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2476e+09
1703062476
1703062477 【题解】本篇阐明儒家对待义利关系的思想。孟子认为,如果君王、大夫、读书人、百姓等各阶层的人都只想自己而互相争利,那么国家就很危险了。国君要注重“仁义”,不能只讲利益。因为仁义就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大家就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的人都不会得到利益。进而阐明为政者必须与民同利的道理。要能与民众同利的关键,是统治者是否关心民生的问题。贤明的君主与暴虐的君主之所以引起不同的反响,关键在于贤君能施惠于百姓,而暴君则使民众穷困、丧失生命。
1703062478
1703062479 【原文】孟子见于梁惠王(1)。王曰:“叟(2)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3)而已矣。王何必以利为名(4)乎?亦惟有仁义之道可以为名耳。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5)曰‘何以利吾家(6)?‘士(7)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8)利,而国危矣。征,取也。从王至庶人各欲取利,必至于篡弑。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703062480
1703062481 【注释】(1)梁惠王:战国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受秦威胁,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惠王。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公元前369年—前319年在位。梁惠王一生好大喜功,在位期间发动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皆以大败而终,身败名裂且葬送了霸业。(2)叟:假借为“傁”,年长的男人。也用作对老年男子的尊称。(3)仁义: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4)名:大;广大。(5)大夫:古职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6)家:此非家庭之家,乃卿大夫在其封地内所设之机构。左氏传桓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言诸侯受封于天子而有国,卿、大夫享用封邑的租赋于诸侯而有家。(7)士:指读书人。(8)征:夺取。
1703062482
1703062483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会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何必要谈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大王何必将利益看得那么重呢?只有仁义之道是最重要的啊。将利看得太重,会招致不祥的祸患啊)。假如大王问如何才能利益我的国家,大夫问怎样才能利益我家,读书人和平民百姓也问如何才能利益我自身?如此全国上下互相争利,那国家就非常危险了(征,夺取的意思。从君王到老百姓,大家都想夺得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引起篡权夺位、臣民杀君的后果)。没有讲求仁爱却会遗弃自己父母亲人的人;也没有讲求道义却不把国君的利益放在心上的人。”
1703062484
1703062485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愿安(1)承教(2)。”愿安,意承受孟子之教命。孟子对曰:“杀人也(原注无也字)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梃,杖也。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杀人无异也。“庖(3)有肥肉,厩(4)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5),此率兽而食人(6)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率兽而食人,恶(7)在其为民父母也。”为政乃若率禽兽食人,安在其为民父母之道?
1703062486
1703062487 【注释】(1)愿安:情愿,乐意。(2)承教:接受教令。(3)庖:厨房。(4)厩:音就,马房、马舍。(5)饿殍:亦作“饿莩”。殍,音漂,三声,饿死的人。(6)率兽而食人:本指统治者为政失职,只图享乐,不关心百姓疾苦。后因以“率兽食人”比喻虐政害民。(7)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安”“怎么”。
1703062488
1703062489 【译文】梁惠王说:“我乐意接受您的教令(愿安,愿意接受孟子的教诲)。”孟子说:“用梃杖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杀人跟用苛政害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用刀杀人和用苛政杀人没有区别)。”孟子又说:“厨房里存放着肥嫩的肉,马厩里养着健壮的马,却使老百姓吃不饱,面带饥色,郊野横躺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见了尚且厌恶,君王身为百姓的父母,推行政事,却不能免于虐政害民的状况,哪里还配做百姓的父母呢(为政治国,竟然到了率领禽兽来吃人的地步,这岂是一位为民父母的君王该做的事呢)?”
1703062490
1703062491 【原文】齐宣王(1)问曰:“文王(2)之囿(3),方七十里。有诸(4)?”孟子曰:“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王怪其大。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耳,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蒭荛(5)者往焉,雉菟(6)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闻郊关(7)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8)鹿者,如杀人之罪,郊关,齐四境之郊皆有关也。则是方四十里为阱(9)于国中也。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设陷阱者丈尺之间耳,今陷阱乃方四十里,民患其大,不亦宜乎?
1703062492
1703062493 【注释】(1)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本名田辟疆,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20年继位,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2)文王:周文王。(3)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以供观赏的园林。(4)诸:相当于“之乎”。(5)刍荛:音除饶,割草采薪。(6)雉菟:菟音兔,猎取野鸡和兔子。(7)郊关:四郊之门。古代城邑四郊起拱卫防御作用的关门。(8)麋: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体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原产中国,是一种稀有的珍贵兽类。也叫四不像。(9)阱:陷坑。用以捕兽或擒人。
1703062494
1703062495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听说周文王的林苑方圆七十里,有此事吗?”孟子答道:“史书上确有记载。”宣王说:“真有这么大吗?”(齐宣王埋怨周文王的围猎场比自己的大。)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它太小呢!”宣王反问道:“我的园苑才方圆四十里,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林苑方圆七十里,漫无边野,割草砍柴的人可自由出入,打猎的人可任意往来,这是与民共用的地方,所以百姓认为它还小,不也是应该的吗?我听说,齐国国都的郊外,有方圆四十里的林苑,在那儿捕杀麋、鹿,与杀人者同罪(郊关,齐国四面边境都有关卡)。这等于在国内设置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来坑害百姓,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设一般的陷阱,只有几丈几尺的大小,现在国君您设了一个方圆四十里大的陷阱,老百姓认为他太大,不也是应该的吗?)
1703062496
1703062497 公孙丑(1)
1703062498
1703062499 【题解】本篇孟子主要提出“四善端”,是性善论的重要思想,并举出子路、禹、舜乐于改过,亲力亲为,善于学习的精神。指出“四端”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另外,孟子也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孟子认为善的本性需要发扬光大。
1703062500
1703062501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言人人皆有不忍加恶(2)于人之心也。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先王推不忍害人之心,以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亦易于转丸于掌上也。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有乍见(3)孺子(4)将入于井,则皆有怵惕(5)恻隐之心(6)。由此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7)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言无此四者,当若禽兽,非人之心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者,首也。人之有是四端(8)也,犹其有四体(9)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10)者也;自贼害其性使为不善。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谓其君不能为善而不匡正者。贼其君使陷恶者也。
1703062502
1703062503 【注释】(1)公孙丑:公孙,姓;丑,名。孟子弟子也。丑有政事之才,问管晏之功,犹《论语》子路问政,故以题篇。曾与万章等著《孟子》一书。公孙丑在《孟子》一书中记其言颇多,有公孙丑上下两章,六千多字。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即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记录于《公孙丑下》。(2)恶:诽谤,中伤。(3)乍见:忽然看见;猛一见。(4)孺子:幼儿,儿童。(5)怵惕:戒惧;惊惧。(6)恻隐之心:《四书集注》曰:“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7)羞恶:对自己或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8)四端:端,首也,指开始。本处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合于“仁、义、礼、智”。(9)四体:四肢。(10)自贼:自己伤害自己,自杀。
1703062504
1703062505 【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人的心(人人都有不忍加害于人的善良本性)。古代帝王也有不忍伤害人的心,所以才有不忍伤害人的政治。能用不忍伤害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人的政治,那么平治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转动珠子那样简单了(古代圣王推崇不忍害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人民的政治,以这样的心治理天下,就像在掌中转动珠子那样简单)。之所以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人之心’的原因是,譬如现在有人忽然看见小孩快要掉进井里去,马上就会生起惊恐同情的心理。由此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同情怜悯的心,就不能算作是人;没有羞耻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没有辞谢谦让的心,就不能算作是人;没有明辨是非的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如果说没有这四种心的人,就像禽兽一样,不是人的本性)。同情怜悯心是仁的开端;羞耻憎恶心是义的开端;辞谢谦让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个善良的开端,如同人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善良的开端,还说自己不能行善,就是自暴自弃(贼害自己本善的天性了),认为他的君王不能行善的,就是贼害他的国君(认为他的君王不能行善而且又不能劝谏君王改正的人,是陷他的君王于不义)。”
1703062506
1703062507 【原文】孟子曰:“矢人(1)岂不仁于函人(2)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3)亦然。故术(4)技(5)不可不慎也。”矢,箭也。函,铠(6)也。作箭之人,其性非独不仁于作铠之人也,术使之然。巫欲祝活人,匠作棺,欲其早售,利在人死也。故治术不可不慎修其善者也。孟子曰:“子路(7)人告之以其过则喜(8),禹(9)闻善言则拜,大舜(10)又甚焉。善与人同(11),舍己从人(12),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13)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14)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舜从耕于历山及陶渔,皆取人之善谋而从之。故曰,莫大乎与人为善也。
1703062508
1703062509 【注释】(1)矢人:造箭的工匠。(2)函人:造铠甲的工匠。(3)巫匠:《说文》:巫,巫祝也。以舞降神,故字形象舞。古代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并兼用药物为人求福、却灾、治病的人。匠,木工。亦泛指工匠。巫者为人祈祝,利人之生。匠者为作棺椁,利人之死。(4)术:这里指选择谋生之术,也就是选择职业。(5)技:才能,手艺。(6)铠:古代作战时护身的服装,金属制成。皮甲亦可称铠。(7)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隳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8)人告之以其过则喜: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高兴。谓虚心接受意见。(9)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10)舜:五帝之一,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贤明首领。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或舜。相传受尧禅让,后禅位于禹,死在苍梧。(11)善与人同:自己有优点,愿意别人同自己一样,别人有长处,就向别人学习。朱熹《孟子集注》:“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12)舍己从人:放弃自己的成见,服从大家的公论。(13)陶渔:谓制陶与捕鱼。(14)与人为善:同别人一起做好事。
1703062510
1703062511 【译文】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比不上制造铠甲的人有仁爱心吗?造箭的人唯恐箭不锋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人唯恐盔甲不坚硬,使穿铠甲的人受伤。替病人祈祷治病的巫医和制造棺椁的木匠,其心理也是如此,因此选择谋生的职业不可不慎重啊(做箭者的心性并不是不如做铠者那样仁爱,而是由于职业的关系,让他做伤害人的箭。巫师希望祈祷人能存活,而木匠制作棺材是想让它能早点卖出去,木匠的利益在于人去世之后购买棺材。因此选择职业不可不谨慎,要选择从事善的行业)!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非常欢喜;禹听到有益的话,就感激得给人拜谢。大舜则更加了不起,他自己有优点,愿意别人同自己一样,别人有长处,就向别人学习。自己虽有好的想法,见别人有好的意见,便能放弃自己的想法而采纳别人的意见,他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善事。大舜从种田、制作陶器、打渔一直到成为天子,没有一样不是向别人学习的。如果能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做好事,这就是与人为善。所以,对君子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与人为善了(大舜从历山耕田到河滨烧窑、雷泽捕鱼,都是十分虚心地吸取别人好的建议,听从去做。所以说‘最大的善莫过于与人为善’)。”
1703062512
1703062513 滕文公(1)
1703062514
1703062515 【题解】本篇孟子首谈“劳心者”与“劳力者”因所处职位不同从而各行其事,做到各司其职,各守本分,这样才能和谐相处。进而孟子指出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而为天下找到大公无私的贤能之士来管理天下就难了!所以只有智慧仁德之士才能治理好天下,这样才叫做为国为民尽忠尽仁。
1703062516
1703062517 【原文】陈相(2)见孟子,道许行(3)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4)。”孟子曰:“治天下有大人(5)之事,有小人(6)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故治于人者食人,不能(本书无不能二字)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劳心者,君也。劳力者,民也。君施教以治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食(食作养)其上,天下通义,所常行也。当(7)尧(8)之时,洪水横流(9),泛滥于天下。尧独忧之,举舜(10)而治焉。舜使禹疏九河(11),决(12)汝(13)汉(14),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15)为己忧。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1703062518
1703062519 【注释】(1)滕文公:战国中期滕国(今山东滕州市)国君,滕定公之子。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曾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国之道。滕文公做国君后,采纳孟子思想,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等。不久,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其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2)陈相:陈良的学生。孟子批评陈相从师数十年,“师死而遂倍(背)之”。陈良是楚国人,好周公、孔子之学。(3)许行: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楚国(都城江陵纪南城)人,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约与孟子同一时代,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所以被归为农家。(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战国时代,许行主张统治者应当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5)大人:指在高位者。(6)小人:平民百姓。(7)当:主持;执掌。(8)尧:古帝陶唐氏之号。(9)横流:大水不循道而泛滥。(10)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欢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谘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11)禹疏九河:此事见于《尔雅·释水》,文中指出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经流之地,均在黄河下游,即今河北、山东之间平原上。黄河中下游流经黄土地带,饱含泥沙,当夏秋两季常在东方大平原上泛滥。禹带领一些人,跋山涉水,走遍黄河中下游,考察山川形势。最后决定,变堵塞为疏导,有系统地疏通河渠,把洪水疏导出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入大海,消除了当时的水患。禹身体力行,不怕狂风暴雨,烈日严寒,“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就是传说中的“禹疏九河”。(12)决:排除壅塞,疏通水道。(13)汝:古水名。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郾城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县东今洪河,又南经上蔡县西至遂平县东会涤水(今沙河)。(14)汉:汉江又称汉水,古代也称沔水,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汉江古时曾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15)皋陶:亦作“皋繇”或“咎繇”。相传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执法如山而闻名天下。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替天行道,惠民为本”“天人合一,天由人意”“勤政廉政,任人唯贤”“以德治国,五刑五用”等思想,为皋陶文化的精髓,铸造了华夏民族之魂。
1703062520
1703062521 【译文】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贤明的君主一定是和百姓一起耕种来养活自己。”孟子说:“治理天下,在上位的有施行政教之事,在下位的百姓有耕田制器之事。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操心费神,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奉养物品;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施行政教管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生产物品被人管理;所以,接受管理照顾的百姓要供养那些操心管理的君王、百官,而照顾管理人的君王、百官则需接受百姓的供养来生活,这是普天之下通行的道理(所谓劳心者,指君王百官;劳力者,指平民百姓。君王施行教育以治理天下,平民百姓则尽好自己的本分,种好官田缴纳官粮养活君王百官,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做的)。在尧帝时期,洪水横流,导致天下大水泛滥成灾,尧帝为此感到特别担忧,便选派舜负责治理。舜又选派禹疏通了九条河道,开掘挖通汝水和汉水。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看望,即使他想去耕种来养活自己一家人,能行吗?尧帝以不能得到像舜这样的人而最为忧虑;舜也同样,以不能得到像禹和皋陶这样的人而忧心。把财物分给别人叫施恩惠与人;教导人为善之道称作忠;为国家求得贤德之士称作有仁德。所以说,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而为天下找到大公无私的贤能之士就难了!”
1703062522
1703062523 离 娄(1)
1703062524
1703062525 【题解】本篇孟子主要指出:古代圣王治国之道是施行仁政。君王得天下靠的是仁恩,而失天下必定是不仁不义所致。五伦大道中,君臣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间的关系,是重要的一伦。君仁则臣忠,领导者对下属仁爱、施恩,下级便会以忠诚报之;领导者对下属轻慢不仁,下属必以不义报之。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爱不敬人者,必失人心,用人者可不慎乎!
[ 上一页 ]  [ :1.7030624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