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5622e+09
1703065622
1703065623 【注释】(1)继踵:接踵,前后相接。(2)不逮:不及。(3)鞫案:审讯考问。鞫,音居。(4)孝成终没之日,不知王章之直:《汉书·王章传》:“王章字仲卿,泰山巨平人也。……成帝立,征章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王尊免后,代者不称职,章以选为京兆尹。时帝舅大将军王凤辅政,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会日有蚀之,章奏封事,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上初纳受章言,后不忍退凤。章由是见疑,遂为凤所陷,罪至大逆。”《汉书·成帝纪》:“(阳朔元年)冬,京兆尹王章有罪,下狱死。”(5)孝哀终没之日,不知王嘉之忠:王嘉,字公仲,西汉平陵人。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建昭中,任光禄掾。建平中,迁御史大夫。哀帝时为丞相,封新甫侯。元寿元年,哀帝宠幸董贤,欲封董贤为侯,王嘉反对,曰:“往古以来,贵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又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哀帝怒将王嘉下狱。狱中绝食二十余日,呕血而死。
1703065624
1703065625 【译文】对君主的称颂,没有超过英明的了;对臣下的美誉,没有超过忠诚的了。这两种美德,是古往今来君主和臣下所共同希求的。然而,英明的君主不是一个接一个地相继出现,忠诚的臣下一万人中也难有一个。这并非因为他们愚昧昏庸智力不足而讨厌名声远扬,而是因为他们所追求圣明、忠诚的方法不得当。(君主的)英明是依靠臣下而建立的,(臣下的)忠诚是依靠君主而成就的。两个人同心同德,其锋利可以截断金属。要达到这种效果,其关键就在于明智地运用法令策略而已。帝王,他所掌握的利益很多,他的威势很强大,仅以重利悬赏,便足以劝人向善;仅施用威势,就可以惩办奸邪。如果设立重利来诱导百姓,操持威严来驱使民众,就可以让全天下的人冒着锋利的刀刃而不遗憾,赴汤蹈火也不畏难。难道说仅仅带领百姓共同治理国家反而就不合适了吗?例如鹰,原是野鸟,然而猎人驱使它,尚能使它整日奋力搏击而不敢懈怠。哪有身为人臣却不能使其竭尽全力的道理呢?所以,进献忠诚,扶助危难,是贤人与不贤之人都愿意做的。确实都愿意这样做,但行为却违背初衷的原因,是他们常苦于那样做没有利益反而有害,忠言未能被相信而自己却身败名裂。广泛观察自古以来爱戴国君、为主分忧、敢直言进谏的臣子,忠诚信实之心还未能上达君主,就被君主左右之人抓去审讯拷问,以至于后来变成愚劣、邪恶、不肖之臣的人,岂可尽数!汉成帝到临死之日,还不知道王章的正直;汉哀帝到去世之时,也不知道王嘉的忠诚。
1703065626
1703065627 【原文】后贤虽有忧君哀主之情、忠诚正直之节,然犹且沉吟(1)观听,是以忠臣必待明君乃能显其节,良吏必待察主乃能成其功。故圣人求之于己,不以责(2)下也。凡为人上,法术明而赏罚必者,虽无言语而势自治;法术不明而赏罚不必者,虽日号令然势自乱。是故势治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勤之不治也。尧、舜拱己(3)无为而有余,势治也。胡亥、王莽驰骛(4)而不足,势乱也。故曰:“善者求之于势,弗责于人。”是以明王审法度而布教令,不行私以欺法,不黩(5)教以辱命。故臣下敬其言而奉其禁,竭其心而称其职,此由法术明也。是故圣人显诸仁,藏诸用,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然后致其治而成其功。功业效于民,美誉传于世,然后君乃得称明,臣乃得称忠。此所谓明据下作,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者也。
1703065628
1703065629 【注释】(1)沉吟:迟疑,犹豫。(2)责:要求。(3)拱己:垂拱。谓无为而治。(4)驰骛:奔走。(5)黩:轻慢不敬。
1703065630
1703065631 【译文】以后的贤人即使怀有为君主忧虑、哀痛的情操,忠诚、正直的节义,然尚且迟疑不决,观望探听。因此,忠臣必须要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显出他的节操;贤能的官吏必须要遇到明察的君主,才能成就他的功业。所以圣明的君主总是要求自己,而不责求臣下。大凡作为国君,法令策略严明而赏罚必行的,即使不出一言,天下局势也自然安定;法令策略不严明而赏罚不一定执行的,即使每天发号施令,而天下局势也自会混乱。所以,局势安定的,即使将国事委托给大臣也不会混乱;局势混乱的,即使君主再辛苦也治理不好。尧、舜垂衣拱手,不需要亲力亲为,而治理天下绰绰有余,这是因为天下局势安定;胡亥、王莽不停奔忙,而仍然不能使天下大治,这是因为天下局势混乱。所以说,明白事理的人谋求改变局势,而不责难别人。因此,圣明的君主详究法度,颁布教令,不怀私心行事而扭曲法律,不轻慢教化而损辱政令。所以臣下敬重君主的话并奉行他的禁令,竭尽其全力来与自己的职位相称。这是由于法令策略严明的缘故。因此,圣人显示其公正之心于仁德之中,隐藏其公正之心于法令策略的作用之中,神妙地潜移默化,使人民都能与之相适应,然后使国家安定而成就其功绩。功业惠及百姓,美好的声誉传于世上,然后君主才能称得上英明,臣子才能称得上忠诚。这就是所谓“君主的英明靠臣下才能建立,人臣的忠诚要靠君主才能成就;两个人同心同德,其锋利可以截断金属”的道理所在。
1703065632
1703065633 德 化
1703065634
1703065635 【题解】德化,即道德教化。《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建立一个国家,领导全国人民,要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此处的教育指的就是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教育。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人民的性情才会归于纯正,社会风俗才会归于淳朴。
1703065636
1703065637 【原文】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1)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上君抚世(2),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苟正,则奸慝(3)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是故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故曰(4):“听讼(5)吾由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导之以德,齐之以礼(6)。”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
1703065638
1703065639 【注释】(1)苞:通“包”。孕育,养育。(2)抚世:治理天下。(3)奸慝:奸恶的心术或行为。(4)“故曰”下三句:语出《论语》。(5)听讼,听理诉讼、审案。听讼吾由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语出《论语·颜渊》。(6)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语出《论语·为政》。
1703065640
1703065641 【译文】君主治理国家,最大的莫过于(坚持)道义,最盛的莫过于(修养)德行,最美好的莫过于(推行)教导,最神妙的莫过于(实现)化育。道义是用来守持国家的,德行是用来养育万民的,教导是用来觉悟百姓的,化育是用来引导百姓达和谐的。人民有其禀性和情感,有其风气和习俗。禀性情感,是心理、是根本;风气习俗,是行为、是末节。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先注重根本,后治理末节,顺应百姓的心理而规范他们的行为。心理、情感如果端正,那么奸恶的心行就无从产生,邪恶的念头也就无处立足了。因此,古代的圣王不致力于管理民众的事务,而致力于治理人民的内心。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不再发生。”“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义来规范百姓”。人民彼此亲爱,就不会有互相伤害的想法;行事想到道义,就不会有奸诈邪恶的念头。像这种状况,不是法律所能支配的,也不是严刑所能强迫的,这是教化所成就的。
1703065642
1703065643 【原文】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1),而后命皋陶以五刑三居(2)。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3)民短而诛过误,乃以防奸恶而救祸败,捡(4)淫邪而内(5)正道耳。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者之养天民(6)也,由良工之为曲豉(7)也。起居(8)以其时,寒温得其适,则一荫(9)之曲豉尽美而多量。其遇拙工,则一荫之曲豉皆臭败而弃捐。今六合(10)亦由一荫也,黔首(11)之属,犹豆麦也,变化云为(12),在将者耳。遭良吏则皆怀忠信而履仁厚,遇恶吏则皆怀奸邪而行浅薄。忠厚积则致太平,奸薄积则致危亡。是以圣帝明王,皆敦(13)德化而薄威刑,德者所以修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民之生世也,犹铄金(14)之在炉,方圆薄厚,随熔制耳。是故世之善恶,俗之薄厚,皆在于君主。诚能使六合之内,举世之人,咸怀方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恶,各奉公正之心,而无奸险之虑。则羲、农(15)之俗,复见于兹,麟龙鸾凤(16),复畜于郊矣。
1703065644
1703065645 【注释】(1)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尚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契,人名,传说中商的祖先,舜时佐禹治水有功,任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敷,施予、施行。五教,即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2)皋陶以五刑三居:《尚书·舜典》:“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五刑,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秦以前为墨、劓、剕(刖)、宫、大辟(杀)。三居,古代依罪行的轻重分别将犯人流放到远近不同的三个地方。《书·舜典》孔传:“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五居之差,有三等之居。大罪四裔,次九州之外,次千里之外。”(3)司:通“伺”。侦察,探察。(4)捡:约束。(5)内:“纳”的古字。使进入。(6)天民:指人民;普通人。(7)曲豉:用大豆发酵制成的调味品。也叫豆豉。(8)起居:举动,行动。(9)荫:指地窖或暗室。(10)六合:天地四方。(11)黔首:古代称平民、老百姓。(12)云为:言论行为。《易·系辞下》:“变化云为,吉事有祥。”孔颖达疏:“或口之所云,或身之所为也。”(13)敦:崇尚,注重。(14)铄金:指熔化的金属。(15)羲、农:伏羲氏和神农氏的并称。(16)麟龙鸾凤: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鸾,即鸾鸟,传说中的神鸟、瑞鸟。凤,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此四物皆象征祥瑞之兆。
1703065646
1703065647 【译文】圣明的君主非常尊崇道德礼教而轻视刑罚。所以舜先诏令契来恭敬地施行五常之教,而后才命皋陶使用五种刑法,对犯人的放逐要区别出远近三等。因此,凡是制定法令的人,不是为了窥探百姓的短处,从而惩罚他们的过错,而是为了防止奸恶而拯救灾祸败乱、约束邪恶而使之纳入正道。百姓受到善良的教化,那么人们就会有士人君子的存心;遇到恶劣的政治,那么人们就会怀有奸邪作乱的想法。所以,贤善的君主养育人民,犹如优秀的技师制作豆豉一样。举动要适时,温度要合适,那么这一窖的豆豉就会味道鲜美而产量多。假如遇到笨拙的工匠,那么这一窖的豆豉就都会发臭腐烂而被扔掉。现在天下也如同一个地窖,百姓则如同豆、麦,其言论行为的变化,在于领导他们的人。百姓遇到好的官吏,就都会心怀忠诚信义而践行仁爱宽厚;碰到不良官吏,就都会心怀奸诈邪恶而行为浅薄。积累忠信仁厚就会实现天下太平,积累奸邪浅薄就会导致天下危亡。因此,圣帝明王都注重德教而轻视严刑。道德,是用来修养自身的;威刑,是用来治理人民的。百姓生活在世上,犹如熔化的金属在炉中,是方是圆,是薄是厚,都随着熔炉的形状来制作。所以,世间的善与恶,风俗的薄与厚,都在于君主。果真能让普天之下、举世之人,都怀有正直厚道的性情,而没有浅薄的恶行,各自奉献公正之心,而无奸诈阴险的想法,那么伏羲、神农时代的风俗就会重现在眼前,麒麟、祥龙、鸾鸟、凤凰这些瑞兽祥鸟,就又会聚集在郊野了。
1703065648
1703065649
1703065650
1703065651
1703065652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56]
1703065653 群书治要译注 卷四十五
1703065654
1703065655 崔寔政论
1703065656
1703065657 【题解】《崔寔政论》为东汉政论家崔寔所著。《隋书·经籍志·法家》著录为六卷,《旧唐书·经籍志》作五卷。原书宋时已佚。
1703065658
1703065659 崔寔的主要活动时期,几乎和桓帝朝相始终。这时已是东汉政治经济的黑暗和破坏时期。从《群书治要》所收《政论》部分内容看,是文深刻地分析论述了东汉后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出为政者须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明辨忠奸,善用贤能;强调严明法度,信赏必罚,以民为本,重农抑商;并针对当时下层官吏俸禄菲薄,贪赃枉法屡有发生,一年数次大赦而致犯罪愈加猖獗等现象,提出了重爱臣属、厚俸养廉、慎言赦免、根治犯罪等一系列主张。
1703065660
1703065661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重刑”思想。由于桓帝时的腐败统治,导致社会犯罪率大增,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崔寔认为“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德”“刑”的用途,因时而异。当时是“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的乱世,应当用重刑治理。他赞扬汉宣帝采取严刑峻法,使社会安定;批评汉元帝奉行儒术,“多行宽政”,成为西汉王朝“基祸之主”。北宋司马光认为崔寔的这种严治之说,针对时弊,可以“矫一时之枉”。不过司马光又申明,此“非百世之通义”,只有“宽猛相济”才能“政和”。
1703065662
1703065663 范晔在《后汉书》中称赞是文“指切时要,言辨而确,当世称之”“言当世理乱,虽晁错之徒,不能过也”。仲长统称赞说:“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意思是,《政论》可作为君主的座右铭或参考书。
1703065664
1703065665 《群书治要》收录《政论》,专取精实,而腴语美词,芟除净尽。然于当时积弊,已胪列无遗。治乱兴亡,古今一轨。故足可为后世参考借鉴。
1703065666
1703065667 【作者简介】崔寔(公元103年—公元170年),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东汉后期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幽州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人。出身官宦世家,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崔骃之孙、崔瑗之子。祖父崔骃以文学留名,父亲崔瑗以书法留名,崔寔则以《政论》青史留名。少时沉静,喜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三年服终,三公推荐出仕皆不就。桓帝初(公元147年)以“至孝独行”官至议郎(著作官),并曾参与撰述本朝史书《东观汉记》。后被任为五原(今内蒙古地区)太守,有政绩。因病被征召还京,拜为议郎,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冀因罪被诛,崔寔因是其故吏而被免了官,禁锢了几年。这时鲜卑多次犯边,崔寔经司空黄琼推荐,出任辽东太守。适值其母病故,请求归葬行丧。服丧后,召拜尚书。他因“世方多难,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1703065668
1703065669 崔寔一生寒素,为政清廉。其父去世时,他变卖田宅,为起坟墓,立碑颂,因此“资产竭尽”,乃以酿酒贩卖为业,时人多以此讥笑之。但崔寔以此为业,仅为生活所需,“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后“历位边郡,而愈贫薄”。死时“家徒四壁,无以殡殓”,朋友“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熲”等“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立碑颂德”。
1703065670
1703065671 崔寔明于政体,多有著述。《政论》一篇专论当世之事,对现实直言抨击,为其代表作。他并著有《四民月令》一书,为后世研究古时农业及经济的重要典籍,其部分内容收录在《齐民要术》一书中。
[ 上一页 ]  [ :1.7030656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