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1776e+09
1703061776
1703061777 【注释】(1)责:职责。(2)偿:应对。(3)人不兼官,官不兼事:上古世守一官,官守一事,故人不能兼官两职。(4)农士商工: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5)乡别州异:乡,基层行政区划名。后指县以下的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州,古代民户编制,二千五百户为一州。(6)农与农言藏:农民聚居田野朝夕相处,从事于农耕生产,审四时察季节,互相谈论的是春耕夏褥、秋收冬藏之事。(7)行:孝义仁爱等道德行为。(8)数:数目,数量。(9)遗行:失检之行为,品德有缺点。(10)苦事:谓粗制滥造,生产次品。苦,读“古”音,通“盬”。(11)废功:歉收农业收成。(12)折货:打折的货物,这里指亏本买卖。(13)人材之盛:指才智卓越之人。盛,旺盛,兴盛,茂盛。(14)责:要求,期望。(15)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16)辞给:言辞敏捷。(17)溢:满。(18)贱物:贱物,谓轻视名利。(19)不污于俗:不被流俗染污。污,污染。(20)伉行:高傲的品行。(21)民化:教化百姓。化,教化,教育。(22)量:标准,规格。(23)国俗:国家的通行标准。(24)度量:法度。(25)道术:治国之术。(26)与性:应作“以法”。通过军法来实现整齐划一。(27)量:标准。(28)三责:指的是“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难而诛不敢”。(29)饰智:装作有智慧弄巧欺人。(30)穷:窘,急。(31)触:冒犯。这里指抵抗。
1703061778
1703061779 【译文】太平盛世时的职务容易执掌,各种事情都容易做,礼仪同样容易推行,职责也容易完成。因此一人不兼两官,一官不兼两事。士、农、工、商四民,各有固定的居所,不互相杂处。所以农民之间互相谈论的都是春耕夏耨、秋收冬藏之事,士人与士人之间谈论的都是孝义仁爱等道德行为的话题,工匠与工匠之间谈论的都是做工的技巧方法,商人与商人之间谈论的都是获利之事。因此士人没有失检的行为,工匠不生产粗制滥造的产品,农民没有歉收的庄稼,商人没有亏本的买卖。四民各司其业,不见异思迁。具有先知和远见的人,是才能超群者,而治理国家却不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百姓。博闻强识,能言善辩,这是才智过人的表现,而圣明的君主却不以其为标准来责求臣下。高傲轻世,鄙视物质享受,不受流俗污染,这是士人高傲的品行,治世不能以此来教化人民。所以人们大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不可以奉为衡量人的标准;那些大多数人不可企及的行为,不可以作为国家的通行标准。因此,人才不可按一种尺度使用,而法度和治国之术是可以传承于后世的。因此国家法度完备时可以与愚人一起守护,军队的管理亦可以通过军法而实现整齐划一。不必等待像古代那样才智杰出的人物出现,而人才已经足够使用,是因为用人所长,所拥有的各种人才都得以任用的缘故。国家衰落时期的做法是:过分提高用人标准,对达不到的就予以治罪;过分加重任职的负担,对不能胜任的就予以惩罚;以危险之事去责难,对不能禁受的就予以诛杀。百姓为这三种苛求而困扰,就伪装聪明来欺骗上司,犯奸邪之罪,铤而走险,虽严刑峻法也不能禁止其奸诈。所谓“野兽走投无路时就会反抗,鸟走投无路时也会啄人,人走投无路时就进行欺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703061780
1703061781 【原文】国有亡主,世无亡道,人有穷而理无不通也。故不因道理之数(1)而专己(2)之能,其穷不远矣。夫君人者,不出户以知天下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3)之所举,既(既恐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工无二技,士不兼官,人得所宜,物得所安,是以器械不恶(4),而职事不慢(5)也。夫责小易偿(6)也,职寡易守也,任轻易劝(7)也。上操(8)约少之分(9),下效(10)易为之功,是以君臣久而不相厌(11)也。
1703061782
1703061783 【注释】(1)道理之数:依照规律而确定的方法。数,方法。(2)专己:独断专行。(3)积力:合力。(4)恶:粗劣。(5)慢:怠忽。(6)偿:应对,这里指完成。(7)劝:努力。这里指任务轻容易完成。(8)操:掌握。(9)分:职分。(10)效:尽心尽力地服务。(11)厌:厌烦。
1703061784
1703061785 【译文】国家有亡国之君,而世上却没有不起作用的规律。人有困窘之时,而规律却无时不通。所以一个人不因循事物的规律,而凭自己的独断专行做事,他离穷途末路就不远了。为人君者之所以能足不出户就尽知天下事,是由于他根据此事去推知他事、凭借一人去了解他人的缘故。因此,用天下人共同的力量来行事,就无往而不胜;用众人的智慧来做事,就没有什么办不成。工匠不追求拥有本业之外的其他卓越的技能,从政者不兼任别的官职,人人都各司其职,物品也各适其用,这样器械就不易损坏,职事也不会有怠慢推诿的现象。职责小就容易应对,事务少就容易做好,任务轻就容易努力去完成。上级掌握简要的事情,下属尽力去做容易成功的事情,因此上下级可以长久共事而不互相厌烦。
1703061786
1703061787 【原文】地广民众,不足以为强(1)也;甲坚兵利(2),不足以恃胜也;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也;严刑利杀(3)(利杀作峻罚),不足以为威(4)也。为存政(5)者,无小(6)必存;为亡政(7)者,无大必亡。故善守者无与御(8),善战者无与斗(9),乘(10)时势,因民欲,而取天下也。故善为政者积其德,善用兵者蓄其怒。德积而民可用也,怒蓄而威可立也。故材(11)(材作文)之所加者浅(12)(浅作深),即权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即威之所制者广,广即我强而敌弱矣。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费不半而功十倍(13)。故千乘(14)之国,行文德(15)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王兵(16)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此不明于兵道也。
1703061788
1703061789 【注释】(1)强:强盛,强大。(2)甲坚兵利:盔甲坚固,兵器锋利。(3)利杀:应作“峻罚”,这里指滥杀。峻,严酷、严厉。罚,刑罚。(4)威:显示的使人畏惧慑服的力量。(5)存政:谓使国家得以稳定保全的政治措施。(6)无小:无论有多小。(7)亡政:乱政。(8)御:防备。(9)斗:战斗。(10)乘:凭借。(11)材:应作“文”。文德。(12)浅:应作“深”。这里指德行深厚。(13)费不半而功十倍:即事半而功倍之意。(14)千乘: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15)文德:指礼乐教化,这里指德政。(16)王兵:谓仁义之师。
1703061790
1703061791 【译文】地域广,人口多,不一定能够成为强国;盔甲坚固,兵器锋利,不一定能取得胜利;城墙高,护城河很深,不一定就坚不可摧;施用严刑,滥杀无辜,不一定能树立起权威。施行能使国家保全的政治措施,国家无论多小也能够存在;推行会导致亡国的政治措施,国家无论多大也必定灭亡。所以善于守天下的人不参与防御,善于打仗的人不参与战斗,只要凭借时势、顺应民心,就能取得天下。因此,善于治国的人积累其恩德,善于用兵的人蓄养其强盛的气势。为政者积累恩德,百姓就愿意为其效力;用兵者蓄养成强盛的气势,就可以树立起自己的威严。所以为政者积累的德越深厚,其权力使人敬服的程度就越深;恩德所施予的人多,则威力所征服的范围就广。顺服的人多面广,就形成了我强敌弱的形势。善于用兵的人,首先削弱敌人的气势,然后与之交战,故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千乘之国虽小,如果施行德政,就可以成就王业;万乘之国虽大,如果为政者好战,必然会导致灭亡。仁义之师是先具备得胜的条件而后交战,衰败之师是先出兵交战而后求得胜利,后者是不懂得用兵之道啊。
1703061792
1703061793 上 行(作上仁)
1703061794
1703061795 【题解】“上行”,应作“上仁”,意为至仁,即最高的仁德。至仁者心中欣然爱人,喜人之有福,恶人之有祸,生心不已,不求其报。唐徐灵府《通玄真经注》:“上德者,天下归之;上仁者,海内归之。”元杜道坚曰:“上仁者,静以修身,俭以养生。”君主仁心遍覆,则群下各得其正,而效其诚,士民悦之,而大治成。
1703061796
1703061797 【原文】非漠真(1)(漠真作淡漠)无以明德(2),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3)无以并覆(4),非平正无以制断(5)。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6),以天下之力争,故号令能下究(7)而臣情得上闻(8),百官修通(9),群臣辐凑(10)。喜不以赏赐,怒不以罪诛;法令察(11)而不苛(12),耳目通(13)(通作聪)而不暗(14);善否(15)之情,日陈于前而不逆,贤者尽其智,不肖者竭其力;近者安其性(16),远者怀(17)其德,用人之道也。
1703061798
1703061799 夫乘舆马(18)者,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济江海。使(19)言之而是,虽在匹夫刍荛(20),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不可用也。是非之处(21),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其计可用,不羞(22)其位矣;其言可行,不贵(23)其辨(24)矣。
1703061800
1703061801 【注释】(1)漠真:一作“淡漠”,指清静淡泊的本性。漠,清静淡泊。(2)明德:通达德性。明,通达。(3)宽大:大度。(4)并覆:包容。并,合并。覆,广施、遍及。(5)制断:裁决。(6)虑:思考。(7)究:贯彻。(8)上闻:向朝廷呈报。(9)修通:逐级上达,通于君主。(10)辐凑:车辐条集中于轴心。喻聚集,言群臣归向于君主。(11)察:昭著。(12)苛:苛刻。(13)通:一作“聪”。明察。(14)暗:愚昧。(15)善否:善恶。(16)安其性:安定其生活。安,安定。性,同“生”,指生活。(17)怀:感念。(18)乘舆马:乘坐车马。舆马,车马。(19)使:连词。假使。(20)刍荛:音,除尧,割草采薪之人。(21)处:辨察。(22)羞:谓以为耻辱。(23)贵:重视。(24)辨:通“辩”。谓言辞漂亮、巧妙。
1703061802
1703061803 【译文】没有淡泊宁静的心境,就无法通达自身的灵明德性;没有清静寡欲的心态,就无法到达高远的境界;没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就无法包容天下万物;没有公平正直的作风,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裁决。用天下人的眼睛看视,用天下人的耳朵倾听,用天下人的智慧来思考,用天下人的力量来争求,所以号令能贯彻到底,民情得以上达,百官上达顺畅、各司其职,群臣拥护君王如同车辐条集中于车轮轴心。君主不因为高兴就行赏赐,不因为愤怒就给予责罚,法令昭著却不苛烦,视听明达而不暗昧,好坏情况每天禀报上来而不抗拒、抵触,使贤能者可竭尽其智慧,平凡之人能竭尽其能力,身边的人能安定地生活,远方的人感念他的恩德,这是因为他掌握了用人之道。
1703061804
1703061805 乘车骑马的人不用付出劳累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乘舟船的人不用游泳就可以渡过江河湖海。假如所说的话正确,即使身为平民樵夫,也是不应嫌弃的;假如所说的话不正确,即使身为君王大臣,也是不应采纳的。对是非的审度,不可以人的贵贱尊卑来论定。如果他的策略可用,就不因其地位卑下而对于采纳其言感到羞耻;如果他的言论可行,就不看重其是否能言善辩。
1703061806
1703061807 【原文】文子问曰:“何行(1)而民亲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2)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雠(3)也。昔日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4)汤武;宿沙氏(5)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氏(6)。故曰:‘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1703061808
1703061809 【注释】(1)行:品行。(2)敬慎:恭敬谨慎。(3)雠:同“仇”,仇恨。(4)臣:动词。臣服。(5)宿沙氏:传说中处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的一个最早发现煮盐的部落。(6)神农氏: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1703061810
1703061811 【译文】文子问道:“什么样的品行才能使百姓亲近其君王?”老子回答说:“按照适当的季节、时令使用民力,并且要恭敬谨慎地对待他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掉以轻心。天地之间的人和物,待之以善,则都会顺服我;待之不善,则都会仇视我。从前夏朝和商朝的臣民,反而仇恨夏桀和商纣,而臣服于商汤和周武王;宿沙氏的百姓自己攻打他们的君主,而归附于神农氏。所以说:‘百姓所畏惧的,君王就不能不畏惧啊。’”
1703061812
1703061813 【原文】治大者(1)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2)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3)。事烦难治,法苛难行,求多难赡(4)。寸而度(5)之,至丈必差(6);铢(7)而称之,至石(8)必过(9);石称丈量,径(10)而寡失;大较(11)易为智,曲辨(12)难为惠(13)(惠作慧)。故无益于治,有益于乱者,圣人不为也;无益于用,有益于费者,智者不行也。故功不厌约(14),事不厌寡,功约易成,事省(15)易治,求寡易赡。
1703061814
1703061815 夫调音(16)者,小弦急,大弦缓;立事者,贱者劳,贵者逸。道之言曰:“芒芒昧昧(17),与天同气;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功者霸,无一焉(18)者亡。”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19)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为(20)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故有道以理(21)之,法虽少足以治矣;无道以临(22)之,命(23)虽众,足以乱矣。
1703061816
1703061817 【注释】(1)治大者:治理大国。(2)制:法度。(3)苛:烦琐。(4)赡:满足。(5)度:丈量。(6)差:错。(7)铢:音朱,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8)石:量词。计算重量的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9)过:错误。(10)径:方法简便。(11)大较:大的计量方法。此处指用石、丈等大的称量标准。较,计量。(12)曲辨:周详的治理。(13)惠:应作“慧”。聪慧。(14)厌约:厌烦简约。厌,厌烦。约,简要。(15)省:少。(16)调音:调试声音。调,调试。(17)昧昧:纯厚浑朴貌。(18)焉:代词。指代“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功者霸”。(19)动化:感化。(20)为:感化。(21)理:治理。(22)临:监视,监临。引申为统治、治理。(23)命:政令。
1703061818
1703061819 【译文】治理大国,不可以用小道;国土幅员辽阔,规章制度就不可以死板;处于高位之人,事务不可以繁多;拥有众多百姓的国家,教令不可以繁琐。事务繁多就难以治理,法令繁琐就难以实行,要求过多就难以满足。一寸一寸地来丈量长短,丈量到一丈,必有误差;一铢一铢地来称重量,称量到一石,必有差错。如果直接用石和丈来测量,则方法简便而且少有差错。用大的度量标准测量简单准确,用寸和铢来测量繁琐而难以准确。所以对于治国无益,却会滋长社会动乱的事,圣人不会去做;对于实用没有好处,却会滋长浪费的事,智者不会去做。因此,功业不嫌简约,事务不嫌简省。功业简约就容易成功,事务简省就容易治理,要求寡少就容易满足。
1703061820
1703061821 调理乐器者,知道使大弦缓和、小弦急切;建功立业之人,懂得地位低的人应辛劳、地位高的人应安闲。道家有言:“纯厚浑朴,与天地的浑厚元气相通。”如果一个人与天地的元气相称,就能成为天下的主宰,可以称帝;与天地生杀的道义相称,就可以为天下人所归往,可以称王;与天地的功用相称,就能成为天下的霸主。三者都不具备,国家就要灭亡。因此能够不说话而令人信服,不给予而具备仁德,不发怒而具有威严,是因为随顺天心施为,自然能感化万物。给予会有仁德,说话会讲信用,发怒会有威严,这是以精诚之心作为的结果。给予了也没有仁德,说话却不讲信用,发怒却无有威严,这是停留于表面而作为的结果。因此遵循道来治理天下,法规虽少,却足以使天下太平安定;不遵循道来统治天下,命令虽然众多,却只能使天下混乱。
1703061822
1703061823 【原文】鲸鱼失水而制于蝼蚁(1),人君舍其所守(2)而与民争事,则制于有司(3)。以无为持位守职者,以听从取容(4),臣下藏智而弗用,反以事专(5)其上。君人者不任能(6)而好自为,则智日困(7)而数(8)穷于下。智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刑,即无以与下交(9)矣。喜怒形于心,嗜欲见(10)于外,即守职者离(11)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12)矣。赏不当功,诛不应(13)罪,即上下乖心(14),群臣相怨矣。百官烦乱而智不能解(15),非誉(16)萌生而明弗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责(17),即人主愈劳,人臣愈逸矣,是“代大匠斫(18)者,希不伤其手也”。与马逐远,筋绝(19)不能及也,上车摄舆(20),马服(21)衔(22)(衔作衡)下,伯乐(23)相之,王良(24)御之,明主乘之,无御相之劳,而致千里,善乘(24)人之资(26)也。
1703061824
1703061825 【注释】(1)蝼蚁: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2)守:职守。此处指为君之道。(3)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4)听从取容:顺从君主的欲望来奉承谄媚。听从,接受依从。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5)专:集中。(6)任能:委用有才能的人。(7)日困:日见穷尽。日,一天一天的。困,穷尽。(8)数:权术。此指君主统御之术。(9)交:交往,相处。(10)见:“现”的古字。显露。(11)离:背离。(12)从风:比喻迅即附和或响应。(13)不应:不符合。(14)乖心:离心离德。乖,背离。(15)解:解除。(16)非誉:指责和称誉。(17)责:动词。承担责任。(18)斫:砍。(19)绝:断,分成两段或几段。(20)摄舆:驾驭马车。摄,牵引。舆,车。(21)服:顺从。(22)衔:应作“衡”。衡,车辕前端的横木。(23)伯乐:春秋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他认为一般的良马“可以形容筋骨相”,相天下绝伦的千里马,则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24)王良:春秋时之善驭马者。(25)乘:利用。(26)资:禀赋。
[ 上一页 ]  [ :1.7030617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