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6783e+09
1703066783 【译文】做小臣的,一上任就应当恪尽职守、恭恭敬敬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出入办事都要公允诚实;向君主促膝直言,勇于纳谏;心志要专一坚定,谋事要详尽严密;忠诚于自己的上级和君主,不以谄媚的方式去接近当权的近臣。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则又有被人弹劾的隐患,或被邪臣所嫉妒。尤其是在君主身边的邪臣,由于在君主身边工作而方便说话,容易得到君主的信任,那些表面奉公实际却图谋私利的官吏,就会谋害其以示自己的正直;那些心怀邪念的奸臣,就会设法除掉其以示自己的忠心。这么说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事实上却一点也不为过。即使是父子至亲,有时也有话说不明的地方,臣子和君主要做到契合又谈何容易呢?所以,上官大夫诋毁屈原,爰盎诬陷晁错,公孙贺排挤主父偃,张汤陷害严助。这几位大臣,都有纯正的德行(却遭遇如此非难),可见做近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1703066784
1703066785 【原文】为外臣者,尽力致死,其义一也。不以远而自外,疏而自简,亲涉其事而掌其任,苟有可以兴利除害,安危定乱,虽违本朝之议,诡常法之道,陈之于主,行之于身,志于忠上济事,忧公无私,善否之间,在已典主(1)可也。然患为左右所轻重(2),贵臣所壅制,或逆而毁之,使不得用,或用而害之,使不得成,或成而谮之,使不得其所。吴起(3)见毁于魏,李牧(4)见杀于赵,乐毅(5)见谗于燕,章邯(6)畏诛于秦,斯又外臣所以为危也。此举梗槩耳,曲折纤妙,岂可得备论之哉。
1703066786
1703066787 【注释】(1)典主:掌管,统理。(2)轻重:谓左右、影响事物。(3)吴起:生于约公元前440年,卒于公元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后世用兵起了深远的影响。(4)李牧: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受封赵国武安君。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后被人谋害致死。(5)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生卒年不详,战国军事家,汉族,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后遭构陷逃往赵国。(6)章邯:秦末著名军事家,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封雍王。楚汉战争中,汉王元年(前206年)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杀。
1703066788
1703066789 【译文】在京城之外做官的臣子,也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道理是一样的。不能够因为自己距离朝廷较远而把自己当成外人,不能够因为同君主接触较少而简化自己的职责。凡是自己亲自管理且负责的事情,只要能够对百姓有利,能够为民除害,安危定乱,哪怕违背朝廷的主张,不符合常规的程式,也要把意见陈述给君主后,自己努力去实施,这样做志在忠于君主、成就事业,心里念念存有公心,没有丝毫私念。善恶好坏之间,由自己掌管统筹还可以。然而,令人忧患的是会被君主身边的人说长道短,要么被显贵之臣堵塞言路,要么对其进行毁谤不让君主采用,要么君主采用后从中作梗使事情无法办成功,要么事情办成后谗言讥毁使其不能成就。吴起在魏国被诽谤,李牧在赵国被杀,乐毅在燕国被诋毁,章邯在秦国常常担心被诛杀,可见做外臣的处境是多么危险。这只是举出其中的大概,其中的曲折和细微之处,怎么能够说得详尽呢?
1703066790
1703066791 治本(旧无,补之)(1)
1703066792
1703066793 【题解】《治本》的标题原无,现今根据文意所加。治本,意即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此篇共两段,第一段主要讲述了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在于道德和刑罚并用,并举出三皇、五帝、五霸、秦朝的例子来说明用德和用刑治国的明显差别。重点强调要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第二段则强调君主应有励精图治的精神,只要用心理政,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并说明善于治国者,重在能够反躬自省,注重自身的修养,自己修好身后,国家自然就会治理好。
1703066794
1703066795 【原文】夫治国之本(2)有二,刑也,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矣。天以阴阳成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故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3)也。刑德相半者,三王(4)也。杖刑多,任德少者,五霸(5)也。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夫人君欲治者,既达专持刑德之柄矣。位必使当其德,禄必使当其功,官必使当其能,此三者,治乱之本也。位当其德,则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禄当其功,则有劳者劝,无劳者慕。未之有也(未之有也衍)。
1703066796
1703066797 【注释】(1)治本:《群书治要》原文连属上篇,审观之,别是一篇也。篇名应为《治本》。(2)本:事物的根基或主体。(3)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4)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又指夏禹、商汤、周武王。(5)五霸:指春秋五霸。《孟子》中指春秋时代的五个国君而言,包括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公。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不过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并未成为中原霸主。《荀子》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五伯”。从春秋的历史状况看,此说较为恰当。
1703066798
1703066799 【译文】治理国家的根本大道有两条,就是刑罚和道德。两者需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上天以阴阳形成光阴,君主以刑德成就大治。因此,即使是圣人来治理国家,也不能偏用其一。重视道德,很少用刑罚的,是五帝;刑罚和道德各取一半的,是三王;用刑罚较多,而道德很少的,是五霸;完全采用刑罚来治理国家而导致政权快速毁灭的,是秦朝。所以,一个君王要让天下达到大治,就一定要用好刑和德的权柄,视其德行来赐予其相应的地位,视其功劳来赐予其相应的俸禄,视其才能来赐予其相应的官职。这三条,是让天下大治或大乱的根本啊。根据德行来赐予地位,那么,有贤德的人就会居于上位,道德败坏的人就会居于下位;根据功劳来赐予俸禄,那么有功劳的人就会得到鼓励,没有功劳的人就会朝此努力。能够做到这样,而国家未能得到大治,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1703066800
1703066801 【原文】凡国无常治,亦无常乱,欲治者治,不欲治者乱。后之国土人民,亦前之有也,前之有,亦后之有也。而禹独以安,幽、厉独以危,斯不易天地,异人民,欲与不欲也。吴阪之马,庸夫统衔则为弊乘,伯乐执辔(1)即为良骥,非马更异,教民亦然也。故遇禹、汤则为良民,遭桀、纣则为凶顽,治使然也。故善治国者,不尤斯民而罪诸己,不责诸下而求诸身。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故詹何(2)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也。”若詹者,可谓知治本矣。
1703066802
1703066803 【注释】(1)执辔:辔,音配,谓手持马缰驾车,引申为驾驭。(2)詹何:战国时哲学家、术士。楚庄王问詹何治国之事见《列子·说符》。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1703066804
1703066805 【译文】任何一个国家,不会有永久的大治,也不会有永久的大乱,只要励精图治就一定能够治理好。如果不励精图治,必然会发生大乱。后世的国土和人民,也是前代所拥有的,前代所拥有的,也是后世所拥有的。(拥有同样的条件)大禹让天下安定和谐,周幽王、周厉王却让天下垂危。天地和人民并没有改变,只是一个想励精图治一个不想励精图治的差别而已啊。吴阪这个地方的马,如果让无能的人来驾驭,就成了劣马;如果让伯乐来驾驭,就成了良驹。可见并不是马的不同,而是驾驭者的不同啊。教育人民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百姓遇到大禹和汤王这样的圣君则是良民,遇到夏桀和商纣这样的暴君则成了暴民,这就是不同的治理者所造成的啊。所以,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不会怪罪自己的百姓,而是反省自己的过失。不会斥责自己的部下,而会反求诸己。《易传》上说:大禹和商汤反省自己,其治理的天下兴旺蓬勃,夏桀和商纣归罪他人,其天下也就很快消亡了。由此可见,教导民众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君主修己之身啊。所以詹何说:从来没有过君主修身很好而国家大乱的。像詹何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知道治理天下的根本之道了。
1703066806
1703066807 政 务
1703066808
1703066809 【题解】政务,即处理政事。这一段作者桓范指出,为政之务,务在正身。桓范认为,作为君主,修正己身是处理政务的第一要务,其次才是教育民众。认为“君正于上,则吏不敢邪于下;吏正于下,则民不敢僻于野”,深刻说明为政的根本在于为政者修己之德。同时说明为政者还要减少扰民之事,这样国家才能实现无为而治。
1703066810
1703066811 【原文】凡吏之于君,民之于吏,莫不听其言而则(1)其行,故为政之务,务在正身,身正于此,而民应于彼。《诗》云:“尔之教矣,民胥效矣(2)。”是以叶公(3)问政,孔子对曰:“子帅而正,孰敢不正。”又曰:“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4)为次,若君正于上,则吏不敢邪于下,吏正于下,则民不敢僻(5)于野。国无倾君,朝无邪吏,野无僻民,而政之不善者,未之有也。凡政之务,务在节事(6),事节于上,则民有余力于下,下有余力,则无争讼之有乎民,民无争讼,则政无为而治,教不言而行(7)矣。
1703066812
1703066813 【注释】(1)则:仿效,效法。(2)尔之教矣,民胥效矣:出自《诗·小雅·角弓》,意思是说,君主如何教育,百姓就会如何效仿。(3)叶公:即沉诸梁。芈姓,沉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约生于公元前529年。因其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4)教禁:教化和禁令。(5)僻:邪僻,意指品行不端。(6)节事:谓行事有节制,使合乎准则。《国语·越语下》:“越王句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韦昭注:“节,制也。”(7)不言而行: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1703066814
1703066815 【译文】无论是官吏对于君王,还是百姓对于官吏,无一不是听他怎么说,然后效仿他怎么做。所以,为政的根本要务,在于为政者正己之身。为政者在此处能够正己之身,民众就能够在彼处响应你。《诗经》上说:“你能够教育民众,民众就会效仿。”所以叶公向孔子求教为政之道,孔子恭敬地告诉他:“你能够带头行的正,您的百姓谁敢不正?”又说:“如果为政者能够正己之身,从事政事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为政者不能够正其自身,又怎么可能使别人正呢?所以,真正的君子来治理政务,把正己放在第一位,把教育和禁令放在第二位。做君王的能够在上位正己之身,则下面的官吏就不敢有不正的行为;做官吏的能够在下面正己之身,那么民众在乡野则不敢为非作歹。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不正的君主,那么朝廷里就不会有奸邪的大臣,乡野就不会有品行不端的子民。如果这样,政治还不清明,那是从来没有有过的事情。”大凡为政的根本,在于行事有节制,在上位的能够行事有节制,则民众就有余财和余力;民众有余财和余力,民间就不会有争斗和争讼;民间没有了争讼,这样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教化能够不言而行。
1703066816
1703066817 节 欲
1703066818
1703066819 【题解】节欲,即节制欲望。《礼记》上讲,“欲不可纵”。修身治国的根本,就在于节制欲望。为君者失去国家,为官则遭遇灾祸,无一不是因为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如果不懂得节制欲望,是非常危险的,稍一不慎,轻则带来灾祸,重则灭身毁国。作者提出,对于欲望,即使不能做到一开始就从心上去除,也要做到抑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够反被欲望所掌控。
1703066820
1703066821 【原文】夫人生而有情(1),情发而为欲(2),物见于外,情动于中,物之感人也无穷,而情之所欲也无极,是物至而人化也。人化也者,灭天理矣。夫欲至无极,以寻难穷之物,虽有贤圣之姿,鲜不衰败。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3),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1703066822
1703066823 【注释】(1)情: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2)欲:欲望;嗜欲。(3)放情:纵情。
1703066824
1703066825 【译文】人生来就会对事物产生感情,感情产生后就会发展为欲望。人只要接触到外界的事物,内心就会产生情感活动。外物对人情感的影响没有止尽,而由情感所产生的欲望也没有止尽。所以一旦任由外物控制了人的欲望,人的纯净纯善的本性就会转化为贪婪的习性。而一旦人的本性转化成了习性,人心对天理的感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尽的。如果一个人以内心无穷无尽的欲望,去追逐身外无穷无尽的物境,纵然有成圣成贤的资质,也很少有不中途颓堕和失败的。所以,修身治国的根本,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说:欲望不可以放纵。纵观历史,能够得到家国的无一不是来自于勤俭节约,而失去家国的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节俭的人懂得控制欲望,奢侈的人则会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懂得节欲的人安全。
1703066826
1703066827 【原文】尧、舜之居,土阶三等(1),夏日衣葛(2),冬日鹿裘(3),禹卑宫室而菲饮食,此数帝者,非其情之不好,乃节俭之至也。故其所取民赋也薄,而使民力也寡,其育物也广,而兴利也厚,故家给人足,国积饶而群术也以(群术也以恐有脱文误字),仁义兴而四海安。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4)。”
1703066828
1703066829 【注释】(1)土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明堂茅茨蒿柱,土阶三等。”(2)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3)鹿裘:鹿皮做的大衣。常用为丧服及隐士之服。(4)以约失之者鲜矣:语出《论语·里仁》。皇疏:鲜,少也。言以俭约自处,虽不得中,而失国家者少也,故顔延之云:“秉小居薄,众之所与;执多处丰,物之所去也。”
1703066830
1703066831 【译文】尧帝、舜帝的住处,只修筑着三层土阶,夏天穿着葛衣,冬天披着鹿皮,大禹不住好房子,不吃珍贵的食物。这几位帝王,并不是他们在情感上不喜欢(这些),而是他们节俭到了极点。因此,他们向百姓征收的赋税非常少,使用的民力也非常少,养育的万物却非常广博,为民兴造的福利非常厚重。因此,百姓家庭富裕、人民满足,国家富饶,仁义之风盛行,四海之内安定和谐。孔子说:因为勤俭节约而失去家国的人是很少的。
1703066832
[ 上一页 ]  [ :1.7030667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