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5292e+09
1703065292
1703065293 【译文】从前成王把周公之子伯禽封在鲁国,伯禽将要告辞离去时,周公告诫他说:“去吧!你千万不要因为做了鲁国的国君就对士人傲慢。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君王的叔父,又辅佐天子,我的地位在天下来说也不算低了。然而我曾在一次洗头之中要多次握着已散的头发去接待客人,在一顿饭之间要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去接待宾客,即便如此,还恐怕错失天下的贤士。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广博大又能守持恭敬的人才会荣显,土地广阔富饶又能守持节俭的人才会安乐,俸禄多、爵位高又能守持谦卑的人才会尊贵,兵员众多、军队强大又能守持戒惧的人才会获胜,聪明睿智又能守持愚拙姿态的人才会受益,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又能守持浅陋态度的人才会更加广博。’这六种操守都是谦虚的美德。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如果品德上不谦虚,就会失去天下,败亡自身,桀、纣便是这样的人,能不谨慎吗?所以《易经》上有一种处世之道,大可以保住天下,中可以保住国家,小可以保住自身,这说的就是谦虚。天的规律是减损盈满者而增益谦虚者,地的规律是改变盈满者而流向谦虚者,鬼神是损害自满者而福佑谦虚者,为人之道是厌恶自满者而喜好谦虚者。《易经》上说:‘人能谦虚则诸事亨通,君子若能始终保持谦德,就会吉祥如意。’你一定不要因为做了鲁国的国君就对士人傲慢啊!”
1703065294
1703065295 【原文】孙叔敖(1)为楚令尹(2),一国(3)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后来吊(4),叔敖曰:“楚王不知臣不肖(5),使臣受吏民之垢(6),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2)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叔敖再拜(8)曰:“敬受命(9),愿闻余教(10)。”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11)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1703065296
1703065297 【注释】(1)孙叔敖:春秋楚人,蒍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楚庄王时任令尹,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使楚日渐富强。(2)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3)国:国都。(4)吊:祭奠死者或对遭丧事及不幸者给予慰问。(5)不肖:自谦之称。(6)受吏民之垢:承受官吏百姓的羞辱。这里是自谦之辞,意指自己无德无才而居高位。(7)擅权:专权,揽权。(8)再拜:拜了又拜,表示恭敬。古代的一种礼节。(9)受命:犹受教。(10)余教:很多的教诲。(11)谨守:谨慎守护,敬慎守持。
1703065298
1703065299 【译文】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全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位老人最后前来吊问。孙叔敖说:“楚王不知道我德才不佳,使我愧居高位。现在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唁,难道有什么话要说吗?”老人说:“有。身份已经显贵而对人傲慢的人,百姓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丰厚却还不知足的人,祸患会伴随他。”孙叔敖拜了又拜,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还希望听到更多的教诲。”老人说:“地位已高而态度却更加谦卑,官职愈大而内心却愈谨慎,俸禄已厚而愈加慎重,不敢妄取,您能够敬慎地守持这三条,就足以治理好楚国了。”
1703065300
1703065301 【原文】魏公子牟(1)东行,穰侯(2)送之曰:“先生独无(3)一言以教冉乎?”公子牟曰:“夫官不与势期(4),而势自至;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穰侯曰:“善。”
1703065302
1703065303 【注释】(1)魏公子牟:即魏牟,战国时人。因封于中山,又称中山公子牟。好与贤人游,悦赵人公孙龙。游秦东归,辞应侯,戒其勿以富贵骄奢,平原君尝道其事,见《战国策·赵策三》。(2)穰侯:姓魏名冉,战国秦相,其姊为秦昭王之母(宣太后)。魏冉自秦惠王、秦武王时开始任职用事。秦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事,魏冉主持国政,封于穰,号穰侯。(3)独无:犹言难道没有。(4)期:邀约,约定。
1703065304
1703065305 【译文】魏公子牟要往东方去,穰侯为他送行,说:“先生(要离去)难道没有一句话来教导我吗?”公子牟说:“官位并不与权势相约,而权势自己就会来到;权势不与财富相约,而财富自己就会来到;财富不与尊贵相约,而尊贵自己就会来到;尊贵不与骄奢相约,而骄奢自己就会来到;骄奢不与罪过相约,而罪过自己就会来到;罪过不与死亡相约,而死亡自己就会来到。”穰侯说:“说得好!”
1703065306
1703065307 善 说
1703065308
1703065309 【题解】善说,即善于说服他人。发言者说话具有艺术性,则能使听者心悦诚服。本篇记载了闾邱先生以与众不同的行动和言语,对齐宣王进行劝谏,既表达了自己为民请愿之意,又达到了劝谏齐宣王的效果,言语颇具启发性。
1703065310
1703065311 【原文】齐宣王出猎于社山(1),父老(2)相与(3)劳(4)王。王曰:“父老苦矣!赐父老田不租。”父老皆拜,闾邱先生(5)独不拜。王曰:“父老以为少耶?赐父老无徭役。”先生又不拜。王曰:“父老皆拜,先生独不拜,寡人得无(6)有过乎?”闾邱先生对曰:“闻大王来游,所以为劳大王,望得寿于大王,望得富于大王,望得贵于大王。”王曰:“天杀生(7)有时,非寡人所得与也,无以寿先生;仓廪虽实,以备灾害,无以富先生;大官无缺,小官卑贱,无以贵先生。”先生对曰:‘此非人臣所敢望也,愿大王选有修行(8)者以为吏,平其法度,如此,臣少可以得寿焉。振(9)之以时,无烦扰百姓,如是,臣可少得以富焉。愿大王出令,令少者敬老,如是,臣可少得以贵焉。今大王幸赐臣田不租,然则仓廪将虚也,赐臣无徭役,然则官府无使焉,此固非臣之所敢望也。“齐王曰:“善。”
1703065312
1703065313 【注释】(1)社山:一作“杜山”。在今山东临淄县西。(2)父老:对老年人的尊称。(3)相与:共同,一道。(4)劳:慰劳。(5)闾邱先生:春秋时齐国闾丘婴之后。著名隐士。(6)得无:犹言莫非。(7)杀生:生杀。谓主宰生死。(8)修行:美好的品行。(9)振:古同“赈”。救济,赈济。
1703065314
1703065315 【译文】齐宣王外出到社山打猎,当地父老一起来慰劳齐宣王。齐宣王说:“父老们辛苦了!赏赐父老们田地免交赋税。”父老们都拜谢,只有闾邱先生不拜谢。宣王问:“父老们认为这样太少了吗?再赐父老们不服徭役。”闾邱先生还是不拜谢。齐宣王说:“父老们都拜谢,唯有先生您不拜谢,我莫非有什么过失吗?”闾邱先生回答说:“听说大王要来游猎,所以前来慰劳大王,希望从大王这里得到长寿,希望从大王这里得到富裕,希望从大王这里得到尊贵。”齐宣王说:“上天主宰人的生死有一定时间,不是我所能给予的,无法使先生长寿;粮仓虽然充实,是用来防备灾害的,无法使先生富裕;大的官职没有缺额,小的官职又太卑贱,无法使先生尊贵。”闾邱先生回答说:“这些不是臣所敢期求的。希望大王选择有美好品行的人做官,使法令制度公平合理,这样臣便可以稍微多活几年了;及时赈济民众,不要烦扰百姓,这样臣就可以稍微得到富裕了;希望大王发布命令,让年少的人尊敬老人,这样臣就可以稍微得到尊贵了。现在大王赏赐臣下田地不必纳税,但这样国库将会空虚;赏赐臣下不必服徭役,但这样官府就无人可供使用了。这些本来就不是臣所敢奢望的。”齐王说:“说得好。”
1703065316
1703065317 修 文
1703065318
1703065319 【题解】修文,意谓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
1703065320
1703065321 【原文】成王将冠(1),周公使祝雍(2)祝(3)王曰:“达而勿多。”祝雍曰:“使王近于仁,远于佞,啬(4)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5)。”
1703065322
1703065323 【注释】(1)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2)祝雍:名雍的祝官。祝,祭祀时司礼仪的人。(3)祝:祝祷。(4)啬:音色,爱惜。(5)任贤使能:委任使用有才德的人。
1703065324
1703065325 【译文】成王将要加冠,周公命祝雍为成王致祝辞,说:“祝辞要通达简练。”祝雍说:“使君王亲近仁德之人,远离奸邪谄媚之人,爱惜时间,惠施财物,任用有才德的人。”
1703065326
1703065327 反 质
1703065328
1703065329 【题解】反质,即回归质朴。本篇旨在阐明奢侈靡费是产生淫佚的根源,所以人君当力戒奢侈,提倡简朴。秦始皇与侯生的对话,说明奢侈、淫靡会直接导致国家的败亡;李克在回答魏文侯的问题时,指出“奸邪淫佚之行”是刑罚产生的根本,君主若不从根本上加以杜绝,而只从枝末细节上来禁止人们的恶行,这对国家是有害的;季文子论妾马一事则说明俭朴并不羞耻,奢华只会误国,表现了一位上层执政者所应具有的优良品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此语虽浅,实乃为政者不易之警语。
1703065330
1703065331 【原文】秦始皇帝既兼天下,侈靡奢泰(1),有方士(2)韩客侯生、齐客卢生(3)相与谋曰:“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刑杀为威,下畏罪持禄(4),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服(5)以慢欺(6)而取容(7),谏者不用而失道滋(8)甚,吾党(9)久居且为所害。”乃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吾闻诸生(10)多为妖言以乱黔首(11)。”乃使御史(12)悉上(13)诸生,诸生四百余人,皆坑(14)之。侯生后得(15),始皇召而见之。侯生曰:‘陛下肯听臣一言乎?”始皇曰:“若欲何言。”生曰(生曰之生上有侯字):“今陛下奢侈失本,淫佚(16)趣末。宫室台阁,连属(17)增累(18);珠玉重宝,积袭(19)成山;妇女倡优(20),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21)无穷;舆马文饰(22),所以自奉;丽靡(23)烂漫(24),不可胜极。黔首匮竭(25),民力殚尽(26),尚不自知,又急诽谤,严威刻下,下喑上聋,臣等故去,臣等不惜臣之身,惜陛下国之亡耳。今陛下之淫,万丹朱(27)而千昆吾(28)、桀、纣。臣恐陛下之十亡,曾不一存。”始皇默然久之,曰:“汝何不早言。”侯生曰:“陛下自贤自健,上侮五帝(29),下凌三王,弃素朴,就末技(30),陛下亡征久见矣。臣等恐言之无益而自为取死,故逃而不敢言,今臣以必死,故为陛下陈之,虽不能使陛下不亡,欲使陛下自知也。”始皇曰:“吾可以变乎?”侯生曰:“刑(刑作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若陛下欲更之,能若尧与禹乎?不然,无冀(31)也。”始皇喟然而叹,遂释不诛。
1703065332
1703065333 【注释】(1)侈靡奢泰:侈靡,奢侈靡烂。奢泰,奢侈。(2)方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泛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3)韩客侯生、齐客卢生:韩客侯生,韩国人,著名方士,为秦始皇顾问。齐客卢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卢生为燕方士。相传二人为秦始皇入海求神仙药,不获而遁。(4)持禄:保持禄位。犹言尸位素餐。(5)慑服:因畏惧而屈服。(6)慢欺:轻慢欺诈;轻慢欺负。(7)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8)滋:愈益,更加。(9)吾党:犹吾辈、吾俦。(10)诸生: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11)黔首:古代称平民、老百姓。《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民名曰黔首。”(12)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13)悉上:《史记》作“悉案问”。(14)坑:活埋。(15)得:指被捕获、被逮捕。(16)淫佚:恣纵逸乐。(17)连属:连接,连续。(18)增累:重叠。(19)积袭:积累。(20)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21)流漫:放纵。(22)舆马文饰:舆马,车马。文饰,彩饰。(23)丽靡:华丽。(24)烂漫:形容光彩四射。(25)匮竭:空乏,尽绝。(26)殚尽:空竭。(27)丹朱:帝尧之子。《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28)昆吾:指昆吾之君。夏末帝桀时诸侯,后为商汤所灭。《史记·殷本纪》:“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29)五帝: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谯周、应劭、宋均皆同。”(30)末技:指求长生不老之类的道术。(31)无冀:没有希望。
1703065334
1703065335 【译文】秦始皇吞并天下之后,奢侈靡费,有方术之士韩人侯生、齐人卢生一起商量说:“看现今的时势,不能再在秦国待下去了。君主喜欢以刑杀树立威严,臣下害怕获罪,只求保持禄位,没有人敢尽忠。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日益骄横,臣下因畏惧而屈服,用轻慢欺诈的手段来讨好君主以求安身。敢于进谏的人不被任用,而背离正道的情况更加严重。我们如果久居此处,将会遭到杀害。”于是就一起逃走了。秦始皇听到后大怒,说:“我听说众儒生大多制造妖言,扰乱百姓的思想。”于是命令御史把儒生全部抓来审问。诸儒生四百多人,全被活埋了。侯生后来被捕,秦始皇召见他。侯生说:“陛下肯听臣一句话吗?”秦始皇说:“你要说什么?”侯生说:“现在陛下奢侈而丧失根本,放任逸乐而追求末节。宫室台阁,层层相连;珠玉珍宝,堆积成山;美女歌伎,数以万计;钟鼓之乐,放纵不节而无休止;车马用彩绘装饰。凡是用来供自己享乐的东西,豪华艷丽,光彩缤纷,不能详尽列举。而百姓穷困贫乏,民力已经用尽,自己还不知道。又因别人指责而焦燥,用威势制服臣下。下面的人不敢说话,上面的人听不到意见,我们因此离去。我们不吝惜自己的性命,而惋惜陛下的国家将要灭亡。现在陛下这样的荒淫无度,是丹朱的万倍,是昆吾、桀、纣的千倍,臣恐怕陛下有十次败亡的可能,而无一次生存的机会。”秦始皇沉默了很久,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呢?”侯生说:“陛下自认为贤明,自认为强盛,上对五帝轻慢,下对三王不敬,抛弃朴素,追求末技。陛下灭亡的征兆已经出现很久了。臣等怕说出来也没有用处,只是自寻死路,所以逃走而不敢进言。现在臣必死无疑,所以为陛下陈述这些。即使不能让陛下免于灭亡,也希望使陛下自己明白。”秦始皇问:“我还能改变这种局面吗?”侯生说:“形势已经造成,陛下只有坐以待毙了。如果陛下想要改变这种形势,能做到像唐尧和夏禹那样吗?如果不能,就没有希望了。”秦始皇感慨地叹了一口气,于是放了侯生,没有杀他。
1703065336
1703065337 【原文】魏文侯问李克(1)曰:“刑罚之源安生?”对曰:“生于奸邪淫佚之行也。凡奸邪之心,饥寒而起。淫佚者,文饰之耗,雕文刻镂(2),害农事(3)者也;文绣(4)纂组(5),伤女功(6)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女功伤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7)以相矜(8),而能无淫佚者,未尝有也。故上不禁技功(9),则国贫民侈。国贫民侈,则贫穷者为奸邪,而富足者为淫佚,则驱民而为邪也。民已为邪,因以法随而诛之,则是为民设陷也。刑罚之起有源,人主不塞其本而督(10)其末,伤国之道也。”文侯曰:“善。”
1703065338
1703065339 【注释】(1)李克:即李悝,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做过中山相和上地守。后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改革。(2)雕文刻镂:谓在器物上刻镂花纹图案以为文饰。(3)农事:指耕耘、收获、贮藏等农业生产活动。(4)文绣: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5)纂组:赤色绶带。亦泛指精美的织锦。(6)女功:亦作“女工”。旧谓妇女从事的纺织、刺绣、缝纫等。(7)饰美:打扮得漂亮。(8)相矜:互相夸耀。(9)技功:《说苑》原文作“技巧”。(10)督:《说苑》原文作“替”。替,废弃。
1703065340
1703065341 【译文】魏文侯问李克说:“刑罚的根源是怎样产生的?”李克回答说:“产生于奸诈邪恶、放纵逸乐的行为。凡是奸诈邪恶的念头,都由饥寒所引起;淫逸放纵的行为,是因为耗神于文饰。雕绘彩饰,会妨害农业生产;锦绣绶带,会妨害女工。农事受妨害,是饥饿的本源;女工受妨害,是受寒的本源。饥寒交迫,却能不做邪恶之事的,还未曾有过;男女打扮得漂亮来互相夸耀,而能没有纵欲放荡行为的,也未曾有过。所以君主不禁止奇技淫巧,就会使国家贫困、百姓奢侈。国家贫困、百姓奢侈,那么贫穷者就会去做奸邪之事,而富足者就会有荒淫放荡之行,这就等于是驱使百姓去做坏事。百姓既已做了坏事,于是随即用法令诛杀他们,这就如同为百姓设下了陷阱。刑罚的产生是有根源的,君主不堵塞其根源,而去禁止那些枝末的小事,这是有害于国家的做法。”魏文侯说:“讲得好。”
[ 上一页 ]  [ :1.7030652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