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798
1703061799
夫乘舆马(18)者,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济江海。使(19)言之而是,虽在匹夫刍荛(20),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不可用也。是非之处(21),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其计可用,不羞(22)其位矣;其言可行,不贵(23)其辨(24)矣。
1703061800
1703061801
【注释】(1)漠真:一作“淡漠”,指清静淡泊的本性。漠,清静淡泊。(2)明德:通达德性。明,通达。(3)宽大:大度。(4)并覆:包容。并,合并。覆,广施、遍及。(5)制断:裁决。(6)虑:思考。(7)究:贯彻。(8)上闻:向朝廷呈报。(9)修通:逐级上达,通于君主。(10)辐凑:车辐条集中于轴心。喻聚集,言群臣归向于君主。(11)察:昭著。(12)苛:苛刻。(13)通:一作“聪”。明察。(14)暗:愚昧。(15)善否:善恶。(16)安其性:安定其生活。安,安定。性,同“生”,指生活。(17)怀:感念。(18)乘舆马:乘坐车马。舆马,车马。(19)使:连词。假使。(20)刍荛:音,除尧,割草采薪之人。(21)处:辨察。(22)羞:谓以为耻辱。(23)贵:重视。(24)辨:通“辩”。谓言辞漂亮、巧妙。
1703061802
1703061803
【译文】没有淡泊宁静的心境,就无法通达自身的灵明德性;没有清静寡欲的心态,就无法到达高远的境界;没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就无法包容天下万物;没有公平正直的作风,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裁决。用天下人的眼睛看视,用天下人的耳朵倾听,用天下人的智慧来思考,用天下人的力量来争求,所以号令能贯彻到底,民情得以上达,百官上达顺畅、各司其职,群臣拥护君王如同车辐条集中于车轮轴心。君主不因为高兴就行赏赐,不因为愤怒就给予责罚,法令昭著却不苛烦,视听明达而不暗昧,好坏情况每天禀报上来而不抗拒、抵触,使贤能者可竭尽其智慧,平凡之人能竭尽其能力,身边的人能安定地生活,远方的人感念他的恩德,这是因为他掌握了用人之道。
1703061804
1703061805
乘车骑马的人不用付出劳累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乘舟船的人不用游泳就可以渡过江河湖海。假如所说的话正确,即使身为平民樵夫,也是不应嫌弃的;假如所说的话不正确,即使身为君王大臣,也是不应采纳的。对是非的审度,不可以人的贵贱尊卑来论定。如果他的策略可用,就不因其地位卑下而对于采纳其言感到羞耻;如果他的言论可行,就不看重其是否能言善辩。
1703061806
1703061807
【原文】文子问曰:“何行(1)而民亲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2)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雠(3)也。昔日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4)汤武;宿沙氏(5)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氏(6)。故曰:‘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1703061808
1703061809
【注释】(1)行:品行。(2)敬慎:恭敬谨慎。(3)雠:同“仇”,仇恨。(4)臣:动词。臣服。(5)宿沙氏:传说中处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的一个最早发现煮盐的部落。(6)神农氏: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1703061810
1703061811
【译文】文子问道:“什么样的品行才能使百姓亲近其君王?”老子回答说:“按照适当的季节、时令使用民力,并且要恭敬谨慎地对待他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掉以轻心。天地之间的人和物,待之以善,则都会顺服我;待之不善,则都会仇视我。从前夏朝和商朝的臣民,反而仇恨夏桀和商纣,而臣服于商汤和周武王;宿沙氏的百姓自己攻打他们的君主,而归附于神农氏。所以说:‘百姓所畏惧的,君王就不能不畏惧啊。’”
1703061812
1703061813
【原文】治大者(1)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2)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3)。事烦难治,法苛难行,求多难赡(4)。寸而度(5)之,至丈必差(6);铢(7)而称之,至石(8)必过(9);石称丈量,径(10)而寡失;大较(11)易为智,曲辨(12)难为惠(13)(惠作慧)。故无益于治,有益于乱者,圣人不为也;无益于用,有益于费者,智者不行也。故功不厌约(14),事不厌寡,功约易成,事省(15)易治,求寡易赡。
1703061814
1703061815
夫调音(16)者,小弦急,大弦缓;立事者,贱者劳,贵者逸。道之言曰:“芒芒昧昧(17),与天同气;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功者霸,无一焉(18)者亡。”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19)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为(20)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故有道以理(21)之,法虽少足以治矣;无道以临(22)之,命(23)虽众,足以乱矣。
1703061816
1703061817
【注释】(1)治大者:治理大国。(2)制:法度。(3)苛:烦琐。(4)赡:满足。(5)度:丈量。(6)差:错。(7)铢:音朱,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8)石:量词。计算重量的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9)过:错误。(10)径:方法简便。(11)大较:大的计量方法。此处指用石、丈等大的称量标准。较,计量。(12)曲辨:周详的治理。(13)惠:应作“慧”。聪慧。(14)厌约:厌烦简约。厌,厌烦。约,简要。(15)省:少。(16)调音:调试声音。调,调试。(17)昧昧:纯厚浑朴貌。(18)焉:代词。指代“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功者霸”。(19)动化:感化。(20)为:感化。(21)理:治理。(22)临:监视,监临。引申为统治、治理。(23)命:政令。
1703061818
1703061819
【译文】治理大国,不可以用小道;国土幅员辽阔,规章制度就不可以死板;处于高位之人,事务不可以繁多;拥有众多百姓的国家,教令不可以繁琐。事务繁多就难以治理,法令繁琐就难以实行,要求过多就难以满足。一寸一寸地来丈量长短,丈量到一丈,必有误差;一铢一铢地来称重量,称量到一石,必有差错。如果直接用石和丈来测量,则方法简便而且少有差错。用大的度量标准测量简单准确,用寸和铢来测量繁琐而难以准确。所以对于治国无益,却会滋长社会动乱的事,圣人不会去做;对于实用没有好处,却会滋长浪费的事,智者不会去做。因此,功业不嫌简约,事务不嫌简省。功业简约就容易成功,事务简省就容易治理,要求寡少就容易满足。
1703061820
1703061821
调理乐器者,知道使大弦缓和、小弦急切;建功立业之人,懂得地位低的人应辛劳、地位高的人应安闲。道家有言:“纯厚浑朴,与天地的浑厚元气相通。”如果一个人与天地的元气相称,就能成为天下的主宰,可以称帝;与天地生杀的道义相称,就可以为天下人所归往,可以称王;与天地的功用相称,就能成为天下的霸主。三者都不具备,国家就要灭亡。因此能够不说话而令人信服,不给予而具备仁德,不发怒而具有威严,是因为随顺天心施为,自然能感化万物。给予会有仁德,说话会讲信用,发怒会有威严,这是以精诚之心作为的结果。给予了也没有仁德,说话却不讲信用,发怒却无有威严,这是停留于表面而作为的结果。因此遵循道来治理天下,法规虽少,却足以使天下太平安定;不遵循道来统治天下,命令虽然众多,却只能使天下混乱。
1703061822
1703061823
【原文】鲸鱼失水而制于蝼蚁(1),人君舍其所守(2)而与民争事,则制于有司(3)。以无为持位守职者,以听从取容(4),臣下藏智而弗用,反以事专(5)其上。君人者不任能(6)而好自为,则智日困(7)而数(8)穷于下。智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刑,即无以与下交(9)矣。喜怒形于心,嗜欲见(10)于外,即守职者离(11)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12)矣。赏不当功,诛不应(13)罪,即上下乖心(14),群臣相怨矣。百官烦乱而智不能解(15),非誉(16)萌生而明弗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责(17),即人主愈劳,人臣愈逸矣,是“代大匠斫(18)者,希不伤其手也”。与马逐远,筋绝(19)不能及也,上车摄舆(20),马服(21)衔(22)(衔作衡)下,伯乐(23)相之,王良(24)御之,明主乘之,无御相之劳,而致千里,善乘(24)人之资(26)也。
1703061824
1703061825
【注释】(1)蝼蚁: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2)守:职守。此处指为君之道。(3)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4)听从取容:顺从君主的欲望来奉承谄媚。听从,接受依从。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5)专:集中。(6)任能:委用有才能的人。(7)日困:日见穷尽。日,一天一天的。困,穷尽。(8)数:权术。此指君主统御之术。(9)交:交往,相处。(10)见:“现”的古字。显露。(11)离:背离。(12)从风:比喻迅即附和或响应。(13)不应:不符合。(14)乖心:离心离德。乖,背离。(15)解:解除。(16)非誉:指责和称誉。(17)责:动词。承担责任。(18)斫:砍。(19)绝:断,分成两段或几段。(20)摄舆:驾驭马车。摄,牵引。舆,车。(21)服:顺从。(22)衔:应作“衡”。衡,车辕前端的横木。(23)伯乐:春秋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他认为一般的良马“可以形容筋骨相”,相天下绝伦的千里马,则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24)王良:春秋时之善驭马者。(25)乘:利用。(26)资:禀赋。
1703061826
1703061827
【译文】鲸鱼失去水,就会被弱小的蝼蚁所控制。人君舍弃自己的职守,与臣下争做事情,就会受到官吏的控制。以无所作为来守持其位的官吏,往往以顺从君意来求得容身。臣下隐藏智慧不用,反而把所有事情都推给君王,让他来独断。治理百姓者,不能任用贤能,而喜欢自以为是,才智就会日见贫乏,而治理臣下之术日见穷尽。才智不足以治理政事,权威不足以进行惩诫,就没有办法与臣下相处。君王的喜怒哀乐生成于心中,爱好表露在外面,那么朝中守职的官员就会背离公正去迎合君王,下面的官吏就会歪曲、破坏法律来跟从败坏的风气。奖赏与其功劳不相称,惩罚与其罪过不相当,于是使君臣离心离德,群臣互相埋怨。百官烦乱困惑,而君主的才智不能解决;各种指责和称誉出现,而君主的才智不能明辨,不是自己的过失,而反过来却自己承担责任。这样,君王愈来愈辛劳,人臣愈来愈安逸。这就如同代替手艺高超的木工砍木头一样,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与马赛跑,跑断了筋骨也无法赶上。登车驾驭马车,马匹就会驯服在车辕前端的横木之下。伯乐那样的人为其察看挑选马匹,王良那样的人为其驾御车马,贤明的君主乘坐车中,不需付出驾御和相马的辛劳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这是善于借助他人的才智的缘故。
1703061828
1703061829
【原文】国之所以存者,得道(1)也;所以亡者,理塞(2)也。故得生(生疑存)道(3)者,虽小必大;有亡征(4)者,虽成必败。国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5)也,小不可轻(6)。故存在得道,不在于小;亡在失道,不在于大。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7)其所以亡也。
1703061830
1703061831
【注释】(1)得道:获得治国之道。(2)理塞:治国之道堵塞。谓不行仁义之道。(3)生道:存国之道。(4)亡征:国家将亡的征兆。(5)行:实施。(6)轻:轻视。(7)造:就。
1703061832
1703061833
【译文】国家能够延续下来的原因,是由于得到了治国之道;国家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由于治理之道阻塞不通。因此,得到国家长存之道,虽然是小国也可以发展壮大;有灭亡的迹象,虽然是强盛的大国也必定会失败。国家要灭亡,即使强大也不足依靠;治国之道得以实行,即使小国也不可轻视。所以国家长存的原因在于得道,而不在于国家弱小;国家灭亡的原因在于失道,而不在于国家强大。动乱不安之国的君主,致力于扩大领地,而不重视实行仁义;致力于占据显贵的地位,而不重视修养道德。这是舍弃其存国的根本,而在造就其亡国的条件。
1703061834
1703061835
【原文】主与(1)之以时(2),民报之以财;主遇(3)之以礼,民报之以死。生(4)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5)道自鉴(6),而能无为非者,寡矣。
1703061836
1703061837
【注释】(1)与:给予。(2)以时:按一定的时间。(3)遇:对待。(4)生:生来。(5)明:圣明。(6)鉴:照察,审辨。
1703061838
1703061839
【译文】君王给予百姓按时令季节做事的恩惠,百姓就能够用财富作为回报;君王用礼义对待百姓,百姓就能以牺牲生命来相报。生来就显贵的人多傲慢,生来就富有的人多奢侈。所以富贵之人不依靠圣明之道自我察鉴,却能够不做坏事的,太少了。
1703061840
1703061841
上 义
1703061842
1703061843
【题解】韩非子《解老》曰:“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而有以为也。”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治国家,理天下,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义足以安抚国内之民,事足以当境内之急,选拔人才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这就是上义之道。
1703061844
1703061845
【原文】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1),通于治乱之本,见其终始(2),可谓达(3)矣。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辅义(4),重法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仁义者广崇(5)也,不益其厚,而张(6)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栋(7),不能任重(8),重莫若国,栋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犹城(9)之有基(10),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11)。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为经(12);言不合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
1703061846
1703061847
【注释】(1)天人之分:天和人的职分。(2)终始: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3)达:通达。(4)辅义:辅助道义的推行。辅,辅助。(5)广崇:广大崇高。(6)张:壮大。(7)栋:屋的正梁。(8)任重:承受重物。(9)城:都邑四周的墙垣。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10)基:建筑物的根脚。(11)上安:城墙的上部就稳固。(12)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
上一页 ]
[ :1.7030617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