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4272e+09
1703064272
1703064273 【注释】(1)放:驱逐;流放。(2)开利除害:犹言兴利除弊。(3)隐:隐讳;隐瞒。(4)立:流传。(4)功烈:一作“功列”。功勋业绩。(5)久远:长久;长远。
1703064274
1703064275 【译文】殷汤流放夏桀,武王诛杀纣王,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为人臣而流放自己的君王,作为人臣而诛杀自己的君主,这是天下最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够长久地拥有天下,是因为他们为天下兴利除害,并继之以仁义之道。所以他们的声名能在全天下称扬,并且永久地流传于后世。因此后世的人隐讳他们的罪责而赞扬他们的美德,确定他们的功勋业绩,并且使之传扬久远。所以天下都称颂他们是圣明的君主,他们的治理是最好的治理,其治国之道是最适当的。
1703064276
1703064277
1703064278
1703064279
1703064280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52]
1703064281 群书治要译注 卷四十一
1703064282
1703064283 淮南子
1703064284
1703064285 【题解】《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李尚、苏飞、伍被、左吴、田由等八人,仿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西汉刘向校定时名之“淮南”。
1703064286
1703064287 东汉高诱曾作《淮南子注》,其在《淮南子序》中称:刘安与诸士“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环奇之事。……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又言:“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1703064288
1703064289 较之《吕氏春秋》,《淮南子》一书虽不够简练,但文辞繁富,气魄宏大,集哲学、政治学、史学、伦理学、科学、经济学、军事学等于一体,显示出汉代崇尚雄浑博大的文化特色。全书共二十一篇,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文献。
1703064290
1703064291 《淮南子》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主,认为宇宙万物都为“道”所派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并对“无为”做了新的解释,强调因势利导,主动作为。认为治国之本在民,“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指出本无固定的古制,倡导实事求是,表现了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书中也糅合了先秦儒、法、名、阴阳等家思想,《汉书·艺文志》列入杂家著作。
1703064292
1703064293 唐刘知几在《史通·自叙》中评价:“昔汉世刘安著书,号曰《淮南子》。其书牢笼天地,博及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篇》以为“《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钦佩其体系的博大。
1703064294
1703064295 魏徵等编撰《群书治要》,于《淮南子》二十一篇中摘选十一篇的部分段落,包括原注释,计七千七百余字。多收录君主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不涉自然科学。选文言简意赅,博洽精严,颇具说服力。
1703064296
1703064297 【作者简介】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长子。初封阜陵侯,后袭父封为淮南王。他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虽身处富贵,却好文乐学,亲近贤士。《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称:“淮南王刘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一书(后称《淮南鸿烈》《淮南子》)。
1703064298
1703064299 刘安的父亲刘长本为汉文帝的弟弟,受封为淮南王,因密谋反叛,被废爵流放,在流放途中自杀。刘安对此怀有怨心,一直积蓄力量,准备在政治形势有利之时有所作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1703064300
1703064301 原 道
1703064302
1703064303 【题解】“原道”,东汉高诱注曰:“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本篇全面阐述了“道”的本质特点。“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它自然化生万物。“道”无所不在,它在空间上包容一切,在时间上无穷无尽。“道”无所不能,它“禀受无形”,是一切生命运动的原动力。君王明了道为根本,方能总揽万物;效法道之自然,方能统御万物。
1703064304
1703064305 【原文】夫道者,覆(1)天地而和(2)阴阳,节(3)四时而调五行(4)。故达于道者,处上而民弗重(5)也,居前而众不害(6)也。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能与之争。故体(7)道者,逸而不穷(8);任数(9)者,劳而无功。夫峭(10)法刻诛(11)者,非霸王之业也;峭,峻。捶筴(12)繁用者,非致远之御也。离朱(13)之明,察针末(14)于百步之外,而不能见渊中之鱼;师旷(15)之聪(16),合八风(17)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修道理之数(18),因(19)天地之自然,则六合(20)不足均(21)也。
1703064306
1703064307 【注释】(1)覆:被,被覆。(2)和:调和。(3)节:调节。(4)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5)重:累。(6)害:妨碍。(7)体:效法。(8)逸而不穷:安乐而顺达。逸,安乐。穷,阻塞不通。(9)任数:依靠权术。任,依据。数,权术。(10)峭:一作“峻”,严酷、严厉。(11)刻诛:严酷的刑罚。诛,惩罚、责罚。(12)捶筴:鞭杖。捶,鞭子、棍杖。(13)离朱:人名,古之明目者。(14)针末:针尖。缝纫或缝合用的工具。(15)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善于辨音。名旷,字子野。(16)聪:听觉灵敏。(17)八风:指八音。(18)数:规律。(19)因:顺,顺应。(20)六合:天地四方。(21)均:治之使平,平治。
1703064308
1703064309 【译文】道,覆被天地,调和阴阳,使四时有序、五行相配。所以,凡得道之人,居于上位而百姓不会感到有压力,处于人前而众人不会感到有妨害,天下的人都归附他,奸邪小人都害怕他。因为他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没有谁能够和他相争。依道行事者安逸而顺达,凭依权术者辛劳而无功。严厉的刑法、苛刻的诛罚,不是成就霸业的手段;快鞭驱马,不是到达远方的驾驭办法。离朱的眼睛明亮,能看到百步之外的针尖,却看不见深渊中的鱼;师旷的听觉灵敏,能分辨出八音的音调,却不能听到十里外的声音。所以,凭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治好三亩见方的家业;遵循道的规律,顺应天地自然之性,则天地四方还不够他治理。
1703064310
1703064311 本 经
1703064312
1703064313 【题解】“本经”指根本性的、永远起决定作用的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东汉高诱注曰:“本,始也。经,常也。天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有常,故曰本经。”本篇阐明只有实行道治方能实现天下长治久安。文中以远古时期清净无为之治的美妙功效同五帝三王的仁义之治、末世暴君昏王的乱世胡为作了层次鲜明的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以上主旨。并提出要想实现礼乐治国,必须先从根本上恢复淳厚之风、节俭之德。
1703064314
1703064315 【原文】凡人之性,心平欲得则乐,歌舞节(1)则禽兽跳(2)矣;有忧则悲哀;有所侵犯则怒;怒则有所释憾(3)矣。故钟鼓管箫(4),所以饰(5)喜也;衰绖(6)苴杖(7),苴,麻。所以饰哀也;金鼓(8)鈇钺(9),所以饰怒也。必有其质(10),乃为之文(11)。古者圣王在上,上下同心,君臣辑睦(12),衣食有余,家足人给(13),父慈子孝,兄良弟顺,天下和(旧无和字。补之)洽,人得其愿。故圣人为之作礼乐,以和节(14)之。末世之政,田渔(15)重税,关市(16)急征(17),民力竭(18)于徭役(19),财用殚(20)于会赋(21),会,计。居者无食,行者无粮,老者不养,死者不葬,赘妻鬻子(22),以给上求(23),犹不能赡其用(24)。愚夫惷妇,皆有流连(25)之心,凄怆之意。乃始为之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则失乐之本矣。
1703064316
1703064317 【注释】(1)节:动词,符合节拍。(2)禽兽跳:像禽兽一样地跳跃。跳,跳跃。(3)释憾:谓借事报复以解恨。释,解。憾,恨。(4)钟鼓管箫:古代礼乐器。(5)饰:表现,显示。(6)衰绖:音催碟。衰和绖,是古代丧服的主要部分。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长六寸、广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为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7)苴杖:苴,音居。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用的竹杖。《礼记·丧服小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礼记·问丧》:“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8)金鼓:金与鼓,都是古代指挥战争的用具。鼓是用来鼓舞士气,指挥军队前进的讯号。《管子·三官》:“鼓,所以往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金,是金属的乐器,就是古代的钟。鸣金的作用,是指挥军队坚守、退却、免战。《管子·三官》:“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9)鈇钺:音“夫越”,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10)质:性质,本质。(11)文:指礼乐制度。(12)辑睦:和睦。(13)给:供给,供养。(14)和节:犹调节。(15)田渔:动词。耕田和捕鱼。(16)关市: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17)征:指征收赋税。(18)竭:穷尽。(19)徭役:古代官方规定的平民(主要是农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历代以来,繁多而苛严。(20)殚:尽,竭尽。(21)会赋:计人口数,责其税敛。会,总计。(22)赘妻鬻子:典妻卖子。赘,抵押、典质。鬻,音域,卖。(23)上求:君王的索求。上,君主。(24)赡其用:满足需用。赡,满足。(25)流连:流离转徙。
1703064318
1703064319 【译文】大凡人性,总是心情平和、欲望满足就快乐(快乐了就会歌舞),歌舞符合节拍就会像鸟兽一样蹦跳;心里忧愁或亲友离世就伤悲;受到侵犯就发怒,发怒就会借机报复。所以,钟鼓管箫之类的乐器,用来修饰喜悦之情;丧服孝杖,借以表现悲哀之情;金鼓刀斧,用来发泄愤怒之情。一定是因为有这样的内在情感,才制定相应的礼乐制度。从前圣人居于上位,上下同心,君臣和睦,百姓衣食有余,家用丰足,人人都有衣食供给,父亲慈爱,子女孝顺,兄长温良,弟弟恭顺,天下安定融洽,人人随心如愿。所以圣人为其制礼作乐,使人们和乐而又有节制。衰世的政治情况则是:农民和渔夫需要缴纳苛重的赋税,(官吏)在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急迫地征敛赋税;民力被徭役耗尽,百姓的财用被赋税耗尽;居家的人无饭吃,外出者无干粮;老人得不到赡养,死者没有人安葬;抵押妻子,卖掉子女,来供给官府的索求,却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像这样)即便是愚夫蠢妇也会生出流离转徙之意、凄凉悲怆之情,此时才开始为他们撞大钟、击响鼓、吹竽笙、弹琴瑟,就失去了制作乐曲的本意了。
1703064320
1703064321 【原文】古者上求薄(1)而民用给(2)。君施其德,臣尽其力,父行其慈。子竭其孝,各致其爱(3),而无憾恨其间矣。夫三年之丧(4),非强引(5)而致之也,听乐不乐,食旨(6)不甘,思慕(7)之心未能弛(8)。晚世风流俗败(9),嗜欲多而礼义废。君臣相欺,父子相疑,怨尤(10)充胷,思心尽亡,被衰戴绖(11),戏笑其中,虽致之三年,失丧之本矣。古者天子一畿(12),千里为畿。诸侯一同(13),百里为同也。各守其分地(14),不得相侵。有不行王道,暴虐万民,乱政犯禁者,乃举兵而伐之。戮其君,易其党(15),卜(16)其子孙以代之。天子不灭(17)同姓,诸侯不灭国,自古之正(18)也。(本注作天子不灭国。诸侯不灭姓。自古之政也)晚世(19)务广(20)地侵壤,并兼无已,举不义之兵而伐无罪之国,杀不辜(21)之民,而绝先圣之后,大国出攻,小国城守,驱人之马牛,系(22)人之子女,毁人之宗庙(23),徙(24)人之重宝,流血千里,暴骇(25)满野,以赡(26)贪主之欲,非兵之所为主(27)也。故兵者,所以讨暴也,非所以为暴也;乐者,所以致和(28)也,非所以为淫(29)也;丧者,所以尽哀也,非所以为伪也。故事亲有道矣,而爱为务;朝廷有容(30)矣,而敬为上;处丧有礼矣,而哀为主;用兵有术矣,而义为本。本立而道行,本伤而道废矣。
[ 上一页 ]  [ :1.7030642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