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189e+09
1703061890
1703061891 从古至今,没有人的德行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君子不要求任何一个人尽善尽美。夏禹的佩玉不可能没有瑕疵,夜明珠不可能没有污点,然而天下人都认为它们是珍宝,不因小的疵点就否定其美。现在只记住别人的短处,而忘记了别人的优点,却想在天下找到贤明的人,那就太困难了。普通人看到一个人地位低贱,做着耻辱的事情,却不知道他的大志。所以评价人的方法是:高贵的人要看他所推举的是什么人,富有的人要看他所施予的是什么人,贫穷的人要看他不接受什么,地位低下的人要看他不做什么。观察他处在困难面前的举动,来了解他勇敢的程度;用欢乐之事触动他,来了解他的操守;把财物交给他,来考察他的仁德;用恐惧震慑他,来了解他的气节。这样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了。
1703061892
1703061893 圣人以仁义作为言行的准则,符合仁义标准的人就是君子,不符合的就是小人。君子即使失去生命,但是他的声名却不会泯灭;小人虽然一时得势,但是他的罪恶却很难消除。左手掌握天下的版图(大权),而右手自割其喉咙,即使愚昧的人也不会这样做,因为生命比天下更为宝贵。为君王和父母的危难而牺牲的人,能视死如归,是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缘故。天下最大的利益,同生命相比也是微小的。生命虽然很宝贵,但同“仁义”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这是以仁义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
1703061894
1703061895 【原文】地广民众,主贤将良,国富兵强,约束信(1),号令明,两敌相当(2),未接刃而敌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3),明奇正(4)之变,察行阵(5)之事,白刃合(6),流矢接(7),舆死(8)扶伤,流血千里,暴骸盈野,义(义作战)之下(9)也。
1703061896
1703061897 【注释】(1)约束信:纪律明确。约束,规章。信,言出必行。(2)两敌相当:两军势力旗鼓相当。(3)险隘之利:险要地势的优势。险隘,险要处。(4)奇正: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5)行阵:亦作“行陈”。指军队的行列。(6)白刃合:刀枪交锋。合,交锋。(7)流矢接:乱箭连续不断。流矢,乱飞的或无端飞来的箭。接,连续。(8)舆死:用车载运死者。舆,载。(9)义之下:下等的作战。义,作战。下,指等级低。
1703061898
1703061899 【译文】国家的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君主贤明,将帅贤良,国库丰裕,军队强大,纪律严明,号令清楚,两军的势力旗鼓相当,未动刀枪而敌人就逃跑溃散了,这是次一等的义。知道土地的利弊,熟悉险要地势的优势,了解战术中奇谋和正常作战的变化,明白行军对阵的情况,两军作战,锋刀利枪相交,乱箭连续纷飞,车载死者,扶助伤员,血流千里,尸骨遍野,这是最下等的义。
1703061900
1703061901 【原文】国之所以强者,必死(1)也;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2)也。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3)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4)也。上视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视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必王(5)四海;下视上如父,必正(6)天下;上视下如弟,即不难为之死;下视上如兄,即不难为之亡。故子父兄弟之寇(7),不可与斗。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8)其邪,以明其势(9);察其劳逸,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如归,恩之加(10)也。
1703061902
1703061903 【注释】(1)必死:指人民为国而视死如归。(2)威:威严。指表现出的使人敬畏的气势、态度。(3)矢石:箭和垒石,古时守城的武器。(4)赏信而罚明:赏罚严明守信。信,守信用。明,严明。(5)王:称王。(6)正:指君临、统治。(7)寇:敌人。(8)塞:堵塞。(9)势:气势。(10)加:施及。
1703061904
1703061905 【译文】国家之所以能够强盛,是因为百姓能为国家奉献生命。百姓之所以能为国家奉献生命,是因为他们信守道义。道义之所以能够实行,是因为君王的威严。威严和道义并用,这样国家必然能够强大。刀枪交锋,箭石如雨,但士卒却能够争先恐后地杀敌,是由于奖罚严明可信的缘故。所以假若君王看待百姓如同子女,百姓看待君王就如同父亲;假若君王看待百姓如弟弟,百姓看待君王就如同兄长。君王对待百姓如同子女,就能够称王于天下;百姓侍奉君王如同对待父亲,必定使天下大治。君王看待百姓如同弟弟,百姓就必定会为君王不惜牺牲生命;百姓对待君王如同兄长,就必定为君王竭尽全力。所以亲密如父子兄弟的敌人,不能同他们交战(因为他们可以为其奉献生命)。所以仁义的君王对内完善政事,积累德行,对外堵塞邪恶,显明威势,考察百姓的劳累和安逸,了解百姓的饥饿和温饱,(于是当)战争一旦发生,百姓就会视死如归。这是因为君王的恩德施及百姓。
1703061906
1703061907 上 礼
1703061908
1703061909 【题解】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上礼则为区别尊卑贵贱之用。君主依道治国,推行礼义,使人民遵从礼义,明其职责,安其本分,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远远比施行法令来规范人民的行为更为有效。
1703061910
1703061911 【原文】昔之圣王,仰(1)取象于天,俯取度(2)于地,中取法于人,调阴阳之气,和四时之节,察高下之宜(3),除饥寒之患,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4)。列地(5)而州(6)之,分职(7)而治之,立大学(8)而教之,此其治之纲纪也。得道(9)即举(10),失道即废。夫物未尝有张而不弛、盛而不败者也,唯圣人可盛而不衰。
1703061912
1703061913 【注释】(1)仰:向上。(2)度:法度,规范。(3)高下之宜:高山低田的适宜情况。高下,高处和低处。宜,事物之适宜处理。(4)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列地:犹列土。谓分封土地。(6)州:谓区划地域以聚居。(7)分职:各司其职。(8)大学: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9)得道:符合道义。(10)举:兴起。
1703061914
1703061915 【译文】从前圣明的君王,向上观察天体的变化以掌握自然规律,向下观察地理情况以掌握大地的自然特性,中间从人性上归纳得出了法度,调和阴阳之气,和顺四时的节气变化,考察土地高低适宜种植作物种类的情况,解除饥饿与寒冷的忧患,推行仁义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划分地域,设置州郡,使官吏各司其职来进行管理,建立太学来教育民众。这是治理国家的纲常。符合道义国家就兴起,失去道义国家就败亡。万物从来就没有只紧张而不松弛、只强盛而不衰败的情形,只有圣人才会永远强盛而不衰败。
1703061916
1703061917 【原文】圣人初作乐也,以归神(1)杜淫(2),反(3)其天心(4);至其衰也,流(5)而不反,淫而好色,至以亡国。其作书(6)也,以领理(7)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8);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9)有罪而杀不辜。其作囿(10)也,以奉(11)宗庙之具(12),简(13)士卒,戒不虞(14);及其衰也,驰骋弋猎(15),以夺民时。其上贤也,以平(16)教化,正狱讼(1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民怀德;至其衰也,朋党比周(18),各推其与(19),废公趋私(20),外内相举(21),奸人在位,贤者隐处。
1703061918
1703061919 【注释】(1)归神:静性养心。(2)杜淫:杜绝淫邪。杜,断绝。淫,邪恶。(3)反:还归。后多作“返”。(4)天心:本性。(5)流:沉溺。(6)作书:谓作典册。(7)领理:治理,管理。(8)记事:记录军国大事。(9)解:赦免,免除。(10)作囿:兴建园囿。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以供观赏的园林。汉以后称苑。(11)奉:进献。(12)宗庙之具:祭祀宗庙的祭品。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具,馔之实于鼎。(13)简:检阅。(14)戒不虞:防备不测。不虞,指意料不到的事。(15)驰骋弋猎:纵马射猎。驰骋,纵马疾驰。弋猎,射猎。(16)平:正,严正。(17)正狱讼:公正判定讼案。正,公正,合理。狱讼,讼案。(18)朋党比周:结党营私,排斥异己。(19)与:党与。(20)趋私:追求私利。(21)外内相举:朝廷内外相互勾结举荐。外内,朝廷内外。举,推荐;选用。
1703061920
1703061921 【译文】圣人当初创作音乐,是为了静性养心,杜绝淫邪,返归本性。等到国家衰败的时候,君主沉溺于靡靡之音而无法返归本性,淫乱好色,从而亡国。圣人著写典册,来治理百事,这样愚笨之人不会忘记,智慧之人因此能记录大事。等到国家衰败时,君主编写典册来弄虚作假,为有罪者开脱却残杀无辜之人。圣人修建园囿,是为祭祀宗庙进献祭品,检阅士兵以防不测。等到国家衰败时,君主在园囿中纵马打猎,侵夺百姓耕种的时间。圣人尊重人才,严正教化,正确判决案件,使贤明者在领导岗位上,有才能者在其适合的职位上,恩德遍施于百姓,千百万人都会感念他的恩德。等到国家衰败时,官吏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推荐自己的党羽,废弃公事而追求私利,朝廷内外互相勾结,而奸邪之人占据高位,有才德之人隐居不出。
1703061922
1703061923 【原文】天地之道,极即反,益即损。故圣人治弊(1)而改制,事终(2)而更为(3)矣。圣人之道,非修(4)礼义,廉耻不立。民无廉耻,不可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5)。法能教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耻。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经(6),非誉(7)以导之,亲贤而进(8)之,贱(9)不肖而退(10)之,刑措而不用,礼义修(11)而任贤德也。
1703061924
1703061925 【注释】(1)治弊:治理出现弊病。弊,害、弊病。(2)终:穷尽。(3)更为:改变做法。(4)修:学习。(5)行法:按法行事。(6)经:量度。(7)非誉:非议和称誉。(8)进:提拔。(9)贱:鄙视。(10)退:罢黜。(11)修:实行。
1703061926
1703061927 【译文】天地运行的规律是物极必反、满溢则损,所以圣人在治理出现弊病时就改革制度,在事情行不通时就改变做法。圣人治国的办法是:百姓不学习礼义,就没有廉耻之心;百姓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百姓不知道礼义,就不能依法办事。法律能够教育不孝之人,却不能使人有孝心;能够惩治盗贼,却不能使人产生廉耻。圣明君王在位,明确地将好恶颁布于天下,通过谴责和褒扬来引导舆论,亲近贤才并提拔他们,鄙视小人并罢免他们,设置刑法而不用,是因为礼义道德得到推行,贤德之人得到重用。
1703061928
1703061929 【原文】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岂若使无有盗心哉!故知其无所用,虽贪者皆辞之;不知其无所用,廉者不能让(1)。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未尝非欲也。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垢!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1703061930
1703061931 【注释】(1)让:谦让;推辞。
1703061932
1703061933 【译文】让天下人畏惧刑罚,从而不敢进行盗窃,不如使天下人不产生盗窃的邪念啊!所以知道是无用处的东西,即使是贪婪的人也不会接受;不知道它无用,廉洁的人也不会推让。那些亡国之君臣,被别人杀害,受到天下人的嗤笑,没有人不是由于贪欲所造成的。比如知道冬天的扇子,夏天的裘衣,对自己没有用处,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变成了多余无用的尘土污垢了!所以,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开水会沸腾得更加剧烈,知道从根本去止住沸腾的人,就会撤掉锅底的大火。
1703061934
1703061935 【原文】夫有余则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故物多则欲省(1),求赡(2)则争止。故世治则小人守正(3),而利不能动(4)也;世乱则君子为奸,而法不能禁也。
1703061936
1703061937 【注释】(1)省:减少。(2)赡:满足。(3)守正:恪守正道。(4)动:动摇。
1703061938
1703061939 【译文】物品有剩余人们就会谦让,缺少了就会争抢。谦让就产生了礼义道德,争抢就产生了暴力和混乱。所以,人们拥有的物资多了物欲就会减少,人们的要求满足了争斗就会停止。因此社会安定有序,小人也会恪守正道,利益也不能使其动摇去做坏事;社会混乱无序,君子也会采取伪诈手段,法规也不能禁止。
[ 上一页 ]  [ :1.703061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