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4024
1703064025
【注释】(1)自处:犹自居;自持。(21)安:安稳,稳固。(22)履:行走。(23)任:使用。(24)仆:向前跌倒。(25)巢:居住;栖息。(26)稷:后稷,周的始祖,名弃。其母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足迹,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27)契:《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姓子氏。”虞舜二十年(公元前2260年),虞舜指派司徒禹去治水,虞舜也派契、后稷辅助禹治水;十三年后,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稷和契都是唐虞时代的贤臣。(28)益:副词。更加。(29)宴安:谓安闲太平。(30)克让:亦作“克攘”。能谦让。(31)涂:道路。(32)德配天地: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33)光被八极:光被,遍及。八极,八方极远之地。(34)盖: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或理由。(35)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未成即离开老师去秦,荀子不以李斯为弟子。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李斯曾妒杀同窗韩非子,建议并实行了“焚书坑儒”事件。(36)赵高(?—公元前207年):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二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37)杖:凭恃,依靠。(38)谗:指奸邪之人。(39)贼:谓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
1703064026
1703064027
【译文】身居高位,自己居身不可以不安稳;身临险境,使用的拐杖不可以不结实。居身不稳就会掉下来,拄的拐杖不结实就会跌倒。因此圣人身处高位,就要以道德仁义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所;面临险境危难,就要把圣贤之人作为自己依靠的对象。正因如此,所以圣人身居高位不会坠落,身临险境也不会跌倒。从前尧帝把宽厚仁义视为安身之所,舜帝依靠后稷、殷契来辅助,所以地位虽高却更加安全,行为举动更加稳重。他们处在安闲太平的高台,继承禅让之路,德行能与天地相匹配,遍及八方,功勋流传无穷,盛名传扬不灭,都是因为他们以仁义为安身之所、以贤能之人为杖的缘故。秦朝以刑罚为安身之所,所以有国破人亡之祸;依靠李斯、赵高辅助,所以生灾乱频起之害。原因何在?是由于处事、用人不当的缘故啊。所以,依靠圣人的辅佐可以为帝,依靠贤人的辅佐可以为王,依靠仁者的辅佐可以为霸主,依靠义士的辅佐可以富强,而依靠奸邪的人国家会覆灭,依靠逆乱之人会国亡。《诗经》上说:“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谗人进谗不止,共乱天下)。”众多奸邪同心倾覆国君一人,国家会有危难,进而失去百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1703064028
1703064029
无 为
1703064030
1703064031
【题解】本篇节录自《无为》,说明天下大治,在于无为。要达到无为之治,需以道德仁义为本,君主以德化民,自已以身作则,做民众的榜样,就能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从而实现无为之治。
1703064032
1703064033
【原文】道莫大于无为(1),行莫大于谨敬(2)。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3)若无治国之意,漠(4)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者也。秦始皇设刑法,为车裂(5)之诛,筑长城以备胡越(6),蒙恬(7)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愈烦,下愈乱,法愈众,奸愈纵。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举措(8)大众,刑罚大极故也。
1703064034
1703064035
【注释】(1)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2)谨敬:谨慎诚敬。(3)寂:安详闲静,心志淡泊。(4)漠:清静淡泊。(5)车裂:俗称五马分尸。古代酷刑的一种。原为车裂尸体,将被杀之人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亦有车裂活人者。(6)胡越:胡与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7)蒙恬(?—公元前210年):秦武将,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蒙阴县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战国时,祖父蒙骜于齐投靠秦昭王,领军攻打韩、赵,累官至“上卿”。父亲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8)举措:措置,措施。
1703064036
1703064037
【译文】道没有比无为而为更大的,行为没有比谨慎恭敬更得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前舜帝治理天下,弹奏着五弦琴,歌诵着《南风》诗,安详闲静得好像没有治国之意,清静淡泊好像没有担忧天下的心。然而天下大治。所以说无为,才是最有为的。秦始皇设置刑法,用车裂来杀戮,修筑长城用来防备胡越。蒙恬在外征讨逆乱,李斯在朝中定法。治事越繁复,天下越混乱。法令越多,罪犯越猖獗。秦朝并不是不想治理好国家,但其失策就在于举措太多、刑罚太严酷了。
1703064038
1703064039
【原文】君子尚(1)宽舒(2)以褒(3)其身,行身(4)中和(5)以致疏远。民畏(6)其威(7)而从其化(8),怀(9)其德而归(10)其境(11),美(12)其治(13)而不敢(14)违其政。民不罚而畏,不赏而劝(15),渐渍(16)于道德,而被中和之所致也。
1703064040
1703064041
【注释】(1)尚:尊崇;重视。(2)宽舒:宽厚平和。(3)褒:高大;广大。谓称扬而使之光大。(4)行身:立身处世。(5)中和:中正平和。(6)畏:敬重;心服。(7)威:尊严;威严。指表现出的使人敬畏的气势、态度。(8)化:改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9)怀:怀爱。(10)归:终,最后。(11)境:境地;境界。(12)美:称美;赞美。(13)治:治理;统治。(14)敢:肯,愿意。(15)劝:尽力;努力。(16)渍:指因接触而受影响。
1703064042
1703064043
【译文】君子重视宽厚平和以使自身高大。立身处世中正平和,所以能招致远方之民前来归附。百姓敬服君子的威严而听从他的教化,怀爱他的德行而归顺他的管治,赞叹他的治理而不违背他的政令。老百姓不用刑罚就心存敬畏,不用奖赏就会得到鼓励,这是因为逐渐受到道德的熏陶,被君主的中正平和影响所致。
1703064044
1703064045
【原文】夫法令所以诛暴也。故曾、闵(1)之孝,夷、齐(2)之廉,此宁畏法教(3)而为之者哉。故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4);桀、纣(5)之民。可比屋而诛。何者?化使其然也。故近河之地湿,而近山之木长(木长作土燥)者,以类相及也。高山出云,丘阜(6)生气,四渎(7)东流,百川无西行者,小象(8)大而少从多也。
1703064046
1703064047
【注释】(1)曾闵:曾参和闵损。曾参(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2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以孝行著称。闵损(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2)夷、齐:指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3)法教:法制教化。(4)比屋而封:谓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5)桀纣:夏桀和商纣的并称。相传都是暴君,故后用以泛指暴君。(6)丘阜:山丘;土山。(7)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8)象:效法,仿效。
1703064048
1703064049
【译文】法令是拿来惩罚强暴凶恶的。所以说,曾参与闵子骞的孝顺,伯夷与叔齐的廉洁,难道是因为畏惧法令、政教才这样做的吗?从前,尧舜时期的人民,家家都有德行,可以挨户受到封赏。桀纣时期的百姓,却因失去教化而家家无德,可以逐家受诛。为什么呢?这是教化不同的必然结果啊!所以靠近河边的地方潮湿,靠近山丘的土地干燥,是同类互相关联所影响的啊。高山生云,丘陵生雾,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四条大河向东流去,众多河流没有向西倒流的,这就是万物中小的要效仿大的、少数要跟随多数的缘故啊。
1703064050
1703064051
【原文】夫南面(1)之君,乃百姓之所取法则者也。举措(2)动作,不可以失法度(3)。故上之化下,由风之靡草也。王者尚武(4)于朝,则农夫缮甲兵(5)于田。故君子之御下也,民奢,应之以俭;骄淫(6)者,统之以理(7)。未有上仁而下贼(8),让行而争路者也。故孔子曰:移风易俗(9)。岂家令(令作至)人视之哉?亦取(取作先)之于身而已矣。
1703064052
1703064053
【注释】(1)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2)举措:举动,行为。(3)法度:规范;规矩。(4)尚武:崇尚勇武或武事。(5)缮甲兵:谓整治武器装备。(6)骄淫:骄纵放荡。(7)理:法纪;法律。(8)贼:暴虐,狠毒。(9)移风易俗: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1703064054
1703064055
【译文】面南称君的人,是百姓效仿的对象,举动行为,不可以失法度。所以在上位的(君王)教化在下位的(百姓),就像风吹草伏一样。君王在朝廷崇尚武力,农民就会在田间整治武器装备。所以君王治理百姓,民风奢侈了,就要提倡勤俭;民众骄纵放荡,就要提倡伦理道德的教化。没有上行仁义而下行暴虐的,没有上让路而下争路的。所以孔子说:移风易俗,难道是要一家家地去查看吗?其实不过是要求君王以身作则罢了。
1703064056
1703064057
辨 惑
1703064058
1703064059
【题解】本篇节录自《辨惑》,说明如果多数人一齐诽谤或者称赞,会使得人无法认识事情的真实状况,并特别举出“指鹿为马”和“曾母投杼”两个例子说明,提醒为君者要懂得明察。
1703064060
1703064061
【原文】众口毁誉,浮石沉木;群邪相(相作所)抑,以直为曲,以白为黑。曲直之异形,白黑之殊色,天下之易见也。然而目缪(1)心惑(2)者,众邪误之。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当此时,秦王不敢(3)信其直目,而从邪臣之言。鹿与马之异形,乃众人之所知也,然不能别其是非,况于暗昧(4)之事乎。
1703064062
1703064063
【注释】(1)缪:错误;乖误。(2)惑:人不解。(3)不敢:谓没胆量,没勇气。亦表示没有胆量做某事。(4)暗昧:不公开。
1703064064
1703064065
【译文】众口一起毁谤或称赞,能让石头漂于水上、木头沉于水下;群邪共同来贬抑,能以直为曲,颠倒黑白。曲直形状之不同、黑白颜色之差异的悬殊,这是天下人都一目了然的。然而查看的人眼能看错,心能糊涂,是因为被群邪所迷惑。秦二世时,赵高驾着鹿车随他出行。秦二世问:“丞相为什么要驾鹿呢?”赵高回答说:“这是马啊!”于是遍问群臣,群臣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在这个时候,秦二世不敢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于是顺从了奸臣所说。马和鹿的形状相差悬殊,这是谁都明白的,但是秦二世却不能分辨清楚孰是孰非,更何况那些本来就暗昧不明的事情呢!
1703064066
1703064067
【原文】人有与曾子同姓名者杀人,有人告曾子母曰:“参乃杀人。”母方织如故。有顷(1)人复告之,若是。者三,曾子母投杼(2)逾(3)垣(4)而去。夫流言之并至,众人之所是非,虽贤智不敢自毕(毕作安),况凡人乎。
1703064068
1703064069
【注释】(1)顷:顷刻;短时间。(2)杼:织机的梭子。(3)逾:越过;经过。(4)垣:矮墙。
1703064070
1703064071
【译文】从前有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你儿子曾参杀了人。”曾母听了仍然继续纺织。不一会儿又有人来告诉她,曾母仍然继续纺织。第三次又有人来告时,曾母扔下梭子翻墙逃走了。可见流言一并袭来,众人一起说是非,贤德明智之人都难以自安,更何况普通人呢?
1703064072
1703064073
资 质
[
上一页 ]
[ :1.7030640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