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6012e+09
1703066012
1703066013 【原文】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故在上者,审则仪道(1),以定好恶,善恶要于功罪,毁誉放于准验,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无或诈伪淫巧以荡众心。故事无不核,物无不功,善无不显,恶无不彰,俗无奸怪,民无淫风。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肃恭(2)其心,慎修其行,有罪恶者无徼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则民志平矣,是谓正俗。
1703066014
1703066015 【注释】(1)审则仪道:审,审察,弄明白。仪,取法、效法、遵从。(2)肃恭:端严恭敬。《书·微子之命》:“恪慎克孝,肃恭神人。”
1703066016
1703066017 【译文】君子之所以能够感动天地,和神明起感应,使万物各行其道,从而成就天下大治,这都是源于自己能够真心依道而行。因此,为君者要审明法度,遵从大道,以确定好恶。其实,分清楚善恶比赏功罚罪更重要;批评或者表扬要依据准则和事实。听其言要询问事实;闻其名要考察实际情况,看是否有人用狡猾诡诈、弄虚作假、言过其实、巧言令色来蛊惑人心。因此,事情没有不要求核实的;做事没有不讲求成效的;善事没有不宣扬的;坏事没有不曝光的;社会风俗没有奸诈怪异;人民没有奢侈的风气。从官员到人民,看到利害得失都与自己的行为息息相关,于是就会端严恭敬自己的内心,谨慎地修正自身的行为;有罪恶者不会存侥幸的心理,没有过失者不会担忧恐惧;想“走后门”无处可行,送礼行贿不起作用。这样,百姓就会意顺心平了。这就是所谓的“正俗”。
1703066018
1703066019 【原文】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荣辱者,赏罚之精华(1)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治其情也;桎梏鞭扑(2)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若夫中人之伦,则刑礼兼焉。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是谓彰化。
1703066020
1703066021 【注释】(1)精华:此处指最高境界。(2)桎梏鞭扑:桎梏,音至故,脚镣手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类似于近世的手铐脚镣;鞭扑,用于对犯罪者实行惩罚,鞭打人的身体只伤皮肉,一般情况下不伤筋骨,所以古时称之为薄刑。
1703066022
1703066023 【译文】对君子要用情理来感召,对小人则用刑来威慑。荣与辱是奖罚的最高境界,所以,将礼教荣辱施加于君子,是以情理来治理;用镣铐鞭笞施加于小人,是以惩治来管理。君子连受耻辱都不愿意,何况接受惩罚呢?小人连刑罚都不惧怕,何况接受耻辱呢?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中等人,则可以刑罚礼教并用。如果废弃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就会使中等之人堕落成为小人,如果施行伦理道德的教化,则可以把中等之人引导到君子的道路上去。这就是所谓的“彰化”。
1703066024
1703066025 【原文】小人之情,缓则骄,骄则恣,急则叛,叛则谋乱,安则思欲,非威强无以惩之。故在上者必有武备以戒不虞(1),以遏寇虐(2),安居则寄之内政,有事则用之军旅,是谓秉威。
1703066026
1703066027 【注释】(1)不虞:指意料不到的事。(2)寇虐:指残贼凶暴之人。
1703066028
1703066029 【译文】小人的性情是,国家对他们宽缓了,他们就会骄纵;一骄纵就恣意妄为;情急之下就悖道而行;悖道而行就会阴谋作乱。但当生活安然舒适的时候又会恣情纵欲,假如没有威严强硬的手段就无法惩戒他们。所以,国家必须有武备,用以防止发生不测之事,用以遏制残贼凶暴之人。就是说,社会安定时就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一旦出现叛乱,则可以投入战争。这就是所谓的“秉威”。
1703066030
1703066031 【原文】赏罚,政之柄(1)也。明赏必罚,审信慎令,赏以劝善,罚以惩恶,人主不妄赏,非徒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徒矜(2)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治矣,是谓统法。
1703066032
1703066033 【注释】(1)柄:根本,此处指手段。(2)矜:怜悯、同情。
1703066034
1703066035 【译文】奖赏与处罚,是为政的重要手段。该奖赏的一定要奖赏,该处罚的一定要处罚;而且要事实准确,慎重决定。要通过奖赏,引导人民向善;要通过处罚,警戒人民作恶。为君者不随意奖赏,并非只是爱惜其财物,而是随意奖赏起不到鼓励向善的作用;为君者不随意处罚,并非只是怜悯被处罚的人,而是随意处罚起不到惩戒邪恶的作用。奖赏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就是“止善”;惩罚起不到警戒的作用,就是“纵恶”。为君者能够做到不抑制下属人民做好事,不放纵下属人民做坏事,那么国家就会安定了。这就是所谓的“统法”。
1703066036
1703066037 【原文】四患既蠲(1),五政既立,行之以诚,守之以固,简而不怠,疏而不失,无为为之,使自施之,无事事之,使自忧(原书忧作交)之,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垂拱揖让而海内平矣,是谓为政之方。
1703066038
1703066039 【注释】(1)蠲:通“捐”,除去,免除。
1703066040
1703066041 【译文】“四患”已经革除,“五政”已经建立,就应该踏实地去落实,让其稳固地保持下去,力求简约而不懈怠,尽量宽松而不疏忽;顺应规律去施政,让人民自己去过日子;不必干涉太多,让人民自己去考虑打算;不需要那么严肃便可以成功;不需要那么严厉便可以图治;垂衣拱手,平和礼让,而天下便可安定和平。这就是所谓的“为政之方”。
1703066042
1703066043 【原文】惟恤(1)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2)大功,七曰以小短掩大美,八曰以干讦(3)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
1703066044
1703066045 【注释】(1)恤:忧虑。(2)黜:废除,取消。(3)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
1703066046
1703066047 【译文】令人忧虑的是选任贤能的十个难点问题:一是不知道贤能在哪里;二是知道了而不去访求贤能;三是有了贤能却不能任用;四是任用了贤能却有始无终;五是因小小的意见而否定其高尚的道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抹杀其很大的功劳;七是因微小的短处而掩盖其整体的善美;八是因诬蔑攻击之词而伤害忠诚正直之士;九是听信异端邪说而惑乱了正确的评价;十是因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这就是“十难”。这十个难点问题不解决,则贤能之臣得不到任用,贤能之臣得不到任用,则国家就不会是为君者的国家了。
1703066048
1703066049 【原文】惟审九风以定国常:一曰治,二曰衰,三曰弱,四曰乖,五曰乱,六曰荒,七曰叛,八曰危,九曰亡。君臣亲而有礼,百僚(1)和而不同(2),护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惟职是司(3),此治国之风也。礼俗不一,职位不重,小臣咨度(4)(咨度作谗嫉),庶人作议,此衰国之风也。君好谦,臣好逸,士好游,民好流,此弱国之风也。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士大夫争名,庶人争利,此乖国之风也。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门,此乱国之风也。以侈(5)为博,以伉(6)为高,以滥为通,遵礼谓之劬(7),守法谓之固(8),此荒国之风也。以苛为察,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上下相疏,内外相疑,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上不访下,下不谏上,妇言用,私政行,此亡国之风也。
1703066050
1703066051 【注释】(1)百僚:亦作“百寮”。谓百官。(2)和而不同:和衷相济,而又各有所见,不苟同于人。(3)惟职是司:职,职责;司,履行职责。(4)咨度:此处指随便议论猜测国事。(5)侈:夸大,吹牛。(6)伉:骄纵,傲慢。(7)劬:音渠,劳苦。(8)固:鄙陋(见识浅短)。
1703066052
1703066053 【译文】还有,要明辨九种风气,以确定国家倡导的道德、行为准则。这九种风气,一是治国之风;二是衰国之风;三是弱国之风;四是乖国之风;五是乱国之风;六是荒国之风;七是叛国之风;八是危国之风;九是亡国之风。君臣关系密切而又能保持礼仪,百官和谐相处而又不盲目附和;互相谦让而不争名夺利,勤劳国事而没有怨言;没有人不是一心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治国之风。礼教和风俗不相一致,官职和爵位不被敬重;小臣随意揣测,平民议论纷纷;这是衰国之风。君主喜欢责备,臣子好逸恶劳;士人喜欢游乐,百姓喜欢游手好闲;这是弱国之风。君臣争着显示聪明,朝廷内群臣争执功劳;士大夫好争名誉,老百姓好争利益;这是乖国之风。在上位的人多私欲,在下位的人多事端;法规朝令夕改,政令出自多门;这是乱国之风。以夸大其辞为博识,以骄傲自诩为高才,以夸夸空谈为通达,以遵守礼仪为烦劳,以遵纪守法为固执,这是荒国之风。以苛刻为明察,以逐利为公务;以宰割下属为本事,以巴结上司为忠臣,这是叛国之风。上下互相疏远,内外互相怀疑;小臣争相求宠,大臣争权夺位,这是危国之风。君主不问臣下国事,臣下不向君主进谏;妇人之言多被采纳,私门之令畅行无阻,这是亡国之风。
1703066054
1703066055 【原文】惟督(1)(督作稽)五赦,以绥(2)民中。一曰原心,二曰明德,三曰劝功,四曰裒(3)化,五曰权计。凡先王之攸(4)赦,必是族(5)也,非是族焉,刑兹(6)无赦。
1703066056
1703066057 【注释】(1)督:督作稽,考察。(2)绥:安抚。(3)裒:音剖(二声),聚集,此处指尽力劝化。(4)攸:文言语助词,无义。(5)族:类。(6)兹:益,愈加。
1703066058
1703066059 【译文】再则,应考察对五类人的赦免,以安抚民心。一是推究其犯罪动机而情有可原的人;二是明白了做人道德的人;三是经过劝勉已经有成效的人;四是有众人取保教化的人;五是可以采取变通措施的人。凡是先王所赦免的,必定是这一类人。不属于这类的人,应该继续给予刑罚,而不能够赦免。
1703066060
1703066061 【原文】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1)也。一行而可常履(2)者,正(3)也。恕者,仁之术(4)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
[ 上一页 ]  [ :1.7030660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