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4542
1703064543
诠 言
1703064544
1703064545
【题解】“诠言”,东汉许慎注曰:“诠,就也。就万物之指以言其征,事之所谓,道之所依也。”详细地解释阐明叫做“诠”。本篇通过譬喻,推论人事要旨,剖析治乱本原。其中主要讲的是“无为”二字。“无为者,道之体也。”道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为的关键,在于节制嗜欲。
1703064546
1703064547
【原文】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1);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2);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3)。释(4)道而任智(5)者必危,弃数(6)而用材者必困。有以欲多亡者,未有以无欲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乱者,未有以守常(7)失(8)者也。故智不足以免患(9),愚不足以至于失宁(10)。守其分,循其理,失之不忧,得之不喜,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者不德(11),所杀者不怨,则近于道矣。
1703064548
1703064549
圣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则所有者亡矣;修(12)其所有,则所欲(13)者至矣。故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治国者,先为不可夺(14)也,以待敌之可夺也。舜修之历山(15),而海内(16)从;文王修之岐周(17),而天下移(18)。使舜趋天下之利,而忘修己之道,身犹弗能保,何尺地(19)之有乎。故福莫大无祸,利莫美不丧。动(20)之为物,不损则益,动,有为也。不成则毁,利则病。皆险也。险,言危难不可行。道(21)之者危。
1703064550
1703064551
【注释】(1)勿夺时:不使失去农时。时,指农时。(2)省事:减少徭役。(3)反性:返归天性。反,返回。(4)释:废弃。(5)智:聪明。《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6)数:道数,方法。(7)常:规律。(8)失:丧失,与“得”相对。(9)免患:免除祸害。(10)宁:安宁。(11)德:感恩。(12)修:修养。(13)欲:想要。(14)夺:强取。(15)历山:古山名。相传舜耕于历山,历山人皆互让田界。(16)海内:古谓我国疆土四面临海,故称。(17)岐周:岐山下的周代旧邑。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建国于此,故称。(18)移:改变。(19)尺地:一尺之地,极言其小。(20)动:指“有为”,有目的地做某事。(21)道:通“蹈”,赴。
1703064552
1703064553
【译文】(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使百姓安定;安定百姓的根本,在于使百姓衣食丰足;百姓衣食丰足的根本,在于不使其失去农时;不使百姓失去农时的根本,在于减少徭役;减少徭役的根本,在于君主节制物欲;节制物欲的根本,在于返归其清净安逸的天性。放弃大道而单凭自己的聪明行事,一定会很危险;放弃方法而任用特异的才能,必然会陷于困境。只有因为贪欲多而灭亡的,没有因为无欲而面临危险的;只有以私欲治理国家而使天下大乱的,而没有遵循(道的)规律却失去天下的。所以仅凭个人的聪明不足以免除祸患,而愚蠢还不至于失去安宁。安守本分,遵循事理,失去了不忧伤,得到了不欢喜,顺应春天而生养,随着秋天而刑杀,被生养者不感恩戴德,被刑杀者也无恨无怨,(达到这种境界)就接近“道”了。
1703064554
1703064555
圣人安守自己所具有的(德),而不追求自己没有的(名利)。如果追求自己所没有的(名利),那么已有的(德)也会丧失掉;如果修养自己已有的(德),那么想得到的也会得到。所以用兵的人,先求不能被战胜,从而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治国的人,先求不能被夺取,以等待可以夺取敌国(的时机)。舜在历山修治其身,却使天下人都顺从归化;周文王在岐山修明德政,而使天下改朝换代。假使舜只顾追逐天下的利益,而忽略修养自身的德行,那他连自身都难以保全,哪里会得到尺寸之地呢?所以没有什么比无祸患更幸福的,没有什么比不丧失(已得到的)更为有利的。人为地去做事情,不获得益处就会受到损害,不成功就会被毁灭,没有利就会有害,都是危险的(险,是说人为有目的地做事情是有危难的,不可行)。照这样做,都会遇到危难。
1703064556
1703064557
说 山(旧脱说山字,加之)
1703064558
1703064559
【题解】“说山”,东汉高诱注:“山为道本,仁者所处,说道之旨,委积若山,故曰说山。”原文采用箴言体,由林林总总各自相对独立的语段组合成章,以便发挥其劝诫作用。借用譬喻,取用物象,涉及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来引导人们的思想意识,解开死结和疑团,从而明白各类事物的征兆。本书仅采其中一段。
1703064560
1703064561
【原文】上求材(1),臣残(2)木(3);上求鱼,臣干谷(4);上求楫,而下致(5)船;上言若丝(6),下言若纶(7);上有一善,下有二誉;上有三衰(8),下有九杀。衰、杀,皆喻俭也。传曰:“上之所好,下尤甚焉。”故有九杀也。
1703064562
1703064563
【注释】(1)材:木材。(2)残:毁坏。这里指砍伐(树木)。(3)木:树。(4)谷:山间的水流。(5)致:奉献,献纳。(6)丝:细丝。(7)纶:粗丝线。(8)衰:衰、杀,皆喻“俭”。俭作“逾”,超过。
1703064564
1703064565
【译文】在上位的人要用木材,在下位的人就会毁坏林木。在上位的人要吃鱼,在下位的人就会放干河谷的水。在上位的人要用船桨,在下位的人就会献纳船只。在上位的人说的话若像一根细丝,在下位的人就会像一根粗丝绳。在上位的人有一分优点,在下位的人就有两分赞誉。在上位的人的奢欲减少三分,臣下就会减少九分(古书上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的,在下位的人会更过分。”所以在上位的人减少三分,在下位的人就会减少九分)。
1703064566
1703064567
人 间
1703064568
1703064569
【题解】“人间”,东汉许慎注曰:“人间之事,吉凶之中,征得失之端,反存亡之几也。”本篇通过观察祸与福、利与害的互相转化,研究得和失变化的轨迹,揭示出事物的更替过程,辨析各种事物的隐藏之处,铺述存亡的关键,让人们懂得祸可以转变为福、失可以转变成得、成功可以转变成失败、利可以转变为害。
1703064570
1703064571
【原文】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1)者,不可禁于远。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2)者,难立(3)而易废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4)之屋,以突(5)隙之烟焚。突,灶突也。尧戒曰:“战战栗栗(6),日慎一日。莫蹪(7)于山,而蹪于垤(8)。”蹪,踬。垤,螘封也。是故人者,皆轻小害,易(9)微事,是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10)惓,剧。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11)、俞夫(12)(夫作跗)之巧,犹不能生也。俞夫(夫作跗)。黄帝时医。
1703064572
1703064573
【注释】(1)迩:近。(2)名:名声。(3)立:树立。(4)百寻:形容极高或极长。寻,古制八尺为一寻。(5)突:烟囱。(6)战战栗栗:敬畏戒慎貌。(7)蹪:音颓,意为“踬”。跌倒,绊倒。(8)垤:螘封,蚁冢。蚂蚁做窝时堆积在洞口周围的浮土。(9)易:轻视。(10)惓:意为“剧”,极。(11)扁鹊:战国时名医。(12)俞夫:应作“俞跗”,传说为黄帝时良医。
1703064574
1703064575
【译文】话从自己口中说出,不会终止于听的那个人;所做的事发生在近处,不可能禁止它(的影响)传到远方。事情成功困难却容易失败,名声树立很难却容易毁掉。千里大堤,会因蝼蚁之穴而发生渗漏;近百丈的高楼,会因烟囱缝隙冒出的火星而焚毁。《尧戒》上告诫说:“要经常怀着畏惧之心,一天比一天谨慎。人不会因为遇到山而跌倒,却会在蚂蚁洞外的小土堆前摔倒。”因此说,人们往往都轻视小害,不看重小事,以至酿成大祸后才后悔不迭。祸患降临时才忧虑,好比病情沉重才去求良医。(到那时)即使医生有扁鹊、俞夫那样高超的医术,也难以让病人起死回生了。
1703064576
1703064577
【原文】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材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
1703064578
1703064579
贤主不苟得(1),忠臣不苟利(2)。何以明(3)之?中行缪伯(4),攻鼓(5)弗能下。中行缪伯,晋大夫。鼓,北翟。馈间伦(6)曰:“鼓之啬夫(7),间伦知之。馈间伦。晋大夫。请无疲武丈夫,而鼓可得也。”缪伯弗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8)奚为弗取?”缪伯曰:“间(间或作闻)伦为人,佞(9)而不仁,若使间(间或作闻)伦下(10)之,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11),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所用之?”
1703064580
1703064581
【注释】(1)苟得:苟且求得,不当得而得。(2)苟利:贪求不正当的利益。(3)明:证明。《韩非子·难势》:“何以明其然也?”(4)中行缪伯:晋国大夫。(5)鼓:地名,春秋时北狄据有之地。(6)馈间伦:晋国大夫。(7)啬夫:古代官名。秦汉之前有司空属官和主币官两种。(8)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佞:用花言巧语谄媚人。(10)下:攻克。(11)武:武将。
1703064582
1703064583
【译文】天下有三种危险情况:缺少德行却倍受尊宠,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下却地位高贵,是第二种危险;自身没有大功却享有优厚俸禄,是第三种危险。
1703064584
1703064585
贤明的君主不苟且贪得,忠诚的臣子不苟且取利。怎么证明这一点呢?晋国大夫中行缪伯攻打被北狄人占据的鼓地,很久未能攻克。馈间伦对他说:“鼓地的啬夫,我认识。请您不要劳累军中将士,我有办法得到鼓地。”缪伯没有答应。他身边的人问:“不折一戟,不伤一卒,却可以得到鼓地,您为什么不派馈间伦去收取鼓地呢?”缪伯说:“间伦的为人,巧言谄媚而不仁德。如果他夺下鼓地,我能不奖赏他吗?如果奖赏了他,便是奖赏了不仁德的人。不仁德的人得志,会使晋国的武将舍弃仁德而追求奸佞,果真这样的话,即使得到鼓地,又有什么用呢?”
1703064586
1703064587
泰 族
1703064588
1703064589
【题解】“泰族”,东汉许慎注曰:“泰言古今之道,万物之指,族于一理,明其所谓也。”曾国藩云:“族,聚也。群道众妙之所聚萃也。泰族者,聚而又聚者也。”本篇特别强调用“仁义”感化人。仁就是“爱人”,这是“仁”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治国的根本。与此相联系的是以仁爱得民心、用民力。仁政和法制,前者是本,后者是末;前者是主,后者是辅。要实行仁政,君王一方面要从自身修养做起,同时还要“知贤”,发现和任用贤才。
1703064590
1703064591
【原文】圣王在上位,廓然(1)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2);无劳役,无寃刑。四海之内,莫不仰(3)上之德,象主之指(4);夷狄之国,重译(5)而至。非户辨(6)而家说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矣。
[
上一页 ]
[ :1.7030645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