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5412e+09
1703065412
1703065413 【原文】王翁嘉慕前圣之治,而简薄(1)汉家法令,故多所变更,欲事事效古,美先圣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释(2)近趋远,所尚非务,故以高义退致废乱,此不知大体者也。高祖欲攻魏(3),乃使人窥视其国相及诸将率(4)左右用事者,知其主名,乃曰:“皆不如吾萧何、曹参(5)、韩信、樊哙(6)等,亦易与耳。”遂往击破之,此知大体者也。
1703065414
1703065415 【注释】(1)简薄:鄙薄,轻视。(2)释:废弃,放弃。(3)魏:魏王魏豹,秦末人。原战国时魏国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魏咎被迫自杀。魏豹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时,改封其为西魏王。继而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将其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4)将率:同“将帅”。(5)曹参: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在推翻秦王朝、楚汉战争以及汉初平定异姓王侯叛乱的战役中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历任假左丞相、左丞相等职。刘邦即皇帝位后,迁齐相国。次年赐爵平阳侯,食邑平阳一万六百三十户。后因萧何推荐,继任相国,依循萧何的制度,实施黄老无为之治,天下安定,世称“萧规曹随”。(6)樊哙: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汉初名将。后封舞阳侯,谥号“武侯”。
1703065416
1703065417 【译文】王莽赞美仰慕前世圣人之治,而鄙薄汉朝法令,所以许多汉朝法令被变更。又想事事效仿古人,称美前世圣人的制度,却不知道自己并不能实行那些制度。舍弃近前的而追求遥远的,所崇尚的不是当务之急,所以终由推崇先圣的高义而衰退到败亡动乱,这是不识大体者。高祖想要攻打魏国,就派人暗中了解其国相以及诸位将领和其身旁左右参事的人,知道了对方各级主管者的名字,于是说:“这些人都不如我的萧何、曹参、韩信、樊哙等人,很容易对付。”于是率军前去击败了敌人。这就是识大体的人。
1703065418
1703065419 【原文】王翁前欲北伐匈奴,及后东击青、徐众郡赤眉(1)之徒,皆不择良将,而但以世姓及信谨文吏,或遣亲属子孙素所爱好,咸无权智(2)将帅之用,猥(3)使据军持众,当赴强敌。是以军合则损,士众散走(4)。咎(5)在不择将,将与主俱不知大体者也。
1703065420
1703065421 【注释】(1)赤眉:指汉末以樊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多转战于青、徐二州(今山东、江苏)一带,因起义军士兵以赤色涂眉作为标志,故称。(2)权智:权变智略。(3)猥:随便。(4)散走:四散奔逃。(5)咎:罪过,过失。
1703065422
1703065423 【译文】王莽先前想北伐匈奴,以及后来向东攻打青州、徐州各郡的赤眉军,都不选择良将,而只是任用世姓家族和胆小谨慎的文官,或派遣自己的亲属子孙和平时所宠爱的人,这些人都没有权智谋略,也不曾担任过将帅,却随意让他们统领军队,前往抵挡强敌,因此与敌军一交战便大败,士兵们四散奔逃。其过错就在于选择将帅不当,将帅与君主都是不识大体者。
1703065424
1703065425 【原文】夫言行在于美善,不在于众多。出一美言善行而天下从之,或见一恶意丑事而万民违,可不慎乎?故易曰(1):“言行,君子之枢机(2),枢机之发,荣辱之主,所以动天地者也。”
1703065426
1703065427 【注释】(1)“易曰”下四句:语出《周易·系辞上》,原文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2)枢机:枢与机。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又喻指言语。
1703065428
1703065429 【译文】言语行为在于美好,而不在于众多。出一美言善行,天下之人就会顺从;有时表现出一件恶意丑事,万民百姓都会违抗。(言语行为)能不慎重吗?所以,《易经》上说:“言行,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要枢。言语行为的发动是导致荣辱的根本所在,是惊动天地的大事啊!”
1703065430
1703065431 【原文】王翁刑杀人,又复加毒害焉。至生烧人,以醯(1)五毒(2)灌死者肌肉,及埋之,复荐(3)覆以荆棘。人既死,与木土等,虽重加创毒(4),亦何损益。成汤(5)之省纳(6)。无补于士民,士民向之者,嘉其有德惠(7)也。齐宣之活牛(8),无益于贤人,贤人善之者,贵其有仁心也。文王葬枯骨(9),无益于众庶,众庶悦之者,其思(思恐恩)义动之也。王翁之残死人,无损于生人,生人恶之者,以残酷示之也。维此四事,忽微而显著,纤细而犹大。故二圣以兴,一君用称,王翁以亡,知大体与不知者远矣。
1703065432
1703065433 【注释】(1)醯:音希,即醋。(2)五毒:五种有毒的药。《周礼·天官·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五药之有毒者……石胆、丹砂、雄黄、礜石、慈石。”(3)荐:垫。(4)创毒:伤害。(5)成汤:亦作“成商”。商朝开国之君。契的后代,子姓,名履,又称天乙。夏桀无道,汤伐之,遂有天下,国号商,都于亳。《书·仲虺之誥》:“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孔安国传:“汤伐桀,武功成,故以为号。”(6)省纳:省察采纳。(7)德惠:德泽恩惠。(8)齐宣之活牛:齐宣王田辟疆,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嬀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孟子·梁惠王上》:“臣闻之胡齕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鐘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9)文王葬枯骨:《资治通鉴外纪》卷二:“文王尝行于野,见枯骨,命吏瘞之。吏曰:‘此无主矣。’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固其主矣。’葬之。天下闻之,曰:‘西伯之泽及于枯骨,况于人乎?’”
1703065434
1703065435 【译文】王莽以刑杀人,而对死者又加以残害,竟至于活活将人烧死,尔后又用醋、五毒灌注死者的肌肉,掩埋死者时,又用荆棘铺垫和覆盖。人死之后如木土一般,即使再加以伤害,对死者来说又能有什么损害呢?成汤的省察纳諫,对于民众无所补益,但民众归向他,是因为嘉许他有德行恩泽;齐宣王不杀牛,并无益于贤人,但贤人却赞美他,是因为崇尚他有仁爱之心;文王埋葬枯骨,对百姓来説没有什么益处,但百姓为之而喜悦,是因为他的恩德道义感动了人们。王莽残酷虐待死人,对于活着的人没有什么伤害,但活着的人厌恶痛恨他,是因为他向众人显示了他的残酷。这四件事,虽细微但其意义十分显著,虽细碎但其意义十分重大。所以,成汤、文王二位圣人因此而兴盛,齐宣王因此而被称扬,而王莽却因此灭亡。可见识大体与不识大体者相差甚远啊!
1703065436
1703065437 【原文】圣王治国崇礼让,显仁义,以尊贤爱民为务,是为卜筮(1)维寡,祭祀用稀。王翁好卜筮,信时日(2),而笃于事鬼神,多作庙兆(3),洁斋(4)祀祭,牺牲(5)殽膳(6)之费,吏卒辨治之苦,不可称道。为政不善,见叛天下,及难作兵起,无权策(7)以自救解,乃驰之南郊告祷,搏心(8)言冤,号(9)兴流涕,叩头请命(10),幸天哀助之也。当兵入宫日,矢射(矢射当作射矢)交集,燔(11)火大起,逃渐台(12)下,尚抱其符命(13)书及所作威斗(14),可谓蔽惑(15)至甚矣。
1703065438
1703065439 【注释】(1)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2)时日:时辰和日子。古人迷信,以为时日有吉凶,常以卜筮决之。(3)兆:古代设于四郊的祭坛。(4)洁斋:净洁身心,诚敬斋戒。(5)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6)殽膳:美味佳肴。(7)权策:权谋,计策。(8)搏心:犹搏膺。捶击胸口。表示愤怒、不平或哀痛。(9)号:哭,大声哭。(10)请命: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11)燔:音凡。焚烧。(12)渐台:台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汉武帝作建章宫,太液池中有渐台,高二十余丈,台址在水中,故名。汉末刘玄兵从宣平门入,王莽逃至渐台上,为众兵所杀。(13)符命: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14)威斗:王莽为显示威严所作的器物,形似北斗。(15)蔽惑:蒙蔽迷惑。
1703065440
1703065441 【译文】圣王治理国家,推崇礼义和谦让,显扬仁爱和道义,以尊贤爱民为要务,因此很少占卜问卦、祭祀鬼神。王莽好占卜,相信时日吉凶,虔诚地事奉鬼神,修建了许多庙宇祭坛,洁身斋戒以祭祀,祭祀所用牲畜和美味膳肴的费用以及官吏治办的辛苦,无法用语言表述。王莽治理国家不善,而遭到天下人的反叛,及至灾难发生,义军四起,却无权谋计策以自救,于是策马疾驰到南郊,向上天祈祷,捶胸称冤,号哭流涕,叩头祈求上天保佑,希望上天哀怜并帮助他。当义兵攻入宫中之时,万箭交集,大火熊熊,王莽逃到渐台下,还抱着他的符命书和自制的“威斗”,可以说是受迷惑蒙蔽太深了。
1703065442
1703065443 见 微
1703065444
1703065445 【题解】见微,即见微知著之意。本篇通过“曲突远薪”的故事,告诫后人要防患于未然。
1703065446
1703065447 【原文】淳于髠(1)至邻家,见其灶突(2)之直而积薪(3)在旁,曰:“此且有火灾。”即教使更为曲突而徙远其薪。灶家不听。后灾火果及积薪而燔其屋,邻里并救击,及灭止,而亨(4)羊具(5)酒以劳谢救火者。曲突远薪,固不肯呼淳于髠饮饭。智者讥之云:“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燋头烂额(6),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而人病国乱,亦皆如斯。是故良医医其未发,而明君绝其本谋。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犹彼人,殆失事之重轻。察淳于髠之预言,可以无不通,此见微(7)之类也。
1703065448
1703065449 【注释】(1)淳于髠:髠,音昆。战国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影响的学者之一。(2)灶突:灶上烟囱。突,烟囱。(3)积薪:指积聚的木柴。(4)亨:同“烹”。(5)具:备办,准备。(6)燋头烂额:此指代救火者。(7)见微:从小处看到征兆。
1703065450
1703065451 【译文】淳于髡到邻居家,看到他家锅灶上的烟道太直,而柴草又堆放在灶旁,就对邻居説:“这样早晚会发生火灾。”便告诉邻人应将直烟道改为弯烟道,并将柴草移到远处。邻人没有听他的话。后来灶火果然燃及柴草并烧着了房子,邻里们都来救火。火被扑灭后,这失火者烹羊摆酒来答谢帮忙救火的人,随后将烟道改为弯烟道,将柴草搬到远离锅灶的地方,却不肯请淳于髡吃饭。智者讥讽失火者説:“教人将直烟道改为弯烟道、将柴草远离锅灶的人,却不被认为有恩泽,而那些帮助救火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反而成为贵客。”这是哀怜失火者不重视根本而看重末节。难道只是改烟道和移柴草就能免除灾害吗?人们生病、国家动乱,道理也都是如此。所以,高明的医生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医治,圣明的君主从根本上杜绝动乱的阴谋。后人多疏于杜绝尚未发生的动乱苗头,而勤于打击已成事实的动乱行动,那些当初为防止动乱而提出建议的大臣很少得到赏赐,而那些平息动乱之士却常荣耀尊显,这就如同那失火者一样,弄错了事情的轻重。仔细察看淳于髡“曲突远薪”的预言,便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能见微知著的例子。
1703065452
1703065453 谴 非
1703065454
1703065455 【题解】本篇主要借历史人物的功过谴责人自己的行为乃是招祸的根本,要人们明白“与死人同病者,不可为医;与亡国同政者,不可为谋”、“天作孽犹可避,自作孽不可活”、“肉自生虫,人自生祸”的大道理。
1703065456
1703065457 【原文】王者初兴,皆先建根本,广立藩屏以自树党,而强固国基焉。是以周武王克殷,未下舆(1)而封黄帝、尧、舜、夏、殷之后,及同姓亲属功臣德行,以为羽翼(2),佐助鸿业(3),永垂流(4)(流恐统)于后嗣。乃者(5)强秦罢去(6)诸侯,而独自恃任一身,子弟无所封,孤弱无与,是以为帝十四岁而亡。汉高祖始定天下,背亡秦之短计,导(导恐遵)殷周之长道,裒显(7)功德,多封子弟,后虽多以骄佚败亡,然汉之基本得以定成,而异姓强臣,不能复倾。至景、武之世,见诸王数作乱,因抑夺(8)其权势,而王但得虚尊,坐食租税,故汉朝遂弱,孤单特立。是以王翁不兴兵领士而径取天下,又怀贪功独专之利,不肯封建子孙及同姓戚属为藩辅之固,故兵起莫之救助也。传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为医;与亡国同政者,不可为谋。”王翁行甚类暴秦,故亦十五岁而亡。失猎射禽兽者,始欲中之,恐其创不大也。既已得之,又恐其伤肉多也。鄙人(9)有得鯅酱(10)而美之,及饭,恶与人共食,即小唾(11)其中,共者怒,因涕(12)其酱,遂弃而但(但疑俱)不得食焉。彼亡秦、王翁欲取天下时,乃乐与人分之,及已得而重爱(13)不肯与,是惜肉嗜鯅之类也。
1703065458
1703065459 【注释】(1)舆:车。(2)羽翼:指辅佐的人或力量。(3)鸿业:大业。多指王业。(4)垂流:疑作“垂统”。垂统,把基业留传下去。多指皇位的承袭。(5)乃者:从前,往日。(6)罢去:免去,除去。(7)裒显:褒崇宣扬。“裒”,音剖,二声,同“褒”。(8)抑夺:剥夺,强行夺取。(9)鄙人:指居住在郊野的人。(10)鯅酱:鱼酱。鯅,音山。(11)唾:吐唾沫。(12)涕:指擤鼻涕。(13)爱:吝惜。
1703065460
1703065461 【译文】王者初建王朝,都是首先建立根本,广泛封立藩国作为屏障,来培植自己的同党,加强、巩固国家的根基。因此,周武王攻克殷都,还未登基就封立黄帝、尧、舜、夏禹、殷汤的后代及自己的同姓亲属、有功之臣和有道德的人,以他们作为党羽,来辅助王业,使基业永远流传于后代。从前,强大的秦国废去诸侯,只靠皇帝一身独决专行,不封立宗室子弟,从而孤弱而无党羽,因此称帝十四年便灭亡了。汉高祖刚平定天下,废弃了秦朝短视的策略而遵从殷、周长治久安之道,褒奖宣扬有功之臣的功德,封立众多刘姓子弟。后来,即使许多诸侯王因骄奢淫逸而败亡,但是汉朝的国家根基因此而得以稳定和确立,而势力强大的异姓大臣也不能将其颠覆。到了景帝、武帝时,看到诸侯王多次作乱,因此便剥夺了他们的权势,使诸王只得到空虚的尊位,坐食租税。因此汉朝逐渐衰败,君主孤立无助,所以王莽不用兴师动众就能直接取得天下。然而王莽又心怀贪功及独断专行之利,不肯分封子孙及同姓亲属作为藩国,来辅助巩固国家,所以战事一起,没有人来救助他。古书上说:“与已死之人患同样疾病者,是不能医治的;与亡国之君施行同样的政略者,是不能为他谋划的。”王莽的所作所为和残暴的秦朝很相似,所以也只在位十五年就灭亡了。打猎射杀飞禽走兽的人,开始只想射中猎物,唯恐猎物创伤不大,得到猎物之后,又担心将猎物之肉伤得太多。过去偏远的地方有个人得到一些鯅鱼酱,认为它很可口。到吃饭时,则不想与他人同食,就吐了一小口唾沫在酱中,与他一起食酱的人很生气,于是便在酱里擤了一把鼻涕,结果是扔掉了鱼酱,谁都没有吃上。那灭亡的秦朝和王莽,想夺取天下的时候,还乐于与人分享利益,等得到天下之后,却又十分吝啬而不肯与他人分享,这和上述怜惜猎物之肉创伤多和想独吃鯅鱼酱是一样的。
[ 上一页 ]  [ :1.7030654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