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2672
1703062673
【译文】作为君主,如果舍弃法令而只凭自己去治理国家,那么生杀、赏罚、给予和剥夺,都会任由君主的个人心愿。这样,给予的赏赐即使得当,受赏者的欲望也难以满足;受到的处罚即使得当,而受罚者会无休止地要求减轻处罚(人民所相信的是法令。现在受赏的人往往想要更多,受罚的人往往想减轻刑罚。如果没有法令来限制,就不知道该依照什么来论断了。即使是用尽聪明才智来穷究赏罚的轻重,尽心尽力地来辨明剥夺和给与的标准,又怎么能解除人们的怨恨和奢望呢)。君主舍弃法令,而凭借自己的想法去裁定赏罚的轻重,就会导致功用相同,而受到的处罚却不同,怨恨就由此产生了。因此,分马用抽签来裁决,分田用抓阄来确定,并不是说用抽签、抓阄的办法有什么过人的智慧,而是借用这种方法可去除偏私、避免埋怨。所以说,君主使用法令而不是凭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一切事情都会依法决断。依法判定赏罚各有其轻重,无论受赏或受罚,都不寄望于君主。这样,怨恨便不会再发生,于是上下就会和睦。
1703062674
1703062675
君 臣
1703062676
1703062677
【题解】本篇主要内容是论述君主应依法治国,并没有讲君臣关系方面的内容,有可能是残文。慎子主张君主要依据法令来处理国家事务,不符合法令的话不听,不符合法令的劳作不算功劳,没有功劳的亲人不能任命官职,国家的一切事务都依据法令来裁断。
1703062678
1703062679
【原文】为人君者不多听,物有本,事有原。据(1)法倚数(2),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3),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法令者,生民之命,至治之令。天下之程式(4),万事之仪表(5),智者不得过,愚者不得不及焉。
1703062680
1703062681
【注释】(1)据:根据。(2)数:规律。(3)遗爱:偏爱。(4)程式:法式;规格;准则。(5)仪表:准则;法式;楷模。
1703062682
1703062683
【译文】当君王的人,不多听言(事物都有根本和源头),而应根据法令和事物的规律来观察得失。不合乎法令的话不要听,不合乎法令的辛劳,不考虑其功绩,没有功劳的亲属不任用他们作官。委任官员不徇亲情,执法不遗漏所偏爱之人。上下相安无事,都是因为有法令的存在(法令犹如百姓的命脉。安定治世的法令是天下的准则,是万事万物的标准。智者不可以逾越,愚者不可以不及)。
1703062684
1703062685
尹文子
1703062686
1703062687
【题解】《尹文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一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卷,为战国时尹文撰。旧列名家,今本仅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语录与故事混杂,各段自成起讫。上篇论述刑名理论,下篇论述治国之道,可以看作是刑名理论的实际运用。其思想特征以名家为主,综合道法,亦不排斥儒墨。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启荀子、韩非。
1703062688
1703062689
《群书治要》中辑录《尹文子》两篇,上篇冠《大道》篇名,下篇冠《圣人》篇名。尹文认为,“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告诉我们治理国家,以道为尊,不得已而求其次,才用法、术、权、势。而“道”尤为强调圣贤之道,也就是本篇中的“圣人”之道。尹文子对于“行道”的结果,有如是说:“道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怨,富贵者不骄,愚弱者不慑,智勇者不矜。”这里的行道,就是《礼记·学记》中提出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唯有教育,方能使人明理,从而做到不怨、不骄、不惧、不矜。
1703062690
1703062691
尹文子不主张“独善”,提倡“为善与众行之,为巧与众能之”,“贤愚不相弃,贤愚等虑”,“圣人之治,能与众共治”,为“至治之术”;又言:“天下万事不可备能,责其备能于一人,则贤圣其犹病诸。”意思说,天下的事情千差万别,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精通,如果要求一个人什么都会,即使是圣贤人也做不到。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可对人“求全责备”。又指出:“今世之人,行欲独贤,事欲独能,辩欲出群,勇欲绝众。”照出了常人的问题和毛病。惟我独贤、独能、超群、绝众,正是常人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其中的诸多思想,无论对修身、为政、治国,均为至理。
1703062692
1703062693
【作者简介】尹文(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80年),战国时齐国人。思想与稍前的慎子十分相近,都是以道家思想为本,同时又强调法治,主张认识事物首先要破除成见。庄周曾说尹文“不累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于民命”,这是对尹文最恰当的评价。
1703062694
1703062695
大 道(本书大道下有上字)
1703062696
1703062697
【原文】古人以度(1)审长短,以量(2)受少多,以衡(3)平轻重,以律均清浊(4),以名稽虚实(5),以法定治乱,以简制烦惑(6),以易御险难(7)。万事皆归于一(8),百度(9)皆准于法;归一者简之至,准法者易之极。如此,则顽嚚(10)聋(11)瞽(12)可与察惠聪明同治矣。天下万事不可备(13)能,责(14)其备能于一人,则贤圣其犹病(15)诸(16)。设(17)一人能备天下之事,则左右前后之宜,远近迟疾(18)之间,必有不兼者焉。苟有不兼,于治阙(19)矣。全治而无阙者,大小多少,各当(20)其分(21)。农商工仕,不易其业,则处上有何事哉。
1703062698
1703062699
【注释】(1)度:计量长短的标准。(2)量:计量物体多少的容器。(3)衡:秤。(4)以律均清浊:律,乐律;音律。古人按音阶高低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均,古代校正乐器音律的器具。清浊,音乐的清音与浊音。(5)以名稽虚实:名,名分。稽,考核;查考。虚实,真伪。(6)烦惑:指杂乱可疑的事物。(7)以易御险难:易,简易,简省。御:控制;约束以为用。险难:险阻艰难。(8)一: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宇宙万物的原始状态。(9)百度:百事;各种制度。(10)顽嚚:亦作“顽嚣”。愚妄奸诈。嚚,音银。(11)聋:原意指听觉失灵或闭塞。本处指愚昧;不明事理。(12)瞽:原意为失明的人;盲人。本处指昏昧;不明事理。(13)备:完备;齐备。(14)责:要求;期望。(15)病:疲惫。(16)诸:语助词。表感叹。(17)设:连词。表示假设。假使,倘若。(18)迟疾:或快或慢;快慢。(19)阙:缺误;疏失。(20)当:符合。(21)分:指本分。
1703062700
1703062701
【译文】古人用尺具来计算物体的长短,用量器来测量东西的多少,用秤来称量物体的轻重,用音律来协调音声的清浊,用名分来考查事物的虚实,用法令制度来平定国家的安定与动乱,用简明来对治烦琐、疑惑,用平和来排解危难。使万事万物都顺应其“道”,各种制度都以法令为标准。使万事万物归于道,是最简单的方法,依据法令制度行事,是最便易的措施。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愚顽之人、奸诈之人、聋子、瞎子就可以和明辨之人、聪慧之人、耳聪目明之人,以同样的方法来治理。天下的事情千差万别,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精通,如果要求一个人什么都会,即使是圣贤人也做不到。假如一个人能做天下所有的事,但他在做事的前后左右、远近快慢方面,必定有不能兼顾之处。如果有不能兼顾之处,对于治理国家就会有所欠缺。如果要治理国家而没有欠缺,就应该使事情的大小多少都恰如其分,农民、商人、工匠、官员,都恪守自己的本分,那么,在位的君主还有什么事情需要亲自去做呢?
1703062702
1703062703
【原文】故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不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君子非乐有言,有益于治(1),不得不言;君子非乐有为,有益于事,不得不为。故所言者不出于名法(2)、权术(3),所为者不出于农稼(4)、军阵(5),周务(6)而已。故明主任之。
1703062704
1703062705
【注释】(1)治: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乱”相对。(2)名法:名分与法律。(3)权术:权谋;手段。(4)农稼:指农业生产。(5)军阵:军事或战争。(6)周务:济事,成事。
1703062706
1703062707
【译文】所以,自己的想法虽有道理,但对治理国家没有益处的,君子绝对不说。自己虽有能力,但对成就事业没有好处的,君子也绝不去做。君子并不喜欢多话,因为对治理国家有好处,所以不得不谏言;君子并不喜欢多事,因为对成就事业有好处,所以不得不去做。所以,君子所说的话,不外乎名、法、权、术方面的内容;君子所做的事,不外乎农业生产、军旅战阵,并将其做到圆满。所以,圣明的君主任用君子。
1703062708
1703062709
【原文】治外之理,小人之所必言;事外之能,小人之所必为。小人亦知言有损于治而不能不言,小人亦知能有损于治而不能不为。故所言者极于儒墨(1)是非之辨,所为者极于坚(2)伪偏(3)抗(4)之行,求名而已。故明主诛之。故古语曰:“不知无害(5)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能无害于巧(6),君子不知无害于治。”此言信矣。为善使人不能得从,为巧使人不能得为,此独(7)善独巧者也。未尽巧善之理,为善与众行之,为巧与众能之,此善之善者,巧之巧者也。
1703062710
1703062711
【注释】(1)儒墨: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同为重要学派。(2)坚:坚决,不改变。(3)偏:不公正,偏袒。(4)抗:“阬”的被通假字,亦作“杭”。抗拒,抵御。(5)无害:不损害;不妨害。(6)巧:技巧;技艺。(7)独:单独;独自。
1703062712
1703062713
【译文】对治国无益的想法道理,小人必然会说;对从事国家事务无益的才能,小人一定会去表现。小人也知道自己所说的话对治国有损害,却不能止住不说;小人也知道自己所能做的有损于治国,却不能止住不做。所以他们所谈论的,尽是儒家、墨家的是非争辩;所做的都是非常固执、虚伪、偏袒、违抗的行为,不过是为贪图虚名罢了。所以,贤明的君主要罢免除去他们。古语说:“没有知识并不妨碍一个人成为君子,知识渊博也不妨害一个人成为小人。工匠不知道其它事情,并不妨碍他手艺精巧;君子不知道其它事情,也不妨碍他能治理好国家。”这话的确可信。自己做善事,不能使别人跟随来做;自己做工精巧,却不能让人跟着学会,这是独自善巧之人,二者都没有真正明白善与巧的道理。自己有善行也能使众人跟着行善,自己做工精巧也能让大家做到精巧,这才是善中之善、巧中之巧。
1703062714
1703062715
【原文】故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1),贵其能与众共治也;所贵工倕(2)之巧,不贵其独巧,贵其与众共巧也。今世之人,行欲独贤,事欲独能,辨(3)欲出群(4),勇欲绝众(5)。独行(6)之贤,不足以成化(7);独能之事,不足以周务(8);出群之辨,不可为户说;绝众之勇,不可与征阵(9)。凡此四者,乱之所由生。
1703062716
1703062717
【注释】(1)独治:一人治理;一人统治。(2)工倕:倕,古巧匠名。相传尧时被召,主理百工,故称工倕。(3)辨:争论;辩论。(4)出群:犹言出众。(5)绝众:超群出众。(6)独行:独自实行或行事。(7)成化:完成教化。(8)周务:成事。(9)征阵:战阵。
1703062718
1703062719
【译文】所以圣人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圣人能独立治理国家,而在于圣人能与众人共同来治理;能工巧匠的可贵之处,不在他个人做事精巧,而在于他能协同众人共做精巧之物。现在的人们,行为总想表现自己特别贤德,做事总想表现自己很有能力,论辩总想表现自己语言超群,勇敢总想表现自己无人能比。然而,一个人独自行为贤善,不足以完成教化万民;一个人做事能力再强,不足以完成各项工作;论辩能力超群,不可能家喻户晓;勇敢无比,不可能上阵同众敌应战。大凡这四种情况,都是国家产生混乱的根本原因。
1703062720
1703062721
【原文】是以圣人任道以通其险,立法(1)以理(2)其差,使贤愚不相弃,能鄙(3)不相遗(4)。能鄙不相遗,则能鄙齐功(5);贤愚不相弃,则贤愚等虑。此至治之术也。名定则物不竞(6),分明(7)则私不行。物(8)不竞,非无心(9),由名定,故无所厝(10)其心;私不行,非无欲,由分明,故无所厝其欲。然则心、欲人人有之,而得同于无心无欲者,制之有道也。彭蒙(11)曰:“雉(12)菟(13)在野,众人逐之,分未定也。鸡豕(14)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因圆者之自转使不得止,因方者之自止使不得转,何苦物之失分?
[
上一页 ]
[ :1.7030626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