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7427
【注释】(1)滥溢:过多,过度。(2)纤靡:细巧华丽。(3)古:疑下脱“者”。(4)措手:着手安排。(5)反:同“返”。(6)雕瘁:衰败枯萎。(7)急:重视。(8)缓:怠慢。(9)蔽贤:埋没贤能的人。(10)专利:垄断某种生产或流通以掠取厚利。(11)壅:堵塞。
1703067428
1703067429
【译文】商业泛滥,农业遭破坏,奢侈品充满市场,粮食和布帛枯竭,这种形势是社会风气造成的。古时,言谈不符合典章义理的,学士不会留心;不是耕田养蚕之事,农夫不因之而扰乱本业;器具不适宜当时使用的,工人就不动手去做它;物品不是社会需要的,商人不把它运到市场。士人想着圣贤的训诲,农民想着务农,工人想着器物的实用,商人想着经营常用的物品。因此,在上者用度充足,百姓的需要也不缺乏。所以,限定民间不如限定集市,限定集市不如限定朝廷,限定朝廷不如限定用度,限定用度不如在上者减少欲望。在上者去除欲望,百姓就能返璞归真。在上者不去除奢欲,却想让百姓安稳清静,这就如同纵火焚烧森林,还想使原野不凋零枯败,实在太难了!所以,英明的君主,遏止欲望,宽待百姓,对商业从严,而对农业宽松,重视农桑,不看重商业;朝廷中没有蒙蔽贤能的佞臣,集市上没有专利霸市的商人,国家没有擅自开发山泽的农夫。一个佞臣遮蔽贤能,君主与百姓的沟通就被堵塞;商贾垄断集市,四方的物资就会困缺;农夫擅自开发山泽,兼并土地的路子就被打开。兼并土地的风气兴起,则上层就不能按常规征役。百姓交纳的兵甲车马等,不是自己生产的,只能从商人那里购买。于是,农产品价格暴跌,而非常用的物品却暴涨。非常用的物品暴涨,农业就会衰竭,商人就会富裕。商人富裕、农业衰败却国富民安,这是从来没有的。
1703067430
1703067431
仁 论
1703067432
1703067433
【题解】本篇主张推行圣人所崇尚的“仁政”。并用“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心境去落实,就能使“仁政”德到推广。
1703067434
1703067435
【原文】昔者,圣人之崇仁(1)也,将以兴天下之利也。利或不兴,须仁以济。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2)而委(3)之于沟壑。然夫仁者盖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子者。不失其事亲之道矣。推己心有乐于妻子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欢矣。推己之不忍于饥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4)无冻馁(5)之忧矣。此三者,非难见之理,非难行之事,唯不内推其心以恕(6)乎人,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哉!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此之谓也。若子方(7)惠及于老马,西巴(8)不忍而放麑(9),皆仁之端也,推而广之,可以及乎远矣。
1703067436
1703067437
【注释】(1)崇仁:推崇仁德。(2)推:推倒。(3)委:丢弃。(4)含生:一切有生命者。多指人类。(5)冻馁:过分的寒冷与饥饿。(6)恕:饶恕,宽恕。(7)子方:田子方。魏国人,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魏文侯引以为友。(8)西巴:秦西巴。鲁国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家臣。(9)麑:音尼,幼鹿。
1703067438
1703067439
【译文】从前,圣人崇尚仁政,是用以为天下人兴利的。如果利民之事尚未兴办,就必须以仁政普济天下。若有不得其所的人,应看作是自己把他们丢弃到沟壑一般。仁爱的人,都将心比心以待人,所以己所不欲,不施于人;推想自己之所求,延及天下之人。推究己心之好恶来尽孝于父母,并延及天下的父母,那么,天下的子女就不会丧失侍奉双亲的准则;把自己对妻子、儿女的爱护推广到天下,天下做丈夫、做父亲的人就不会失去家庭的欢乐;用自己忍受不了饥寒的心情去想天下人之心,天下生灵就不会有冻馁之忧。这三点不是难懂的道理,也不是难以办到的事情,只是不能推己之心以宽诚待人。没有用心去思考罢了,哪里真的是很远不能办到呢?古代仁人,推求自己之所好去教诲天下的人,则百姓没有不崇尚道德的;推求自己之所恶以警诫天下的人,百姓就没有不知道耻辱的。孔子说:“仁难道很遥远吗?只要自己追求仁,仁就来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田子方把仁爱施于老马,秦西巴于心不忍而放掉幼鹿,都是仁爱的开始,把这种仁爱推广开来,便可惠及长远。
1703067440
1703067441
信 义
1703067442
1703067443
【题解】本篇着重阐述守信的重要性。指出“古之圣君贤佐,将化世美俗,去信须臾,而能安上治民者,未之有也”。以及“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这正如孔子所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1703067444
1703067445
【原文】盖天地著信(1)而四时(2)不悖,日月著信而昏明(3)有常,王者体信(4)而万国以安,诸侯秉信(5)而境内以和,君子履信而厥(6)身以立。古之圣君贤佐(7),将化世美俗(8),去信须臾,而能安上治民者,未之有也。夫象(9)天则(10)地,履信思顺,以一(11)天下,此王者之信也。据法持正,行以不贰,此诸侯之信也。言出乎口,结乎心,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讲信修义(12),而人道(13)定矣。若君不信(14)以御臣,臣不信以奉君,父不信以教子,子不信以事父,夫不信以遇(15)妇,妇不信以承(16)夫,则君臣相疑于朝,父子相疑于家,夫妇相疑于室矣,小大混然而怀奸心,上下纷然而竞相欺,人伦于是亡矣。
1703067446
1703067447
【注释】(1)著信:守信。(2)四时: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3)昏明: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昼。(4)体信:体现诚信。(5)秉信:守信。(6)厥:代词,其。(7)贤佐:贤明的辅臣。(8)美俗:使风俗淳美。(9)象:效法。(10)则:效法。(11)一:统一,一致。(12)修义:遵循礼义。(13)人道:与“天道”相对的概念。一般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14)不信:不诚实,不信实。(15)遇:对待,相待。(16)承:侍奉。
1703067448
1703067449
【译文】天地显现其诚信,则四季运行便不违背常规;日月显现其诚信,黑夜白昼便交替正常;君王体现其诚信,则各个诸侯国便安定;诸侯讲诚信,则国内和平;君子践行诚信,就可以立身于世。古代的明君贤臣,要美化世俗,如果片刻离开诚信,却能安定国家、治理好百姓的,从未有过。效法天地,践行诚信,顺应天理,使天下一心,这是帝王的诚信;依据法律,秉持公正,言行如一,这是诸侯的诚信;言出于口而牢记于心,守正不移,以之立身处世,这是君子的诚信。讲究诚信,培养正义,做人的准则就确定了。如果君主不以诚信来御使臣子,臣子不以诚信来侍奉君主,父亲不以诚信来教育儿子,儿子不以诚信来侍奉父亲,丈夫不以诚信对待妻子,妻子不以诚信对待丈夫,那么,君主和臣子就会在朝廷互相猜疑,父亲和儿子、丈夫和妻子就会在家中相互猜疑。若大小不分而各怀奸诈之心,上下纷杂而竞相欺骗,人间伦理就完全丧失了。
1703067450
1703067451
【原文】夫信由上而结者也。故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夫为人上,竭至诚,开信(1)以待下,则怀信(2)者欢然而乐进,不信者赧然(3)而回意(4)矣。老子不云乎?信不足焉,有不信也。故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斯不信。况本无信者乎?先王欲下之信也,故示之以款诚(5)而民莫欺其上,申之以礼教而民笃(6)于义矣。夫以上接下而以不信随之,是亦日夜见(7)灾也。周幽(8)以诡烽灭国,齐襄(9)以瓜时(10)致杀,非其显乎?故祸莫大于无信,无信则不知所亲,不知所亲,则左右书己之所疑,况天下乎?信者亦疑,不信亦疑,则忠诚者丧心而结舌(11),怀奸者饰邪以自纳,此无信之祸也。
1703067452
1703067453
【注释】(1)开信:犹开诚。(2)怀信:怀抱忠诚。(3)赧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4)回意:改变意志。(5)款诚:忠诚,真诚。(6)笃:专一。(7)见:古同“现”。出现,显露。(8)周幽:周幽王。周宣王的儿子,西周末代君主。(9)齐襄:齐襄公。春秋齐国第十四位国君。齐僖公之子。(10)瓜时:瓜熟之时。指七月。(11)结舌:不敢说话或想说而说不出话。
1703067454
1703067455
【译文】诚信是由在上者缔结的。所以,国君用诚信教诲大臣,大臣就用诚信效忠国君;父亲用诚信教育儿子,儿子就用诚信孝敬父亲;丈夫首先以诚信对待妻子,妻子就会用诚信顺从丈夫。若在上者秉持恒常之道来教化在下者,在下者服从恒常之道而侍奉上级,却不能使社会风气得到转化,那是百例中不会有一例的。在上位者,若竭尽至诚信义来对待在下者,则有诚信的人就会高兴并乐于进取;缺少诚信的人,也会羞愧而回心转意。老子说过:“是你诚信不足,才有不讲诚信的人。”所以,用诚信待人,不诚信的人也想着诚信;不以诚信待人,诚信的人也会逐渐变得不诚信。何况根本就不讲诚信的人呢?先王想让民众有诚信,首先以诚恳待下,于是,民众没有人欺蒙主上;用礼教来训育,百姓就忠实遵守道义。上级对下级不讲诚信,随时可能有灾祸发生。周幽王点燃烽火,欺骗戏弄诸侯,遭到灭国之祸,齐襄公昏庸,对属下不守诺言而被杀,不是明显的实例吗?所以,祸患没有比不讲诚信更大的了。没有诚信,则不知谁该亲近。不知道谁该亲近,身边的人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何况天下的人呢?讲诚信的人怀疑,不讲诚信的人也怀疑,那么忠诚者也会失去诚实从而结舌不语,怀奸心的人便会伪饰其奸恶而使自己被接纳。这就是不讲诚信招来的祸患。
1703067456
1703067457
礼 乐
1703067458
1703067459
【题解】本篇阐述用礼乐教化人民,这是治国的根本大道。
1703067460
1703067461
【原文】傅子曰:“能以礼教兴天下者,其知大本(1)之所立乎!”夫大本者,与天地并存,与人道俱设(2),虽蔽天地,不可以质文(3)损益(4)变也。大本有三:一曰君臣以立邦国,二曰父子以定家室,三曰夫妇以别内外。三本者立,则天下正,三本不立,则天下不可得而正。天下不可得而正,则有国有家者亟亡,而立人之道废矣。礼之大本,存乎三者,可不谓之近乎,用之而蔽天地,可不谓之远乎?由近以知远,推己以况(5)人,此礼之情也。
1703067462
1703067463
【注释】(1)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础。(2)设:拟设,设置。(3)质文:谓其资质具有的文德。(4)损益:增减,盈亏。《易·损》:“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5)况:况味,境况,情味。
1703067464
1703067465
【译文】傅子说:能够用礼义教化而兴旺国家的,是知道治理国家的根本大道啊。大道,是与天地并存的,是与人伦共同设立的。即使天地被遮蔽了,治国的大道,其内容和形式都不能有所改变。大道有三:一是君臣关系,凭借其建国立邦;二是父子关系,凭借这安定家庭;三是夫妻关系,凭借这区分内外。这三种根本关系确立,则天下归于正道;这三种关系不能确立,天下就不能归于正道。天下不能归于正道,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士大夫会很快衰亡,立身做人的准则也会废弃。礼义的根本存在于这三个方面,能不说很切近吗?运用它则可以概括天地运行的法则,能不说意义很深远吗?由近以知远,推己以比人,这就是礼制的实情。
1703067466
1703067467
【原文】商君始残(1)礼乐,至乎始皇,遂灭其制,贼九族,破五教,独任其威刑(2)酷暴之政,内去礼义之教,外无列国之辅,日纵桀纣(3)之淫乐,君臣竞留意于刑书,虽荷戟(4)百万,石城造天,威凌沧海,胡越(5)不动,身死未收,奸谋内发,而太子(6)已死于外矣。胡亥(7)不觉,二年而灭。曾无尽忠效节之臣以救其难,岂非敬义不立,和爱(8)先亡之祸也哉!礼义者,先王之藩卫(9)也。秦废礼义,是去其藩卫也。夫赍(10)不訾(11)之宝,独宿于野,其为危败(12),甚于累卵(13),方(14)之于秦,犹有泰山之安,易曰:“上慢下暴,盗思伐之。”其秦之谓与。
1703067468
1703067469
【注释】(1)残:毁坏。(2)威刑:严厉的刑法。(3)桀纣:桀和纣。泛指暴君。(4)荷戟:持戟。这里指统领军队。(5)胡越:胡指北方少数民族,越指南方少数民族。(6)太子:指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他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7)胡亥:即秦二世。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的弟弟。(8)和爱:和善亲爱,和善可亲。(9)藩卫:屏障。(10)赍:携带,持。(11)不訾:訾,音自,形容十分贵重。《后汉书·冯勤传》:“人臣放逐受诛,虽复追加赏赐赙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李贤注:“訾,量也。言无量可比之,贵重之极也。”(12)危败:危险败亡,危险失败。(13)累卵:堆迭起来的蛋。比喻非常危险。(14)方:比拟。
1703067470
1703067471
【译文】从商鞅开始毁坏礼法乐典,到秦始皇,便完全废除礼制,诛杀九族,破坏五常之教,只依靠严刑和残暴的政治。对内去除礼义教化,在外没有了诸侯国的辅助。每日如夏桀、殷纣那样放纵淫乐,君臣竞相关注于刑名之书。虽掌握持剑戟的百万甲士,石砌的城墙高可冲天,威风及于沧海,北胡南越未曾动兵,秦始皇身死而尚未安葬,奸谋便由内部而发,太子扶苏死于塞外。二世胡亥并不省悟,继位两年就亡国了,竟没有一个效忠尽节的臣子来挽救危难。这难道不是礼义未立、和睦仁爱先丧失造成的横祸吗?礼义,是先王治国的屏障,秦朝废除礼义,等于去除屏障。携带价值不可计量的珍宝,独自住宿在郊野,可能出现的危险,比累卵随时都会破碎还要严重。然而这与秦国的情况相比拟,却还是像泰山一样安稳。《易经》说:“在上者轻慢,在下者凶暴,连盗寇都想讨伐他。”说的就是秦国啊!
1703067472
1703067473
法 刑
1703067474
1703067475
【题解】本篇主要阐述了为什么要设立法、刑,以及施用法、刑的存心和目的。并指出礼和法殊途同归,奖赏和刑罚交互使用,可相辅相成。
1703067476
[
上一页 ]
[ :1.703067427e+09 ]
[
下一页 ]