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4502
1703064503
现在有些画工喜欢画鬼魅而不喜欢画狗和马,这是因为鬼魅没法验证,而狗和马却近在眼前啊!要挽救危局、治理混乱,没有智慧是不行的,但是口头上谈论先王、称赞古制,即使是愚笨者也绰绰有余。所以不合时宜的法度,圣明的君王不会施行;不经实际检验的言论,贤明的君王不会听信。
1703064504
1703064505
【原文】今谓强者胜,则度地计众(1);富者利(2),则量粟称金。如此则千乘之君,无不霸王(3);万乘之国,无破亡者矣。国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
1703064506
1703064507
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4)其所以存,而就(5)其所以亡也。故桀困于焦门(6),而不能自非(7)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8);纣拘(9)于宣室(10),而不反(11)其过,而悔其不杀文王(12)于牖(13)里。尝试(14)(尝试作二君)处强大之势(15),而修道德之论。汤武救罪之不给(16),何谋(17)之敢虑乎?若上乱(18)三光(19)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20)汤武,孰弗能夺?今不审其在已者,而反备(21)诸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即必或(22)继之者矣!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著(著作以王二字)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终见夺者,以其无道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而反益己之所以夺者,趋亡之道也。
1703064508
1703064509
【注释】(1)度地计众:丈量本国的地域、计算本国的人口。度,量长短。(2)利:好处,利益。此处做动词,对……有利。(3)霸王:成就霸业或王业。(4)释:废弃。(5)就:趋向。(6)焦门:商汤擒夏桀的地方。(7)自非:自责自己的过失。(8)夏台:夏代监狱名。夏台当是中国最早的监狱。《史记·夏本纪》:“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9)拘:囚禁,被囚禁。(10)宣室:殷代宫殿名。高诱注:“宣室,殷宫名。一曰宣室,狱也。”(11)反:反省。(12)文王:指周文王。(13)牖:通“羑”。《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是以文王拘于牖里。”《史记·殷本纪》作“羑里”。(14)尝试:应作“二君”,指夏桀与商纣。(15)势:权势。(16)给:及。(17)谋:图谋。(18)乱:扰乱。(19)三光:日、月、星。(20)微:没有。(21)备:防备。(22)或:代词,有的人。
1703064510
1703064511
【译文】现在有人认为只要国家强大必然会(作战)胜利,于是便丈量土地的多少、统计人口的多少(来评定国家的强弱);认为只要富有了,对国事就有好处,所以醉心于计量储备的粮食、称量金银财宝。如果是这样,那么千乘小国的君主无不可以称霸诸侯,万乘的大国更是永远不会灭亡。一个国家将要灭亡,即使国力强大也是靠不住的;如果君主按照道义治国,国虽小也不能轻视。由此看来,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以道义治国而不在于土地面积大;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在于其失去道义,而不在于其面积小。
1703064512
1703064513
败乱国家的君王,只致力于扩大其领土而不行仁义,只致力于加强自己的权力地位而不修养道德,这是抛弃使其存在的东西而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夏桀被(商汤)关在焦门,不自责自己的胡作非为,却后悔没有在夏台杀了商汤;殷纣王被(周武王)困在宣室,不反思自己的过失,反而懊悔当初没有在羑里杀死周文王。假若这两位君王处在势力强大的时候,能够遵道修德来治国,商汤、周武王改过都来不及,哪里还敢有什么图谋呢?若是对上扰乱日、月、星辰的光辉,对下失去万民之心,即使没有商汤、周武的出现,谁不能夺走他的江山呢?如今不检查自己的过错,反而去防备别人。殊不知普天之下并不只有一个商汤、一个武王,杀掉一个,一定会有后继的人。并且商汤、周武王之所以能处在弱小的地位而最终成就王业,是因为他们有道义;夏桀、殷纣王虽处在强大的地位却最终被夺走天下,是因为他们丧失道义。如果现在有人不采用前人所以称王的经验,却反而更多采用前人政权被剥夺的做法,这是趋向灭亡之道。
1703064514
1703064515
【原文】事有可行(1)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或易为而难成者,或难成而易败者。所谓可行而不可言者,趣舍(2)也;可言而不可行者,伪诈(3)也;易为而难成者,事(4)也;难成而易败者,治(5)(治作名)也。此四策(6)者,圣人之所独视(7)而留志(8)也。
1703064516
1703064517
【注释】(1)行:做。(2)趣舍:取舍。趣,通“取”。(3)伪诈:欺诈。诈,欺骗。(4)事:事业,功业。(5)治:应作“名”,名声之意。(6)策:谋略。(7)独视:谓独立观察。(8)留志:留意。
1703064518
1703064519
【译文】事情有的可以做但不能说,有的可以说但不能做,有的容易做但难以成功,有的难于成功而容易败坏。所谓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是指取舍;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是指欺诈;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是指事业;难于成功而容易败坏的,是指名声。这四种策略,是圣人所独立观察并且时刻予以关注的。
1703064520
1703064521
【原文】未有功而知其贤者,唯尧之知舜也;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人之知舜也。夫物之相类(1)者,世主之所乱惑(2)也;嫌疑(3)肖象(4)者,众人之所眩燿也。故狠(5)者类智(6),而非智也;狠,慢也。愚者类君子(7)(君子作仁字),而非君子也;戆(8)者类勇,而非勇也。使人之相去(9)也,若玉之与石也,葵(10)之与苋(11)也,则论(12)人易矣。
1703064522
1703064523
【注释】(1)相类:相近似。(2)乱惑:昏乱迷惑。(3)嫌疑:疑惑难辨的事理。(4)肖象:相似。(5)狠:应作“慢”,骄傲,这里为刚愎自用。(6)类智:看上去好像有智慧。类,类似、像。(7)君子:应作“仁”,仁慈。(8)戆:音撞,迂愚而刚直。(9)相去:相距。(10)葵:蔬菜名,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11)苋:一年生草本植物。(12)论:评定。
1703064524
1703064525
【译文】尚未有功劳而知其为贤才的,就像只有尧能了解舜;功成业就后才知其是贤才的,就像普通人的了解舜。事物中相近似的东西,君王常被迷惑;彼此酷似难以区分的现象,一般人常被迷惑。所以傲慢自恃的人看上去好像有智慧,而实际上那不是智慧(而是独断);愚笨的人好像宽厚仁慈,而实际上那不是仁慈(而是懦弱);迂愚而刚直的人看上去似乎勇敢,而实际上那不是勇敢(而是鲁莽)。假使人与人之间(善恶)的差别就像美玉和石头、冬葵和苋菜那样明显的话,那么评定人(的优劣)便容易了。
1703064526
1703064527
【原文】天下莫易于为善,而莫难于为不善。所谓为善者,静而无为也。所谓为不善者,躁(1)而多欲也。适情(2)辞(3)余,无所诱慕(4),修性保真,无变于己。故曰:“为善者易也。”越(5)城郭,逾(6)险塞,篡杀矫诬(7),非人之性也。故曰:“为不善难也。”
1703064528
1703064529
【注释】(1)躁:浮躁。(2)适情:顺适性情。(3)辞:遣去。(4)诱慕:被诱惑而贪恋。(5)越:跨过。(6)逾:越过。(7)矫诬:假托君命,诬陷无辜。
1703064530
1703064531
【译文】天下(的事情)没有比为善更容易的,也没有什么是比作恶更难的。所谓为善,就是清静无为;所谓行为不善,就是浮躁而多欲。调适心情,排遣杂念,不受外界诱惑;修养天性,保持真诚,不改变自己的本来。所以说为善很容易。翻越城墙,跨越险关,篡位弑君,假托君命,诬陷无辜,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人的本性的,所以说作恶是件很难的事情。
1703064532
1703064533
【原文】今人之所以犯囹圄(1)之罪,而陷于刑戮(2)之患者,由嗜欲无厌(3),不修度量(4)之故也。何以知其然?今夫陈卒设兵而相当(5),将施令曰:“斩首者拜爵(6),而曲桡(7)者要斩(8)。”然而队伯(9)(伯作阶)之卒,皆不能前遂(10)斩首之功,而后被要斩之罪,是去(11)恐死而就必死也。故事或欲之,适足以失之;或避之,适足以就(12)之。有人乘船而遇大风者,波至而恐,自投水中,非不贪生而畏死,惑(13)于恐死而反忘生也。故人之嗜欲亦犹 此也。
1703064534
1703064535
故达道之人,不苟得(14),不让福(15);其有不弃(16),非其有不索(17)也;恒盈而不溢,常虚(18)而易足。今夫溜水(19)足以溢壶榼(20),而江河不能实漏巵(21)。故人心犹此也。自当以道术(22)度量(23),食充虚,衣御寒,则足以养七尺之形矣。若无道术度量,则万乘(24)之势不足以为尊,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矣。
1703064536
1703064537
【注释】(1)囹圄:监狱。(2)刑戮:受刑罚或被处死。(3)无厌:不满足。(4)度量:法度。(5)相当:相对。(6)拜爵:封授官爵。(7)曲桡:亦作“曲挠”,退缩。桡,音饶。(8)要斩:古代的一种酷刑,以斧砧断人之腰。要,通“腰”。(9)伯:应作“阶”,官阶。(10)遂:完成。(11)去:离开。(12)就:逢着,碰上。(13)惑:昏乱。(14)苟得:苟且求得。(15)让福:推让属于自己的利益。(16)弃:抛弃。(17)索:索取。(18)虚: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老子》:“致虚极。”魏源《老子本义》:“虚者无欲也。”(19)溜水:屋檐上滴下的水。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20)榼:音柯,盛酒或贮水的器具。(21)巵:“卮”的古字。古代盛酒的器皿。(22)道术:道德学问。(23)度量:限度。(24)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万乘之势”,拥有可出动兵车万乘的力量,喻拥有的地位极高。
1703064538
1703064539
【译文】如今,人们之所以犯监禁之罪而遭刑罚、杀戮之祸,是因为其嗜欲没有止境,不按照法度做事的缘故。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现在战场上两军对垒,摆开阵势,将帅下令道:“砍下敌兵首级的士兵封授爵位,后退逃跑的将受腰斩。”然而队伍里的士兵都不能冲上去完成杀敌之功,而是纷纷后退,受到腰斩的惩治,这就是因怕死而逃跑,反而走向必定死亡(的境地)。有些事是想要得到却恰会失去、本想避开却因此而偏偏会撞到的。有一个人乘船时遭上大风,江上巨浪袭来,他非常惊恐,(为了躲避翻船之祸)便纵身跳进江中。其实这个人不是不贪生怕死,而是被怕死的念头吓昏了头,反而忘掉了还有生的机会。所以人的嗜欲也是如此。
1703064540
1703064541
因此明白道理的人,不随便获得好处,也不推让属于自己的利益;自己该享有的不放弃,不该有的绝不索取;能经常保持充实但不外溢,保持清净无欲而容易满足。屋檐上滴下的水能把水壶装满,而江河之水却装不满漏水的酒杯。人心也像这样,应当以道的法则来约束自己,食物能填饱肚子,衣服能抵御风寒,也就足以养护七尺之躯了。如果不用道的法则来约束自己,那么即使拥有极高的地位也会嫌不够尊贵,富甲天下也会嫌不够快乐。
1703064542
1703064543
诠 言
1703064544
1703064545
【题解】“诠言”,东汉许慎注曰:“诠,就也。就万物之指以言其征,事之所谓,道之所依也。”详细地解释阐明叫做“诠”。本篇通过譬喻,推论人事要旨,剖析治乱本原。其中主要讲的是“无为”二字。“无为者,道之体也。”道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为的关键,在于节制嗜欲。
1703064546
1703064547
【原文】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1);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2);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3)。释(4)道而任智(5)者必危,弃数(6)而用材者必困。有以欲多亡者,未有以无欲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乱者,未有以守常(7)失(8)者也。故智不足以免患(9),愚不足以至于失宁(10)。守其分,循其理,失之不忧,得之不喜,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者不德(11),所杀者不怨,则近于道矣。
1703064548
1703064549
圣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则所有者亡矣;修(12)其所有,则所欲(13)者至矣。故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治国者,先为不可夺(14)也,以待敌之可夺也。舜修之历山(15),而海内(16)从;文王修之岐周(17),而天下移(18)。使舜趋天下之利,而忘修己之道,身犹弗能保,何尺地(19)之有乎。故福莫大无祸,利莫美不丧。动(20)之为物,不损则益,动,有为也。不成则毁,利则病。皆险也。险,言危难不可行。道(21)之者危。
1703064550
1703064551
【注释】(1)勿夺时:不使失去农时。时,指农时。(2)省事:减少徭役。(3)反性:返归天性。反,返回。(4)释:废弃。(5)智:聪明。《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6)数:道数,方法。(7)常:规律。(8)失:丧失,与“得”相对。(9)免患:免除祸害。(10)宁:安宁。(11)德:感恩。(12)修:修养。(13)欲:想要。(14)夺:强取。(15)历山:古山名。相传舜耕于历山,历山人皆互让田界。(16)海内:古谓我国疆土四面临海,故称。(17)岐周:岐山下的周代旧邑。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建国于此,故称。(18)移:改变。(19)尺地:一尺之地,极言其小。(20)动:指“有为”,有目的地做某事。(21)道:通“蹈”,赴。
[
上一页 ]
[ :1.7030645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