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6572
1703066573
刑 论
1703066574
1703066575
【题解】《刑论》一篇,文字不多,却反映出作者对于当时的官吏执法状况的不满。作者认为,一个国家,最大的忧患,就是诡诈无比的司法案件。官员对老百姓施行严重的刑罚,以此来显示自己嫉恶如仇的名节和功劳。这样的行为,定会让民心悖逆,而民心悖逆,国家能够大治,这是从没有过的事情。
1703066576
1703066577
【原文】患之巨(1)者,狡猾之狱焉(2)。狡黠(3)之民,不事家事,烦贷乡党(4),以见厌贱,因反忿恨,看(看疑觅)国家忌讳(5),造诽谤,崇饰戏言(6)以成丑语,被(7)以叛逆告白长吏,长吏或内利疾恶尽节之名,外以为功,遂使无罪并门灭族,父子孩耄(8),肝脑涂地(9),岂不剧(10)哉?求媚之臣,侧入(11)取舍,虽烝子啖君(12),孤己悦主而不惮也。况因捕叛之时,无悦亲(13)之民,必获尽节之称乎?夫妄造诽谤,虚书叛逆,狡黠之民也,而诈忠者知而族之(14),此国之大残,不可不察也。
1703066578
1703066579
【注释】(1)巨:最大的。(2)狡猾之狱焉:狡猾,诡诈无比。狱,罪案,官司。(3)狡黠:狡猾、含有内心险恶、耍弄小聪明来伪装之意。(4)烦贷乡党:贷,借款。乡党,同乡、乡亲。(5)忌讳:顾忌和隐讳的意思。(6)崇饰戏言:崇尚装饰开玩笑的或不当真的话。(7)被:蒙受,遭受。(8)父子孩耄:父,父亲;子,儿子;孩,孩童;耄,音贸,八九十岁的老人。(9)肝脑涂地:指死得凄惨,肝血脑浆涂抹满地。(10)剧:残酷。(11)侧入:此处指用不正当手段。(12)烝子啖君:据《春秋列国志》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身边有一佞臣,名叫易牙,极善逢迎阿谀。一次,齐桓公说他吃尽天下美味,惟不知人肉滋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当即将自己年仅三岁的儿子杀掉,蒸熟后献给了齐桓公。(13)悦亲:自己喜欢,亲近的人。(14)诈忠者知而族之:诈,假装;知,知道,了解;族,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1703066580
1703066581
【译文】一个国家最大的忧患就是存心不善、诡诈无比的司法案件。一些心底不厚道、爱玩小聪明的人,不好好在家过日子,经常向邻居们借钱,使得邻居开始讨厌轻视他。他便心里产生怨恨,利用国家顾忌和隐讳的事情来制造诽谤的言论,收集、整理戏笑之语,使之成为俗陋的民謡。结果被加以叛逆之名,告发给地方长官。长官因为这事对内有利于自己嫉恶如仇、保全节操的名声,对外可以显示自己的功劳,于是就让这无罪的人遭受了诛灭九族的迫害,使得其父母、儿子、小孩、老人都一律被处死。这岂不是太残酷了吗?那些谄媚巴结的臣子总是以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利益,即使是像齐国的易牙把自己的儿子蒸熟后献给齐桓公享用,只要君王高兴而自己无后也不怕。更何况逮捕犯人时,其中没有自己喜欢、亲近的人,这么做又定能使自己获得尽忠的声誉呢?于是,他们编造诽谤之词,虚构出他人的叛逆行为。其实,犯罪的不过是一些狡猾有一些小聪明的小民而已。伪装忠君者明知此事却仍旧去杀害人家的族人,这才是国家最惨无人道的事情,不能不认真考虑啊!
1703066582
1703066583
用 奇
1703066584
1703066585
【题解】用奇,即任用奇才。本篇共分两段,第一段显示了作者独特的用人思想。作者认为,考功按第是平常考核和选拔人才的方法,而要使国家得到大治,一定要任用有独特才能的奇才。第二段则体现了作者应用儒家思想治国,减少刑罚的主张,并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兴刑罚,而汉宣帝步秦始皇的后尘,种下了亡国之因,作者的这些思想,非常有见地,也是值得治国者深刻思考的。
1703066586
1703066587
【原文】或曰:“官人用士,累功积效,以次相叙(1),明主之法,忠臣之节尽矣。若拔奇求异,超等逾第,非臣之事也。”应之曰:“顾当忧世无奇人,倘有,又不能识耳(2),明法忠节,未必已尽也。自昔五帝之冠,固有黜陟之谟矣,复勤扬侧陋(3);殷有考诫之诰矣,复力索岩穴(4);西伯有呈效之誓矣,复旁求鱼钓(5);小伯有督课之法矣,复遽求囚俘(6);汉祖有赏爵之约矣,复急追亡信(7)。若修叙为明法,拔奇为非事,是两帝三君非圣哲,而鲍、萧(8)非忠吏也。然则考功案第(9),守成之法也,拔奇取异,定社稷之事也。当多事之世而论无事之法,处用奇之时而必效一官之智,此所以上古多无严之国也。是以高世之主,成功之臣,张法以御常人,厚礼以延奇逸,求之若不及,索之若骨肉,故能消灾除难,君臣同烈也。曩(10)使五主二臣,牵于有司(11),束(12)于修(修疑循)常,不念畴谘(13),则唐民康哉之歌不作,殷无高宗之号,周无殪商雅颂之美(14),齐无九合功,汉歼于京索(15)而不帝矣。故明君良臣垂意于奇异(16),诚欲济其事也,使奇异填于沟壑(17),有国者将不兴其治矣。
1703066588
1703066589
【注释】(1)官人用士,累功积效,以次相叙:官,当官,作官;叙,评定等级、次第,按功提升。(2)顾当忧世无奇人,傥有,又不能识耳:顾,发语词,无实义;傥,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如果”。(3)自昔五帝之冠,固有黜陟之谟矣,复勤扬侧陋:冠,排于首位的事例;黜,降职或罢免;陟,提拔,提升;谟,计谋,谋略;复,副词,再,又;勤,为……尽力;扬,宣扬,传播出去;侧陋,指处在僻陋之处或微贱地位的贤人。(4)殷有考诫之诰矣,复力索岩穴:考,查核,考试;诫,警告,劝人警惕;诰,文体的一种,用于告诫或勉励;索,寻访,搜索;岩穴,本义为山洞,此处指隐居的人。(5)西伯有呈效之誓矣,复旁求鱼钓:西伯,指周文王;呈,呈现,显现,显露;誓,承诺;旁求,另外寻求;鱼钓,指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6)小伯有督课之法矣,复遽求囚俘:小伯,即小白,春秋时期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督课,督察考核;遽,匆忙,仓促;囚俘,囚犯,被拘禁的人,此处指管仲。(7)汉祖有赏二句:汉祖,指汉高祖刘邦;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约,共同商定的事,共同议定要遵守的条文;亡,逃亡;信,指韩信。(8)鲍萧:鲍,鲍叔牙;萧,萧何。(9)案第:案,通“按”,依照;第,次第;案第,指依照次第。(10)曩:从前,往昔。(11)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12)束:约束、限制。(13)畴咨:问、访求,指人才难求的忧虑。(14)周无殪商雅颂之美:殪,死,灭亡。雅颂,《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指盛世之乐、庙堂之乐。(15)京索:秦汉时期地域名。在今河南荥阳市南部,东起豫龙镇京襄城,西至索河一带。汉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败项羽兵于此。(16)垂意于奇异:垂意,对……很留意,很用心。言对奇异之事很用心。(17)使奇异填于沟壑:沟壑,溪谷,山涧。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
1703066590
1703066591
【译文】有人说:“任免官吏使用人才,应当按照他的功劳和成绩有序地来提拔任用,这样,明君制定用人的法度,臣子的忠义节操就足以做到圆满。如果想要提拔和得到智慧超群的人才,并超越正常的规矩来任用他们,而这就不是臣子所要考虑的事情了。”我的回答是:“应该忧虑这个时代缺乏智慧超群的人才,即使有了这样的人才又不能很好地辨认。好的用人法度和臣子的忠义节操,未必就已达到极致了。”从以前“五帝”之首的黄帝开始,就已经有了罢免和提拔人才的谋略,但还是常常寻找处在僻陋之处或微贱地位的贤人;商朝有考核和诫勉的诰文,但还是尽力去寻求隐居的人才;周文王已经有了表扬有功者的承诺,但还是另外去寻求垂钓的姜太公;齐王小白已经有了监督考核的办法,但萧何还是急切的找寻沦为囚犯的管仲;汉高祖刘邦有了论功赏罚的盟约,但还是匆忙去追赶已经逃亡的韩信。如果认为按照次第来晋职是正确的方法,选择特殊人才是错误的事情,那么,前面所说的两帝三君就不是英明的圣王了,而鲍叔牙和萧何就不算是忠臣了。由此看来,考核功绩、按照功劳的大小依次晋职是太平之世保守前人功绩的做法,而选拔特殊人才则是平定天下的大事。处在多事的时代,就要研究令天下太平无事的办法;处在需要起用特殊人才的时代,就一定要采用某一个奇才的智谋,这就是上古时代的国家不严格按照考核功绩的用人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因(上古时代的古圣先王深深懂得用奇之道)。因此,高超卓绝的君王、成就功业的大臣,他们设立法规来驾驭一般的人民,而以丰厚的待遇来礼聘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深怕他们不出山,像寻找自己的亲骨肉一样,这样才能使国家消除灾难,使得君臣都能显赫于世。假使从前的五主二臣受到相关部门和常规的约束,不想去探访人才,那么尧帝的人民就写不出歌颂太平盛世的诗歌了;商朝就不会有尊贵门族的称号了;周朝也不会有灭掉商朝,获得雅颂的美称了;齐国也不会有作为霸主主持诸侯盟会的成功了;汉军也将被消灭在京索地区,汉高祖想当皇帝也不可能了。所以开明的君王,贤德的大臣都很留意寻访德能超群的奇才,目的是为了帮助成就天下安定的事业。倘使这些奇特之才被埋没于深沟野壑之中,拥有国家者也很难达到天下大治的效果。
1703066592
1703066593
【原文】汉元帝(1)为太子时,谏持法泰(2)深,求用儒生。宣帝作色(3)怒之云:“俗儒不达不足任,乱吾家者太子也。”据如斯言,汉之中灭,职(4)由宣帝,非太子也,乃知班固(5)步骤盛衰,发明是非之理,弗逮古史远矣。昔秦穆公(6)近纳英儒,招致智辩,知富国强兵,至于始皇,乘历世余(7),灭吞六国,建帝号,而坑儒任刑,疏扶苏之谏,外蒙恬之直,受胡亥之曲,信赵高之谄,身没三岁,秦无噍类矣(8)。前史(9)书二世之祸,始皇所起也。夫汉祖初以三章结黔首(10)之心,并任儒辩以并诸侯,然后罔漏吞舟之鱼,烝民朴谨(11),天下大治。宣帝受六世之洪业,继武昭之成法,四夷怖征伐之威,生民厌兵革之苦(12),海内归势,适当安乐时也,而以峻法绳下,贱儒贵刑名(13),是时名则(名则二字似衍)石显、弘恭之徒(14),便僻危嶮,杜塞公论,专制于事,使其君负无穷之谤也。如此,谁果乱(15)宣帝家哉?向使宣帝豫料(16)柱石(17)之士,骨鲠(18)之臣,属(19)之社稷,不令宦竖(20)秉持天机(21),岂近于元世(22)栋桡榱崩(23),三十年间,汉为新家(24)哉?推计之,始皇任刑,祸近及身,宣帝好刑,短丧天下,不同于秦祸少者耳。
1703066594
1703066595
【注释】(1)汉元帝:指汉孝元帝,名刘奭,生于昭帝元平六年(公元前75年),卒于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享年四十三岁。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四月,被立为太子。黄龙三年(前49年)十月,宣帝死后继位,在位十六年,病死,谥号为元帝。(2)泰:过分,过甚。(3)作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4)职:责任。(5)班固: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6)秦穆公:一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7)至于始皇,乘历世余烈:始皇,指秦始皇;乘,借助,凭借;余烈,前世的威德。(8)疏扶苏之谏,外蒙恬之直,受胡亥之曲,信赵高之谄,身没三岁,秦无噍类矣:疏,疏远,排斥;扶苏,秦始皇长子;外,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受,采纳,听取;胡亥,即秦二世;曲,偏邪,不正直;赵高,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噍类,特指活着的人。(9)前史:以前的史官。(10)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11)罔漏吞舟之鱼,烝民朴谨:罔漏吞舟之鱼,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罔”同“网”。烝民,老百姓。(12)宣帝受六世之洪业四句:宣帝,汉宣帝;六世,指汉宣帝以前的六个朝代;武昭,指汉武帝和汉昭帝;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怖,害怕;兵革,此处指战争。(13)峻法绳下,贱儒贵刑名:绳,约束,制裁;贱,鄙视,轻视;刑名,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14)是时名则石显、弘恭之徒:名,使名声显扬;石显、弘恭,汉宣帝时的两位佞臣。(15)乱:动词,扰乱,打乱。(16)豫料:预先想到。(17)柱石:顶梁柱,引申为能担当大任的人。(18)骨鲠:此处指正直,直爽。(19)属:同“嘱”,委托,交付。(20)宦竖:宦竖是对宦官的贱称,即古代的太监。(21)天机:国家机要。(22)元世:指汉元帝时期。(23)栋桡榱崩:栋,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准木梁,支承着椽皮的上端;桡,弯曲;榱,即椽子,放在檩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条。比喻当政的人倒台或死去。(24)新家:指王莽建立的新朝。
1703066596
1703066597
【译文】汉元帝当太子的时候,曾经向皇帝进谏,觉得朝廷执法太过苛刻,请求起用儒生。汉宣帝非常生气地说:“俗儒不懂得通权达变,不能任用。看来,将来乱我汉家天下的就是太子。”根据这些言论可看出,汉朝在中途灭亡,责任就在宣帝,而不是太子。从这里可以知晓,班固记载朝代兴衰的次第,阐明是非的道理,远不如古代史官了。从前,秦穆公亲近并接纳杰出的儒生,招纳智慧善辩的人才,故而通达富国强兵的谋略。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凭借着历代的余威,吞并了其他六国,可是自己做了皇帝以后,却坑杀儒生,凭借刑罚来治理国家;不听扶苏的劝谏,排斥蒙恬的正直言论,接受胡亥的不正之词,听信赵高的谗言。自己死后三年,秦国便灭亡了。以前史书上记载秦二世的灾祸,是由秦始皇所引起的。汉高祖最初用约法三章来取得民心,同时任用儒生辩士,吞并其他诸侯;然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老百姓纯朴恭谨,天下也取得了大治。汉宣帝继承了六代的宏大基业,继续采用汉武帝、汉昭帝的成法,四周少数民族害怕征伐的威力,老百姓已经厌倦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天下形成了归附的形势,正是处于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时期,而汉宣帝却用严厉的法律来统治人民,轻视儒生,注重采用刑法。这个时候,在朝廷名声显赫的石显、弘恭这类臣子,他们逢迎谄媚、位高而险恶、堵塞公众言路,凡事独断专行,使国君遭受无穷无尽的谴责。如此看来,到底是谁扰乱了汉宣帝的天下呢?假使汉宣帝预先想到起用品德高尚,忠心耿耿的大臣,并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们,不让宦官和不正之臣掌握国家机要事宜,怎能会在元帝的时候国家就难以支撑,以致不过三十年,汉朝就被王莽的新朝取而代之呢?由此可知,秦始皇好用刑法,灾祸就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了;汉宣帝也凭借刑法治国,很短时间便失去了天下,与秦朝的灭国之祸没有多少不同之处啊!
1703066598
1703066599
政要论
1703066600
1703066601
【题解】《政要论》又称《桓范新书》,亦名《世要论》。《政要论》是反映桓范政治思想的主要著作。《群书治要》节录其《为君难》《臣不易》《治本》《政务》《节欲》《详刑》《兵要》《辨能》《尊嫡》《谏争》《决壅》《赞象》《铭诔》《序作》总共十四段,作为唐太宗治国理政的参考。桓范认为,作为领导者,要以修习德行为根本,为君者要修习君道,为臣者则需要力行臣道,治理国家要以道德教化为本,以刑律惩罚为辅,君臣密切配合,方能实现天下大治。桓范在《世要论》中不仅阐述了治国应遵循的大道,更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时实际的治国良策。它密切联系汉魏政治现实,针砭时政,为曹魏政权出谋划策,既是汉魏政治风云的缩影,又是当时思想多元的反映。
1703066602
1703066603
《政要论》成书于三国时期,当时,天下大乱,社会无序,君臣失位,桓范在建安末年进入丞相府,目睹社会乱像,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治国主张,希望通过加强领导者的修养和一系列的举措,达到社会大治的目的,桓范的这些良策并没能得以实施,他辅佐的曹魏政权也最终败亡。但是,《政要论》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尤其值得当今的领导者学习和参考。
1703066604
1703066605
本书的全文已经亡佚,幸有《群书治要》节录其精华,世人得以概览其要,另唐代的《长短经》《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等书中均有出自《政要论》中的文字,民国期间,藏书家张钧衡在其刊刻的《适园丛书》中收入《政要论》一卷,是辑录较为完善的版本。
1703066606
1703066607
【作者简介】桓范(?—249年),字元则。《魏略》记沛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东汉大儒桓荣之后,曹魏忠臣,有文才。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末入丞相府,与王象等共撰《皇览》。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为羽林左监。魏明帝时曾任中领军、尚书、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吏等。正始(公元240年—249年)年间任大司农,为曹爽谋划,号称“智囊”。司马懿起兵讨魏时,桓范劝曹爽挟魏帝到许昌,曹爽不听。曹爽被司马懿所杀,桓范亦被诛,著有《世要论》十二卷,或称《桓范新书》。其后裔桓温为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
1703066608
1703066609
为君难
1703066610
1703066611
【题解】《政要论》一书以《为君难》开篇,《论语》中孔子说到:“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如果为君者知道为君之难,那么,国家就离兴盛不远了。为君有何难?难在正身于庙堂之上,而化应于千里之外。难在至德加于天下,惠厚施于百姓,难在识别人才和任用人才。为君之难,更在于认识到自己是万民的保护者,应让天下人得其恩惠。深层次讲,就是要放下自己的一切自私自利,真正为一切百姓谋取福利。知为君难,而后能修德理政,福泽万民。
1703066612
1703066613
清朝时期,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就亲笔御书“为君难”三字,制作匾额,悬挂于养心殿西暖阁。“为君难”三字确实是许多古代帝王内心的真实写照。常人常常感叹社会不公,殊不知身处高位的帝王也会常常有如此的感叹。雍正曾对属下说:“为君难,为臣不易,但知难诸事是矣!为君为臣原是一苦境,不过尽此天地父母所生之身,利益社稷苍生,造他日之福耳!”因此,中国历史上让天下大治的明君,无一不是朝乾夕惕,宵衣旰食,勤于政事,为社稷、苍生不遗余力地付出。孔老夫子讲“为君难”,旨在告诉为君者,要以戒慎恐惧之心来治理国家,推行任何政策,都要小心谨慎,要知道,处在君位,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影响到许多人,如果把一件事情看得太简单,不知道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轻率地就这么做了,真的会祸国殃民。做君主的,明白这个道理,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兴盛起来。
1703066614
1703066615
为君之难,从事相上来说,难处就在于统御臣下。辨别人才,首要应观其德,自古忠臣出自孝子之门。其次应验其才,德才兼备,才能担当大任。而从根本上来说,则在于为君之人要能勤修君德,自己做万民的表率,自己修德,自然就能感召来有德行的臣子来与之共治,也会有智慧统御群臣。因此,诚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1703066616
1703066617
《为君难》前一部分告诉为君者应当为天下万民谋利,做万民的保护者;后一部分则提醒为君者应清楚辨明臣子的贤愚忠奸,让贤臣得以任用,佞臣得以远离,深刻说明君主修德、任用贤人是国家大治的根本。
1703066618
1703066619
【原文】或曰(1):仲尼(2)称为君难(3),夫人君者,处尊高之位,执赏罚之柄,用人之才,因人之力,何为不成,何求不得,功立则受其功,治成则厚其福。故官人,舜(4)也,治水,禹(5)也,稼穑,弃(6)也,理讼,皋陶(7)也。尧(8)无事焉,而由之圣治(9),何为君难耶?
1703066620
1703066621
【注释】(1)或曰:有人说。(2)仲尼:指孔子,名丘,字仲尼。(3)为君难:出自《论语·子路·十五》: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4)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黄帝的八世孙,因生于姚地,以地取姓氏为姚。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凶。尧去世后继位,又谘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5)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6)弃: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7)皋陶:亦作“皋繇”,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8)尧: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公元前2377年农历2月初2日诞生于唐地伊祁山,随其母在庆都山一带度过幼年生活。十五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二十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践帝位后,复封其兄挚于唐地为唐侯,他也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第一个都城,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帝位七十年,九十岁禅让于舜,一百一十八岁时去世。(9)圣治:至善之治。亦用以称颂帝王之治迹。
[
上一页 ]
[ :1.7030665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