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698
1703061699
【译文】教化出自于君子,小民享受到君子教化的好处;物资由小民创造,君子享受到小民的劳动果实。让君子和小民,各处于合适的位置,就能各有所持,互通有无,从而上下之间的“道”就畅通了。人如果贪欲甚多,就会损害正义(多欲之人不顾道义而苟取,故伤义);如果过分忧愁,就会损害智力。所以,太平安定的国家必定喜欢能使它存而不亡的事物,暴虐的国家则必定喜欢能导致它灭亡的事物。水往下流就会越来越广大,君王礼贤下士就会耳聪目明。君王不与臣下争功(君行君道,臣行臣道,人君无为,臣下有为),治国之道就会畅通。因此,君是树根,臣是枝叶,如果树根不粗壮,而枝叶会茂盛,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1703061700
1703061701
【原文】慈父之爱子也,非求报也,不可内解于心(1)。圣人之养民,非求为己用也,性不能已(2)也。及恃其力、赖其功勋,而必穷(3)矣。有以为,即恩不接(4)矣。故用众人之所爱,即得众人之力;举(5)众人之所善,即得众人之心。见所始,即知所终矣。
1703061702
1703061703
人之将疾也,必先不甘(6)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故疾之将死者,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者,不可为忠谋。古者亲近(7)不以言(8),来远(9)不以言,使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10)即和,与民同守(11)即固(12),与民同念(13)即智;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行有召寇(14),言有致祸。
1703061704
1703061705
【注释】(1)内解于心:在内心消除(慈爱之情)。(2)性不能已:本性就是如此情不自禁。(3)穷:困窘。(4)接:达到,遍及。(5)举:赞扬。(6)甘:以为甘美。(7)亲近:亲抚近邻。(8)不以言:不用言语。(9)来远:使远方的人来归附。(10)同欲:同心,同一愿望。(11)守:操守,节操。(12)固:稳固,安定。(13)念:念头,想法。(14)召寇:召,招引。召、招通用。
1703061706
1703061707
【译文】慈父爱子,并不是期求孩子报恩,而是源于内心的慈爱之情,这是人固有的天性;圣人养育百姓,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所用,而是出自于其仁爱的本性而不能抑止。到了要依靠百姓的力量、有赖其建功立业来成就自己,就一定会陷于困窘。互相有所希求,就会使父子、君臣之间的恩义丧失掉。所以用众人之所爱(来顺势利导),就会得到众人的力量;推崇众人所拥戴的东西,就可获得众人之心。因此看见事物的开始,就知道其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1703061708
1703061709
人要得病的时候,一定先厌食鱼肉之味;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君主必定是先厌恶忠臣的谏言。所以病入膏肓之时,良医也不能救治;国家将灭亡时,忠臣的谋略也是没有用处的。古时候,使身边的人亲近不是依靠言语,使远方的人来归附也不是依靠言语,能使身边的人高兴、远方的人来归附均因其德行深厚。与百姓愿望相同国家就会和谐,与百姓操守相同国家就会稳固,与百姓心念相同君主就会多智慧,得到百姓支持国家就会富足,得到百姓称誉君主就会声名显扬。行动不慎会招致盗寇的抢劫,言语不当能给人带来灾祸。
1703061710
1703061711
道自然(二十子全书无道字)
1703061712
1703061713
【题解】《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万物,不借助于人之力,而万物自然而然生长。贤明君主治国的方法,是顺应人的本性,遵循事物的规律,并加以引导,使其各得所宜。其心虚静而无为,保持质朴的本性,施行德政感化人民,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而天下大治。
1703061714
1703061715
【原文】昔者,尧之治天下,其导民也,水处(1)者渔(2),山处者木(3)(山处者木作林处者采),谷处者牧(4),陆处(5)者田,地宜其事,事宜其械(6),械便其人。如是,则民得以所有(7)易(8)所无,以所巧易所拙也。是以离叛者寡,听从者众,若风之过箭(9)(箭作萧)忽然感之,各以清浊(10)应矣,物莫不就其所利,避其所害。是以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车轨(11)不结(12)于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夫乱国若盛(13),治国若虚(14),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虚者非无人,各守其职也;盛者非多人,皆徼(15)于末也;有余者非多财,欲节(16)事寡也;不足者非无货,民躁(17)(躁作鲜)而费(18)多也。故先王之法,非所作(19)也,所因(20)也;其禁诛(21),非所为(22)也,所守(23)也,上德(24)之道也。
1703061716
1703061717
【注释】(1)水处:居住在水边或水中。(2)渔:捕鱼。(3)山处者木:或作“林处者采”。居住在山林地区的人,靠采木为生。采,砍伐。(4)牧:放牧。(5)陆处:居住在陆地上。(6)械:泛指器具。(7)所有:指领有的东西。(8)易:交换。(9)箭:或作“萧”,竹制管乐器。(10)清浊:音乐的清音与浊音。(11)车轨:行车的轨迹。(12)结:连接。这里指车不去千里之外。(13)盛:兴盛。(14)虚:萧条,虚弱。(15)徼:求取。(16)欲节:节制欲望。欲,贪欲。节,节制,管束。(17)躁:浮躁。(18)费:耗费。(19)作:创制,设立。(20)因:依照。(21)禁诛:禁诛之法。禁,含有禁戒性的规条及法令。诛,惩罚、责罚。(22)为:施行。(23)守:遵循,奉行,遵守。(24)上德:至德。
1703061718
1703061719
【译文】从前帝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他引导百姓,凡居住在江河湖海边的人,靠捕鱼为生;居住在山林地区的人,靠砍伐木材为生;居住在山涧谷地的人,靠畜牧业为生;居住在平川地区的人,靠种田为生。各类地区各有其适宜的事业,所从事的行业各有其适宜的工具,工具要便利于使用它的人。这样,百姓就能够用自己所有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用自己擅长制作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制作的产品。因此,离乡叛逃的人少,跟随、服从的人多。好像风吹过箫一样,箫感受到风的吹拂,各个孔会以清浊之音来作出回应。万物没有不趋利而避害的。所以相邻之国近得互相能看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听到,但人们不会踏入其他诸侯国的疆界,车马也不去千里之外,都是因为各国百姓都安居乐业的缘故。所以动乱不安的国家貌似兴盛,太平安定的国家看起来好像很萧条。将灭亡的国家好像总是财不足用,安定的国家物资总是供给有余。表面萧条,并非是没有人,而是人人各守其职,世无闲人;表面繁荣,并不是人多,而是人人都舍本逐末。物资供给有余,不是因为财物多,而是因为欲望得到节制,不必要的事情得以减少;财不足用,并不是没有财物,而是民心浮躁,奢侈浪费。所以上古贤明君王的治国之法,不是主观创造出来一套办法,而是遵循事物的规律并加以引导;所要禁止和惩罚的,也不是主观上想要有所作为,而是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这就是至德之君的治国之道。
1703061720
1703061721
【原文】以道治天下,非易民性(1)也,因(2)其有而条畅(3)之。故渎(4)水者因水之流,产稼(5)者因地之宜,征伐者因民之欲(6),能因即无敌于天下矣。故先王之制法,因民之性,而为之节文(7);无其性,无其养(养作资),不可使遵道(8)也。人之性有仁义之资(9),非圣王为之法度,不可使向方(10)也。因其所恶以禁奸,故刑罚不用,威行如神矣。因其性,即天下听从;咈(11)其性,即法度张(12)而不用。
1703061722
1703061723
【注释】(1)性:本性。(2)因:根据。(3)条畅:通畅。(4)渎:沟渠。此处当动词用,指开挖沟渠。(5)产稼:种植庄稼。(6)欲:愿望。(7)节文:拟定具体的细节条文。(8)遵道:遵循正道,亦以比喻遵循法度。(9)资:禀赋。(10)向方:归向正道。方,义方。(11)咈:音弗。违背。(12)张:设立。
1703061724
1703061725
【译文】用道来治理天下,并不是要改变人内在的性情,而是顺其性情并加以正确疏导,使之更加畅通。所以开渠引水的人要顺应水的自然流势,种庄稼的人要因地利而选择适宜的谷物。出兵征战的人,对于人民的欲求因势利导,能这样,就能顺应民心而无敌于天下。所以古代帝王制定法度,是根据百姓的性情来拟定细节条文的。不随顺他们的性情,不考虑他们生活的保障,就不能使他们遵从法度。虽然人性具有仁义的禀赋,但没有圣明君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就不可能使其合乎规范。凡是人们所痛恨的就加以禁止,是为了防止邪恶发生,这样虽然刑罚没有使用,而(君王的)威慑力却如神明一样。顺应人的本性,就能够使天下人顺服;违背人的本性,即使法度建立也难以发挥作用。
1703061726
1703061727
【原文】帝者贵(1)其德也,王者尚(2)其义也,霸者迫(3)(迫作通)于理也。道狭然后任智(4),德薄然后任刑,明浅(5)然后任察。
1703061728
1703061729
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循(6)任下,责成(7)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弗好憎,赏罚不喜怒;其听治(8)也,虚心弱志(9)。是故群臣辐凑(10)并进,无愚智不肖,莫不尽其能。君得所以制(11)臣,臣得所以事(12)君,即治国之道明矣。
1703061730
1703061731
智而好问者圣,勇而好同(13)者胜。乘(14)众人之知(15),即无不任(16)也;用众人之力,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乌获(17)不足恃也;乘众人之势,天下不足用也。故圣人举事,未尝不因其资(18)而用之也。有一功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即举者不重(19)也;能胜其事,即为者弗难也。圣人兼而用之,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20)矣。
1703061732
1703061733
【注释】(1)贵:崇尚。(2)尚:尊崇。(3)迫:应作“通”,懂得、通晓。(4)任智:依据策略。任,凭依,依据。智,计谋,策略。(5)明浅:明智不足。明,圣明,明智。(6)因循:道家谓顺应自然。(7)责成:指令专人或机构负责完成任务。(8)听治:处理政事。(9)弱志:谓虚心下气。(10)辐凑:车轮上的辐条都集中于毂上,比喻人心聚集为一。群臣辐转.形容群臣像辐条都集中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共事一君。(11)制:约束。这里指驾驭。(12)事:侍奉,供奉。(13)同:和谐。(14)乘:利用。(15)知:“智”的古字,聪明,智慧。(16)任:指胜任。(17)乌获: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后为力士的泛称。(18)资:才质。(19)重:繁重,沉重。(20)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矣:语出《老子》第二十七章。意思是说,因其材而使用,没有不各尽其材的,因其能而使用,没有不各尽其能的。
1703061734
1703061735
【译文】称帝者珍视美德,称王者崇尚正义,称霸者通晓事物的规律。所行之道偏狭才凭借智谋,恩德不厚才凭借刑罚,圣明不足才凭借考察。
1703061736
1703061737
用仁义来治理天下的君王,主张顺应自然而治,施行德政感化人民,顺应事物的规律来引导百姓,责求其成功却不会使其劳累,谋划政事没有失策,行动没有过错,进退都合乎时宜,动静都合乎理义,赞美与憎恶都不按照个人的好恶,奖赏与惩罚也不按照自己的喜怒。其处理政事,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因此群臣像辐条集中于车轮中心的圆木一样,齐心协力协助君主,不管是贤与不贤之人,没有不尽其才能的。君主掌握用臣之道,臣下知晓事君之法,则治国之道就显明了。
1703061738
1703061739
有智慧而又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就能成为大智大慧的圣人;有勇气而又善于团结众人的人,就能战无不胜。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担当的。利用众人的力量,就能无往而不胜。利用众人之力的人,乌获之类的力士也抵挡不住;凭借众人之势的人,天下就没有什么事是办不成的。因此圣人做事,没有不根据众人的资质而用其所长的。有某一项功绩的人就担任某一级的官位,有某种才能的人就从事某种事情。力量超过所担负的东西,就能够举重若轻;才能超过所做的事情,做起事来就不感觉困难。圣人善于使用人之长处,所以人没有无用之人,物没有可弃之材。
1703061740
1703061741
【原文】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迫而不应(1),感而不动,坚滞(2)而不流,卷握(3)而不散也。谓其私志(4)不入公道,嗜欲不枉(5)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6)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圣人不耻身之贱,恶(7)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8)也。故常虚(9)而无为,抱素见朴,不与物杂。
1703061742
1703061743
【注释】(1)应:响应。(2)坚滞:比喻固执不动,拘泥不化。坚,谓牢固坚硬之物,此指甲胄。滞,局限、拘泥、固执。(3)卷握:拳握。比喻凝滞,不流动。(4)私志:私情。(5)枉:违背。(6)因资:凭借才质。因,用、凭借。资,禀赋、才质。(7)恶:畏惧。(8)穷:困窘。(9)虚: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
1703061744
1703061745
【译文】所谓无为,不是说招之不来,推之不去,强制不予反应,有所感受而不被打动,固执不通,拘泥不化,而是说不以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公众意愿之上,不以自己的爱好去歪曲合理的策略,根据事物的规律行事,凭借现有的条件来建功立业,按照自然形势而行。圣人不以屈身低贱为耻辱,怕的是道义不能实行;不担心自己生命的短暂,忧心的是百姓的穷困。所以圣人总是虚静而无为,保持质朴的本性,不受外物的污染。
1703061746
1703061747
【原文】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之践位(1)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之民强掩(2)(掩作陵)弱,众暴寡,诈者欺愚,勇者侵怯,又为其怀智诈(3)不以相教,积财货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4)之。为一人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5)之;为绝国(6)殊俗(7)不得被泽(8),故立诸侯以教诲之。是以地无不任,时无不应(9),官无隐事(10),国无遗利(11)。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息(12)劳倦,无不以(13)也?。神农(14)形悴,尧瘦癯(15),舜梨黑(16),禹胼胝(17),伊尹负鼎而干汤(18),吕望鼓刀而入周(19),百里奚传卖(20),管仲束缚(21),孔子无黔突(22),墨子无暖席(23),非以贪禄慕位(24),将欲起(25)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也。自天子至于庶人,四体(26)不勤,思虑(27)不用,于事赡者,未之闻也。
[
上一页 ]
[ :1.7030616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