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7063e+09
1703067063 【译文】派贤人做事,却与不贤之人议事;叫明智的人考虑问题,却与愚笨的人决断问题;派品德美好的人去执行任务,却与邪恶的人怀疑猜忌他,这又是国君的一大弊病。奖赏贤明,任用德才兼备的人,百姓就会懂得去端正自己的品行;赏罚明确,对善必赏,对恶必罚,百姓就不敢窃取他人的东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就会敏捷明智,能够这样,天下百姓就会归从顺服。然后,再明确百官的职责,依序安排政事,这样,为公家效劳的道路就顺畅了,谋私的门径就会被堵住。如此,忠诚公正的人就会被启用,而奸佞谄媚之人就被遏制;虚假伪诈的人被黜退,而正直信实的人就会被提拔。从大臣到平民,无人不修养自身而后安守自己的职责本分,人民转变思想,回归正直诚实,这就是所说的政治教化的最高境界。明白这些道理,就完全具备了一个明君应有的基本素质了。
1703067064
1703067065 臣 体
1703067066
1703067067 【题解】这一部分主要论述如何为臣。作者指出君臣之间要互相依靠、配合才能治理好政事,并且指出贤主之臣、明主之臣、中主之臣和庸主之臣的特点,并告诫为臣之人要效法大地,承载万物。
1703067068
1703067069 【原文】凡人臣之于其君也,犹四支之戴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皆相须而成为体,相得而后为治者也。故《虞书(1)》曰:“臣作股肱耳目。”而屠蒯(2)亦云:“汝为君目,将司明(3)也,汝为君耳,将司聪(4)也。”然则君人者,安可以斯须无臣,臣人者,安可以斯须无君,斯须无君,斯须(5)无臣,是斯须无身也。故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而加敬焉。父子至亲矣,然其相须(6)尚不及乎身之与手足也,身之于手足,可谓无间矣。然而圣人犹复督而致之,故其化益淳,其恩益密,自然不觉教化之移也,奸人离而间之,故使其臣自疑于下,而令其君孤立乎上,君臣相疑,上下离心,乃奸人之所以为劫杀之资也。然夫中才之主,明不及乎治化之原,而感于伪术似是之说,故备之愈密,而奸人愈甚,譬犹登高者,愈惧愈危,愈危愈坠,孰如早去邪径而就夫大道乎。
1703067070
1703067071 【注释】(1)虞书:《尚书》的一部分。(2)屠蒯:春秋时晋国人,晋平公时任膳宰(即掌宰割牲畜以及膳食之事)。蒯,音块。(3)司明:负责让眼睛明亮。谓使了解下情。(4)司聪:谓司听察。指弹劾纠察。(5)斯须:须臾;片刻。(6)相须:互相依存;互相配合。
1703067072
1703067073 【译文】臣子对于国君而言,就像人的四肢拥戴大脑,耳目听从心的驱使,两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而成为一个整体,两相契合,共同治理政事。所以《虞书》这样说:“臣子要做国君的股肱耳目。”而屠蒯也说:“你作为国君的眼睛,就是负责使君主眼睛明亮,让国君了解下情;你作为国君的耳朵,就是负责使国君听觉灵敏,让国君明辨听察。”这样说来,君主怎么可以片刻没有臣子,臣子怎么可以片刻没有国君呢?片刻没有君主,片刻没有臣子,就等于片刻没有身体。所以臣侍奉君主,就要像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而更加敬谨。父与子是最亲近的人,然而他们互相依赖、互相配合的关系还不如身体与四肢那样紧密。身体与四肢的联系,可说是亲密无间的,可是圣人还要反复督促使其更为紧密,因而民风日益质朴淳厚,上下恩情日益亲密无间,一切都自自然然、觉察不出教育、转化的痕迹。而心术不正之人离间他们,存心使臣子自疑于朝堂之下,使君主孤立于朝堂之上,君臣互相猜忌,上下不同心,这是心术不正之人抢夺权柄、杀害忠良的先决条件。像那些只有中等才能的君主,看不到国家稳定、风俗好转的根源,却被貌似正确的虚伪学说所迷惑。因此,防备奸人防备得越严密,奸人侵害得反而越厉害。就如那些登高之人,越害怕就越危险,越危险就越容易跌落下来。怎比得上早点离开这歪斜的小路去选择那宽阔的道路呢!
1703067074
1703067075 【原文】凡士之结发束修(1),立志于家门,欲以事君也,宗族称(2)孝焉,乡党称悌焉,及志乎学,自托于师友,师贵其义而友安其信,孝悌以笃,信义又著,以此立身,以此事君,何待乎法,然后为安。及其为人臣也,称才居位,称能受禄,不面誉(3)以求亲,不偷悦以苟合,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也,上足以尊主安国,下足以丰财阜民,谋事不忘其君,图身不忘其国,内匡其过,外扬其义,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病下,见善行之如不及,见贤举之如不容,内举不避亲戚,外举不避仇雠(4),程功积事(5)而不望其报,进贤达能而不求其赏,道涂不争险易之利,见难而无苟免之心,其身可杀而其守不可夺。此直道之臣所以佐贤明之主,致治平之功者也。
1703067076
1703067077 【注释】(1)结发束修: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也称束修。(2)称:称赞,赞扬。(3)面誉:当面赞誉恭维别人。(4)雠:音“愁”,同“仇”,仇敌。(5)程功积事:程功,衡量功绩;积事,累积功绩。
1703067078
1703067079 【译文】真正的读书人,初入学时,就在家里立下了远大志向,想要自己所学将来能服务于国家和君主。同宗的人称道他孝顺父母,同乡的人称道他懂得友悌之道。等到他立志做学问的时候,将自己托付于老师友人,老师因其品行合乎正义而尊重他,友人因其诚实守信而安心与他交往。他们能够笃行孝悌、显明信义,凭着这些做人处事,凭着这些侍奉君主,何须依靠法律的约束才能安心做事呢?等到他做了国君的臣子,权衡自己的才能居官任职,估量自己的能力接受俸禄;不当面阿谀奉承以求君主亲近自己,不苟且迎合以求取悦君主;对公家有利的事情,只要知道了就去做;上足以尊崇君主安定国家,下足以丰富财物富足百姓;谋划国家大事不忘君主,谋求个人利益不忘国家;在内纠正君主的错误,在外宣扬君主的道义;不私下相互勾结蒙蔽愚弄君主,不向上迎合君主去损害百姓;见到善行,努力追求,唯恐赶不上;见到贤人,尽力推荐,生怕不被接纳;举荐人才对内不回避家人,对外不回避仇人;考核他人功劳、积累他人功绩(希望他人得到任用)而自己不求回报,推荐贤良、晋升能人自己不求奖赏;在路上不与人争平坦好走的地方,见到危难不存侥幸获免的心思;宁可被夺去生命,也不可丧失节操;这些耿直正义的臣子,就是辅佐贤明君主,实现治国平天下功绩的国家栋梁啊。
1703067080
1703067081 【原文】若夫主明而臣暗,主暗而臣伪,有尽忠不见信,有见信而不尽忠,溷(1)淆于臣主之分,出入于治乱之间,或被褐怀玉(2)以待时。或巧言令色以容身,又可胜尽哉?是以古之全其道者,进则正,退则曲,正则与世乐其业,曲则全身归于道。不傲世以华众,不立高以为名,不为苟得以偷安,不为苟免而无耻。夫修之于乡闾(3),坏之于朝廷,可惜也。修之于己立,坏之于阖棺(4),可惜也。君子惜兹二者,是以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况害仁以求宠乎?故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若夫智虑足以图国,忠贞足以悟主,公平足以怀众,温柔足以服人,不排毁以取进,不刻人以自入,不苟容以隐忠,不耽禄以伤高,通则使上恤其下,穷则教下顺其上,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可谓进不失忠,退不失行,此正士之义,为臣之体也。
1703067082
1703067083 【注释】(1)溷:音“混”,肮脏,混浊。(2)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3)乡闾: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此处引申为家乡、故里之意。(4)阖棺:盖棺。指死亡。
1703067084
1703067085 【译文】至于君主贤明而臣子愚昧,君主愚昧而臣子虚伪,尽忠之人不被信任,被信任的人又不尽忠,君臣职分混乱不清,国家动乱变化不定,有的怀抱美才深藏不露等待时机,有的花言巧语媚态伪情以求存身,这些哪里说得尽道得完的呢!因此,古时保全其道义的人,出世则正直无私,入世则委曲变通,正直无私能与世人一道乐守本分,委曲变通能保全自身回归道义;不傲世以哗众取宠,不好高骛远以求虚名,不因一时有所得而贪图眼前安逸,不为一时可以免去灾祸就不顾羞耻。那些在乡里修养自身,却在朝廷变了质的人,值得惋惜;那些在而立之时修养自身,却在盖棺之时变了质的人,值得惋惜。君子痛惜这两种人,因此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恪守仁义,绝不会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来,更何况是损害仁义以求得主子的恩宠!所以孔子说:“用不合乎道义的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就如同天上的浮云一样。”如果智慧谋虑足以治理国家,忠诚坚贞足以启发君主,公正平等足以怀恤民众,温存亲和足以使人顺服;不诋毁他人以求职位晋升,不伤害他人以求自己被任用,不为苟且取容于世而失去自己的忠诚之心,不为高官厚禄而损害自己的高贵人格,得志就引导君主体恤臣民,不得志就教化臣民顺从君主;这样的人,被提拔重用时能使百姓安乐,退居于下则能使君主尊贵;可以说是出仕不缺失忠诚,退隐不丧失德行;这种正直之士的义节,是作为一个臣子应该坚持的基本准则。
1703067086
1703067087 【原文】凡趣舍(1)之患,在于见可欲而不虑其败,见可利而不虑其害,故动近于危辱。昔孙叔敖(2)三相楚国而其心愈卑,每益禄而其施愈博,位滋高而其礼愈恭,正考父(3)伛偻(4)而走,晏平仲(5)辞其赐邑,此皆守满以冲(6),为臣之体也。夫不忧主之不尊于天下,而唯忧己之不富贵,此古之所谓庸人,而今之所谓显士,小人之所荣慕,而君子之所以为耻也。
1703067088
1703067089 【注释】(1)趣舍:取舍。趣,通“取”。(2)孙叔敖(公元前360年—公元前593年):战国时期楚国人,楚国名臣。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3)正考父:春秋时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他辅佐戴、武、宣三公,地位愈高行为愈检点。(4)伛偻:腰背弯曲。(5)晏平仲:即晏婴。(6)守满以冲:满,谓盈满,冲,谓谦虚。
1703067090
1703067091 【译文】一般人在进退、取舍时常患的毛病是,只看到自己的欲望可以满足而不考虑失败,只看到可以获得利益而不考虑危害,所以稍有行动就接近于危险耻辱。过去孙叔敖三次做楚国宰相而其内心更为谦卑,每次增加了俸禄他的施舍就更为广泛,地位越高他的礼节就越加谦恭。孔子的先祖正考父谦卑地低头弯腰行走,晏婴推却不受君王封赏的城邑,他们都是身居显位、据守盈满而能够保持谦逊、平和礼让的人,这是作为臣子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而那些不担忧君主在天下是否被尊重,只担心自己不够富贵的人,就是古时所谓的庸人。而今天所谓的显达之士,正是那些小人以为荣耀而君子以为耻辱的人。
1703067092
1703067093 【原文】凡人臣之论,所以事君者有四。有贤主之臣,有明主之臣,有中主之臣,有庸主之臣。上能尊主,下能一民(1),物至能应(2),事起能辨(3),教化流于下,如影响之应形声,此贤主之臣也。内足以一民,外足以拒(4)难,民亲而士信之,身之所长,不以怫(5)君,身之所短,不取功,此明主之臣也。君有过事,能一心同力相与谏而正之,以解国之大患,成君之大荣,此中主之臣也。端悫而守法,一心以事君,君有过事虽不能正谏,其忧见于颜色,此庸主之臣也。以庸主之臣也事贤主则从,以贤主之臣事庸主则凶。古之所以成其名者,皆度主而行者也,修之在己,而遭遇有时,是以古人抱麟而泣也。
1703067094
1703067095 【注释】(1)一民:统一民众。(2)应:对付。(3):辨:处理。(4)拒:抵挡。(5)怫:音“费”,通“悖”,违反,逆乱。
1703067096
1703067097 【译文】关于对臣子的评价,根据他侍奉君主的情况来分,有四类:有贤主之臣,有明主之臣,有中主之臣,有庸主之臣。上能尊从君主,下能统一民众,事情来了能应对,事件发生了能处理,对民众的教化往下传达,就像影子跟随身形、回声回应声音一样,这是贤主之臣;在内足以统一民心,对外足以抗拒灾难,百姓亲近他,士人信任他,不以自己的长处蒙蔽君主,不以自己的短处骗取功绩,这是明主之臣;君主有过错,能和其他大臣同心协力,共同进谏帮助他纠正错误,消除国家的重大隐患,成就君主的荣耀,这是中主之臣;正直诚实而遵守法规,一心一意侍奉君主,君主有过错,虽不能进谏帮助他改正,脸上也能显出忧色,这是庸主之臣。让庸主之臣去侍奉贤主则诸事顺利,让贤主之臣来侍奉平庸的君主则凶多吉少。古时那些能成就名声的臣子,都是先衡量君主是什么样的君主,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动,因为修养在于自身,而要遇上明主却要靠机遇,因此古人常常空负稀世才华而悲伤落泪。
1703067098
1703067099 【原文】夫名不可以虚伪取也,不可以比周(1)争也。故君子务修诸内而让之于外,务积于身而处之以不足。夫为人臣,其犹土乎?万物载焉而不辞其重,水渎污焉而不辞其下,草木殖焉而不有其功,此成功而不处,为臣之体也。若夫处大位,任大事,荷重权于万乘之国,必无后患者,其上莫如推贤让能而安随其后,不为管仲,即为鲍叔耳(2);其次莫如广树而并进之,不为魏成子即为翟黄耳(3)。安有壅君蔽主专权之害哉?此事君之道,为臣之体也。
1703067100
1703067101 【注释】(1)比周:结党营私。(2)不为管仲,即为鲍叔耳: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亦称“鲍叔牙”“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鲍叔少年时与管仲友善,曾一同在南阳一带经商,相互十分了解。齐襄公时,鲍叔辅佐襄公弟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鲍叔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鲍叔为相,鲍叔辞谢,保举管仲,自己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鲍叔死后,管仲在其墓前大哭不止,并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故后世言人之相知,誉称“管鲍”。(3)不为魏成子即为翟黄耳:《韩诗外传》卷三与《史记·魏世家》都载有魏文侯欲置相国之事。置相“非成(魏成子,即季成)则黄(翟黄)”,请李克一言而定去取。李克并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话,他说“夫观士也,居则视其所亲,富则视其所与,达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贫则视其所不取。此五者足以观矣”,并判断文侯选择魏成子为相。翟黄不服,对李克夸示几次荐人之功,李克说他无法与魏成子比。成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文侯“皆师友之”;而“子之所进五人,君皆臣之”。翟黄听后,愧服而罢。
1703067102
1703067103 【译文】声名不能靠虚假诡诈的手段获取,不能靠结党营私的途径争取。所以君子致力于对内修养自身对外谦恭礼让,致力于积累自身美德而时刻以自己德行不足来自处。做臣子的就像大地一样!大地承载万物,不因沉重而拒绝,被不洁之水污染,却不拒绝其流淌;草木在上面繁殖生长,却不据为己功,成就功德而不居功自傲,这是做臣子的基本准则。像那些在万乘之国身居高位、担当大任、掌管大权又想杜绝后患的臣子,最好的做法不如推荐贤才让位于能者,安心于其后,不做管仲,就做鲍叔牙。其次不如大范围地培养人才一起进献给君主,不做魏成子,就做翟黄。如能这样,怎么会有蒙蔽君主、独断专权而带来的祸害呢!这些是侍奉君主的正道,也是做臣子的基本准则。
1703067104
1703067105 行 体
1703067106
1703067107 【题解】这一部份作者论述了如何区分君子和小人。作者认为“行为”是两者的分界线,关键在于听从义的驱使还是听从利的指引,君子要谨慎取舍,君子的行为遵从道义,小人则不然。
1703067108
1703067109 【原文】夫行(1)也者,举趾(2)所由之径路(3)也,东西南北(4)之趣舍也,君子小人之分界也,吉凶荣辱之皂白(5)也。由南则失北也,由东则失西矣,由乎利则失为君子,由乎义则失为小人,吉凶荣辱之所由生,义利为之本母也,是以君子慎趣舍焉。
1703067110
1703067111 【注释】(1)行: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此指一个人的做人处事的标准。(2)举趾:指举动。(3)径路:比喻处世行事的途径。(4)东南西北:比喻方向。(5)皂白:黑与白。多比喻非与是。
1703067112
[ 上一页 ]  [ :1.7030670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