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5042e+09
1703065042
1703065043 【原文】“盖德厚者报美,怨大者祸深。故曰:‘德莫大于仁,而祸莫大于刻。’夫善不可以为(为疑伪)求,而恶不可以乱(乱疑辞)去。今子方病,民喜而相贺,曰:‘臧孙子已病,幸其将死。’子之病少愈,而民以相惧,曰:‘臧孙子病又愈矣,何吾命之不幸也,臧孙子又不死矣。’子之病也,人以相喜;生也,人以相骇。子之贼心亦甚深矣。为政若此,如之何不非也。”于是臧孙子惭焉。退而避位(1)。
1703065044
1703065045 【注释】(1)避位:让位;辞职。
1703065046
1703065047 【译文】“凡是德泽深厚的人,其果报必然美满;积怨很深的人,其祸患必然严重。所以说,恩德莫过于施仁政,而祸殃莫过于行苛政。善行不能用诈伪来求取,罪恶不能用巧辞来消除。现在您刚一生病,老百姓就高兴得互相庆贺,说:‘臧孙子已经生病了,幸亏他快要死了。’您的病稍有好转,老百姓就相互表示惧怕,说:‘臧孙子的病又好了,为什么我们的命运这么不幸啊?臧孙子怕又死不成了。’您患病,人们相互庆喜;您活着,人们互相害怕。您的残忍之心也太重了吧!执政到了这般地步,人们怎么会不责怪您呢?”臧孙子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就辞职让位了。
1703065048
1703065049 和 政
1703065050
1703065051 【题解】本篇通过孔子三赞子路为政,劝诫汉皇要以子路为政为榜样,以民为本,对民宽厚,明察秋毫,诚实无欺。故以“和政”为名。
1703065052
1703065053 【原文】子路(1)治蒲(2)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乎,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乎,忠信以宽矣。”至于其廷,曰:“善哉由乎,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3)而问曰:“夫子未见由,而三称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我入其境,田畴(4)尽易,草莱(5)甚辟(6),沟洫(7)甚深,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甚崇(8),树木甚茂,此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入其廷,廷甚闲,此明察以断,故其民不扰也。”
1703065054
1703065055 【注释】(1)子路:即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或称季路,鲁国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亦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子路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而立即改过,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孔子。后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死后被剁成肉酱。孔子闻其死,极为伤心。(2)蒲:古邑名。春秋卫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省长垣县。(3)执辔:谓手持马缰驾车。(4)田畴:田地。(5)草莱:指荒芜之地。(6)辟:开垦。(7)沟洫:田间水道。(8)崇:高大。
1703065056
1703065057 【译文】子路治理卫国的蒲县三年。孔子经过那儿,进入蒲县县境,说:“子路真不错啊!处理政事恭敬而且诚实无欺。”进入蒲县城里,说:“子路真不错啊!对人民尽忠守信而且宽宏大度。”到了县府公堂,说:“子路真不错啊!对事情观察明细,然后做出决断。”子贡手持马缰问道:“老师还没有看见仲由,却三次称赞他不错,这是什么道理,您能不能说给我听听呢?”孔子说:“我进入蒲县的县境,看见田地整治得很好,郊外荒地多已开垦,田间水沟也挖得很深,这是仲由做事认真而且诚实无欺,所以人民尽力耕种田地。进到县城,看到房屋的墙很高大,树木非常茂盛,这是仲由对人民尽忠守信而且宽宏大度,所以人民做事不敢苟且。进到县府的大堂,门庭很清闲,这是仲由对事情观察明细,然后才去裁判,所以人民都不来申诉纷扰。”
1703065058
1703065059
1703065060
1703065061
1703065062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54]
1703065063 群书治要译注 卷四十三
1703065064
1703065065 说 苑
1703065066
1703065067 【题解】《说苑》,成书于西汉末年,为刘向辑录朝野藏书而成的杂著类编,凡二十篇,体例类似《国语》《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兼采记事,目的是借助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故事,提供政治兴亡的历史镜鉴,意在讽谏君主、劝诫臣子,从而达到整顿朝政、匡救时弊的目的。此外,也载录其他学派人物的言谈事迹乃至许多“街谈巷议”的小说家言,可补《国语》《战国策》之不足。魏徵等在《群书治要》中节录君道、臣术、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法诫(敬慎)、善说、修文、反质等篇的片段,其中既可看到王道、霸道的方法,也可看到儒、道、法诸家做人做事的观念,并以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为主,将处世待人的理念与方法贯穿其中,使人在阅读中获得智慧和启示。
1703065068
1703065069 【作者简介】刘向(?—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汉宣帝时,任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两度被捕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时,更名为“向”,任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故后世称“刘中垒”。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 26年),刘向奉诏校勘皇家藏书,并汇集各书的叙录,编成目录提要——《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书籍。另外还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1703065070
1703065071 君 道
1703065072
1703065073 【题解】君道,即为君之道。有道明君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安定兴盛;无道昏君统治天下,天下必然动乱危亡。“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本篇记载了尧、禹的言行及师经和魏文侯的轶事,说明君主要有胸怀天下的仁爱之心,关心人民疾苦,与百姓一体同心,此外还应善于听取谏言、反躬责己、知人善任,如此方能把国家治理好。
1703065074
1703065075 【原文】河间献王(1)曰:“尧(2)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3),痛万姓(4)之罹罪(5),忧众生之不遂(6)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7),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
1703065076
1703065077 【注释】(1)河间献王:刘德,汉景帝第三子。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受封为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王,都乐成(今献县境内)。刘德修学好古,“广求天下善书”,推崇儒术,立《毛诗》《左传》博士,聘毛苌为博士。谥曰“献”。(2)尧:即唐尧,古帝名。帝喾之子,姓伊祁(亦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号陶唐氏。为古代圣王之一。(3)穷民:指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泛指贫苦百姓。(4)万姓:万民。(5)罹罪:罹,音离,遭受罪罚。(6)不遂:不能生长。(7)劝:勤勉,努力。
1703065078
1703065079 【译文】河间献王说:“尧帝心怀天下,关心贫苦无依的百姓,伤痛人民遭受罪罚,担心芸芸众生不能顺利成长。只要有一人挨饿,尧帝便说:‘这是我使他挨饿的。’有一人受寒,就说:‘这是我使他受冻的。’有一人犯罪,就说:‘这是我造成的。’尧的仁爱昭著而正义树立,德行博大而教化广泛。所以即使不用奖赏,人民也会努力;不用刑罚,人民也能安定。先推己及人,然后再施以教化,这就是尧帝治理天下的方法。”
1703065080
1703065081 【原文】河间献王曰:“禹(1)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2)也;功成而不利于民,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3)而道(4)之,凿江通于九派(5),洒(6)五湖(7)而定(8)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
1703065082
1703065083 【注释】(1)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据传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朝。后世视为圣王。(2)使:役使,使唤。(3)河:古代对黄河的专称。(4)道:疏通。(5)九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6)洒:通“酾”,音施,疏导分散水流。(7)五湖:指太湖及附近的湖泊。(8)定:注入。
1703065084
1703065085 【译文】河间献王说:“禹王曾说:‘百姓没有吃的,那幺我就不能役使他们;事业成功却不能利于人民,那幺我就无法劝勉他们努力。’所以大禹疏通黄河进行导流;对长江进行开凿,使它与众多支流相通;疏导五湖之水使其注入东海。(做这幺多事)百姓确实劳累,然而却不怨恨痛苦,其原因就在于利益都归属于人民。”
1703065086
1703065087 【原文】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罪人不顺道使然(1)。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2)之心为心,今寡人(3)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
1703065088
1703065089 【注释】(1)使然:使其如此。(2)舜:人名。五帝之一,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或舜。受尧禅让,后禅位于禹,死在苍梧。(3)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
1703065090
1703065091 【译文】禹王出巡时遇到一个罪犯,便下车询问情况并为他哭泣。左右的人说:“罪犯自己不遵循道义,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君王为何要为他悲痛成这个样子呢?”禹王回答说:“尧、舜的人民,都以尧、舜的存心作为自己的存心。现在我做君王,而百姓却各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所以我为此感到痛心。”
[ 上一页 ]  [ :1.7030650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