?此前夏商周三代的暴君,对其耳目声色的过分追求不以为错,对其心思、志向的邪僻不加谨慎,外出则骑马打猎、围网射箭,在宫内则沉迷于饮酒作乐,但却不肯说自己施政用刑不善,却说“我的命运本来就将灭亡了”。即使以前三代的诡诈之民,也是如此,其繁复地粉饰“人各有命”的言辞,用以教育众多愚昧之人。过去禹、汤、文王、武王在治理天下政务时,就说道:“必须使饥者获得食物,使寒冷者得到衣服,使劳累者得到休息,使扰乱者得到惩治。”于是,他们赢得了天下人的美誉和称赞,这难道可以说是命运吗?这本来就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的)啊!现今贤良之人,尊重贤才,喜欢积累治国的道理、方法,所以对上得到王公大人的奖赏,对下获得万民的赞誉,于是赢得了天下人的称赞。这又怎能说是他们的命运呢?
1703061522
1703061523
贵 义
1703061524
1703061525
【题解】墨子认为,义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事于义,服从于义。节录的这一段,一是教人如果没有相应的才能,就不要去谋求相应的官职;二是指出身边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来让我们修身的,不能口上追求仁义,遇到考验时反而产生怨恨,这样是不可能成就仁德的。此段虽然简短,但是却发人深省。
1703061526
1703061527
【原文】子墨子曰:“世之君子,使之一犬一彘(1)之宰(2),不能,则辞之;使为一国之相,不能,而为之。岂不悖(3)哉?世之君子,欲其义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则愠(4),是犹欲其墙之成,而人助之筑则愠也。岂不悖哉?
1703061528
1703061529
【注释】(1)彘:猪。(2)宰:屠宰者。(3)悖:违背道理,谬误。(4)愠:怒,怨恨。
1703061530
1703061531
【译文】墨子说:“世上的君子,让他去做宰猪杀狗的屠夫,如果干不了就推辞;让他任一国的宰相,做不了也要去做。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世上的君子想实现自己仁义的愿望,可是别人帮助他修身他却生气。这就和想把墙筑成,但别人帮助他筑墙他却生气一样。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1703061532
1703061533
1703061534
1703061535
1703061537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五
1703061538
1703061539
文 子
1703061540
1703061541
【题解】《文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一部重要的道家著作,主要阐发了老子的思想。全书共十二篇,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开头。明朝宋濂称:“予尝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经》之义疏尔。”元代吴金节也称:“《文子》者,《道德经》之传也。”他们都从学术角度认为《文子》是解释《道德经》的著作。清代学者孙星衍说:“黄老之学,存于《文子》,西汉用以治世,当时诸臣皆能称道其说,故其书最显。”指明此书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1703061542
1703061543
《文子》在秦初曾遭禁毁。汉武帝时因见“书缺简脱”,下诏“广开献书之路”,此书乃又得流传。《汉书·艺文志》将之著录于“道家”一类。唐代尊崇道教,《文子》也得到重视,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
1703061544
1703061545
《群书治要》从《文子》十二篇中各选录若干条,计万余字。所辑内容主要涉及治国之道、修身养性之法等方面,尤其突出了“仁义”“礼法本末相兼”“贵柔”“守雌”“不为天下先”,以及反对片面“法古”“循俗”等思想。
1703061546
1703061547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61548
1703061549
由于此书中一些内容与传世的其他典籍近似,故前人多有认为今本系晋人伪造,或认为其乃是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在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六章,不见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从而确证了《文子》一书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1703061550
1703061551
【作者简介】文子,姓文,子为尊称,其名字及籍贯已不可确考。《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刘向《别录》说:“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这是最为流行的说法。从现有材料推测,文子可能确有其人,他学无常师,但最终归本于老子。《论衡》的作者王充曾称:“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对他极推崇。
1703061552
1703061553
道 原
1703061554
1703061555
【题解】“原”,为“本”“根”的意思。“道”在道家学说中,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所谓是变“万物化,合于一道”。“道”无形而实有,是一切生命运动的原动力。道化生万物而没有目的意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宇宙间万物运动变化最普遍最根本的规律。“道”又指各种自然与社会事物的具体规律。事物之道彼此各异,不同事物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君王掌握“道”的根本特点,并用来治理天下,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
1703061556
1703061557
【原文】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1)其文章(2),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3);约(4)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5),除其嗜欲,损(6)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7)矣,寡其所求即得矣。
1703061558
1703061559
【注释】(1)灭:隐没。(2)文章:指主意或点子,此指人的办法、主张等。(3)同出乎公:(君与民)一同以公道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公,公道。(4)约:省减,简约。(5)诱慕:被诱惑而贪恋。这里指名位势利。(6)损:指减少。(7)察:明辨。
1703061560
1703061561
【译文】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扬弃个人的聪明,隐没个人的文采,依照天道而行,弃置个人的聪辩,与百姓一同依照公道而行。简约其所持守的,减少其所贪求的,去掉外在的诱惑与希慕,消除内在的嗜好与欲望,减少其思索与忧虑。简约其所持守的,就能够明察;减少
[
上一页 ]
[ :1.7030615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