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6912e+09
1703066912
1703066913 【原文】夫谏争(1)者,所以纳(2)君于道,矫枉(3)正非,救上之谬也。上苟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害于事,则危道也。故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过于谏矣。故子从命者不得为孝,臣苟顺者不得为忠。
1703066914
1703066915 【注释】(1)谏争:谏诤。争,通“诤”。(2)纳:使进入。(3)矫枉:矫正弯曲。比喻纠正偏邪。
1703066916
1703066917 【译文】谏争就是为了把君主的拉回到正确的治国之道上来,让君主矫正邪枉、改正缺点,挽救君主的谬误。如果君主有谬误之处而没有人去纠正,就会危害国事;危害国事,就会使国家步入危途。因此孔子说:(做臣子的眼见君主)遇到危险而不去扶持,见到君主就要跌倒而不去搀扶,那君主还要你干什么呢?而帮扶的方法,没有比谏争更好的了。因此,做儿子的如果只是一味听从父亲的话,算不得是真正的孝;做臣子的只是一味顺从君主的意思,算不上是真正的忠。
1703066918
1703066919 【原文】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盛,贵在谏子。若托物以风喻,微生(生疑言)而不切,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诗云:“衮职有缺,仲山甫补之,柔亦不茹,刚亦不吐(1)。”正谏者也。易曰:“王臣謇謇(2)。”传曰:“愕愕者昌(3)。”直谏者也。
1703066920
1703066921 【注释】(1)衮职有缺,仲山甫补之;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衮职,古代指帝王的职事,亦借指帝王。(2)王臣謇謇:出自《易·蹇卦》。謇,音检,謇謇本作蹇蹇,直言不讳,正直。(3)愕愕者昌:愕愕应为谔谔。谔谔之言,就是谏言、纳言、真言。《史记·商君列传》中司马迁曾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说的是有许多人说恭维、奉承的话,不如有一人讲真话,直言不讳。
1703066922
1703066923 【译文】国家将要兴旺,重在有能够直言谏争的大臣;家庭将要兴旺,重在有能够劝谏父母的孩子。如果只是通过寄托事物来进行讽喻,只是小声议论而不能够切中要害,不能切中要害,就很难改正错误。只有提出正面的意见、直截的建议才能够让君主补正缺失。《诗经》上说:君主有了缺失,仲山父去补救它。柔顺而不软弱,刚正而不张扬。这说的就是从正面提意见的人。《易经》上说:大王的大臣无比忠贞。经传上说:大臣能够直言,国家就能够昌盛。这说的就是能够直接进谏的人。
1703066924
1703066925 【原文】然则咈人之耳,逆人之意,变人之情,抑人之欲,不尔,不为谏也。虽有父子兄弟,犹用生怨隟(1)焉,况臣于君,有天壤之殊,无亲戚之属,以至贱干至贵,以至稀间至亲,何庸(2)易耶。恶死亡而乐生存,耻困辱而乐荣宠,虽甚愚人,犹知之也,况士君子乎。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3),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而弗避者,忠也,义也。深思谏士之事,知进谏之难矣。
1703066926
1703066927 【注释】(1)怨隟:嫌隙。(2)庸:岂,怎么。(3)殆:危。
1703066928
1703066929 【译文】然而,说人家不喜欢听的话,违逆他人的心意,改变他人的情趣,抑制他人的欲望,不这样就称不上是进谏之言。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间,提意见也会产生怨恨和间隙,何况臣子之于君主,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没有亲戚关系,以最卑贱的地位对最尊贵的地位,以最疏远的关系对最亲切的人来提意见,怎么会容易呢?恐惧死亡而愿意生存,不愿意受到困辱而乐于受到宠幸,哪怕是再愚钝的人,也明白这一点,何况读过圣贤经典的士人和君子呢?如今用正面的意见直言进谏,这是在接近死亡和屈辱而远离宠爱和荣幸。假若按照人之常情,怎么会这么去做呢?这么做只是想能够忠诚于君主啊。臣子不能谏争,君主就会有危险;总是进谏,臣子自己就会有危险。真正的贤人君子,只是不忍自己的君主处于危险之中,而不是担心自己处于险境中啊。因此,冒着蒙受危险受辱的灾难,揭开君主的龙鳞,宁可自己获罪而不肯逃避,这都是因为心存国家社稷,忠心为君,坚守道义啊!深刻地思考谏臣的所为所遇,才能知道进谏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1703066930
1703066931 决 壅
1703066932
1703066933 【题解】决壅,意即消除壅蔽。处在君主之位,如果被左右所壅制,那么就听不到、看不到很多事情的真相,长此以往,就会危害国家。因此,作者指出,君主要消除壅蔽,重在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如果做君主的能够广开言路,让各方人士直言进谏,那么,壅臣自然就无法壅蔽君主。作者同时指出,君主不能将自己的好恶示人,否则就会被身边的臣妾利用其喜好和厌恶来达到蒙蔽视听的目的。
1703066934
1703066935 【原文】夫人君为左右所壅制(1),此有目而无见,有耳而无闻,积无闻见,必至乱正。故国有壅臣(2),祸速近邻。人臣之欲壅其主者,无国无之。何也?利在于壅也。壅则擅宠于身,威权独于己,此人臣日夜所祷祝(3)面(面恐而字误)求也。人臣之壅其君,微妙工巧,见壅之时,不知也,率至亡败,然后悔焉。
1703066936
1703066937 【注释】(1)壅制:壅,堵塞。制,控制。(2)壅臣:蒙蔽君主的臣子。(3)祷祝:祷告祝福。
1703066938
1703066939 【译文】如果君主被身边的人所蒙蔽控制,就会有眼睛而看不到,有耳朵而听不到了。如果看不到、听不到的事情积累多了,必然会搅乱治国理政的正确思路。因此一个国家如果有了蒙蔽君主的臣子,灾祸到来之快,如同就在近邻。做臣子的意图蒙蔽君主的视听,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臣子认为蒙蔽君主对自己有利益。蒙蔽君主的视听,就能将君主的宠爱集于自己的一身,自己能够一手独揽大权,这是做臣子的日夜都祈愿求之的事情。做臣子的蒙蔽君主,往往做得微妙精巧,让君主被蒙蔽了却没有察觉,只有等到国家衰败灭亡时悔之晚矣。
1703066940
1703066941 【原文】为人君之务,在于决壅(1)。决壅之务,在于进下。进下之道,在于博听(2)。博听之义,无贵贱同异,隶竖牧圉(3),皆得达焉。若此,则所闻见者广,所闻见者广,则虽欲求壅,弗得也。
1703066942
1703066943 【注释】(1)决壅:消除壅蔽。(2)博听:广泛地听取意见。(3)隶竖牧圉:指奴役、童仆、放牧、养马的人。
1703066944
1703066945 【译文】做君主的关键,在于能够去除蒙蔽;去除蒙蔽的关键,在于能够让下属进谏;让下属进谏的方法,在于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广泛地听取意见就是要能够做到无视下属的高低贵贱,即使是奴役、童仆、放牧、养马的人,也要能够让他们的意见传达进来。这样一来则所看见的、听见的就会非常广泛,所见所闻非常广博了,即使有臣子意图蒙蔽,也蒙蔽不了了。
1703066946
1703066947 【原文】人主之好恶,不可见于外也。所好恶见于外,则臣妾乘其所好恶以行壅制焉。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昔晋公(1)好色,骊女(2)乘色以壅之;吴王(3)好广地,太宰陈伐以壅之;桓公(4)好味,易牙(5)烝首子以壅之;及薛公进美珥以劝立后;龙阳临钓鱼行微巧之诈。以壅制其主,沉寞无端,甚可畏矣。古今亡国多矣,皆由壅蔽于帷幄(6)之内,沉溺于谄谀之言也。而秦二世(7)独甚,赵高见二世好淫游之乐,遗于政,因曰:“帝王贵有天下者,贵得纵欲恣意,尊严若神,固可得闻,而不可得睹。”高遂专权欺内,二世见杀望夷,临死,乃知见之祸(见之祸恐有误字),悔复无及,岂不哀哉!
1703066948
1703066949 【注释】(1)晋公:指晋献公(?—前651年),姬姓,晋氏,名诡诸。春秋时代的晋国君主。在位二十六年。(2)骊女:指骊姬,山西人,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她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太子申生,制造了“骊姬倾晋”“骊姬乱晋”。(3)吴王:指阖闾(?—前496年),又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夷末之子。春秋时吴国第二十四任君主。(4)桓公: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643年,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春秋五霸”之首。(5)易牙:春秋时代的一位著名厨师,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6)帷幄:指代帝王。因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7)秦二世:即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名胡亥,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7年在位,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登上帝位。(8)赵高: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207年,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
1703066950
1703066951 【译文】做君主的,自己的喜好和厌恶,不能表现于外。如果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让外人所知晓,那么,他的臣子和妻妾就会利用其喜好和厌恶来达到蒙蔽视听的目的。所以说:君主看不到臣子的意图,自己的好恶就会被他们当成诱饵。过去晋献公喜欢美色,骊姬就用自己的美色蒙蔽晋献公的视听;吴王阖庐喜欢扩大领地,太宰就用陈兵攻伐来蒙蔽他的视听;齐桓公喜欢美味,易牙就把自己的孩子蒸熟来满足他,达到蒙蔽他的目的。还有薛公进献美丽的玉珥来劝说册封太后,龙阳乘齐桓公钓鱼的时候巧妙地实施奸诈之计来达到蒙蔽其君主的目的,所用的种种手段隐伏、平静、不露端倪,真的是太可怕了。古往今来亡国的人很多,都是因为做君主的被臣子蒙蔽在宫廷之内,沉湎于臣子谄媚阿谀的言语之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秦二世,赵高见秦二世喜欢荒淫游乐,不过问政事,于是进言说:做帝王的高贵而拥有天下,贵在能够放纵欲望恣意妄为,像神明一样有尊严;百姓和大臣只能听说,而不能亲眼看见。这样,赵高就专揽大权,欺上罔下。二世直到在望夷宫被逼自杀,临死之时才明白自己被赵高蒙蔽造成亡国杀身之祸,可惜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啊。这难道还不值得人哀叹吗?
1703066952
1703066953 赞 象(1)
1703066954
1703066955 【题解】赞象是古代的一种记述功勋和美德的文体。这一段主要指出,写作赞象应该经过考察后,确实有功绩,才能够写入史册,如果言行、事迹不值得记录,而弄虚作假,则为人所耻了。
1703066956
1703066957 【原文】夫赞象之所作,所以昭述勋德(2),思咏(3)政惠,此盖诗颂之末流矣。宜由上而兴,非专下而作也。世考之,导实(导实疑有误字)有勋绩(4),惠利(5)加于百姓,遗爱(6)留于民庶,宜请于国,当录于史官,载于竹帛(7),上章君将之德,下宣臣吏之忠。若言不足纪,事不足述,虚而为盈,亡而为有,此圣人之所疾,庶几(8)(庶几疑有误字)之所耻也。
1703066958
1703066959 【注释】(1)赞象:古代的一种文体。(2)昭述勋德:记述功勋与德行。(3)思咏:思慕咏叹。(4)勋绩:亦作“勋迹”,功勋,功绩。(5)惠利:谓恩惠及人使之得利。(6)遗爱:指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7)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8)庶几:指贤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1703066960
1703066961 【译文】之所以要写作赞象,目的在于记述功勋和美德,追思和咏叹政治的惠美。这大概是《诗经·颂篇》的末流了。最好应该由君上兴起,而不是由下臣专门来制作。经过世人的考察之后,确实有功勋和成绩的,让百姓得到恩惠和好处;即使死后还能留下恩德于百姓、德行为百姓所追怀的,就应该向国君请示,由史官来记录,登载在竹帛上面,对上可以彰显君主、将帅的美德,对下可以宣扬大臣、官吏的忠心。假如其言行不足以记录,事迹不值得叙述,把虚假的说成真实的,把没有说成有,这就是圣人所憎恶、贤者为之羞愧的了。
[ 上一页 ]  [ :1.7030669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