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2576
1703062577
【原文】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有德,而不忧人之危也。天虽不忧人之暗也,辟户牖(1)必取己明焉,则天无事也。地虽不忧人之贫也,伐木刈(2)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矣。圣人虽不忧人之危也,百姓准(3)上,而比(4)于其下,必取己安焉,。则圣人无事矣。故圣人处上,能无害人,不能使人无己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有光明之德,故百姓推而与之耳,岂其心哉?百姓之于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养己也,则圣人无事矣。
1703062578
1703062579
【注释】(1)户牖:门窗。牖,音有。(2)刈:音亿。割。(3)准:衡量,比较。(4)比:亲近;和睦。
1703062580
1703062581
【译文】天有日月光明,不必担忧人间的黑暗;地有无穷的财富,不必担忧人间的贫穷;圣人有美好的德行,而不担忧人间存在的危难。天虽然不担忧人间的黑暗,但人们只要打开门窗,就会使自己获得光明,而天并没有做什么。地虽然不担忧人间的贫穷,但人们只要伐木割草耕种,就会使自己取得财富,而地也没有做什么。圣人虽然不担忧人们的危难,但百姓只要以圣人的德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就能使自己得到安宁,而圣人也并没有做什么。因此,圣人处在上位,能够做到不伤害人,却不能避免人们有危害自己的事情发生,那么百姓就会自己来消除这些危害。圣人能够拥有天下,是接受了百姓的重托,而不是夺取的(圣人有光明的德行,因此百姓推举拥戴而将天下托付于他,哪里是他自己想要呢)。百姓对于圣人,是奉养他,而不是靠圣人来养活自己,所以圣人并没有做什么啊。
1703062582
1703062583
【原文】毛嫱(1)、西施,天下之至姣(2)也。衣之以皮倛(3),则见之者皆走;荀卿(4)曰:“仲尼之状,面若蒙倛。”易之以玄緆(5),则行者皆止。緆谓细布。由是观之,则玄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走背跋(6)踚穷谷,野走千里,药(7)也,走背辞药则足废。理有相须(8),而作事有待具而成,故虽资倾城之观,必俟衣裳之饰。虽挺(9)越常之足,必假药物而疾,故有才无势。将颠坠于沟壑,有势无才,亦腾乎风云,万动云云,咸皆然耳。
1703062584
1703062585
【注释】(1)毛嫱: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最初人们对她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为“沉鱼”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2)姣:谓容貌美丽,体态健美。(3)倛:音七。古代驱除疫鬼时用的面具,又叫倛头。(4)荀卿:即荀况。战国赵人,世称荀卿。汉时谓之孙卿。曾在齐,游学稷下,三为祭酒。去齐至楚,春申君任以兰陵令。晚年专事著述,终老兰陵。学宗儒术而言性恶,谓须恃礼义以矫其枉,乃得从善。战国末著名政治家韩非、李斯,曾师事其门。经学辞赋,对后世殊多影响。今传《荀子》十二卷三十二篇。(5)玄緆:黑色的细布。緆,音西。(6)跋:跋涉。(7)药:古通“约”,缠。(8)相须:亦作“相需”。互相依存;互相配合。(9)挺:举起。
1703062586
1703062587
【译文】毛嫱、西施,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要是让她们穿上兽皮、戴上用于驱除疫鬼的面具,那么看见的人都会马上跑开(荀卿说:“仲尼的容貌,如同驱除鬼怪的神灵一般”);要是让她们换上黑色的细布织物,那么过路的人都会忍不住停下来观赏。由此看来,是好看的细布增添了她们的姿色。美丽的女子不穿漂亮的衣服,那么姿色就不能充分显露出来。背负重物步行继而翻山越岭,奔跑于千里之野,这是借助绑腿的作用。背负重物奔跑,如果不借助绑腿,那么脚就会受到损伤(义理要相互依托而成立,事情要依靠器具来完成。因此虽然有倾城的姿色,也必须要依赖于衣裳的装饰;虽有超常的脚力,还须借助绑腿才能走得快。所以有才而无势,就会跌落到山沟里;有势而无才,却可以腾驾风云。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是如此啊)。
1703062588
1703062589
【原文】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1),云罢雾霁(2),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故贤而屈于不肖(3)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4)。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权重也;弩弱而矰(5)高者,乘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故举重越高者,不慢于药;爱赤子者,不漫于保;绝险(6)历远(7)者,不慢于御。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夫三王五伯(8)之德,参于天地,通于鬼神,周于生物者,其得助博也。
1703062590
1703062591
【注释】(1)飞龙乘云:龙乘云而上天,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得势。(2)霁:泛指风霜雨雪停止,天气晴好。(3)不肖:不成材;不正派。(4)令行禁止: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令或纪律严明。(5)矰:音曾。系有生丝绳以射飞鸟的箭。(6)绝险:越过险阻。(7)历远:远行。(8)五伯:五个霸主。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
1703062592
1703062593
【译文】所以,腾蛇趁雾游行,飞龙乘云往来。如果云消雾散,腾蛇、飞龙便与蚯蚓没有什么两样,因失去了依托而不能腾飞。因此,人有贤德而屈从于无德无才之人,是因为贤者的权力太轻;人无德无才而能服从于贤者,是因为贤者的地位尊贵。唐尧为普通老百姓时,不能支配他的邻居;等到他坐北朝南称王的时候,就能使人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由此看来,贤者的贤德并不足以让无德无才的人服从,而权位才足以折服他们,然而权位也足以让贤者屈就。因此,没有名望的人能决断一切,是由于权力大的缘故;弓弩不强而短箭却射得高,是凭借风势的缘故;本身没有德才而命令能得以执行,是得到众人的协助。所以,托负重物跨越高处的人,一定不敢忽视绑腿的作用;疼爱婴儿的人,一定不敢怠慢保姆;经历险境游历远方的人,一定不敢怠慢驾御车马的人。这是因为得到帮助才能成功,失去帮助就会失败。古代三王、五伯的德行,可与天地之德相媲美,可与鬼神相感通,其恩惠可以遍及万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得到广泛帮助的缘故。
1703062594
1703062595
【原文】古者,工(1)不兼(2)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则事省(3),事省则易胜(4);士不兼官则职寡,职寡则易守,故士位可世(5),工事可常。古之宰物(6);皆用其一能以成其一事,是以用无弃人,使无弃才。若乃任使于过分之中,役物(7)于异便(8)之地,则上下颠倒,事能淆乱矣。百工之子,不学而能者,非生巧也,言有其常事也。今也国无常道,官无常法,是以国家日缪(9),教虽成,官不足。官不足则道理(10)匮(11),道理匮则慕贤智,慕贤智则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人之情也,莫不自贤,则不相推。政要在一人,从一人之所欲,不必善,则政教陵迟(12)矣。
1703062596
1703062597
【注释】(1)工:古时对从事各种技艺的劳动者的总称。(2)兼: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或若干方面。(3)省:简;少。(4)胜:能够承受,禁得起。(5)世:一辈一辈相传的。(6)宰物:谓从政治民,掌理万物。(7)役物:谓役使外物为我所用。(8)异便:犹分别。便,通“辨”。(9)缪:错误;乖误。(10)道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11)匮:穷尽,空乏。(12)陵迟:败坏,衰败。
1703062598
1703062599
【译文】古时候,工匠不兼做其他事情,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职。工匠不兼做其他事情,事情就不多,事情不多就容易胜任做好。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职,职责就少,职责少就容易做到尽忠职守。所以士人的职位可以世代相继,工匠的职业可以长期不变(古代君王从政治民,掌理万物,都用一个人最擅长的一种能力,来成就一件事情。让每个人都来做他最擅长的事情。这样就没有闲置的人才,每个人也没有荒废的才干。如果役使万物超过了他的职分,这样就会上下颠倒,使得执事和才能混淆紊乱)。各种工匠的子弟不用专门学习就能做工,这不是他们天性灵巧,而是他们常常要做这件事的缘故。现在国家没有长期稳定的政策法规,官吏没有长久实行的法令,因此国家政治日渐谬误。实行教化虽然很有成效,但是称职的官吏却很缺乏;缺乏称职的官吏,则缺乏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智慧;缺乏方法和智慧,就会仰慕贤德智慧的人才;仰慕贤德智慧的人才,那么国家的政治要务就会完全随顺一个人的意志(人的性情,没有不认为自己贤能的,认为自己贤能,就不会推举其他的贤能之人,这样,国家的施政要领就由一个人来决定,遵从于一个人的想法,然而,一个人的想法未必尽善尽美,这样的话国家的政治与教化就难免会衰败了)。
1703062600
1703062601
【原文】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理(1)无由通(2),通理以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也,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也,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3)以为官(4)也,非立官以为长(5)也。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所以一人心也。夫投钩(6)分财,投策(7)分马,非钩策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赐,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8)怨望(9)使不上也。明君动事必由惠(10),定罪分财必由法,行德(11)制中(12)必由礼。法者,所以爱民。礼者,所以便事。故欲不得干时(13),必于农隙也。爱不得犯法,当官(14)而行。贵不得逾(15)规,禄不得逾位,惠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16),以事受利。若是者,上无羡(17)赏,民无羡财。羡,犹溢也。
1703062602
1703062603
【注释】(1)理:法纪,法律。(2)通:施行,实行。(3)官长: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4)官:管理。(5)长:指长官。(6)投钩:拈阄,用几张小纸片暗写上字或记号,作成纸团,由人各取其一,以决定权利或义务该属于谁。(7)投策:抽签。(8)塞:遏制;约束。(9)怨望:怨恨;心怀不满。(10)惠:仁爱,宽厚。(11)行德:实行德政。(12)制中:犹言执中。谓恪守中正之道,无过与不及。(13)干时:违反时势。(14)官:公,公有。与“私”相对。(15)逾:越过;超过。(16)受事:接受职事。(17)羡:超过。
1703062604
1703062605
【译文】古时候,拥立天子而使他尊贵,并不是让天子一个人得到利益。这是因为,天下若没有一位尊贵的君主,那么法纪就无法实行,施行法令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好天下。所以拥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好天下,并不是设立天下来为天子服务;拥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并不是建立国家来为国君一个人服务;设置主管官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并不是设置官职来为长官个人谋取私利。法令制度虽然还不完善,还是胜过没有法令制度(以此来统一人心)。用拈阄来分配财物,用抽签来分配马匹,并不是说拈阄、抽签分配是最公平的,这种方法可让分到好东西的人不知道是谁的恩赐,让分到不好之物的人不知道抱怨谁,这样做是为了遏制人们的怨恨,使其怨恨情绪不会增加。圣明的君主做事必定是出自仁爱之心;确定罪名和分配财物,一定根据法令制度;施行德政依循中道,必定遵循礼义(制定法令,是因为爱护民众,设立礼制,是为了便于人们行事)。所以,想做某事但不能违背农时(必须在于农闲时),爱怜某人但不能违犯法律(应当秉公行事),使某人显贵但不能超越规纪,给予俸禄不能超越其职位。士人不得兼任其它官职,工匠不得兼做其它事务,根据才能的大小安排工作,根据工作情况给予相应的报酬。如果能做到这样,君主就不会过分地赏赐,臣下和百姓就不会贪求多余的财物。
1703062606
1703062607
因 循
1703062608
1703062609
【题解】因循,是指遵循自然规律办事,顺应民情。慎子认为,人都愿意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如果把他们为自己做事变成被迫为“我”做事,那就找不到合用的人才。君主要善于利用人们都尽力为自己做事的特点,引导他们为民出力,为国尽忠,选拔任用人才,这样天下就没有不能为我所用的人。本篇体现了慎子的用人思想,指出任用人才,应该顺应人的天性,不能改变人的性情,要让人感到是在为自己做事情,而不是为他人做事情,并提出了应该重视俸禄的观点。为君者只要遵循这个自然规律办事,顺应民情,国家就兴旺,事业就发展。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国家就衰败,事业就萎缩。
1703062610
1703062611
【原文】天道因(1)则大,因百姓之情,遂自然之性,则其功至高,其道至大也。化(2)则细。化使从我,物(3)所乐,其理祸(祸恐犹误)(4)狭,其德细小也。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5)也,化而使之为我(6),则莫可得而用矣。违性矫情,引彼就我,则忿戾乖违,莫有从之者矣。是故先王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7)。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夫君上取用,必须天机(8)之动,性分(9)之通,然后上下交泰(10),经世可久耳。故放使自为,则无不得,仕(11)而使之,则无不失矣。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
1703062612
1703062613
【注释】(1)因:顺;顺应。(2)化:改变。(3)物:众人。(4)祸:天明本注:恐犹误。(5)自为:为自己。(6)我:本处“我”为国君自谓。(7)入难:赴难,往救危难。(8)天机:谓天之机密,犹天意。(9)性分:犹天性,本性。(10)交泰:指君臣之意互相沟通,上下同心。(11)仕:审察。
1703062614
1703062615
【译文】对于天理人性,君主顺应它,就会功高德厚(顺应百姓的性情,顺遂自然大道,那么成就的功业就高,这是最上之道);不顺应它,就会功小德微(改变人的性情和自然大道以顺从自己的想法,是人们所乐于做的,这种做法是心胸狭小的表现,成就的德业也就不高)。这里所说的“顺应”,是指顺应人的性情。人没有不为自己的,要改变其性情让他们为我而做事,那是不可能使之为己所用的(违背人们的性情和常理,让别人改变来迁就自己,就会招致埋怨和愤恨,没有人愿意跟随这样的人做事情)。所以前代君王对于未给俸禄的人,不按臣下的职分要求他;对所赐俸禄不丰厚的人,不与其共赴国难;人如果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君主就不会选用他(君主取用人才,必须是上合天意,下通人性,这样才能上下一心,治理国事才能长久。所以,充分信任人才,凡事能放心让人自己去做,则什么人才都能得到。若不信任而反复审查地使用人,则什么样的人才都会失去)。因此,如果使人自觉地去做事,而不使人为我而做事,那么就没有人不能为己所用了。这就是所说的“顺应”。
1703062616
1703062617
民 杂
1703062618
1703062619
【题解】民杂,指百姓共居在一起。慎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技能和专长。君主对各种各样的人才,要做到兼容并蓄,精心培养,为国所用。君主对臣民不要求全责备,对臣下不要故意挑剔,这样君主的要求就容易得到满足,臣下就会尽职尽责,国家的人才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指出,为君者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不必事必躬亲,应该让臣下能够尽职尽责地把事情做好,这是君臣和顺、治乱区分的大事,君主不能不明察。反映了慎子主张各尽本分,各行其道的治国思想。
1703062620
1703062621
【原文】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故圣人不求备于一人也。大君(1)者,大上(2)也,兼畜(3)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苞(4)而畜之,无能去取(5)焉。夫人君之御世(6)也,皆曲尽(7)百姓之能,兼罗万物之分,因其长短,就而用之,使能文者为文,能武者为武,聋者使其听,盲者使其视,(聋者使其听,盲者使其视,当作聋者使其视,盲者使其听)故理有尽用,物无弃财(8)。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9)其下,故足也。不择其下,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下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谓大上。其下既多,故在上者大。
1703062622
1703062623
【注释】(1)大君:天子。(2)大上:最上,最高。(3)畜:通“蓄”。蓄,积也。(4)苞:通“包”。指尽力包容,全部吸纳贮藏。(5)去取:舍弃或保留。(6)御世:治理天下。(7)曲尽:竭尽。(8)弃财:多余的钱财。(9)不择:不区分。
1703062624
1703062625
【译文】人们共处在一起,每个人各有擅长,而且所擅长的各不相同,这是真实的民情(所以圣人不用同一个标准对人求全责备)。圣王处在最高的王位,他能做到对百姓的专长兼容并蓄。虽然百姓的专长各不相同,但都能为圣王所用。因此,圣王顺应百姓各人的才能来取用人才、治理国家,尽力包容,并且精心培养他们,不能取此舍彼啊(因此圣王治理国家,皆使百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都能善为所用,使能文的从文,能武的就武;对于耳聋的人,就让他看,对于眼盲的人,就让他听,所以能尽用天下之理,使得人和物都能尽其效用)。因此,君主不是设置一个标准来寻求人才,所以君主的要求没有得不到满足的;君主对臣下不厚此薄彼,所以各种人才就都会充足;不厚此薄彼,臣下就容易尽到本分。容易尽到本分,国家的各种人才就没有不被包容的。圣王能包容各类人才,处在下面的人才就自然增多。处在下面的人才众多,君王的威望就越高(在下位的人才既众多,所以在上位的君主威望自然就高)。
[
上一页 ]
[ :1.7030625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